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羅馬史49#歐美歷史59#世界史62

在狄奧多西藉助蠻族士兵成功上位之後,帝國暫時穩定下來。可是,在4世紀末期一波又一波民族遷徙浪潮的催逼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政治中樞中越來越多地混入了哥特人等蠻族親貴階層。羅馬人將如何處理這般尷尬呢?

一、哥特人入境後羅馬軍隊的蠻族化

等狄奧多西站穩了陣腳後,大量吸收哥特人進入體制的弊端便顯露出來。帝國邊疆布滿了高喊著要為羅馬「效勞」的哥特騎兵,這群人並不是一般的散兵遊勇,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軍事聯盟。如果不好生處置,很可能會生出大亂子來。

狄奧多西與前朝皇帝不同,由於其本人同哥特人的「曖昧關係」,他不可能無差別地向這群幫助過他的民族下發「誅殺令」。其實,以羅馬帝國如今的實力是足以以剿殺政策替代安撫政策的。但是,狄奧多西還是允許大批在多瑙河前線駐紮的哥特騎兵加入帝國軍隊的行列,並準許其在色雷斯定居駐軍。

狄奧多西一世塑像

除了吸納「木已成舟」的一些哥特士兵入伍以外,皇帝竟然執意要將大量散居在帝國境內和近邊的哥特農民整編從軍,這步棋究竟是為什麼呢?皇帝難道不害怕一旦這群人掌握了國之重器以後,萬一凶相畢露臨陣變節,可能會對國家造成巨大的隱患嗎?

原來,皇帝如此作為居然是為了達成「以夷制夷」的目的,欲圖利用驍勇的哥特士兵攻擊其他為害邊境的少數民族。這樣既能消耗哥特人自身的力量,也能充分打擊妄圖侵略羅馬帝國的歹人。

狄奧多西深知瓦倫斯曾慘敗於哥特人的歷史,因此本人在利用哥特人力量的時候也特別注意。他親自將行宮所在地定在薩洛尼亞,希望能夠以自己的權威籠絡和震懾在馬其頓和色雷斯一帶根枝錯蔓的哥特人。他還大肆實行軍隊內部的「忠誠教育」,引導哥特人在思想上樹立對羅馬的忠誠。這樣一來,散居在境外的哥特人首領就無法同帝國內部的哥特軍人取得聯繫,帝國在不可避免的蠻族化的同時尚保留了形式上的安全。

裝備有先進武器和護甲的哥特士兵

二、「哥特羅馬人」同帝國內部的交往

人們通常認為蠻族人的生產力水平低,他們對羅馬帝國的毀滅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其實,在戰亂紛紛的「後危機時代」,無論是羅馬還是周邊民族的人力、物力資源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如果不藉助蠻族人的力量來恢復自己,恐怕單單是那輝煌偉岸的君士坦丁之城也建造不起來。

皇帝的智慧在於,他能夠將哥特人引入帝國加以利用和控制,並且能駕輕就熟地羈縻之。382年9月,皇帝曾邀請著名的哥特軍長阿薩納裡克到君士坦丁參觀。此人是當時羅馬的第一大威脅,手下部隊號稱上萬,長期在黑海堵截羅馬人的糧食通道,並在歐洲各處殺人搶劫。也就是在這看似友好的宴樂之間,阿薩納裡克因為「過量飲酒」而倉促離世,他的部隊後來就盡歸羅馬將領管理了。

羅馬軍官指揮哥特士兵作戰

哥特人有一種「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氣質。安定下來的哥特人,也是務農開荒的一把好手。色雷斯地區由於地處義大利和東方之間,常常在軍事戰爭中遭到各方力量的搶劫、毀耕等不惜代價的破壞對待。而進入羅馬的哥特人,在得到色雷斯這塊荒廢的土地之後還是心懷感激地努力開墾,任勞任怨地在田野和山崗上種滿了各式各樣的穀物。這樣,羅馬東都便多了個可靠的糧倉,哥特人的民力也有處可用,再也不會想著反叛了。

然而,沒過多久,哥特人和拜佔庭人的矛盾就顯露了出來。首先,哥特人是一個崇尚自由和開放的民族,他們的文化素質只停留在部落文化中的義氣、英勇、守信等道德方面。面對狡猾的拜佔庭政府官員,哥特人十分苦惱。由於拜佔庭專制社會中早早出現的諸如權力制衡、敲詐勒索、歧視和階級主義等因素同哥特人相去甚遠,這些樸實的軍人和農民時常會被拜佔庭當權者玩弄。

