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500多年的古巷,有府城唯一一條古道,曾是達官貴人聚居地

2020-12-14 冰涼小雨

達士巷,一條始於明朝,成於清代的古巷,全長約215米,原名鄭家巷,本為一個普通小巷,後來附近出了不少讀書人,還有人中了進士,又有諸多名賢紳士、大戶人家選擇居住於此,後人便稱為達士巷。至今還保留眾多名人故居、廟宇、古井、古石板路等等,又被譽為「海南明清第一巷」。

走進達士巷

達士巷位於海口府城西門外,東起馬鞍街,西至朱雲路。在朱雲路西入口,是一座新建仿古牌坊立,上方「達士巷」三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書寫對聯:

小巷不在深,此地有二星三聖四姓賢士;

大道何須遠,讀書乃百世千門一腦宗風

這副對聯概括了達士巷的一切。

巷子兩邊是高層建築和民宅,臨街是雜貨店、早餐店、冷飲店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店鋪,與其他普通的海口小巷無異。臨街外牆面採用復古牆磚、街燈裝飾,倒是透出些許古巷的韻味。

鄭存禮故居

進入巷子大約50米,左側一間低矮的建築顯得與周圍現代民居格格不入,走近才知是鄭存禮故居。鄭氏先主自閩入瓊,第三代出了「孝友公」鄭存禮,事親至孝,遐邇聞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獲朝廷旌表。

這是一座海南傳統民居,從房屋的外觀可以看出已經過修繕,大門匾額上書「邦伯第」。古時稱一方諸侯之長為「邦伯」,後來也以此來代指知州等一州的父母官,鄭氏門第被稱為「邦伯」,源於鄭宅出了許多鄉賢名士,政績顯著。

院內是一座兩進庭院,正屋為穿坊式結構,棗紅色的梁木經百年歲月的洗禮依然保存完好,透出時間沉澱下來應有的色澤。庭院裡堆放著一些雜物,因有人居住倒也收拾得井井有條,院子相連著另一個院子,中間一道古色古香的景牆相隔,景牆拱門上方兩面分別寫著「孝友」和「花廳」。

旁邊寫有「花廳」的院子是一宅一院,房屋是鄭氏書廳,如今成為展示廳,展示著許多與故居有關的照片和一些字畫,其中鄭家人拿著「孝友」匾的照片尤為醒目。

院中修建花架,擺放石桌石凳,想來是閒時賞花會友的院子,圍牆上是一幅幅鄭存禮孝親、受旌表、嘉獎的浮雕,一一體現鄭家傳承孝義、名賢達士輩出的歷史榮耀。

故居佔地3400平米,坐北朝南,縱向3列,東列3進,中列5進,西列4進,大小房舍共38間,形成多組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自清順治甲年年(1654年)開始,歷經五代133年擴建方形成此規模,是海南漢族地區典型民居樣式,已編入《中國傳統民居》一書。可見當年鄭家房屋規模非同一般,而我參觀的這兩座庭院僅僅是故居很小的一部分,其它部分的現狀則無法得知。

立於院內,環顧這被現代建築包圍的古老庭院,看著古老的梁柱,新舊相間的滴水瓦當,屋脊翹角,眼前浮現出近400年來鄭宅裡或悠閒、或忙碌的生活場景,溫馨、和睦的氛圍瀰漫在這清幽的宅院裡,如今雖昔日輝煌不在,但「孝友」精神永存。

鍾芳井

走出鄭存禮故居向東方向約百米,在巷道旁一角便是鍾芳井。鍾芳,公元1476年出生於崖州高山所(今海南三亞市崖州區水南村),自幼聰穎好學,10歲入崖州州學,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鄉試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試賜二四進士第三名,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一時名動京師,蓋謂丘文莊後又一南溟奇才」,時人敬稱「鍾進士」、「鍾崖州」。為明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哲學家,晚年定居於達士巷,此井正是紀念這位被譽為「上接文莊,下啟忠介」的「嶺海巨儒」而得名。

鍾芳井,深達9.6米,井圈由整塊玄武石雕刻而成,幽深的井壁長滿青苔,井裡一汪清水如明鏡般平靜,井沿被井繩磨出數十條道繩溝,一道道溝痕見證了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變遷。

井旁立一塊石碑,上書:康惠泉龍神位,有人認為這是古井的神靈,所以此井又名康惠泉龍井,也有人認為其實分別是兩口井,對此井名稱認定出現分歧。不論這兩個名字是不是同一口井,對百姓來說另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僅僅是井水甘甜可口養育著附近百姓,人們還認為此井水有滌煩邪,助文思之功,正因如此,達士巷才出了眾多名賢達士。

