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姓在蕃衍於江南,成名於東漢之後,尚有文事,武功照耀於千古的人物,茲分述於後:
1.在文事方面:駱賓王要算是第一位。他是唐朝初期的義烏人,據說七歲時就能詩能賦,長大之後,便以文採傳名天下,與同時的王勃、楊烔、盧照鄰三人同時以文章被稱譽為「初唐四傑」,後來幫助徐敬業發兵討武則天(名曌—音照)他所寫的那篇《討武曌檄》,不但使得徐敬業師出有名,更使他的文名直衝霄雲,千古共仰!那是一篇大義磅罇,千古傳誦的好文章。根據歷史的記載,當他要討伐的敵人武則天讀其檄文到「一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之句時,曾經花容失色,汗流浹背地打一頓官腔說:「宰相安得失此人?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流落不偶,宰相之過也」。討武曌檄,是指著武則天的鼻子罵的,而她竟能在被其文所動之餘,還想到這篇文章的作者,並且責怪宰相不該失掉這樣好的人才,可見這篇文章動人的力量,及其影響的深遠!
經過武則天的捧場.駱賓王的名氣更加響亮了,遂成為百年來中國文壇上大文豪之一。著有臨海集,駱丞集等書行世。隨著駱賓王三字的深入人心,駱姓也就成為大家所熟悉的—個中國有名的姓氏了。
其次是明代駱象賢。據浙江省通志紹興府文宛三所載:駱象賢諸暨人,為文直述事實,不求華麗,嘗斟酌六禮之要,表帥鄉俗,為園于楓溪之上,圖書滿屋,玩讀不輟,所著有年棗集,篤經易覽,溪國遺稿歸全等書,為世所崇。
2.在武功方面:駱統是孫權的大將,封過新陽亭侯的,前面已經細述過。古語說:「文宮拜相,武官封侯」,封侯,就是武官最高的爵位,我族第二位封侯的就是駱文牙,他是南北朝陳文帝時的名將,輔佐文帝南徵北剿,以成帝業,功居首位,被封為臨安侯。在當時武官中,他的權位聲望顯赫異常。其次就是後周(公元九五三至九六一)時的駱照。他是後周的大將軍,能徵慣戰,謀深略廣,總綰軍符,權傾天下,趙匡胤(宋太祖)未開國前,即系其統屬。只是後周的國祚未久,故聲名不著。
3.在忠義,清高為官正直方面,很有幾位值得提出的:
一是駱文盛,明代武康人,曾在嘉靖年間以庶吉士授編修為大主考,兩典文衡,都被當時稱讚為「得士」,後來他不屑與當路的權貴相與為伍,就結茅山中,以詩酒自娛,足跡不及城市,清操礪冰雪,有遺稿十卷,雜文二卷,而被大家所敬仰。二是駱國挺,明末清初的浙江鄞縣(寧波)人,是一位國亡後起義未成的愛國書生。事敗杜門不出,不為清用,憔悴卅餘年,含恨以終!第三位是駱鍾鱗,滿清初年臨安人,曾任陝西整屋縣令,治水有功,縣民立碑,後任常州知府,是位出名的正直好官,他為政先行軟化,臨事裁決如流。並創辦書院,親率紳民北面聽講,為後世奠立了良吏的典型。還有一位駱秉章,廣東花縣人,滿清道光、鹹豐年間,曾任湖南巡撫,四川總督,學問文章、政跡,均被稱道於當時。他在太平天國軍興之後,輔佐曾國藩練兵籌餉,禦敵安民,功在國家,最後在四川平定石達開的事跡,更為世所景仰!還有野史上的駱宏勳,與四川省滿清時的狀元駱成驤,都是顯赫一時的人物,惜其事跡不全,尚待考證。
駱氏很早就稱盛於江南,閩、粵兩省自然也少不了,多年以來,福建惠安的芸頭、埕邊、下宮、張坂等地的駱姓人丁便一直十分旺盛。臺省居民,大多來自閩、粵,臺灣駱姓也就當然不少。據臺灣文獻會表示,本省駱氏的始祖,早在滿清乾隆廿年,便已來到苗慄新埔海邊開基,是目前全省一百個大姓之一。族人分布以苗慄為多,臺北、新竹、基隆次之,宜蘭,南投、臺中、臺南、屏東、花蓮等地也不少。
以上是駱氏歷代較為出名的先祖事跡,敘來雖雲簡單,但開國元勳,文韜武略、忠孝節義、以及嘯傲林泉清高隱逸之士,所在多有。其貢獻於國家,影響於社會者,其功德蓋千秋萬世,永垂不朽!非僅為我駱姓之赫赫光榮,亦即我族今後世代子孫之典型楷模。願我宗親,秉承祖先遺訓,淬瞋奮發,團結互助,以創業垂統,光大祖德是幸!
(駱天麟、駱信文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