最初的拜佔庭也並不奢華,經過多民族共同建造後才得輝煌

4世紀末,在拜佔庭時常能見到軍官公然鞭打、體罰哥特士兵的現象。而哥特人中間的貴族由於同羅馬上流社會勾結,也不在意下層哥特同胞的呼聲。於是,一些滿有能力的哥特人或以此為藉口發動反叛羅馬的鬥爭。著名的阿拉裡克反叛事件就事出此因,最終惹得帝國上下好不緊張,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富的損毀與破壞。

阿拉裡克

最終,一大批拜佔庭貴族聯合起來組成「反哥特人黨」。這群黨人公然宣稱要將所有的哥特人趕出軍隊,並限制其流動於農村的奴隸階級之中,「永世不得翻身」。這種將奴隸制硬壓在一個民族頭上的反動政策,更加引發了哥特人強烈的抗議潮。特殊的是,此次哥特人的反抗鬥爭第一次有社會上層的哥特領袖參與,他們擁有充足的人脈和財力,能夠組織起成規模的軍隊以捍衛自己的權利。

哥特軍人掀起了反抗統治者的戰火

三、哥特羅馬之戰

目前史書上所描繪的哥特人和羅馬人的戰爭,大多以哥特人「背叛」羅馬和屠戮羅馬人等形象出現。但是,根據歷史檔案顯示和相關學者的調查,4世紀末和5世紀初的這場「哥特羅馬之戰」,在很大程度上是羅馬人有計劃地清除哥特勢力的一場陰謀。

羅馬貴族先是收買了大量有權有勢的哥特貴族,並利用他們的力量打入哥特軍隊的內部,對其勢力進行再一次的分化瓦解。哥特人「領袖」塔伊納斯竟然聯合數位拜佔庭軍事長官對自己的族人進行毫無根據的絞殺,幫助羅馬人監禁和處斬了大量哥特上層人士。

哥特人也毫不手軟。在這場充滿民族色彩的戰鬥中,帝國西部、北部的大量哥特人藉機湧入義大利、西班牙和小亞細亞,他們並不以加入帝國為目的,充分展示出英勇堅韌的民族氣節。

可惜的是,哥特人的軍事實力與羅馬懸殊太大,並且民族內部又出現了被統治者同化的大量「兩面派」人士。帝國教會也以「護衛正統」為由組織義軍保護國都,教俗各界在官方的呼召下紛紛喊出口號「勤王」。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公元400年7月,君士坦丁堡暴發了一次血腥的旨在屠殺哥特人的大起義。這場起義是統治者巧妙利用民意的產物。在此次事件中,有大量無辜的哥特士兵被殺,一些對帝國建設大有貢獻且聲名遠播的哥特軍官被害,哥特人在早期拜佔庭國家軍隊中的勢力被徹底肅清。不得不說,拜佔庭統治者的陰險狡詐實在令人不恥。

文史君說

雖然拜佔庭人在帝國高層軍隊中肅清了哥特人的力量,但要剿滅分散在各處的哥特人,著實力有不逮。一些哥特士兵退縮到巴爾幹半島的山區當中,在貧瘠的田野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也有一些哥特士兵乾脆加入日耳曼人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隊伍中,在下一波衝擊羅馬的力量中再次出現。羅馬人對哥特人「卸磨殺驢」式的利用,為自己樹立起一個臭名來,這些只能看到眼前蠅頭小利的羅馬政治家,即將在未來的戰爭中因此吃虧,加入羅馬的蠻族最終越來越多,直到將其反噬為止。這幾乎成了東羅馬時代的某種「政治詛咒」了。

參考文獻

陳志強:《拜佔庭帝國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吳曦:《試析羅馬與西哥特人關係的演變——從提奧多西一世時代到410年羅馬淪陷》,《武夷學院學報》2019年第7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相關焦點

