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羅馬史50#歐美歷史64#世界史68#戰爭史32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一般印象中蠻族一定是未開化的野蠻異族,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中,移居義大利半島的東哥特人,算得上「文明」開化者,他們努力學習羅馬文化傳統,幾十年來致力於融入羅馬文化圈。但拜佔庭帝國從未將東哥特人視作合作夥伴,而是趕盡殺絕。原因何在?

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

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威嚴的查士丁尼大帝

當時,進駐義大利的哥特人將阿里烏斯派信仰帶到了這裡,威脅到了基督教的統治秩序。對此東部帝國一再重申,只有信奉「三位一體」的上帝才是獲得拯救的基石,但哥特人還是保留了他們的傳統。他們違背了教會宣揚的信條,到處組建阿里烏斯派的小教堂。阿里烏斯派不提倡教職人士擁有地產,這種理念同樣打擊了積累了大量財富的正教教會。

阿里烏斯派洗禮堂

除了領土爭端和宗教糾紛以外,二者並沒有更大的矛盾。從芝諾冊封哥特人為西羅馬帝國國王開始,歷任哥特人領袖在名義上都取得了統治西羅馬的執政合法性。狄奧多裡克也是如此,皇帝曾將象徵權力的紫袍和印章贈予了他,他轉而向皇帝和教會發誓要「守衛好帝國西疆」。但當查士丁尼對此感到不滿時,哥特人的命運就開始轉變了。

芝諾

二、哥特人的親羅馬政策

哥特人一直未察覺羅馬人的敵意。從入主義大利開始,他們就實施了一系列以羅馬為師的「同化政策」。

其一,哥特人並沒有殘忍報復曾與他們殊死搏鬥的羅馬人民。入境後,他們照搬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形式,將義大利劃分為一個個「大區」。他們也對當地人抽稅,但是負荷極低。在戰爭年代,東羅馬無數次將義大利當作他們的兵員地和糧倉,事實上破壞了義大利的生產。而哥特人則樂於採取實物稅和勞務稅相結合的方式,幫羅馬人修復和重新修建了馳道和一些著名的建築。

其二,哥特人並沒有以徵服者的姿態自居,反而樂意接受羅馬人的文化。當哥特人以被剝削的身份寄居在羅馬邊境時,羅馬人常鄙視他們。可當這些「高尚者」和「優雅的老爺」們被他們口中的野蠻人徵服時,哥特人並未詆毀羅馬文化,反而畢恭畢敬地模仿起羅馬人的衣著和語言等。由此可見,哥特人的確是真心實意想要加入「羅馬文化圈」的。

羅馬皇帝與哥特人談判

其三,哥特人雖然堅持阿里烏斯派信仰,但始終尊重羅馬正教的教職人員和羅馬人的信仰自由。在哥特人治下,羅馬人享有自由選擇教派的權利。6世紀初,哥特統治者還組織了一批傳教士深入義大利鄉村,在溝塹縱橫的山嶺中傳播福音。這批傳教士中多有正教徒,他們都得到了皇帝的資助。

狄奧多裡克嘗試獲得人民的臣服

其四,哥特人處處尊重東「羅馬正統」。至狄奧多裡克時代,哥特人中間一共流行過三種不同的銀幣,前兩種均為東羅馬發行的新幣,後一種是哥特人煉製的西羅馬銀幣,這類錢幣上清晰地印著「不可戰勝的羅馬」這樣的文字。從《狄奧多裡克敕令》還可看出,羅馬法的條例和內容已然成為帝國法律的基礎。可見哥特人心中的羅馬至尊概念是多麼清晰。

偉大屬於羅馬

三、羅馬人對西部地區的「再徵服」

無論如何努力地融入帝國,羅馬從來也不願將哥特人視作夥伴。查士丁尼當政之後,所做的一系列改革都是為徵服西部而努力的。查氏繼任皇位時,東羅馬因打通了與北部瓦良格人的交易通道而獲得了新的稅源。從北方運來的毛皮、蜂蜜在東方市場上賣出了好價錢,帝國的金庫愈發充盈。

瓦良格人與羅馬人互市

查氏為了穩固後方,首先推行了帝國官制改革。他參照波斯的官僚體系設計出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系統,並在高層間安插自己的親信以便控制政局。其次,查士丁尼為給養軍隊,向帝國直轄的各省區派駐徵稅官,對當地的人口和生產狀況進行統計,並收取額外的糧食及原材料稅,為開動戰爭機器做準備。

