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2020-12-12 環球情報員

起源於羅馬城的古羅馬帝國,是對歐洲歷史和文化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是其內海。古羅馬人把自己城市的名字「羅馬」,變成了整個帝國的名字。

▲一提到羅馬,總會讓人聯繫起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帝國分裂後,羅馬城依然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871年撒丁王國軍隊進入羅馬城,分裂長達1400年的亞平寧半島才重新實現統一,這個新國家被命名為「義大利」,首都還是羅馬城。

羅馬城不但是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以羅馬語為核心的拉丁語同樣也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基礎。那麼,為什麼義大利統一後,卻沒有恢復「羅馬」的國名?

▲義大利在歐洲的地理位置

一、羅馬和義大利

亞平寧半島位於歐洲南部,像一雙長筒靴從阿爾卑斯山南麓一直延伸至地中海深處,三面臨海,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裡。亞平寧山脈貫穿整個半島,北部是平原,山脈中的河流兩岸也有一些小型平原和谷地。

「羅馬」最初只是半島中部臺伯河邊一座城市的名字,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而「義大利」這個稱呼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主流認為應該來自於古希臘人,最早是用來命名亞平寧半島的南部地區。

▲亞平寧半島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北部才有較大一點的平原

隔海相望的希臘半島密布山地,開發到極限後,古希臘人便渡海來到亞平寧半島南部,建立起很多殖民城市,並稱他們為「Víteliú」,當地居民在實際使用中簡化掉字母V,然後慢慢衍生出「Italia」一詞,也就是現在的「義大利」。

堅韌的羅馬人不願意局限於自己的城市,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先後徵服半島的南北兩部分,首次實現了亞平寧半島的統一。羅馬人開始把「義大利」這個稱呼擴展至整個亞平寧半島。

▲深藍色區域為古希臘人的殖民範圍,義大利南部便在其中

公元前122年,羅馬人將羅馬公民權賦予其他義大利城市,意味著羅馬人已經和義大利人混為一體,或者說,「羅馬人」這個概念擴大到了義大利地區。

正是在全義大利「羅馬人」的努力下,羅馬帝國開始走上了徵服世界的道路,成為一個令人生畏的大帝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稱帝後,將帝國分成若干個行省,亞平寧半島成為義大利行省,這是「義大利」首次成為該地區的官方名稱。

▲古羅馬帝國將亞平寧半島劃分為義大利行省

作為帝國的首都,以及羅馬人的起源地,羅馬城是當之無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講,羅馬人用全帝國的財富才供養出羅馬城的繁榮。羅馬人說的拉丁語也成為義大利行省及整個帝國的通用語言。

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定為帝國的國教,羅馬城自然又成為了基督教的中心。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羅馬教皇在宗教上的影響力甚至超出了帝國的疆域範圍,深入到蠻族地區。

二、脫離羅馬的義大利

過於寬廣的疆域使帝國在君士坦丁堡設立另外一個都城,以管理東部地區,最終卻導致了帝國的分裂。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西亞一世將帝國平分給兩個兒子,形成東、西羅馬帝國分立的局面,羅馬城仍然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

在日耳曼人、匈人等蠻族的衝擊下,西羅馬帝國僅維持到476年,便被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所毀滅。而羅馬城經過蠻族軍隊的多次洗劫後,已經徹底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蠻族入侵毀滅了西羅馬帝國,義大利地區的人口銳減

義大利地區從此處於不停的戰亂之中,多個日耳曼國家先後統治過義大利的北方。東羅馬帝國則念念不忘收復羅馬城和整個義大利,在義大利南方建立了多個希臘人為主體的公國,並以此為基地討伐北方。

由於日耳曼人早就在帝國的影響下接受了基督教,因而與東羅馬帝國一樣承認羅馬教皇的宗教領袖地位,交戰雙方都儘量避開羅馬教皇的所在地,這就使羅馬城在教皇的庇護下漸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

▲教皇國是實實在在的主權國家,有收稅、任命官員等權力

經過三百多年的廝殺,日耳曼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統一了大部分的中西歐地區。法蘭克王國大力推廣基督教,並在公元754年把羅馬城及周圍的一些城市和地區獻給教皇,使教皇對這片土地上擁有了真正的主權。