  • 西哥特人-5到7世紀
    公元3世紀是羅馬內亂和羅馬政權衰落的時期,北方的德意志部落,以前被囚禁在海灣裡,開始侵佔帝國。本世紀中葉,西哥特人(或西哥特人)佔領了羅馬特蘭西瓦尼亞,並從此對帝國東部各省進行了大規模的突襲。4世紀中葉,來自亞洲的蒙古匈奴向西推進,驅逐了尋求羅馬保護的西哥特人。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狄奧多西一世公元5世紀前後,羅馬有近1000個頂級貴族家族,3萬個一般貴族家族,每個貴族家族大約需要10個家族來支撐,羅馬約有2500—30萬個家族。當時羅馬帝國的人口還沒有算上野蠻人和奴隸的數量。這樣算下來,當時羅馬大約有100萬人。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狄奧多西一世 羅馬城在五世紀前後有將近1000個頂級貴族家庭,3萬個一般貴族家庭,每個貴族家庭需要大概10個左右的家庭供養,羅馬城大概有家庭25——30萬左右。
  • 395年西哥特人反叛羅馬
    這七個蠻族的在河灣中的戰爭,還不如說是七十個蠻族幫,哥特人也打哥特人,匈奴人也打匈奴人,東哥特人聯合匈奴人打蘇匯維人,蘇匯維人聯合汪達爾人打西哥特人,這樣任性的蠻族們,他們只認印象,他們與匈奴人一樣,都分成幫派,匈奴幫,汪達爾幫,東哥特幫,西哥特幫,阿蘭幫,薩爾馬特幫,我們不知道這些幫派的戰鬥過程
  • 應運而生的「羅馬毀滅者」,哥特人的迷局
    然而,在公元4世紀末,自東方而來的遊牧民族-匈人,卻將遷徙的腳步邁向了哥特人的土地。哥特人此時尚沒有接受過足夠高的文明教化,面對匈人的攻勢,哥特人很快便被擊敗。當地的哥特人於是朝著西方輾轉遷徙逃命,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又用武器驅趕了西面的同胞,西面的哥特人於是只得向南方的大國求助,而這個大國,就是羅馬帝國。
  •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讀肯福萊特《聖殿春秋》的時候,整部作品都圍繞著英格蘭第一座哥德式大教堂的建設來展現出建築匠湯姆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福萊特自己也說寫作的初衷就是被哥德式大教堂莊嚴、奢華及有層次的美所吸引,由此寫出了這部堪稱「中世紀百科全書」的作品。
  • 2020丨公元420年代:西哥特王國是怎麼建立的?
    從4世紀後半期開始,日耳曼人開始大規模湧入羅馬帝國。西哥特人首先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羅馬帝國境內為帝國戍守邊疆。羅馬帝國對定居的西哥特人採取壓迫政策,終於導致西哥特人揭竿起義,攻陷羅馬城。之後,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與西班牙地區建國。立國後,西哥特王國實行封建土地分封制度。在行政上,沿用羅馬舊制。6世紀開始,西哥特王國開始衰落,至8世紀初最終被阿拉伯人徵服。
  • 東部帝國在公元500年時,實際上只統治了半個基督教世界
    羅馬就是他們認識領域的全部所在,他們所謂的文明就是指羅馬,這種狀態還要持續很長時間。「歐洲」逐漸被認作一個可識別整體的主要途徑是非歐洲人建構的敘事,他們通常是生活在歐洲以外的人。這裡要指出的是,羅馬帝國的行政體系在西部衰亡之後,整個帝國的東半部分還繼續存在了將近1000年。那裡的統治者和官員們繼續自稱為「羅馬人」,他們東部的鄰居也經常這樣稱呼他們。
  • 馬鐙傳入歐洲,重裝騎兵取代步兵,手拿長矛的哥特人擊潰羅馬軍團
    馬鐙在亞洲一些地區也許早在公元前就已開始使用,最遲到3世紀就已經普及,但歐洲人用上馬鐙還要更晚,直到6、7世紀馬鐙才得到推廣。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馬鐙實物,出現在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據此有些西方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馬鐙就被稱為「中國靴子」。
  • 驅虎吞狼之計——使羅馬城淪陷,西哥特人崛起的政治敗筆
    羅馬當初是想通過與西哥特人的和解,使西哥特人的優秀作戰人員進入到自己的軍隊中為自己所用。甚至採用驅虎吞狼的政策,在與其他蠻族爆發戰爭時,將西哥特人領入戰場,成為羅馬的生力軍。但是卻並沒有給西哥特人應有的補償,而導致西哥特人對於羅馬的反抗。在雙方長達30年的一種脆弱關係的演變以後,西哥特人最終攻陷羅馬,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 六邊形的法國,其祖先是高盧人、羅馬人還是日耳曼人?
    在羅馬人眼中,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並稱三大蠻族,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佔據了今天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廣大地區,而這一時間也正是羅馬剛剛崛起之時。在羅馬人到來之前,高盧人並未形成統一的國家,仍然是氏族部落。法國人為何為對高盧人這一祖先念念不忘呢?
