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海口府城駱氏大宅:名巷古宅今猶在

2020-12-14 瀟湘晨報

歷經風雨洗禮,海口府城依舊留存不少百年古宅。幾乎每一座古宅,都流傳著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駱氏老宅便是其中一座。

駱氏老宅在府城繡衣坊31號,從街上向內望去,僅存三進的老宅雖顯破舊,但留存的精美木雕神臺和被腳印磨平的大塊青石板,彰顯著它昔日的輝煌。這座建於19世紀70年代的古宅,由駱氏家族5兄弟合買而來,宅中至今還留存購買古宅時製作的石刻房屋買賣契約。

而這座古宅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從這裡走出的駱書猷和他作為中國遠徵軍赴緬甸抗日的故事。

古宅已風光不再,但難掩歷史的韻味。龍泉 攝

名巷古宅今猶在

海口府城的繡衣坊始建於明代,是出仕為官大戶人家聚居之地,街巷中常見秀才文人行走,而當時的讀書人大都穿刺繡的衣服,相傳皇帝聞聽此地求學之風盛行,人文蔚起,遂欽賜「繡衣坊」牌坊。當地官員將此牌坊置於街巷口,自此繡衣坊聲名遠播,聞名瓊島內外。

時過境遷,如今的繡衣坊已不復當初的模樣,但巷道仍在,只是古色古香的古宅已不多見。駱氏老宅夾雜在一片現代民居中,原本五進的古宅,佔地總面積1200平方米,歷經近200年風雨,現在只殘存了三進,第四進已由駱氏後人改建成4層高的樓房,最後一進則已蕩然無存。

古宅裡面,依舊可見當年的恢宏氣勢。每進房屋前面都有院子,地面鋪設著大塊平整的石板。房屋正廳兩側是木牆,木牆頂部是精美木雕。

駱家大宅一角。龍泉 攝

「每進都是前院後房,院子120平方米,房屋也是120平方米。」今年75歲的駱文(化名)是駱書猷的侄兒,一輩子都住在這所老宅裡。駱文至今還記得,20世紀50年代,這座古宅保存得還比較完整,但因年久失修,前些年兩側廂房開始倒塌。駱家子孫為了改進居住環境,逐漸拆除一部分,在原址基層上加蓋3棟樓房。

駱文稱,原來的駱氏老宅一連五進20眼,南邊橫廊2間,廚房2眼,每座之間各有天庭,活動空間寬敞,圍牆四至分明。每間正屋大廳面闊17椽,兩邊臥室各面闊13椽,廳與房之間為障板隔牆。廳門極有講究,前後相對,設有門檻,房門四扇左右對稱,正屋木門閉合成屏風。從現存的第二進和第三進前庭保留的鋪設石板來看,這座古宅是典型的明清時期南方建築風格。

駱家大宅如今留有三進。張期望 攝

兄弟合購刻石為約

在古宅第二進後牆上,至今留存著一塊石刻契約,這塊鑲嵌在牆上的契約長100釐米,寬70釐米,完整地記錄了房屋的來龍去脈,原來它是駱家人分兩次從兩戶人家購買所得。

由於年代久遠,石刻契約碑文已經模糊,經原瓊山縣誌辦公室主任黃培平考證,契約共有三段文字。第二段記述了第一次買賣房屋的由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原瓦屋人繡衣坊陳紹會因移居乏用,將一連三進共計10間的祖屋和兩間橫廊賣給了駱家。第三段是記載第二次買賣房屋的經過,清光緒四年(1878年)六月十七日,原瓦屋契人繡衣坊蔡居藻、蔡安藻等人將坐西向東的瓦屋一連三進計三眼(間)房屋賣給了駱家。而碑文第一段則記載駱家兄弟改建房屋的經過:此屋與陳蔡家買斷,光緒四年秋月,兄弟勤力改建轉向壹連四座十二眼,南邊橫廊兩間五眼,廚宅四眼,外牆南邊鋪壹座,牆圍四至分明。其原買契在臘月當眾兄弟親朋毀去契式,勒碑垂後,免致日後子孫爭執。