達士巷古道

鍾芳井旁的巷道便是府城唯一一條保留下來的明清古石板路,路面保留也最為完整,全長116米,用當地火山巖雕琢成長方形石塊橫直拼接鋪設。

歷經500多百年風雨衝刷,從古至今無數腳步踩踏,粗糙的石板被打磨得光滑發亮,每一塊都留下在此居住的達士名賢和居民的履痕和足印,見證了達士巷的繁榮景象和黎民百姓幾百年來的生活變遷。

走在古道上,不自覺放慢了腳步,讓自己沉浸這幽巷之中,感受時光倒流,細細品味悠悠歲月給這古老的小巷留下的濃厚的生活氛圍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

古廟群落

馬皇康皇廟

在古道北側近達士巷東入口,一座紅牆院中是馬皇康皇廟,大門兩側神靈威風凜凜,這裡是奉祀著兩位神靈,一位是馬皇,一位是康皇。據載,此處是鍾芳故宅舊址,在清初被改建成了馬皇廟。馬皇是民間供奉馬的保護神,康皇廟是紀念宋朝抗金人而戰死疆場的忠臣康保裔,康皇廟原址在瓊山小西門馬街前,雍正年間遷移至達士巷,後遭颱風吹毀,重修時移建到馬皇廟。

如今馬皇康皇廟已成為達士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廟宇院內古木參天,設有戲臺,廟前廣場為居民休閒、娛樂、聊天之所。每逢祭祀,廟裡香燭繚繞、祭拜祈福活動熱鬧非凡。三聖廟三聖廟與馬皇康皇廟一字排開,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古廟群落。此廟原建於明清,歷來香火鼎盛,後被毀,於1994年重修。只是古廟大門緊閉,沒有開門迎客,只能望著紅牆黛瓦遺憾離開。

王國憲故居

達士巷縱橫交錯著數條小巷,王國憲故居不在古巷道旁,而是在鍾芳井南面的巷子裡(大約紅圈位置)。

我在一間坍塌、廢棄的房屋一角發現兩塊寫著「王國憲故居」的石碑,從而確認這裡是我要找的地方。

故居為清代較典雅的嶺南古建築,已有200多年歷史,由7棟瓦房組成,因歷史原因已有部分土地屬於他人,又因年久失修,出現個別房屋坍塌,所以現存故居有部分缺失。

正屋雖經過修繕,灰白瓦頂和牆面也掩飾不住時間留下的印痕,周圍現代建築讓這幾棟瓦房顯得更為矮小破舊。

安靜的庭院內依然有人居住生活,晾曬的衣服,門前種植的盆栽讓這百年老宅充滿生活氣息。

王國憲是海南清末著名學者,是一位瓊島文化承先啟後的傳承者、倡導發展海南教育的領軍者。在其後40餘年傾盡心力考察海南民情,發掘整理海南地方文獻、志書,著有《瓊山縣誌》、《瓊州府志》等著作,在海南歷代先賢典籍和地方文獻資料得以保存傳世,王國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為一名在民國時期最大的藏書家,王國憲在故居建立藏書多達三萬冊的「更生書屋」,把祖輩留下的古籍與自己的藏書全部列於書櫃,以方便當地學子借閱,使這裡成為當地文化名人會聚、文化交流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很難想像,這破舊的房屋曾保存著無價之寶。

結束語:

達士巷,這個歷經幾百年滄桑的古巷,在海口啟動「雙創」後,舊貌換新顏。破敗不堪的古宅、坑窪的巷道、斑駁的牆面和髒亂的環境都得到有效修繕和改造,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達士巷裡的名人故居、古道、廟宇古井在修繕中都儘可能保持原貌,讓這沉睡多年的古巷煥發勃勃生機,重現「明清第一巷」的歷史魅力。我也得以在這名人輩出的古巷中,感受府城千百年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百姓在這裡安居樂業的生活氛圍。

