說起降糖藥,相信大多數糖友都會率先想到二甲雙胍。
作為應用於臨床60餘年的降糖藥「老大哥」,202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和中國糖尿病協會的相關指南更是推薦它為2型糖尿病貫穿始終的一線用藥[1-3],可見其在糖尿病治療中應用之廣泛。
當前,市面上二甲雙胍類降糖藥品牌眾多,劑型眾多,而哪個是原研藥,哪些又是仿製藥,相信很多糖友都不一定清楚。
原研藥VS仿製藥,傻傻分不清楚
到底什麼是原研藥,什麼是仿製藥呢?
原研藥,指的是全世界首個上市的某一化學結構的藥品,通常由擁有藥品專利權的企業進行生產,經過嚴格的臨床前(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人的試驗)證實安全、有效,才得以獲準上市。一般來說,原研藥從研發到上市大約要15年之久,投入的研發成本更是高達數億美元,一般只有大型跨國製藥企業憑藉雄厚的財務能力來研製或者支持(收購)研發才能獲得[4]。
原研藥一般擁有20年的專利保護期,並且享受單獨定價等政策的保護,期內也不允許其它企業仿製該產品,因而產品上市後的價格也會普遍比較貴。
至於仿製藥,很多人就不免想到「山寨藥」,其實,這是對仿製藥的誤解。簡單來說,仿製藥就是比照原研藥進行藥學方面的仿製而成的合法藥品。當原研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其他企業就可以仿製了。
由於不需要過多的臨床試驗,只需要保證藥品在藥學方面與原研藥一致即可,因此研發周期比較短,研發成本較低,所以它上市後的價格往往是原研藥的1/3甚至更低[4]。正因為仿製藥價格較低、效果也相似等優點,受到不少患者的歡迎。
原研藥vs仿製藥,差別在哪?
雖然仿製藥的活性成分、給藥途徑、劑型、規格、治療作用與原研藥相同[5],但不代表它們就沒差別。這就好比都是韭菜餡的水餃:雖然主要成分(韭菜餡和麵粉)都相同,但是調製餡的作料種類和用量略有差異,不同的家庭做出來的韭菜餡水餃味道也不完全一樣。同理,原研藥和仿製藥在生產工藝、原料與輔料、研發過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性。
到底差在哪?
>>>>生產工藝的差別
原研藥和仿製藥雖然有效成分相同,但由於原研藥生產工藝保密不公開,仿製藥生產只能自行進行工藝研究與驗證,二者在工藝方面往往存在一定差異,比如成分的含量、生物利用度、雜質、殘留物等方面的不同,再加上不同企業在技術水平上的不同和差距,也可能會導致不同批次甚至同一批次的藥品存在差異。
有研究人員曾通過使用不同批次原研藥鹽酸二甲雙胍片(格華止)和國內某廠的鹽酸二甲雙胍片來進行溶出度測定,結果發現:原研廠產品溶出度曲線穩定且規律,而國內某廠樣品溶出曲線不規律,曲線形狀與原研廠產品差異較大[6]。
因此,不同的工藝,溶出過程的不同,可導致不同製劑在臨床應用過程中起效快慢不一[5]。生產工藝的提高與控制是縮短兩者差距的關鍵。
>>>>原料與輔料的差別
雖然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要求仿製藥在質量與藥效上與原研藥一致,但在原料與輔料環節中,二者仍存有區別。
在原料方面,仿製藥和原研藥的原料來源通常會有所不同,而如果來源不穩定,在生產、運輸、貯存過程中都可能混入雜質或者發生降解(產生新的雜質),對藥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與穩定性造成影響。
而在輔料方面,由於受各種因素的限制,仿製藥的輔料難以保證和原研藥完全一致[7]。藥物的輔料包括充填劑、粘合劑、崩解劑、助溶劑等,儘管它不是治療成分,但它能影響藥物的崩解、釋放,因而對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都有影響。
>>>>研發過程的差別
原研藥的研發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需經過高通量篩選、理化特性研究、體外篩選、體內篩選等臨床前研究[5],涉及成千上萬次的實驗(成功或者失敗),並且還要通過I、II、Ⅲ、IV期臨床試驗,來驗證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才有機會面世。
(原研藥研發流程圖)
而關於仿製藥的研發,一般只需要進行生物等效性研究,而不需要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8],而生物等效(藥學等效)並不等同於臨床(治療學)等效[4]。
所以相對來說,原研藥相較於仿製藥具有一定的優勢。
以原研藥格華止XR(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來舉例,其生產的過程竟經歷了上百次的檢測把關,包括原輔料、成品、生產環境等。此前曾經爆出「二甲雙胍致癌物超標」的新聞,讓二甲雙胍深陷NDMA致癌風波。
但是,原研的二甲雙胍緩釋片憑著藥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控,包括嚴格的生產流程、先進的生產線水平、雜質殘留低等優勢,「淡定」地從風波中全身而退——原料藥及成片未檢出NDMA殘留。
總而言之,近年來我國降糖仿製藥的發展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仿製藥與原研藥的細微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選擇原研藥,畢竟在保證降糖效果的前提下,原研藥有其自身的優勢[9];如果經濟條件受限,那仿製藥也不失為一種理智的選擇。
但要謹記:無論原研藥還是仿製藥,都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藥房購買,切莫貪小便宜以致上當受騙。
編輯:Golden
繪圖:陳婷
出品:《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
學術指導:
劉治軍 北京安貞醫院 主任藥師
內容來源:「家庭醫生」公眾號(ID:jtys1983)
參考文獻:
1. oyle-Delgado K, Chamberlain JJ, Shubrook JH, Skolnik N, Trujillo J.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Synopsis of the 2020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Clinical Guideline. Ann Intern Med, 2020 Sep 1.
2.賈偉平,陸菊明,紀立農,等.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8, 10(1): 4-67.
3.母義明, 紀立農, 李春霖,等. 二甲雙胍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8年版). 中國糖尿病雜誌, 2019, 027(003):161-173.
4.李新剛, 趙志剛. 從臨床療效角度談原研藥和仿製藥的區別[J]. 藥品評價, 2013(12):8-12.
5.原研藥與仿製品質量差異對患者的影響[J].中華器官移植雜誌,2009:插1.
6.薛晶,鄒文博,崔學文,馬文利,薛立寧,胡昌勤.市售鹽酸二甲雙胍片的質量評價[J].中國新藥雜誌,2011:90-95.
7.胡欣,金鵬飛.仿製藥和專利藥臨床療效差異的技術思考[J].中國新藥雜誌,2012:31-34.
8.黃浪,伍巧吉.談原研藥與仿製藥的不同[J].北方藥學,2011:89-90.
9.李凌雲.國產二甲雙胍與格華止治療2型糖尿病的對比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