黃培平稱,從這塊碑文可以得到幾點信息和提示:一是駱氏老宅是從陳姓和蔡姓兩家購買所得,契約文字簡明,條理清楚,房屋四至分明,買賣雙方、執筆人、知賣人、中間人均列其名,是一份嚴密有據的契屋文字,體現了民間公平合法的買賣關係,並勒石貼牆永久保存。這種做法,在府城實屬罕見,為考證歷史留下了較為寶貴的史料;二是駱家買斷房屋後,因其旁邊有駱家的園地,不久就進行了改建,既保留了原來的建築風格,又擴大了規模,形成了人口眾多的駱家大院。這類大宅院在府城已不多見,它是府城歷史文化街區的特徵,需得到合情合理的保護和利用;三是原來陳家房屋西至會館(即原府城鎮政府大院),後牆南邊有空地,門樓通景行街(即今忠介路西段)。

駱文也證實,小時候父親曾告訴他,這棟古宅最初由其祖上5兄弟合買,每兄弟一進。

石碑記載著古宅來歷。龍泉 攝

赴緬作戰子孫名垂抗日史

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駱家大院穿越了時代的滄桑,一磚一瓦,也見證了駱氏一代又一代的悲歡離合。在駱家眾多的子孫中,生於1915年的駱書猷是這座古宅中最令其後輩敬仰的人物之一。

「他和我父親是親兄弟,我們伯侄在這棟古宅裡一起住了48年。」駱文稱,駱書猷的父親名駱詩教,母親吳氏。駱書猷7歲時父親去世,由母含辛茹苦撫養長大,讀過私塾,做過苦力工,幫助母親維持生計。20歲左右結婚,並育有一子。

1937年,駱書猷告別母親和妻兒,成為黃埔軍校十五期學生,194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分至陸軍第5軍新編22師65團。1942年2月16日,中國政府應英軍的請求,派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1942年2月25日,約10萬人組成的中國遠徵軍開始進入緬甸。當時遠徵軍中有不少海南籍官兵,時年27歲的駱書猷就是其中一員。

1942年3月,駱書猷跟隨遠徵軍大部隊進入緬甸野人山。在野人山的戰鬥中,駱書猷先後參加大小戰鬥200餘次,三次負傷比較嚴重,第一次是面部的頭蓋骨中間,被手榴彈爆炸的彈片嵌入,鮮血淋漓;第二次是腹部被子彈擊中;第三次是右腿被子彈穿破,傷勢嚴重,危在旦夕之際,被盟軍飛機空運到野戰醫院搶救,才保住了性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駱書猷回到祖國的懷抱,隨部隊被空運到南京參加日軍受降儀式。1948年秋駱書猷在東北遼西地區隨部隊投誠,後被編入東北軍區解放第四團學習。

