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丁王國實力那麼差,為何能在列強夾縫中統一義大利

2021-01-09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撒丁王國,又稱薩丁尼亞王國,是18-19世紀歐洲南部的一個小國。撒丁王國面積不大,實力也不算強,在當時強國林立的歐洲頂多算是二流,很多人甚至都沒聽過這個國家的名字。不過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國,卻在19世紀中後期統一了一盤散沙、被列強把持的義大利,並使義大利很快崛起為世界強國之一。那麼算不上強大的撒丁王國為何能在列強夾縫中統一義大利?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撒丁王國和當時的義大利形勢。撒丁王國,起源於義大利西北部的薩伏依王朝,領地主要包括薩伏依、西西里島等地。1720年,根據1718年的《倫敦條約》,薩伏依王朝和奧地利互換領土,用科西嘉島換取了薩丁尼亞島(撒丁島)。1743年,薩伏依王朝併入了義大利西部富裕的皮埃蒙特,由此建立了撒丁-皮埃蒙特王國,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撒丁王國。此時的撒丁王國管轄區域主要包括義大利的西北部地區的皮埃蒙特、薩伏伊和撒丁尼亞島,首都在現在的都靈。拿破崙戰爭時期,由於撒丁王國加入了反法聯盟,所以遭到法國入侵,撒丁王國國王卡洛·艾曼努爾四世逃往撒丁島避難。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作為受害國和戰勝國,撒丁王國恢復了領土,同時併入了富庶的熱那亞。

拿破崙戰爭後,義大利四分五裂的狀況仍在繼續,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仍然支配和影響著義大利大部分地區。撒丁王國作為義大利唯一獨立的封建國家,統一的重任無疑落在了他的肩上。但三大強國撒丁王國哪個也惹不起,所以撒丁王國一方面任用加富爾推行改革,走上資本主義君主立憲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同時選擇了一條迂迴統一的路線,在幾個雞蛋上跳舞,在幾大強國之間周旋,利用各國矛盾來收復土地。這種有奶便是娘、見風使舵的外交最終成為一種傳統,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義大利知道機會來了,所以積極參戰,給英法搖旗吶喊,博得了英法的好感。戰爭末期,撒丁王國利用英法的嫌隙,和法國人站在了一起,博得了法國人好感,也獲得了法國人的支持。為了拉攏法國,撒丁王國以老家薩伏伊和尼斯作酬勞,在法國的幫助下擊敗強敵奧地利,奪取了奧地利控制的倫巴第地區,同時兼併了處於奧地利勢力範圍下的託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等小邦國,初步統一了義大利。義大利的初步統一喚起了義大利人的民族意識,也激起了國民國家統一的意願。1860年,兩西西里王國發生農民起義,義大利傳奇人物、堅定的革命者加裡波第組織 「紅衫軍」,率領革命志願者遠徵兩西西里王國,一舉推翻兩西西里王國的統治,並將獲取的土地交給了撒丁王國,撒丁王國因此實力大增。1861年撒丁王國正式更名為義大利,義大利王國由此誕生。

1866年,義大利利用普奧戰爭的契機,堅定的站在普魯士一邊。義大利的這次投機讓義大利收穫頗豐,義大利獲得了一直垂涎的威尼斯地區。1870年義大利又利用普法戰爭的契機,驅逐了法國人的勢力,拿下了法國人支持的羅馬教皇國,只給教皇留了一塊巴掌大的地。就這樣,義大利在短短的十幾年裡奇蹟般的完成了統一。義大利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義大利每次都能正確的站隊。從19世紀開始,義大利幾乎每次都能站在正確的一面,要麼獲利頗豐要麼全身而退,義大利投機和見風使舵本領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不過,由於義大利在統一戰爭中主要靠借力和交易,所以沒有打造出強大的軍隊,而分裂太久使得義大利人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加上義大利人又善於享樂和喜歡搞藝術,所以義大利人的戰鬥力低的嚇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雖然擁有各種稀有皮膚,但卻打的一團糟,狂送人頭。最可恨的是,義大利不僅送完人頭而且頻繁倒戈,德國和他的盟友被義大利各種坑,義大利絕對算得上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一股清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劍橋義大利史》、《夾縫中弱國外交的奮起——評克裡木戰爭中的加富爾對外政策[J]》