相關焦點

  • 這個「魔法」讓海口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場景重現
    圖為位於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濬故居。9月6日上午,在海口府城金花村,復古的青石板路和牆上歷史壁畫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別看巷子不起眼,『海南雙壁』丘濬和海瑞就是我們鄰居。」海口市瓊山區金花橫路居民陳興仁說,兩年前,這裡還是令人頭疼環境糟糕的城中村,得益於「瓊臺復興計劃」,瓊山突出古城城池建築特色,注重民俗民風保護,重點打造古巷老街,激發了城市的內在新活力。  在金花村生活了近60年的楊地妹說,現在的金花村是「歷史上最乾淨整潔的時候」,住在這裡十分有幸福感。
  • 海南周刊|海口府城駱氏大宅:名巷古宅今猶在
    歷經風雨洗禮,海口府城依舊留存不少百年古宅。幾乎每一座古宅,都流傳著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駱氏老宅便是其中一座。駱氏老宅在府城繡衣坊31號,從街上向內望去,僅存三進的老宅雖顯破舊,但留存的精美木雕神臺和被腳印磨平的大塊青石板,彰顯著它昔日的輝煌。
  • 使用了兩千多年的古道——白徑古道
    前幾天我們一行人把太行八陘之白陘走了小段,讓我體會到了過去人們交通的艱辛.白陘,是歷史上使用最久的一條通道,直到上世紀70年代,這條通道還在使用。由於今天交通的發展,溝底鋪設了公路,白陘被慢慢的廢棄了,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景區。下面就是我,爬山時的照片,請大家跟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海口鬧市區有個古村落,位於博愛南路的巷子裡,歷史悠久古蹟眾多
    城市裡的古街古巷是一座城市的記憶,他每一個角落都保留了歲月的斑駁,承載了一座城市的往昔與傳承。從海口博愛南路一條巷子進入,沿著小徑直走走不多遠,便可以尋得到一個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這便是老海口口中的田邊村。這天,在得知海口鬧市區有個「古村落」後,我騎小電驢趕到了博愛南路與公園路交匯處的巷子口。
  • 一條古道,九個神仙!
    何嶺古道,位於仙遊縣東北方向,距離城關二十公裡左右。何嶺古道,四季樹木蔥鬱,多雨的季節常常雲霧繚繞,在嶺頭還可見到雲海。  「何嶺古道,許多年沒涉足了」。伯父每次回老家都會提起,從公路坐公交車回來時,常常感慨曾經步行求學的艱辛。
  • 府城深處百年駱氏大宅
    龍泉 攝 歷經風雨洗禮,海口府城依舊留存不少百年古宅。幾乎每一座古宅,都流傳著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駱氏老宅便是其中一座。 駱氏老宅在府城繡衣坊31號,從街上向內望去,僅存三進的老宅雖顯破舊,但留存的精美木雕神臺和被腳印磨平的大塊青石板,彰顯著它昔日的輝煌。這座建於19世紀70年代的古宅,由駱氏家族5兄弟合買而來,宅中至今還留存購買古宅時製作的石刻房屋買賣契約。
  • 梅關古道,嶺南第一關
    位於粵北的南雄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梅關古道,這裡是賞梅的好地方,步移景換,步步沁心。而蜚聲海內外的珠璣古巷呈現悠久博大的祠堂文化,浸潤其中,可了解廣府文化的來龍去脈。圖說:梅關古道 來源:網絡古道梅花 南枝落北枝開梅關古道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相傳由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這裡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嶺南第一關」。
  • 瑤岙古道,你走過了嗎?
    天氣漸熱,古道綠樹成蔭,是現在避暑納涼的好去處。今天,小編為您奉上一條接山寨、碗窯、寺觀、驛道的古道。
  • 海口府城6個城區派出所將整合為4個,辦事別跑錯地方了
    本報訊 11月21日9時起,海口市瓊山府城6個城區派出所將整合為4個,其中忠介派出所與龍昆南派出所合署辦公,合署辦公後辦公地址在忠介派出所;鳳翔派出所與雲露派出所合署辦公,合署辦公後辦公地址在鳳翔派出所。
  • 廣東南雄市珠璣古巷:僅有1500米是廣府183個姓氏發祥地,看咋樣
    珠璣巷與江西交界,現是國家4A景區,內有不同朝代的古樓、古塔、古榕和古建築物遺址等一批文物古蹟、觀光景點,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古驛道上的一個商業重鎮、廣府人的中轉站、廣東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廣東第一巷」之美譽。
  • 慢讀丨所城:開啟海口有城的歷史