於是,在義大利中部形成了一個教皇國,其北部是法蘭克王國,南部是名義上臣服教皇、實則半獨立的希臘人邦國。羅馬城不再是義大利的中心,只能算是教皇國的首都而已。

得益於亞平寧半島地處中西歐與亞洲、北非貿易通道的樞紐位置,義大利北部慢慢脫離法蘭克王國,形成了以威尼斯、米蘭、佛羅倫斯為核心的多個城市國家,繁榮程度一度超過教皇國統治下的羅馬城。

▲威尼斯一直是海上強國,其海軍可以抗衡奧斯曼帝國

而半島南部的情況更加複雜,除了原有的希臘人外,還有諾曼人,以及阿拉伯帝國崛起後,伊斯蘭勢力曾經佔領過部分地區,使這裡的人種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始終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不代表任何政治實體。但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沒有統一,卻也沒有任何一個外來政權能在此佔據主導地位。

主要原因在於中西歐的政治格局比較破碎,任何一方想要徵服義大利,都會遭到其他勢力的反對和幹涉。而教皇國作為義大利的主要政權之一,也不希望該地區出現過於強大的勢力,以免削弱自己對義大利的影響力。

▲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各邦國受到不同強國的控制

而有能力插手義大利的法國、西班牙、德意志、奧地利等基督教國家,又需要爭取羅馬教皇的支持,因此這些國家都不願意直接對抗教皇國。於是整個義大利地區被完全碎片化。出於同樣的原因,教皇國將在未來成為反對義大利統一的最頑固勢力。

半島北部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遺民經過數百年交流和共同生活,漸漸融為一體。南方的希臘人公國由於靠近北非,更多地受到東羅馬帝國和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和衝擊。雖然南北方都以拉丁語為母語,但出現了一定的分歧,原先羅馬人說的古典拉丁語主要保留在教皇國境內。

三、義大利覺醒

亞平寧半島的支離破碎,給義大利帶來的也不全是痛苦,除了沒有封建領主的壓迫,促進北方城市國家的格外繁榮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收穫——文藝復興。

從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能夠誕生在義大利並不是一個偶然。分裂的政治現實使義大利能夠包容各種思想和文化,再加上東羅馬帝國在15世紀衰落及滅亡後,大批人才逃到義大利,帶來了東羅馬(希臘)文化,使這裡的多元文化得到進一步融合。

包括但丁《神曲》在內的一系列新時代文藝作品,在喚醒歐洲人文意識的同時,也促進了現代義大利語和文字的形成。但丁等作家用的是義大利方言,與教皇國繼承下來的古典拉丁語相互揉合,最終形成現代的義大利語與文字。

▲但丁的《神曲》以及其他新時代作品,奠定了現代義大利語

在文藝復興和現代義大利語形成的過程中,羅馬城反而落在了其他城市的後面。因為這座城市被教皇國牢牢控制著,尤其是在思想上受到基督教的鉗制,成為義大利最為保守的區域。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的封建君主們聯合起來企圖撲滅大革命的平等自由之火,義大利各邦國紛紛加入反法聯盟。可是,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率領下,多次打敗反法聯盟,把義大利地區變成了雙方角逐的主戰場。

▲法國大革命喚醒了義大利民族意識,拿破崙更是多次出徵義大利

拿破崙一度徵服幾乎整個義大利地區,成立了依附於法國的義大利王國。隨著拿破崙的失敗,義大利地區重新又恢復到四分五裂的狀態,同時存在8個邦國,其中7個都受到奧地利帝國控制,駐有奧地利軍隊,只有撒丁王國除外。

但是,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帶來的自由平等思想和民族獨立意識,已經深深紮根於義大利人民心中。無論是亞平寧半島的南方還是北方,都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義大利人,講的都是義大利語,義大利覺醒了。

四、義大利統一

法國大革命雖然失敗,但大革命思想對整個歐洲帶來的衝擊才剛剛開始。義大利各地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便已經出現致力於統一的革命組織。他們頻頻發動起義,號召人民反對奧地利的統治,成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但沒有成功。