相關焦點

  • 撒丁王國是如何統一義大利的?
    最晚直到19世紀中葉,整個亞平寧半島才算是基本統一在一個義大利國家之中,而整個義大利國家的統一是由其西北部的一個名叫撒丁王國的小國家完成的。那麼這個小王國是如何實現義大利的統一大業的呢?它的站隊技能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 為何說義大利的統一,有取巧的成分?
    長久以來,關於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我們在各種戲謔和調侃的同時也不禁疑惑,身為歐洲列強的義大利為何與歷史上同樣崛起於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帝國大相逕庭?
  • 日常被辱義大利,為什麼那麼差勁?這得從義大利統一戰爭說起
    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那些笑話中的誇張,什麼沒有撬棍打不開彈藥箱就投降、投降被拒反而奮起反抗……這些肯定是假的,但義大利在二戰中划水也確實是客觀事實。可你有沒有想過,稱得上歐洲列強的義大利為什麼在二戰中的表現那麼差?義大利真的是單純的軍隊實力差,還是義大利人不愛打仗呢?這一切都得從義大利統一戰爭說起。
  • 兩西西里王國:比撒丁王國更大的義大利邦國,為何沒能統一義大利
    1870年撒丁王國進軍羅馬,完成了義大利的統一。但是在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之前,義大利的最大邦國是兩西西里王國。為何兩西西里王國沒能統一義大利,而撒丁王國完成了統一,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軍入侵西西里1815年維也納會議規定:撒丁王國恢復對薩伏伊、皮埃蒙特、尼斯等地的統治、同時吞併熱那亞,這使得撒丁王國的實力增強,逐漸具備了統一義大利的實力;費迪南多一世恢復對那不勒斯的統治,實力增強,但對統一義大利並沒有興趣。
  • 遠在黑海之濱的克裡米亞戰爭,如何影響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為了早日打破僵局,同時也為了擴大己方陣營的實力,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徵得英國同意之後,派出特使赴都靈,力勸撒丁王國(當時義大利最強大的邦國)參戰。撒丁首相加富爾認識到,參加此戰將給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帶來重大的外交機遇,遂決定正式參與到英、法、土耳其一方共同對沙俄作戰。
  • 左右逢源的義大利巧借外國勢力完成統一
    19世紀中葉的薩丁王國是唯一有實力統一義大利的政權,但要統一義大利不僅要消滅國內的割據政權,還要打敗阻礙統一的外國勢力,那麼薩丁王國是如何巧借法、普勢力完成統一的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一,四分五裂的義大利
  • 19世紀的義大利是怎樣統一的,為何被稱為乞丐帝國主義
    說起義大利,很多人覺得這個國家很浪漫,而且這個國家的水城威尼斯非常有名。不過我們對義大利的歷史了解的並不多。義大利是如何統一的,我們都沒學習過。其實義大利的統一併不是很早,在19世紀的後半業統一的。不過這個國家統一之後卻被稱為乞丐帝國主義。我們今天看一下具體的狀況。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或許在西漢時代中國人的眼中,羅馬的實力配得上西漢之前一統華夏的秦帝國。所以,當時的國人也就把迅速擴張地盤的羅馬帝國稱為「大秦」。 這一時期的義大利地區,北邊是強大的法蘭克王國,中間是教皇國,南邊政局混亂,一會兒是希臘人在東羅馬帝國支持下建立的諸多小公國,一會兒又是阿拉伯人滲透的地方。這會兒的義大利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儘管各個政治勢力和國家都有拿下亞平寧半島,統一義大利的想法,但由於教皇國的巨大影響力,各個政治勢力都無法誕生一位「秦始皇」,消滅教皇國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
  • 賴比瑞亞國土面積不大,為何能在列強夾縫中保持獨立
    那麼為何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賴比瑞亞能在列強的夾縫中長期保持獨立?賴比瑞亞能保持獨立,和一個國家關係很大,那就是美國。因為賴比瑞亞是美國人扶植建立的,一直由美國罩著。在古代賴比瑞亞是黑人的故鄉。15世紀,葡萄牙人來到此地,開始在當地進行殖民活動。隨後,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紛紛向賴比瑞亞滲透。19世紀初,美國掀起廢奴運動,大批黑人獲得了自由。
  • 【名著連載】義大利的統一
    到19世紀中葉,義大利統一運動己延續了近一個世紀。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總決議,義大利被分成了8個邦國。在北半部,只有撒丁王國是由義大利人自己統治的獨立國家,此外都是被奧地利統治或受其控制的地區。南半部的兩西西里王國則是由西班牙波旁王室旁支撐握統治權的。羅馬地區還有法國軍隊駐紮。撒丁王國在整個義大利是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 義大利的統一之路,靠「抱大腿」而崛起
    此時除了北部的倫巴底和威尼斯處於奧地利帝國的統治外,義大利半島上有實力最強(除去奧地利帝國外)的撒丁王國,還有帕爾馬,摩地納,託斯坎納三個小邦,此外,還有佔據羅馬的教皇國和兩西西里王國,共七股勢力。1848年,撒丁王國的統治者卡洛·阿爾貝託認為統一義大利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向「義大利統一的最大障礙」奧地利帝國宣戰!
