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山小學是一所國學特色學校,圖為學生在上國學課。(資料圖片)
「禁止讓中小學生全文讀《三字經》。」12月29日,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理由是:《三字經》裡有的糟粕扭曲價值觀,腐蝕心靈。而對於這一通知,卻引起了很大爭議,有人支持,有人反對。到底哪些是「糟粕」?又有誰能確定?
省教育廳:《三字經》裡有糟粕12月29日下午,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關於規範中小學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和專題教育活動內容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學不能不加選擇地向學生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理由:有的中小學在課程實施工作中沒有認真開設地方課程《傳統文化》,有的地方和學校在開展相關專題教育活動特別是開展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活動時,對誦讀活動的內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別不夠,致使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學校,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造成了很壞的負面影響,引起社會和家長的強烈關注。
而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全省中小學生都要學習《傳統文化》一課,以學校課程、地方課程的形式上。山東省中小學的傳統文化的教材都是統一的。中學的《傳統文化》一書的內容包括老子、道德經、論語等篇章,還包括唐詩宋詞詩篇。而小學的《傳統文化》則包括《三字經》、《弟子規》中的一部分節選內容,還有很多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的事物等內容。
也就是說,每一個學生都會接觸《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國學篇章,當然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節選,在《傳統文化》中佔的比重也很小 。而在學校特色建設過程中 ,也有很多學校會將國學特色作為學校特色,在教課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大量接觸國學知識。嶗山十中的學校特色教學就是國學,學生在早晨晨讀,上午、下午上課前都會有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 。嶗山區惠特小學也是一所國學特色學校,學校的孩子讀《弟子規》、《三字經》。「課前三分鐘國學誦讀」就是內容之一。而青島芙蓉山小學的傳統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包括國學、武術、剪紙、戲曲等。
觀點:誰能說清哪是糟粕?記者在採訪前,以為大多數受訪者會同意這個觀點:《三字經》、《弟子規》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但是記者在採訪中卻發現,有更多的人覺得應該讓學生全文知道《三字經》、《弟子規》。
支持:有些東西的確該拋棄了國學是嶗山十中的特色教育,學校教導處主任董主任說:「我認為應該這樣,主要是有些東西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了,有些東西不存在了,就不要讓學生誦讀了,我會將這些內容刪除,只節選一部分讓學生誦讀。比如說《三字經》中提到的三綱五常,君臣之意,不適合現代社會了。」
嶗山惠特小學「大閱讀」老師宋老師也同意這種意見。在宋老師看來,傳統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形成。宋老師說,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很多內容,小學生根本無法理解。
反對:應全面理解傳統文化在反對聲中,楊硌堂應該是最堅定的反對者。楊格堂是一名國學研究博士,是著名國學大師範曾的弟子。「我覺得《三字經》、《弟子規》全是精華,它是一個小孩打開心靈之門的金鑰匙,一個孩子只要能熟讀、背誦了,就會發自內心地去做了。就算小時候不理解,等他長大了也會慢慢理解,也是很有好處的。因為他不是某個社會階段的產物,而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存在。」
而對於能否節選一部分內容讓學生誦讀?楊博士的回答則是:「《三字經》是一篇美文,一氣呵成,有一種文氣在裡面,如果只是節選,就破壞了這種文氣。」
楊博士同時表示,認真讀完就會發現,《三字經》並不是一篇道德文章,而主要是以順口溜的形式介紹了國家的歷史,弟子規是生動介紹了傳統文化中的行為美德。
芙蓉山小學校長李帆的觀點也傾向於支持全文閱讀。李校長認為,有些東西學生不懂、吃不透,將來會慢慢理解。這些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讀本,應該讓學生全部接觸。青島大學研究古典文學的副教授範嘉晨則嘆道:「那些是精華?那些是糟粕?恐怕這很難分清。」文/圖 記者 石豔虹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