1848年,大半個歐洲先後爆發反抗封建專制的革命,法國和奧地利的政府都一度被推翻。而義大利正處在這股革命浪潮的頂端,各邦國有的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如撒丁王國;有的直接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如威尼斯的聖馬可共和國。

▲義大利統一戰爭前的形勢,撒丁王國實力最強,在北方也有領土

趁著奧地利帝國自顧不暇,義大利各邦國開始武裝反抗奧地利駐軍,打響了義大利獨立戰爭。撒丁王國由於實力最強而被各邦國推舉為領導者。

義大利獨立戰爭在軍事上其實並不順利,但各邦國擁有強烈的統一願望,一有機會便堅決展開反對奧地利的鬥爭。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充分利用奧地利與法國、普魯士之間的矛盾,爭取法普兩國對義大利獨立的支持。

▲左圖為加裡波第,右圖為加富爾首相,他們是促進統一的關鍵人物

半島北方首先宣布與撒丁王國合併,而半島南方的情況相對較為複雜,這裡融合了包括伊斯蘭在內的多種文化,起義軍因而沒有把南方定為第一步的統一目標。

幸運的是,在民族英雄加裡波第的領導下,起義軍趁著大好形勢一鼓作氣解放了半島南方,取得了超出預期的獨立成果。到1861年,除了教皇國外,其他義大利邦國都已經與撒丁王國合併,然後成立了全新的「義大利王國」。

五、義大利的羅馬

儘管羅馬城和周邊地區仍然掌握在抗拒統一的教皇國手中,新生的義大利卻仍然把首都定在羅馬。因為這座城市畢竟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澱,以及地處半島中部的優良位置,更適合成為義大利國家的象徵。

隨著義大利逐步完成統一,奧地利勢力退出義大利,法國從一開始的支持反奧,轉為牽制和拖延統一進程,因此向教皇國派出軍隊,名義上保護教皇,實則想阻止義大利的最終統一。

出乎意料的是,德意志此時也正在為統一而努力,法國人無力兼顧東邊兩個地方的統一,只好從教皇國抽調兵力,全力阻止德意志統一。於是普法戰爭在1870年爆發,法國由於慘敗而完全失去了教皇國的保護能力,義大利王國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收復羅馬城。

▲法國人更警惕德意志的統一,調走了羅馬的兵力,但仍遭到慘敗

9月20日,義大利軍隊兵不血刃地進入羅馬城,教皇只保留自己居住辦公的教堂作為教皇國領地,即「梵蒂岡」。至此,義大利徹底完成了統一。1946年,義大利廢除君主制,成立義大利共和國,也就是今天的義大利國家。

▲梵蒂岡在羅馬城的位置

從古羅馬帝國時代開始,「羅馬」可以指羅馬城本身,也可以代指整個帝國,但從來沒有代指過亞平寧半島。這個半島被帝國命名為「義大利」行省,帝國滅亡後,「義大利」一直沿用下來,成為半島的代名詞。

▲教皇國在名義上一直維持到1929年,後來改為了梵蒂岡

近代的義大利獨立建國,雖然是以撒丁王國為主導,但大部分國土並不是撒丁王國以武力徵服,而是由各地人民在反奧鬥爭中,自願與撒丁王國合併而成的。因此只有用「義大利」這個名稱,才能更準確地代表整個半島。

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教皇國不願意失去自己的國土,以及對亞平寧半島的影響力,因而是反對統一最頑固的勢力,羅馬城是最後一個才被解放義大利城市,所以把「羅馬」作為新生國家的名字,不太容易被義大利人民所接受。

另一方面,無論是半島的南方還是北方的各邦國,在一千多年各自獨立的發展進程中,都有大量外族人口的遷入和融合,人種和文化屬性已經和古羅馬人不太一樣,只有教皇國還保留著一些古羅馬元素。

▲古羅馬帝國在如今義大利的留存,也許只剩下了這些遺蹟

與之相對比的,東歐有一個名叫「羅馬尼亞」的國家,他們是古羅馬人與達契亞人融合的後代,語言也來源於古羅馬的拉丁語,繼承了大部分古羅馬元素。從這個角度說,「羅馬尼亞」更符合他們羅馬人後裔的身份。