為徹底收復西羅馬,523年,查士丁尼同羅馬的宿敵波斯籤訂了和平條約,並積極派遣間諜在義大利活動,爭取從內部瓦解哥特人的統治。533年,查氏派遣他的心腹大將貝利撒留,率遠徵軍打下了佔據北部非洲的汪達爾王國,西地中海的海域和航行權遂為拜佔庭重新控制。此時的哥特人已經逐漸感受到了東羅馬的威脅,也開始強軍備戰,準備反擊。

大將軍貝利撒留

534年,恰逢狄奧多裡克去世,羅馬人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攻擊哥特人了。查氏先是宣告,要哥特人集體臣服於東部帝國的控制之下,後又制定了十分苛刻的合併條件。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哥特人又驚又怒。他們對羅馬人充滿了敬畏,本以為能夠用真心換來合作,卻沒想到戰爭的陰霾如此快地遊弋了過來。

狄奧多裡克在彌留之際

由於領袖倉促去世,哥特人將王位託付給了懦弱的提奧達哈德。期間,貝利撒留已經率領大軍佔領了西西里島,這裡是義大利最重要的糧倉之一。不過,東羅馬派來從北方夾擊哥特人的兩支軍隊分別被抵抗軍剿滅,北線勝利的消息讓提奧達哈德重拾了信心。

令人不解的是,新國王的女婿竟然未經交鋒便率軍投靠了貝利撒留,新國王由此被元老院懷疑,「是否對西羅馬帝國保持忠誠」。緊接著,元老們改立他的衛兵維提吉斯為新國王。此人曾在繼任典禮上發誓要捍衛屬於「西羅馬帝國的一切榮譽」。

哥特人

不過,即便是英勇善戰的維提吉斯,也沒有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在維氏艱難抵抗從北方南下的羅馬士兵之後,率軍駐守羅馬城的教皇也在貝利撒留的圍攻下變節。哥特人的軍隊被逼二次南下,與東羅馬軍隊展開正面交鋒。最終,東羅馬軍隊聯合了北境的法蘭克士兵,對哥特軍隊形成包圍圈。540年,維提吉斯因糧草和水源的補給被切斷而被迫投降,其他由哥特人佔據的城市也都望風而降,義大利還是回到了東羅馬帝國的懷抱之中。

文史君說

縱觀那些論述羅馬隕落的記述,總會強調羅馬人喪失國土是因為受到異族侵略。當時的歐洲正面臨著異族入侵,而羅馬人遇到的東哥特部落尚且算是蠻族中的「彬彬有禮者」。無奈羅馬帝國曾經的歷史太過輝煌,任何與傳統不一致的徵服與合作,均會使性格強勢的君主心懷不滿。若將東哥特人同統治北非的汪達爾人比較,前者要比後者文明太多。汪達爾人在北非實行的破壞主義統治相當恐怖。羅馬人面對暴力和強權,反倒懂得妥協退讓。但面對「一心向學」的東哥特人,卻時常包藏禍心,總欲掀翻之而後快。如此浪費民力而不加克制,只會給東羅馬帶來更多的危害。

殘暴的汪達爾人,對羅馬人的塑像「趕盡殺絕」

參考文獻

許寅:《貝利撒留與哥特戰爭》,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康凱:《羅馬帝國在西部的延續:東哥特政權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相關焦點

