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同化政策下的怪物!應運而生的「羅馬毀滅者」,哥特人的迷局

2020-12-23 皓哥的歷史英雄譚

羅馬帝國,在歷史上一向有著寬容的名聲,而羅馬文明自建立以來,也一直都很善於同化自己的盟友以及敵人,但是,隨著羅馬文明漸漸走入末路,原本強大的羅馬帝國也走向了衰落,而過去的同化政策,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導致帝國不能汲取周邊民族的力量,反而促使一些潛在的助力紛紛淪為敵人,而這些敵人中的佼佼者,無疑是在羅馬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哥特人。

哥特人原本居住在黑海的西北部,這裡缺乏強敵,同時羅馬帝國本身也對這裡不感興趣,按道理來說,哥特人是沒有遷徙的必要的。然而,在公元4世紀末,自東方而來的遊牧民族-匈人,卻將遷徙的腳步邁向了哥特人的土地。哥特人此時尚沒有接受過足夠高的文明教化,面對匈人的攻勢,哥特人很快便被擊敗。當地的哥特人於是朝著西方輾轉遷徙逃命,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又用武器驅趕了西面的同胞,西面的哥特人於是只得向南方的大國求助,而這個大國,就是羅馬帝國。

這便是東哥特人以及西哥特人第一次出現在羅馬歷史上的面貌。

西哥特人向羅馬帝國要求的求助,並不是希望後者出兵擊退東哥特人或者匈人,而是希望能夠來到羅馬帝國多瑙河南岸邊境區生活,在當地耕種土地,同時讓年輕的哥特人參加羅馬帝國的軍隊。對於西哥特人的請求,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的意見是允許,實際上,西哥特人的請求對於羅馬帝國本身是有利的,因為多瑙河地區確實由於帝國長期的內戰而土地荒蕪,而邊境軍隊也同樣因為戰爭而兵力薄弱,如果能夠利用哥特人來填補,那自然對哥特人以及羅馬帝國都有利。

然而,這卻最終演變成了哥特人與羅馬帝國的全面戰爭,並給羅馬帝國帶來了重創。遷徙而來的西哥特人,一開始確實試圖準守約定,但是,羅馬帝國一方不僅沒有為一無所有的西哥特難民提供約定中的糧食,多瑙河一帶的羅馬官員還對西哥特難民們橫徵暴斂,憑藉著地方羅馬軍隊的後臺,甚至還有西哥特人不得不賣兒賣女來滿足貪婪無度的羅馬官僚。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哥特人終於忍無可忍,在邊境發動了叛亂。

對於西哥特人的叛亂,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於是與西部皇帝格拉提安一道出兵,討伐西哥特人,結果,瓦倫斯在沒有與西部軍隊會合的情況下倉促出兵,最終兵敗,自己也在戰場上身負重傷,最終死在了西哥特人點燃的熊熊烈火之中,這就是著名的阿德裡安堡戰役。此後,西哥特人更是為禍一方,直到羅馬帝國在新任皇帝狄奧多西崛起後,才重新歸順羅馬帝國,並在日後狄奧多西統一整個羅馬帝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在狄奧多西死後,西哥特人再度叛亂,先是在巴爾幹地區燒殺擄掠,後來在羅馬名將斯提裡科的反擊下又在東西羅馬帝國的邊境地帶不斷流竄,並且成功在斯提裡科死後圍攻羅馬城,將其攻克,這就是發生在公元410年的羅馬浩劫。此後,西羅馬帝國統治力量遭到極大削弱,無力控制除義大利和北非以外的各個行省,步入了毀滅的倒計時。而西哥特人則最終在現今法國南部以及西班牙北部地區建國,一直持續到了阿拉伯帝國入侵西班牙半島。

作為第一個攻陷羅馬帝國古都羅馬城的蠻族,西哥特人的遭遇,其實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曾經羅馬文明引以為傲的「同化」能力,已經宣告了終結,但是,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何曾經讓拉丁城邦、希臘人、迦太基人、高盧人等等民族融入羅馬社會的力量,到此會變得無影無蹤呢?