基於這些因素,新生的國家當然不可能再用「羅馬」來命名。而撒丁王國將國名改為「義大利王國」,這樣才能更好地代表整個國家。因此,不會再有「羅馬共和國」,只有「義大利共和國」的羅馬。

▲墨索裡尼企圖重振羅馬帝國的雄風,但義大利人似乎不太買帳

不過,羅馬城的象徵意義過於鮮明,總讓人不由自主想起那個古老的強盛帝國。一些野心勃勃的義大利人在精神上仍然沒有忘記重振「羅馬帝國」,比如法西斯黨魁墨索裡尼。

墨索裡尼用恢復古羅馬帝國的輝煌來激勵義大利人,把他們綁上法西斯戰車,發動殖民衣索比亞的戰爭,甚至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卻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這座2500年歷史的古城見證了義大利的歷史。而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大漢帝國一起,成為了東西半球極具影響力的發達帝國,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令今天的人們有些頗感詫異的是,儘管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定都羅馬,但義大利王國沒有將國名重新命名為「羅馬王國」或「羅馬帝國」。
  • 義大利統一後定都羅馬,為何卻不恢復「羅馬」作為國名?
    義大利和羅馬 起源於羅馬城的古羅馬帝國,是對歐洲歷史和文化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是其內海。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871年撒丁王國軍隊進入羅馬城,分裂長達1400年的亞平寧半島才重新實現統一,這個新國家被命名為「義大利」,首都還是羅馬城。 羅馬城不但是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以羅馬語為核心的拉丁語同樣也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基礎。那麼,為什麼義大利統一後,卻沒有恢復「羅馬」的國名?
  • 成華區文化館線上活動(332)·文化分享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令今天的人們有些頗感詫異的是,儘管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定都羅馬,但義大利王國沒有將國名重新命名為「羅馬王國」或「羅馬帝國」。即便二戰前法西斯政權上臺,再到二戰後義大利建立共和國,義大利都沒有恢復「羅馬」國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義大利首都羅馬之旅,威尼斯廣場,羅馬往日輝煌的象徵!
    它除了是羅馬最大的廣場之外,還有非常大的歷史意義。因為每年的6月2日,國家都會在這個廣場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這是為了慶祝1870年義大利的統一,也被當地的居民稱作「祖國祭壇」。這個廣場上的建築非常宏偉壯觀,小編花了10歐元坐在旁邊的電梯上,不但可以欣賞廣場和旁邊的景色,而且還可以在非常近的距離看到維多利亞女神的形象。
  • 古代羅馬的象徵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是古代羅馬的象徵,是我們在歐洲的第一個景點。羅馬鬥獸場是義大利的標誌性建築,代表了古代羅馬建築的最高水平,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幾千年來,它在文明的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它已經從一個簡單的鬥獸場演變成一個城市的象徵,一個國家的象徵,一個羅馬的城市和一個義大利的國家古代羅馬的鬥獸場是古代羅馬文明的象徵。建於公元72年,是為了紀念羅馬帝國徵服耶路撒冷後威斯巴西安皇帝的偉大成就而建造的。80000名猶太囚犯辛辛苦苦工作了八年才完成。鬥獸場佔地20000平方米,周長527米。它能容納9萬名觀眾。
  • 義大利為何不叫羅馬?從羅馬帝國到義大利究竟經歷了什麼
    比如神聖羅馬帝國、羅馬尼西亞,但奇怪的是明明坐擁羅馬城的義大利卻對使用羅馬作為國名一事上表現的沒有一絲的想法。  從羅馬到義大利   義大利國名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時候,那時,統一整個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將自己發跡的亞平寧半島命名為「italia」,也就是義大利亞的意思,在後來的漢語翻譯中則為了順口被翻譯為「義大利」。
  • 墮落的羅馬:今天的義大利為什麼不行了?
    文/王凱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曾經的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曾經無比輝煌的過往,無數歐洲思想家都將之視為近代西方文明的母體。然而,當這個輝煌的帝國在蠻族入侵下崩潰之後,曾經孕育這個偉大帝國的義大利半島卻將羅馬帝國的威名丟到了塵土裡。
  • 原創作者:湯邦明|法瑞意旅行記:義大利5-羅馬