    海口,南渡江的入海口,一個文明發達的城市名稱,正是華夏南溟奇甸的首府重鎮。她因地處南渡江入海處而得名。如果說,海南島是大海之都,那麼,海口就是海都之都。這個都會就像長江入海口的東方明珠上海一樣,都很年輕。千百年來,她只是瓊州首府府城的外灘。八十年前,這裡只是拱衛府城的衛所營鎮、交通海上的津浦港口。
  • 探訪沙灣古鎮古巷:雞膥巷,你聽過嗎?
    番禺區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嶺南文化古鎮,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民間藝術飲譽南國。你知道「雞膥巷」嗎? 「錦圍巷」又有什麼故事?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小分隊探訪沙灣古鎮古街古巷文化,一街一巷的命名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 瑤岙古道|關掉手機,一頭扎進自然
    氣漸熱,古道綠樹成蔭,是現在避暑納涼的好去處。今天,小編為您奉上一條接山寨、碗窯、寺觀、驛道的古道。這個周末,約上幾個好友,關掉手機,一頭扎進自然~地處樂清市白龍山南麓,南自虹橋瑤岙,北至芙蓉蘭嶼浦,俗稱瑤岙嶺。嶺長達3千米,寬1.5米左右,嶺頭海拔350米,嶺路早期用不規整的塊石鋪成。
  • 衡陽古巷玉環巷,據說清朝年間玉皇殿曾坐落於此
    坊間有傳說吳三桂在衡州稱帝時,一切地名皆用京城名稱。此巷居住的皆是城內花旦,楊玉環式美人如雲,亦有「胭脂街」之稱。老地名特色:清宣統元年,此巷內坐落著玉皇殿。民國年間附近曾有一家全市頗有名氣的生記綢布店。現隸屬於石鼓區人民街道湘北社區,東起進步路,西接中山北路,與進步路垂直,現為居民區。
  • 2021年1月1日起,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景區對全國人民警察...
    為感恩和回饋人民警察對廣大人民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景區率先推出對全國警察實施免門票政策!    圖文來源:南雄旅遊公司  ;也或者乘坐火車往廣州---上海南(T170)、廣州--南京(K528)等方向的列次在南雄站下車,有公交車和計程車到市區和各景點。
  • 這裡曾被譽為「小香港」,如今卻被遊客吐槽:適合拍恐怖片!
    這裡曾被譽為「小香港」,如今卻被遊客吐槽:適合拍恐怖片!深入了解後才知道,重慶不僅有歡樂的東西,還沒有隻有李子壩,而是有那麼多知名的,不知道的,有人氣的,有人氣的,千年,百年,主城,遠郊的古城。重慶江津區有3個還算有名的古鎮,中山古鎮以吊腳樓建築以及那裡的「千米長宴」而出名,塘河鎮因那邊的老水碼頭,被認為是青石石灰,而長江沿岸的白沙鎮中,又體現了美麗,這裡站立的都是著名的內陸港口,這裡曾是交通便利、經濟繁榮、因而被稱為重慶的「天富明鎮」和「小香港」。
  • 新疆最美的三大古道,比川藏線險、比獨庫線有魅力!少走一條,此生都是遺憾!
    新疆有三條翻越天山的古道,在這三條古道中,不只要翻山越嶺,還要翻山越嶺,每一條都有數百年滄桑的歷史。新疆伊犁昭蘇夏塔古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高危的一條著名古隘道,又名唐僧古道。最佳時間:新疆伊犁昭蘇夏塔古道最佳徒步穿越時間在每年的5月初、六月初或9月底10月初。車師古道跨越天山南北,是一條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道,西域早期重要的交通幹線,也是我國氣候垂直帶和植被垂直帶最有代表性的一條路線。
  • 夜讀丨印象古城【NO.11】行走泉州西街古巷
    泉州西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地處福建泉州古城西隅。西街雖說不算長,但卻古色古香,真有曲水流觴的感覺。沿街古巷縱橫交錯,從街頭走到街尾大約3公裡左右,就有一二十條古巷,把西街與古城緊緊地串聯起來。久而久之,巷西側曾為泉州行衙所在地。巷中還有水陸東天寶池、元代驛站、明代染織房;有明嘉靖年間御史汪旦、戶部侍郎莊國楨府第;有氣勢的明朝「董楊宗柯」;有清道光年間翰林龔維琳胞弟舉人龔維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湖喜慶年間進士楊濱海故居、清末狀元吳魯的讀書處;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其實,舊館驛巷內文物史跡眾多。
  • 海口「鷹王」馮暉帶領「飛鷹」展翅 護一方平安
    海口「鷹王」馮暉帶領「飛鷹」展翅 護一方平安 2019-07-11 11:23: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徽州古道】翬(徽)嶺古道:相傳「徽」字源於此地
    北宋時期,王安石曾在翬嶺寫下「曉度藤溪霜落後,夜過翬嶺月明中」的詩句,從此,它與徽州有了割不斷的情緣。     但凡以生僻字命名的地名總是讓人有種古樸幽深的感覺,古徽州的歷史,往往映射在這些不易辨析的文字上,如歙縣的「歙」、黟縣的「黟」。    一個字,足以釣沉悠遠的歷史,一個字,足以喚醒千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