  • 哥特人跪服羅馬文化,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一般印象中蠻族一定是未開化的野蠻異族,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中,移居義大利半島的東哥特人,算得上「文明」開化者,他們努力學習羅馬文化傳統,幾十年來致力於融入羅馬文化圈
  • 羅馬皇帝克勞狄大帝,雄才大略號稱「哥特人殺手」,可惜死早了
    在羅馬三世紀危機的動蕩中,曾出現了幾位力挽狂瀾的雄主,第一位帶領羅馬人打退蠻族侵略的皇帝,名叫克勞狄二世。克勞狄幫助整個帝國扭轉了極為不利的殘破格局,讓羅馬恢復了她往日的榮光。克勞狄二世,原名克勞狄烏斯·哥特庫斯。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克勞狄的全名中,有一個「哥特庫斯」的尾綴。這不代表皇帝本身是哥特人,而代表他是一位偉大的「哥特人殺手」或「徵服哥特人之雄」。
  • 應運而生的「羅馬毀滅者」,哥特人的迷局
    當地的哥特人於是朝著西方輾轉遷徙逃命,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又用武器驅趕了西面的同胞,西面的哥特人於是只得向南方的大國求助,而這個大國,就是羅馬帝國。這便是東哥特人以及西哥特人第一次出現在羅馬歷史上的面貌。
  • 阿布裡圖斯慘敗:第一位被外敵斬殺的羅馬皇帝
    因為正是在此戰中,出現了帝國歷史上首位戰敗身亡的羅馬皇帝,而後者的陣亡也開啟了羅馬/拜佔庭帝國此後多位君主陣亡被俘的恥辱履歷。黃袍加身的將軍他們最早來自北歐,卻在此後逐漸南遷至黑海北岸,並取代薩爾馬提亞族裔的羅克薩拉尼人成為當地霸主。這就讓他們不可避免地繼承了後者與羅馬人的徵戰傳統。哥特人第一次被古典學者明確記載的與帝國的衝突發生於公元238年。當時,他們攻佔並洗劫了黑海沿岸的帝國邊境小鎮希斯特裡亞,僅僅由於當地官員的賄賂下方才心滿意足地撤走。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次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了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被他的兩個兒子瓜分,永久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羅馬城為首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公元410年8月24日,東、西羅馬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天,它被稱為"永恆之城"。這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羅馬城被蠻族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合軍隊攻破。軍隊洗劫了這座城市三天。
  • 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可是,在4世紀末期一波又一波民族遷徙浪潮的催逼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政治中樞中越來越多地混入了哥特人等蠻族親貴階層。羅馬人將如何處理這般尷尬呢?一、哥特人入境後羅馬軍隊的蠻族化等狄奧多西站穩了陣腳後,大量吸收哥特人進入體制的弊端便顯露出來。
  • 兄友弟恭——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及兩羅馬的關係
    但正如奧羅修斯所云,霍諾留與阿卡狄烏斯共同治理帝國,僅僅是分配了他們的坐席。由此觀之,羅馬帝國僅僅是出現了兩名統治者而非是兩個獨立的國家。但由於帝國東西部不平衡的政治經濟發展,使得東西部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在西羅馬帝國短暫的國祚下,兩個羅馬之間的關係常被人忽視或者刻板化,但事實卻非如此。而兩個羅馬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分為前期的傾軋到後來的扶持以及最後對西部現狀的默許。那麼,兩羅馬的關係是如何發展的呢?
  • 395年西哥特人反叛羅馬
    這七個蠻族的在河灣中的戰爭,還不如說是七十個蠻族幫,哥特人也打哥特人,匈奴人也打匈奴人,東哥特人聯合匈奴人打蘇匯維人,蘇匯維人聯合汪達爾人打西哥特人,這樣任性的蠻族們,他們只認印象,他們與匈奴人一樣,都分成幫派,匈奴幫,汪達爾幫,東哥特幫,西哥特幫,阿蘭幫,薩爾馬特幫,我們不知道這些幫派的戰鬥過程
  • 波倫提亞之戰:哥特人徵服羅馬帝國的開始
    在其早年參加的冷河戰役中,他還不過是效力於提奧多西皇帝麾下的蠻族首領。但在皇帝死後的公元395年,阿拉裡克又突然舉起了反對羅馬帝國的大旗。最終,這種看似蚍蜉撼樹舉動,以羅馬城陷落和西哥特王國的建立而告終。但在哥特人叛亂的起始階段,羅馬人也不是沒有將其消滅的機會。波倫提亞之戰,就是晚期羅馬挫敗蠻族抵抗軍的典型戰例。
  • 羅馬不是一天衰落的——春天的渴望(二)