1950年學習期滿後,得知母親去世,駱書猷經批准轉業回鄉謀生。1952年後,他先在海口服務公司當裁縫,後任商業會計等工作。1998年,駱書猷先生帶著體內幾塊彈片和一枚子彈頭,在駱氏老宅裡走完了他83年艱辛又光彩的人生。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府城深處百年駱氏大宅
    龍泉 攝 歷經風雨洗禮,海口府城依舊留存不少百年古宅。幾乎每一座古宅,都流傳著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駱氏老宅便是其中一座。 駱氏老宅在府城繡衣坊31號,從街上向內望去,僅存三進的老宅雖顯破舊,但留存的精美木雕神臺和被腳印磨平的大塊青石板,彰顯著它昔日的輝煌。這座建於19世紀70年代的古宅,由駱氏家族5兄弟合買而來,宅中至今還留存購買古宅時製作的石刻房屋買賣契約。
  • 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達士巷,一條始於明朝,成於清代的古巷,全長約215米,原名鄭家巷,本為一個普通小巷,後來附近出了不少讀書人,還有人中了進士,又有諸多名賢紳士、大戶人家選擇居住於此,後人便稱為達士巷。至今還保留眾多名人故居、廟宇、古井、古石板路等等,又被譽為「海南明清第一巷」。
  • 這個「魔法」讓海口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場景重現
    丘濬是海南鄉賢中的代表人物。圖為位於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濬故居。9月6日上午,在海口府城金花村,復古的青石板路和牆上歷史壁畫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別看巷子不起眼,『海南雙壁』丘濬和海瑞就是我們鄰居。」  「瓊臺復興計劃」項目總用地面積為701.62公頃,項目用地北至紅城湖路,西至龍昆南路,東至濱江路,南至鳳翔路,涵蓋整個府城地區。根據「瓊臺復興計劃」,瓊山將打造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推進府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為重點的文化產業建設,修復恢復老府城縱橫交錯的「七井八巷十三街」街巷路網架構,將府城片區打造成國家級歷史文化體驗景區,推進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相互融合,共同繁榮。
  • 慢讀丨所城:開啟海口有城的歷史
    海口,南渡江的入海口,一個文明發達的城市名稱,正是華夏南溟奇甸的首府重鎮。她因地處南渡江入海處而得名。如果說,海南島是大海之都,那麼,海口就是海都之都。這個都會就像長江入海口的東方明珠上海一樣,都很年輕。千百年來,她只是瓊州首府府城的外灘。八十年前,這裡只是拱衛府城的衛所營鎮、交通海上的津浦港口。
  • 內黃駱氏餘慶堂六十八世國材公沙塘灣與父母兄弟一別730餘年
    、東陽,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及聯繫河南省內黃縣駱氏宗親並查閱有關駱氏家譜為呂字號。得姓始祖,姜太公(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又稱呂尚、呂望,號太公望。商末周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匡扶文王興周,輔佐武王滅紂,是周朝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淄博東),授以徵討五侯九伯之特權。
  • 它才是海南最值得去的地方
    濃香的海南粉、酸辣的陵水酸粉、爽口的抱羅粉、韌而不硬的後安粉湯、軟滑酥脆的儋州米爛……海南各地最具特色的粉,在海口你都能吃到。可以說,早上一碗氤氳著熱氣的粉,治好了無數海口人的賴床症。午餐,水巷口裡的辣湯飯和排骨中午可以走到騎樓片區的水口巷,這裡是連當地人都會光顧的美食區。
  • 海口5名輟學未成年人蒙面持刀盜竊被抓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19日消息(記者 吳興 通訊員 孟偉榮 )6月19日,記者從海南省公安廳海岸警察總隊(籌備組)海口支隊獲悉,近日該支隊新埠派出所成功破獲系列盜竊案1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讓被砸店主意外的是,這5名犯罪嫌疑人竟全是14-15歲的輟學少年。
  • 慢讀丨又是一年開學季,你知道海南第一所官辦學校的故事嗎?
    海南第一所官辦學校是「瓊州府學」,其前身是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奉詔創建的「瓊州學」,舊址在今海口市瓊山區的瓊山中學校園內。在海口市現有的中小學中,瓊山中學是一所擁有悠久歷史的百年名校。而在瓊山中學府城老校區內,還有幾塊殘存的礎石,有著更久遠的年代感和歷史文化背景。據傳,這些暗黑色、帶有蜂窩狀石紋的礎石便是古代瓊州府學的遺址。
  • 海南周刊|自古瓊瑤稱此島
