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關於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我們在各種戲謔和調侃的同時也不禁疑惑,身為歐洲列強的義大利為何與歷史上同樣崛起於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帝國大相逕庭?羅馬人從今天的義大利出發,軍團所至無堅不摧,最終建立起囊括整個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反觀近代的義大利儘管宣稱自己是羅馬人的後裔,但其國際地位、自身實力以及在戰爭中表現出的脆弱和不堪卻著實不敢讓人恭維。
事實上,如果我們探尋義大利統一的進程,並且將其與德國的統一進行對比的話,或許能夠從源頭找到些許答案。從時間上說,義大利並不算是一個悠久的國家,儘管亞平寧半島上很早就有文明出現,但直至近代義大利始終是個地理名詞,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統一的義大利國家。1796年,拿破崙率軍侵入義大利北部,一個建立在法國強權籠罩下的傀儡「義大利王國」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法軍以武力強行將亞平寧半島上的各個邦國揉為一體,然後由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兼任「義大利國王」。
圖-義大利羅馬機場
顯而易見,這種完全寄託於外部勢力的王國毫無生命力可言,因此當拿破崙於1814年被迫退位之後,「義大利王國」也隨之解體。不過法國大革命的思想畢竟影響了整整一代歐洲人,因此儘管義大利境內的各個邦國恢復了原來的割據勢力,但「統一」卻逐漸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此刻亞平寧半島上實力比較強勁的成員有撒丁王國、西西里王國、教皇國和威尼斯等,而後來完成義大利統一的正是居於半島西北部,定都於佛羅倫斯的撒丁王國。
圖-航拍義大利羅馬
客觀來說,撒丁王國比起法國、普魯士、奧地利這樣的傳統列強有些名不見經傳,其國力自然也就略遜一籌,而當時的西西里王國由西班牙控制,教皇國受法國支持,威尼斯被奧地利保護。任何一支外部勢力單列出來都可以讓撒丁王國望而卻步,這也註定義大利的統一併非如德國統一那樣完全依靠普魯士的自身實力,相反撒丁王國的統一進程有著太多的「取巧」成分。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義大利雖然完成了統一大業,但片面的「投機取巧」和實力缺失最終為以後種下了先天不足的劣勢基因。
從1861年開始,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就開始謀求義大利的統一,但面對西西里王國背後的西班牙、教皇國背後的法國、威尼斯背後的奧地利,他一個也惹不起。加富爾明白要想完成自己心中的大業,藉助外部力量是唯一可行的方案。首先加富爾拉攏法國,承諾只要對方擊退奧地利,撒丁王國就將義大利半島北方的部分領土割讓法國,於是法國與撒丁王國便結成針對奧地利的軍事同盟。1859年法奧戰爭爆發,奧地利雙拳難敵四手,撒丁王國趁機拿下倫巴第地區,但這只是所有計劃的第一步。
圖-航拍羅馬城中的梵蒂岡
1860年,民族英雄加裡波第率領紅衫軍遠徵西西里王國,在極短的時間內便驅逐了西班牙勢力,隨後加裡波第將西西里轉交給撒丁王國,後者在此基礎上改稱「義大利王國」。六年之後,普奧戰爭爆發,在普魯士的暴揍之下,奧地利潰不成軍,見時機成熟的義大利果斷向奧地利宣戰,於是威尼斯地區又落入義大利手中,接下來就只剩下了法國保護下的教皇國。1870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策劃下,普法之間爆發戰爭,法蘭西的軍隊已不復拿破崙時代的榮光,為了抵禦普魯士的鋒芒,甚至不得不將駐守羅馬的法軍調回,而這樣一來教皇國就失去了外部的保護。
圖-義大利羅馬風景
義大利王國再度「撿漏」,趁普法鏖戰之際出兵羅馬,於是教皇被趕到了梵蒂岡,義大利總算完成了夢寐以求的統一。從上述歷程不難看出,義大利的統一進程並不完全立足於自身實力,這點與德意志的統一有著天壤之別,或許也正是這一點註定了義大利在列強爭霸中的醬油角色。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