  • 哥特簡史:後朋克音樂與古代野蠻人的共同之處
    故事開始於古羅馬。隨著羅馬帝國不斷擴張,它面臨著國境線附近半遊牧民族的入侵和襲擊。其中最強大的勢力是一夥德國人——哥特,他們由兩個部落構成:東哥特人,西哥特人。雖然一些德國部落始終與羅馬為敵,但羅馬帝國將其他部落收歸整合入軍隊。當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時,這些部落軍隊在防禦和內部權力鬥爭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 早在5世紀時,教皇制的護教者就在引用羅馬的實例
    羅馬在早期也憑藉國家機器和行政上的專業人員,遠遠超過帝國行政管理之外的任何地方,成為一個富裕的主教教區,沒有任何蠻族可以與其競爭。羅馬保持著比其他地方更好的紀錄,早在5世紀時,教皇制的護教者就在引用羅馬的實例。
  • 哥特人跪服羅馬文化,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一般印象中蠻族一定是未開化的野蠻異族,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中,移居義大利半島的東哥特人,算得上「文明」開化者,他們努力學習羅馬文化傳統,幾十年來致力於融入羅馬文化圈
  • 羅馬史詩三部曲
    《羅馬帝國的隕落》講述西羅馬的最後一百年,探索羅馬帝國如何在與蠻族勢力的種種互動中最終隕落,《羅馬的復闢》則從西羅馬滅亡的476年講起,將公元476—1000年的歷史描述為各方勢力試圖重新統一歐洲、恢復羅馬榮光的過程。《帝國與蠻族》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比其他兩部更具野心,寫作歷時16年,從移民和發展的角度,書寫了1—11世紀羅馬霸權衰落、現代歐洲誕生的千年進程。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一般印象中蠻族一定是未開化的野蠻異族,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中,移居義大利半島的東哥特人,算得上「文明」開化者,他們努力學習羅馬文化傳統,幾十年來致力於融入羅馬文化圈。而哥特人則樂於採取實物稅和勞務稅相結合的方式,幫羅馬人修復和重新修建了馳道和一些著名的建築。其二,哥特人並沒有以徵服者的姿態自居,反而樂意接受羅馬人的文化。當哥特人以被剝削的身份寄居在羅馬邊境時,羅馬人常鄙視他們。可當這些「高尚者」和「優雅的老爺」們被他們口中的野蠻人徵服時,哥特人並未詆毀羅馬文化,反而畢恭畢敬地模仿起羅馬人的衣著和語言等。
  • 說說哥特人為啥沒匈奴人有名
    猛男阿拉裡克(他的姓氏是巴爾特,在哥特人中威望僅次於阿馬爾,這個姓氏因為其家族的作戰風格得名)被哥特人推舉為王。他也不得不繼續和羅馬人結盟,在羅馬軍中效力,用高級軍官的薪酬供養大量族人。公元395年,匈奴人越過了羅馬邊境開始新的侵襲,造成了羅馬帝國地方上兵力極度緊張。因為羅馬帝國末年到底有多少軍隊,現在都是個謎,很多軍隊只存在於紙面上。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匈人帝國的大兵壓境,讓高盧土地上所有的民族驚慌起來,在這緊急關頭,羅馬帝國的末代名將、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的埃提烏斯與羅馬人的世仇西哥特國王狄奧多裡克摒棄前嫌,暫時達成了合兵抗擊匈人的協議。阿提拉見戰鬥呈膠著狀態,便令中路的匈人精銳騎兵全力衝擊,這些匈人騎兵如同旋風般殺向羅馬聯軍的中央,像鋒利的矛一般擊垮了中央的阿蘭人,將他們驅離了戰場,緊接著匈人騎兵開始攻擊右翼的西哥特騎兵,阿提拉知道羅馬軍團的戰鬥力早已今不如昔,只有西哥特人尚能一戰,如果能將其殲滅,那麼也就勝券在握了。
  • 哥特文化遺產,如何影響了西方現代國家的形成?
    下文摘編自《從歷史到傳說:被「定義」的哥特》一書的第7 章「為哥特而戰」,由出版社授權轉載,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這本書在眾多以「哥特」為名的社會文化現象間尋找規律與聯繫。它並非僅僅局限於歷史上攻克羅馬、隨後在義大利和西班牙建立起興盛王國的哥特人,同時也關注了那些生活在後世傳說中的「哥特人」。
  • 從羅馬帝國開始,日耳曼人一直在徵服日耳曼人
    古羅馬城日耳曼部落建立起的「繼承國」當時的幾個強大日耳曼部落包括東、西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等,已經遍布羅馬帝國各地。五世紀初,汪達爾人就侵入西班牙地區,但在更強大的西哥特人打擊下,渡海遷往北非。汪達爾人的王國以海盜為主業,騷擾義大利沿海地區,破壞了帝國的地中海商業網絡,羅馬更脆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