羅馬的同化力量的衰弱,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羅馬帝國本身的虛弱。西哥特人面對的羅馬帝國,其實力相對於建國初期或者羅馬帝國鼎盛期而言,力量已經變得極度微弱。在羅馬帝國經歷最鼎盛的五賢帝時期後,這個國家的混亂便愈演愈烈,在五賢帝後勉強保持穩定的塞維魯王朝因為與帕提亞以及薩珊波斯帝國的戰爭而戛然而止,此後,羅馬帝國便進入到了被後世稱為「三世紀危機」的時代,在半個多世紀的混亂後,羅馬帝國又進入到了四帝共治時代,得以勉強穩定,但權分為四、自願退位的理想制度很快被現實打個稀爛,於是,羅馬帝國又經歷了君士坦丁大帝登基前的內戰,這時,羅馬帝國迎來了重要變革。那就是基督教的崛起。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扶植下崛起,可是後來的皇帝叛教者尤裡安又企圖打壓基督教,導致他死後,羅馬帝國又短暫陷入了混亂中,而西哥特人接觸的羅馬帝國,正是現在這個剛剛從各種混亂中解脫,正在休養生息的羅馬帝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五賢帝時代時,圖拉真皇帝尚且能組織高達10萬的羅馬軍隊遠徵帕提亞帝國,而面對近在咫尺的西哥特叛軍,瓦倫斯皇帝直接率領原本準備進攻波斯的軍隊反擊,居然僅僅只有3萬多人。

國力的衰弱,不僅難以抵擋以西哥特人為代表的蠻族人,並且讓蠻族喪失了加入羅馬帝國的興趣。加入一個大集體,利益必然是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如果這個大集體無法給自己帶來利益,甚至無法保護自身,那麼又如何吸引蠻族呢?過去,羅馬共和國可以為加入的民族提供徵服的巨大利益,帝國繁榮期,羅馬帝國也能為各民族提供保護和繁榮的貿易,但瓦倫斯時代的虛弱帝國,只能讓加入的蠻族捲入與其他外敵的戰爭。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平心而論,基督教的正統化,其實為羅馬帝國鞏固了境內的人心,將帝國人民重新凝聚了起來,對於羅馬帝國的延續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基督教並非鐵板一塊,宗教內部也是分歧不斷,因此,君士坦丁大帝曾經召開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了基督教中的正統,這便是日後被我們習慣性稱呼的「天主教」,但是,在像西哥特人一樣的蠻族部落中,絕大多數蠻族,即使信奉基督教,那也是信奉阿里烏斯派基督教。宗教敵視異端勝過敵視異教,蠻族身份加上異端身份,無怪於羅馬帝國上層也對蠻族充滿敵意。

另外,這一時期的羅馬帝國的統治上層,出現了血統論調,許多羅馬上層人忽視羅馬帝國賴以壯大的開放歷史,毫無顧忌地將對於蠻族的歧視暴露得一目了然,就連屢屢擊敗蠻族的西羅馬帝國頭號名將斯提裡科,都常常因為自己一半蠻族血統的身份遭到其他上層排斥和猜忌,羅馬帝國上層的變質可見一斑。這或許就是一個大帝國在歷經漫長歲月後理應走向滅亡的表現吧。另外,導致斯提裡科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斯提裡科籌備已久的、準備徹底將西哥特人改組為西羅馬帝國軍隊的計劃。

不過,問題倒也不是單純出在羅馬人身上,蠻族部落的變化,也決定了羅馬帝國同化政策的破產。4世紀開始的蠻族遷徙浪潮,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被後世稱為「小冰河期」的環境變化導致了高緯度地區的氣溫暴降,原本定居在這裡的蠻族部落為了生存,只能被迫向南進發,去溫暖和富饒地帶求取生存,某種意義上來說,包括匈人在內的遊牧民族以及蠻族的南進,正是出於被自然逼迫的處境。