    文\特約撰稿 陳泰伍 圖\清風海南簡稱「瓊」,這個「瓊」字來源於歷史上的瓊山縣,而瓊山縣的得名,則源於一座名叫「瓊山」的小山。《瓊山縣誌》記載:「因境內白石都有一座山叫瓊山,泥土石頭潔白潤澤如玉,便以山名為縣名。」自此以後,海南的名稱與「瓊」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瓊州、瓊臺、瓊崖、瓊瑤、瓊島之稱。
  • 海南名老中醫霍列五上百卷中醫古籍入藏省圖書館
    從上個世紀初,專注於中醫研究的海南名老中醫——霍列五就四處收藏醫書古籍。霍列五去世後,這些古籍被放置在霍毅家裡的三個大書櫃中,成摞堆在數張書桌上,足有上千種數萬卷。  「你聽,它們是有生命的,有聲音的。」戴著白色棉質手套,霍毅小心翼翼地向記者展示著這些珍藏多年的中醫古籍。書頁譁啦啦地響,在陽光中飄散出墨香。
  • 海南周刊 | 《瓊崖旬報》:紅色啟蒙 激濁揚清
    瓊人辦報屢遭挫折  海南最早一份報紙是《瓊島日報》。1909年,林文英和陳子臣遵照孫中山先生「聯成海南同志,擴充團體」的指示,先後返瓊,聯絡反清組織「勵志社」成員於海口建立瓊崖同盟會支部。1913年,瓊崖同盟會支部在海口創辦《瓊島日報》,作為鼓吹革命的輿論陣地,林文英親任總編輯。
  • 最美宗祠,南康駱氏!
    南康駱氏淵源(駱氏宗祠內景)這首詩就是駱氏名人——駱賓王所作,小南今天就介紹有關駱賓王的小故事:駱賓王(別稱:駱臨海,約619年-約687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與王勃、盧照鄰、楊炯並稱為「初唐四傑」。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他年少成名,7歲時作《詠鵝》,被稱「神童」。其在「四傑」中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詩體氣息嶔崎磊落,詞華富豔瑰麗,形式靈活。
  • 貴州省曾子文化研究會籌委會常務副會長曾慶康一行人訪宗海南
    中國曾子文化委員會執行主任、海南曾氏聯誼會會長曾凡益,副會長曾慶明、曾慶雷、曾令欽,秘書長曾德程,海南曾氏大宗祠名譽主任、海南曾子文化學習交流群主曾敏,海南省青年文藝人才協會主席曾強永等族人熱情歡迎及接待。兩地宗親交流了曾氏淵源、傳承曾子文化、促進共同提升,共同感受一脈同源的濃濃親情。
  • 寧波「浙東南第一豪宅」之五門大宅
    有「浙東南第一豪宅」之稱的五門大宅。此宅是力洋現存古宅中保護得最好、最原汁原味的一棟古宅大院。仿宋建築、明清式樣,因其南向並列五門,又稱為「五門大宅」「五朝建築佔地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竹木成蔭,外有小橋流水,整個大宅呈封閉狀態,是一座「回」字形四合院。
  • 海口600條供電線路因高溫導致超負荷引發故障
    7月3日,海口供電局10千伏沿江#1線下坎共支線因負荷過高,變壓器超載運行,導致線路燒壞,瓊山供電所員工正在對燒壞導線進行更換。攝影楊永光  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口7月5日電 記者今天下午從有關部門召開的通報會上獲悉,由於高溫導致負荷持續過高引起線路故障,7月1日至4日,海口供電局累計接到報修工單近600條。  為了第一時間恢復送電,海口供電局取消員工假期,組織380餘名員工的專業搶修隊伍和400餘名外援搶修人員,24小時值班,隨時投入故障停電搶修作業。
  • 2920名海南新兵從海口出發赴軍營 大學生新兵佔新兵總數41%
    2920名海南新兵從海口出發赴軍營大學生新兵佔新兵總數41%   本報海口9月13日訊(記者李磊)今天上午,伴隨著雄壯的新兵宣誓,我省2016年新兵入伍歡送儀式在海口火車站廣場舉行,2920名海南新兵從這裡啟程,分赴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軍營。
  • 2020海南海口免稅購物節舉行
    央廣網海口12月22日消息(記者朱永)12月21日晚,一場時尚潮流狂歡趴在日月廣場西區廣場燃情上演,炫麗極光、創意服飾;人光影互動、聲光電相擁;豪送現金券、清空購物車;雙店聯動、隔空呼應……近萬名市民和遊客共同歡樂開啟海口又一場跨年盛典——2020海南海口免稅購物節。
  • 府城黃忠義公祠黃氏宗祠
    府城黃忠義公祠,又名「忠義公大宗會館」,俗稱黃氏宗祠。位於今府城尚書直街,明代「尚書坊」左側,「文明樓」右側,東依「邢知軍書舍」。祠門下有一橫匾,為清朝時定安探花張嶽崧所題,正中陰刻楷體橫字「黃忠義公祠」,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
  • 北京海南海口北辰府已批准預售證
    北京海南海口北辰府已批准預售證 2020-12-11 16:48:06|來源:樂居君
  • 2020年海南沙灘運動嘉年華海口開幕
    10月2日,2020年海南沙灘運動嘉年華開幕式在海口白沙門公園沙灘舉行。活動從2020年10月1日持續至2021年1月3日。海南省旅文廳黨組書記林光強,海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凌雲,前國腳王濤等球星級教練代表及400多名足球運動員和數百名觀眾參加開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