    不過這位無能皇帝的離去對羅馬帝國的再次雄起來說,反倒是開了一條出路,繼任者是號稱「哥特人的剋星」——克勞狄。勇武過人的新皇帝很快打敗了奧勒留率領的叛軍,並且即將在帝國的復興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哥特人第一次入侵羅馬,到如今克勞狄即位,已經持續了16年。從剛開始小部分的野蠻劫掠小團夥已經發展成為如今兵力高達32萬的蠻族聯合大軍。帝國北部最為好戰的日耳曼人和薩爾馬提亞人全都投效到哥特人的旗幟之下,想要從羅馬帝國這個身邊的巨人的手裡奪幾塊兒肥肉。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四世紀發生了重大變化,此時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很多地方已經不適宜部落生存,加之匈人的入侵,很多所謂的蠻族如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等入侵羅馬帝國的邊境,羅馬帝國軍備捉襟見肘,不得不讓大量的蠻族人進入軍隊。(其實在三世紀時期軍隊已經開始引進蠻族士兵。)
  • 你知道最後一個羅馬人是誰嗎?
    但如果小編問你,最後一位羅馬人是誰呢?答不上來了吧。沒關係,今天小編就帶各位學學歷史,我們來講講最後一位羅馬人,究竟是何方神聖。【誰是埃提烏斯】弗拉維斯·埃提烏斯,羅馬護國公,對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具有左右一切的影響,曾統兵先後擊敗過匈人、法蘭克人、勃艮地人和哥特人。 騎兵長官之子。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羅馬皇帝更迭頻繁,是利益的驅使者在作祟?
    前言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因其殘暴的統治被推翻而自殺,於是在尼祿死後的第二年(公元69年),出現了四位羅馬皇帝,他們分別是:加爾巴、奧託、維特裡烏斯和韋,於是公元69年這一年也被稱為"四帝之年"。四帝之年,羅馬皇帝更換頻繁,在位最短的奧託僅當了三個月的皇帝。
  • 帝國三分,羅馬滅亡在即!天降奧勒良大帝,三年光復全土
    凱撒不僅如此,羅馬帝國中央內鬥不斷和北方異族(哥特人)的入侵種種內憂外患更使羅馬不堪重負。268年,奧勒良在伽利埃努斯皇帝麾下,完美地指揮了奈蘇斯戰役。繼位後的奧勒良,為了徹底解決哥特人的威脅,帶領軍隊再次痛擊了哥特人,解決了羅馬面臨的最大威脅。因為羅馬軍團無法在圖拉真皇帝建立的達其亞行省維持足夠的兵源打擊哥特人,於是奧勒良便在271年與哥特首領談判,羅馬人撤出達其亞,退至多瑙河,並以河為界,與哥特友好相處。
  • 不可一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何要與羅馬教皇聯手?
    也正是因為如此,羅馬教廷敕封奧託一世為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篇章自此被拉開了序幕。此時的西羅馬帝國雖然早已經滅亡,但後人卻念念不忘羅馬帝國的輝煌和羅馬帝國皇帝的榮耀。這一時期,"羅馬皇帝"的頭銜已經成為了一個榮譽的象徵。只要有君主能夠獲得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那就意味著這名君主定然是名有作為的人。但縱觀當時的整個歐洲,似乎並沒有除基督教會以外的勢力有資格能夠為國王加冕為"羅馬皇帝"。
  • 羅馬史詩三部曲
    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羅馬軍隊慘敗於暴亂的哥特武裝,皇帝瓦倫斯戰死。局勢逐漸失控,蠻族軍隊開始蠶食羅馬的領土。406年,萊茵河防線失守;410年,羅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淪陷;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顛行省脫離羅馬統治;455年,羅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羅馬帝國最後一次北非遠徵慘敗;476年,帝國滅亡。
  • 贈書 | 狹隘:基督教及羅馬的衰落
    公元4世紀末,一場劇烈的種族衝突就像瘟疫一樣橫掃了羅馬。此時,成千上萬的日耳曼「野蠻人」移民到羅馬帝國,其中大多數是躲避匈奴襲擾的東北部的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倫巴第人,以及來自西北部的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撒克遜人、弗裡斯蘭人。這些日耳曼移民給羅馬帝國帶來了不安定因素。一方面,他們是潛在的可怕對手,他們的士兵已經跨過了多瑙河直至破爛不堪的邊塞。
  • 冷研說歷史|卡萊會戰後,帕提亞鐵騎對羅馬軍團再無大勝?這戰羅馬皇帝都做了逃兵
    筆者前幾天再網絡上看見一種說法,帕提亞對羅馬軍團除了卡萊之外為何沒有別的大勝?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 伽裡埃努斯:扭轉三世紀危局的羅馬悲情英雄
    歷史上的羅馬帝國皇帝們,既有聲名遠揚的賢能聖主,亦有遺臭萬年的殘暴之輩。諸如五賢帝一類的聖明或是尼祿這樣的暴虐狂徒,都成為初學者對他們的第一印象。但繁多的歷史評價,總免不了書寫者的個人好惡和利益使然。公元3世紀的伽裡埃努斯皇帝,就是深受其害的典型。
  • 為何中國古代沒有像羅馬人那樣為每位皇帝留下雕像?
    相對於中國,西方更喜歡給君主留下雕像,特別是西歐的羅馬,凱撒大帝、屋大維等君主皆留下了雕像,至今在公園、博物館、收藏館等地都可見他們的雕像,不止羅馬,當今在世界各地都可見以前帝王的雕像。那麼,中國的雕塑技藝並不會差勁,為什麼古代沒有像羅馬人那樣為每位皇帝留下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