因此,此時的羅馬帝國面對的蠻族規模,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的蠻族規模,從西北的不列顛到東歐的多瑙河,漫長的邊境線上到處都成為了蠻族部落遷徙的入口,無論從蠻族部落規模以及管理地帶來看,當時的羅馬帝國政府幾乎不可能有效管理這些蠻族移民。由於不能及時拆分和同化蠻族,所以大多數蠻族人都成集團移動,結果,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蠻族,實際上仍然處於蠻族文化的包裹之中,根本不能融入到羅馬社會之中。

除此之外,蠻族入侵時代的蠻族,與羅馬崛起時期的蠻族,還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對於像高盧人、不列顛人這樣的蠻族人,他們相當於是帶著資產入夥,羅馬人徵服得到的高盧和不列顛地區的土地可以直接交由這些人打理。而像西哥特人這樣的遷徙蠻族,則必須由羅馬帝國分配土地,如果分配邊境地區的土地,那麼就不容易同化,並且還可能在其他蠻族入侵時一併動亂,可一旦分配到國境內部的土地,又容易引發相關人員的利益衝突,因此,想讓這一時期的蠻族人老實下來生活,代價遠超此前的任何時代。

因此,哥特人的同化走向失敗就不足為奇了,這對於羅馬人而言是個災難,但對於哥特人而言也未嘗不是如此,或許哥特人最初就是準備融入這個大帝國,但世事變遷,這個大國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能讓蠻族融入其中共享繁華的國度了。歷史並不總是在波瀾壯闊下有美好的結局,在冰冷的現實下,哥特人只能通過鮮血和烈火來求取自己的生機。