  • 義大利「軟弱」的王朝統一戰爭
    但義大利仍然處於分裂的狀態,並且受到外國的奴役。奧地利控制著倫巴底和威尼斯,法國駐紮在羅馬教皇國,這些外部勢力阻礙著義大利的統一。在1848年革命後,義大利境內的各個邦國大部分又都恢復了專制統治,只有撒丁王國繼續推行君主立憲制,政權掌握在資產階級的手中。
  • 艱難曲折的義大利統一
    歐洲日耳曼文明大致始於克洛維一世建立的墨洛溫王朝,之後被更強大的加洛林王朝取代,不過帝國很快分裂,一分為三,後由一分為五,而這五部分中有一個就是義大利北部地區,另外一件作為歷史源頭的事情是法國和德國爭奪的洛林地區也是發生在這王國時期,洛林王國末代國王絕嗣後,法國的原型西法蘭克同德國的原型東法蘭克對這一地區展開了爭奪,可以說後來一千年裡這一歷史的無主之地都是德法矛盾的一個焦點
  • 在群敵環伺的局勢下,憑什麼撒丁王國,可以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
    撒丁王國抓住機會,在義大利內部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獨立浪潮。民眾紛紛支持撒丁王國對於義大利全境的政治主張,長久分裂和相互內鬥已經影響到了義大利民眾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這一切都只差一場契機,一旦機會來臨,統一的浪潮將席捲整個義大利王國。
  • 義大利統一後定都羅馬,為何卻不恢復「羅馬」作為國名?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871年撒丁王國軍隊進入羅馬城,分裂長達1400年的亞平寧半島才重新實現統一,這個新國家被命名為「義大利」,首都還是羅馬城。 羅馬城不但是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以羅馬語為核心的拉丁語同樣也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基礎。那麼,為什麼義大利統一後,卻沒有恢復「羅馬」的國名?
  • 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871年撒丁王國軍隊進入羅馬城,分裂長達1400年的亞平寧半島才重新實現統一,這個新國家被命名為「義大利」,首都還是羅馬城。羅馬城不但是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以羅馬語為核心的拉丁語同樣也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基礎。那麼,為什麼義大利統一後,卻沒有恢復「羅馬」的國名?
  • 分裂一千五百年的義大利,為何在19世紀下半頁突然完成統一?
    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也陷入了長期的分裂,這時間確實夠長的,長達一千多年。直到1861年,義大利王國建立後,並先後從外國統治下收復各地,於1871年才實現了最終統一。之後,義大利便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資本主義殖民道路並且以強國的姿態出現在歐洲的政治外交中。而阿拉伯帝國滅亡後,中東陷入到四分五裂的深淵,至今也是一盤散沙,伊斯蘭世界越來越封閉,衰敗頹勢不減。
  • 成華區文化館線上活動(332)·文化分享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或許在西漢時代中國人的眼中,羅馬的實力配得上西漢之前一統華夏的秦帝國。所以,當時的國人也就把迅速擴張地盤的羅馬帝國稱為「大秦」。這一時期的義大利地區,北邊是強大的法蘭克王國,中間是教皇國,南邊政局混亂,一會兒是希臘人在東羅馬帝國支持下建立的諸多小公國,一會兒又是阿拉伯人滲透的地方。這會兒的義大利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那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儘管各個政治勢力和國家都有拿下亞平寧半島,統一義大利的想法,但由於教皇國的巨大影響力,各個政治勢力都無法誕生一位「秦始皇」,消滅教皇國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
  • 縱橫捭闔,善用人心,原本分裂的義大利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提起義大利除了引領世界潮流的時尚和優美的風景之外,還可能會想到的就是在墨索裡尼領導期間的法西斯主義,而人們往往會忽略一個帝國在統一強盛之前的分裂和統一過程中的血與淚。義大利作為曾經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歷史的列車中也曾向羅馬一樣國內充斥著分裂割據,但是好在在歷史的進程中義大利打退了外部勢力的強勢介入完成了國家統一,那麼義大利的統一過程是否向德意志那樣充滿陰謀算計和戰爭呢?
  • 尼斯:法國第五城,為何在義大利和法國之間來回易手十餘次?
    法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但是總體實力受到了削弱,無力再向義大利半島擴張;而哈布斯堡家族雖然沒能藉此成為歐洲霸主,但通過戰爭打擊了法國的擴張勢頭,並將義大利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雖然法國的胃口很大,但在歐洲各大列強的聯合遏制下,法國在歷次戰爭中均無法實現所有的戰爭目標,面積狹小的尼斯只能算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每每都讓法國在戰後無奈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