    5、羅馬羅馬,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義大利最大的城市,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羅馬是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古城。由於它建在七座山丘之上並有悠久的歷史, 故被人們稱之為「七丘城」和「永恆之城」。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而為何拉丁民族在西羅馬覆滅後未能形成新的統一國家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其境內複雜的民族問題。早在羅馬帝國擴張時各個民族的矛盾就開始滋生。但是作為羅馬的主體民族,拉丁人依舊處於強勢的狀態,能夠壓制羅馬境內的其他民族。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而為何拉丁民族在西羅馬覆滅後未能形成新的統一國家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其境內複雜的民族問題。 早在羅馬帝國擴張時各個民族的矛盾就開始滋生。但是作為羅馬的主體民族,拉丁人依舊處於強勢的狀態,能夠壓制羅馬境內的其他民族。
  • 義大利首都在羅馬,為啥不叫羅馬共和國?原因很簡單!
    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三個階段,跨越了2000多年的時間。因為時間長,文化輸出廣泛,所以直至今日,羅馬對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影響依然存在。在羅馬帝國時代的6世紀左右,義大利才出現在歐洲歷史上。
  • 紅狼與藍鷹,到底誰是羅馬城的象徵?
    羅馬(義大利語:Roma)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稱為「永恆之城」。羅馬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臺伯河下遊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中心坐標北緯42°,東經12°,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裡。截至2019年,羅馬人口約為287.3萬。
  • 彪悍的羅馬,對比現在的義大利,義大利人真的是羅馬人的後裔嗎?
    所謂的「換種」只不過是某些不著調的民科或者生物學沒學好的歷史愛好者自己的胡亂猜想罷了。歷史證明,外來的民族要取代本土的民族,完成所謂的「換種」,只有是在外來民族佔據本土民族農民生態位的前提下,單純的依靠軍事徵服只能夠改變其語言、文化,並不能夠改變本土民族的生物學屬性。
  • 哥特人跪服羅馬文化,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當時,進駐義大利的哥特人將阿里烏斯派信仰帶到了這裡,威脅到了基督教的統治秩序。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 建築風情:古羅馬文明的象徵,羅馬鬥獸場
    >提起義大利首都羅馬,很多人首先想到古羅馬鬥獸場。羅馬鬥獸場中有部分因為地震以及盜石賊的破壞而受損,不過仍然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性建築物。羅馬鬥獸場是羅馬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也和天主教教會有關,教宗每年帶領的苦路遊行都會從羅馬鬥獸場附近開始。義大利版本的5歐分硬幣上面就是以羅馬鬥獸場為主題。
  • 世界上最古老的羅馬遺址,不在義大利羅馬,而在中東這個小國家
    從地圖上可以看得出來,巴爾貝克地處敘利亞和黎巴嫩邊境處這裡有一個規模極大的古羅馬建築群,據統計,就連當今義大利羅馬古城內,都找不到可以媲美巴爾貝克的羅馬神廟古蹟,因此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古老且規模最大的一個羅馬神廟。
  • 義大利羅馬篇丨提到羅馬,你想到的是什麼?
    提起羅馬第一時間想到什麼?到「羅馬假日」?可在義大利人眼裡,它不僅是義大利的首都,更是羅馬帝國榮光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各個時代的頂級藝術家,為這座城市傾注自己的心血。
  • 為何說義大利的統一,有取巧的成分?
    長久以來,關於義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我們在各種戲謔和調侃的同時也不禁疑惑,身為歐洲列強的義大利為何與歷史上同樣崛起於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帝國大相逕庭?
  • 羅馬足球俱樂部歷史
    當家球星是出生在羅馬市中心Borgo Pio的義大利國家隊成員阿蒂利奧·費拉裡斯,隨後費拉裡斯也跟隨藍衣軍團獲得了世界盃冠軍。首個賽季後,羅馬足球傳奇弗爾維奧·貝納爾蒂尼加入了球隊,並在之後的11個賽季成為了球隊的指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