相關焦點

  • 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狄奧多西與前朝皇帝不同,由於其本人同哥特人的「曖昧關係」,他不可能無差別地向這群幫助過他的民族下發「誅殺令」。其實,以羅馬帝國如今的實力是足以以剿殺政策替代安撫政策的。但是,狄奧多西還是允許大批在多瑙河前線駐紮的哥特騎兵加入帝國軍隊的行列,並準許其在色雷斯定居駐軍。
  • 西哥特人-5到7世紀
    公元3世紀是羅馬內亂和羅馬政權衰落的時期,北方的德意志部落,以前被囚禁在海灣裡,開始侵佔帝國。本世紀中葉,西哥特人(或西哥特人)佔領了羅馬特蘭西瓦尼亞,並從此對帝國東部各省進行了大規模的突襲。4世紀中葉,來自亞洲的蒙古匈奴向西推進,驅逐了尋求羅馬保護的西哥特人。
  • 哥特人跪服羅馬文化,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當時,進駐義大利的哥特人將阿里烏斯派信仰帶到了這裡,威脅到了基督教的統治秩序。對此東部帝國一再重申,只有信奉「三位一體」的上帝才是獲得拯救的基石,但哥特人還是保留了他們的傳統。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 395年西哥特人反叛羅馬
    這七個蠻族的在河灣中的戰爭,還不如說是七十個蠻族幫,哥特人也打哥特人,匈奴人也打匈奴人,東哥特人聯合匈奴人打蘇匯維人,蘇匯維人聯合汪達爾人打西哥特人,這樣任性的蠻族們,他們只認印象,他們與匈奴人一樣,都分成幫派,匈奴幫,汪達爾幫,東哥特幫,西哥特幫,阿蘭幫,薩爾馬特幫,我們不知道這些幫派的戰鬥過程
  • 贈書 | 狹隘:基督教及羅馬的衰落
    起初,羅馬傳統的寬容和不受限制的同化政策似乎對各種日耳曼部落產生了影響。羅馬帝國允許他們在自己統治者的領導下按照自己的習俗和法律生活。男人們加入了羅馬軍隊,而首領的兒子則接受了古典教育,有機會出人頭地,甚至可以擔任軍隊最高一級的職位。他們得到了足夠的土地,並被同化了。他們沒有侵擾或攻擊羅馬(雖然他們後來確實這樣做了),日耳曼人的頭目開始非常支持羅馬皇帝的統治並希望成為帝國的臣民。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兩羅馬示意圖 401年,西哥特人阿拉裡克在遊牧民族匈人的壓迫下入侵西羅馬帝國,這是第一次有蠻族入侵義大利,貴族和奴隸主們紛紛逃跑。阿拉裡克的西哥特軍隊兵鋒直抵羅馬城外,西羅馬帝國的皇帝霍諾裡烏斯打算逃跑了。此時軍隊的統帥斯提裡科帶領軍隊襲擊了阿拉裡克率領的軍隊,羅馬城保住了。此時羅馬軍隊的統帥斯提裡科是忠心於皇帝的蠻族出身的將領,手下的士兵大部分也是蠻族人,他主張與西哥特人媾和。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次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了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被他的兩個兒子瓜分,永久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羅馬城為首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公元410年8月24日,東、西羅馬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天,它被稱為"永恆之城"。這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羅馬城被蠻族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合軍隊攻破。軍隊洗劫了這座城市三天。
  • 驅虎吞狼之計——使羅馬城淪陷,西哥特人崛起的政治敗筆
    羅馬當初是想通過與西哥特人的和解,使西哥特人的優秀作戰人員進入到自己的軍隊中為自己所用。甚至採用驅虎吞狼的政策,在與其他蠻族爆發戰爭時,將西哥特人領入戰場,成為羅馬的生力軍。但是卻並沒有給西哥特人應有的補償,而導致西哥特人對於羅馬的反抗。在雙方長達30年的一種脆弱關係的演變以後,西哥特人最終攻陷羅馬,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 文明與野蠻、自由與顛覆:從真實歷史走向虛幻傳說的哥特人
    《從歷史到傳說:被定義的「哥特」》從歷史上的哥特人入手,從哥特人的大遷徙,講到中世紀的建築,再講到當今的流行音樂與哥特文化,用「哥特」這個詞,將過去與現在連接,全景展現從古至今哥特人的厚重歷史與多樣文化遺產。2、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哥特人、匈人、羅馬人之間的糾葛《從歷史到傳說》前4章介紹了哥特人的歷史,從亞拉裡克大帝一直講述到東哥特與西哥特。
  • 「最後的羅馬人」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卻喪命於自己人手裡
    歷史學家公認的「最後的羅馬人」,像卡西烏斯,波利奧,瓦倫提安一世,瓦倫斯斯提裡科,埃提烏斯,馬約裡安,奧維達等。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是「羅馬護國公」-弗拉維斯埃提烏斯。弗拉維斯埃提烏斯 ,羅馬護國公,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曾統兵擊敗了匈奴人,法蘭克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保家衛國,戎馬一生,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
  • 說說哥特人為啥沒匈奴人有名
    猛男阿拉裡克(他的姓氏是巴爾特,在哥特人中威望僅次於阿馬爾,這個姓氏因為其家族的作戰風格得名)被哥特人推舉為王。他也不得不繼續和羅馬人結盟,在羅馬軍中效力,用高級軍官的薪酬供養大量族人。公元395年,匈奴人越過了羅馬邊境開始新的侵襲,造成了羅馬帝國地方上兵力極度緊張。因為羅馬帝國末年到底有多少軍隊,現在都是個謎,很多軍隊只存在於紙面上。
  • 一款哥特風格的純粹古典橫版過關遊戲
    是一款由Wolf Brew Games開發的一款動作冒險遊戲,玩家將要扮演一名哥特風格世界中的英雄Bathoryn,去解放七座高塔。Bathoryn必須從毀滅之地中殺出一條血路,在登上每座塔之前都要面對眾多像素風格的敵人,還要對抗謎題、陷阱和各種怪物。在每個領地的核心區域,他還將遭遇強大的領主。Bathoryn的任務就是擊敗他們並繼續冒險。一旦失敗,面臨的將是可怕的死亡。
  • 你知道最後一個羅馬人是誰嗎?
    但如果小編問你,最後一位羅馬人是誰呢?答不上來了吧。沒關係,今天小編就帶各位學學歷史,我們來講講最後一位羅馬人,究竟是何方神聖。【誰是埃提烏斯】弗拉維斯·埃提烏斯,羅馬護國公,對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具有左右一切的影響,曾統兵先後擊敗過匈人、法蘭克人、勃艮地人和哥特人。 騎兵長官之子。
  • 羅馬史詩三部曲
    當時人們相信,「永恆之城」羅馬永遠不會陷落。羅馬人想不到的是,帝國由盛轉衰只在轉瞬之間,而毀滅的種子來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煙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紀末,呼嘯而來的匈人騎兵打破了羅馬世界的平衡,本來已經和羅馬相安無事的歐洲蠻族被匈人擊潰、驅趕。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難民請求進入羅馬境內居住,大量湧入的蠻族人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帝國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開了。
  • 羅馬帝國:收復羅馬城之戰
    隨著蠻族攻陷西羅馬,戰火與屠殺致使了上百萬人口死亡,千裡無人煙,白骨露於野,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在蠻族的野蠻殘暴的統治下,西歐長期陷於戰火之中。羅馬帝國喪失了半壁江山,風雨飄搖的西羅馬政權傾覆後,大量的北方哥特人內遷至西歐,成為了新興統治者。
  • 阿布裡圖斯慘敗:第一位被外敵斬殺的羅馬皇帝
    如果說某位君王在國勢蒸蒸日上、後繼者亦有能力復仇的背景下戰死疆場,人們還能給予其馬革裹屍的正面評價的話,那麼當他在王朝衰敗、強敵環伺的時代遭此噩運,卻只能被後世釘上恥辱柱、成為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特別是那些第一個吃螃蟹者,在遭遇一場如此糟糕的戰役之後,其名譽聲望上往往再無翻身之機。不幸的是,對羅馬帝國而言,阿布裡圖斯之戰就是這樣一次代價慘痛的噩夢。
  • 泰拉瑞亞毀滅者怎麼打-泰拉瑞亞毀滅者打法攻略
    泰拉瑞亞毀滅者怎麼打?毀滅者這個boss有哪些打法技巧?很多玩家不是很清楚,本次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泰拉瑞亞毀滅者打法攻略,有需要的玩家不妨參考一下。泰拉瑞亞毀滅者打法攻略
  • 2020丨公元420年代:西哥特王國是怎麼建立的?
    從4世紀後半期開始,日耳曼人開始大規模湧入羅馬帝國。西哥特人首先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羅馬帝國境內為帝國戍守邊疆。羅馬帝國對定居的西哥特人採取壓迫政策,終於導致西哥特人揭竿起義,攻陷羅馬城。之後,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與西班牙地區建國。立國後,西哥特王國實行封建土地分封制度。在行政上,沿用羅馬舊制。6世紀開始,西哥特王國開始衰落,至8世紀初最終被阿拉伯人徵服。
  • 朱君杙 | 論西哥特王國膏立國王的活動
    膏立禮原本是古代以色列人冊立祭司、先知、君王的一種常用禮儀。這一禮儀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以色列人的士師時代,《舊約》的《撒姆耳記》中就有以色列人的最後一位士師撒母耳膏立掃羅和大衛的記載。膏立所用的聖脂是由香料、沒藥、橄欖油等物混合調配而成,通常由祭司為國王施膏灌頂,表示受膏者蒙神的揀選,執行國王的事工,寓意受膏的國王乃是神選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