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七
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別叛逆,小時候父慈子孝,一到青春叛逆期就雞飛狗跳。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沉住氣。心裡可以罵'臭小孩',但千萬別和青春期叛逆孩子吵架。因為吵贏了,家長,你也輸了。
對峙中,家長總說,這小孩太叛逆了,一點不象小時候。常常氣的七竅生煙,就差一口老血吐出來。親愛的'臭小孩'卻不屑地說,怪我咯!?
那到底怪誰呢?
斯坦利.霍爾是第一個提出青春期理論的心理學家。他的著作《青春期》認為:14歲15歲到25歲都是青春期,期間是一個動蕩的大過渡階段。人由生理因素引發心理反應。這一階段是充滿猶豫不決和相互矛盾全新的階段,'大動蕩』階段是不可避免和完全正常的。
有點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緒了。這就完了嗎?還沒完。期間孩子還有一系列重要人格要重塑和發展。
心理學家們大致總結為9大任務。
1、接受個體的生理和性別角色。
2、建立和異性,同性新的同伴關係。
3、從情感上獨立於父母。
4、獲得經濟上獨立的保證。
5、選擇職業並為其做準備。
6、發展合格公民所要求的智力技能和概念。
7、獲得社會公認的責任行為模式。
8、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準備。
9、建立與個體環境相和諧的價值觀。
也有更簡練的提法。第一,尋找和澄清自我形象。(可與上1、7、9參照)
第二,認識和處理原始的性慾,肯定同性和不同性別認同,學習建立親密關係。(可與上2、8參照)
第三,與父母分離,不再依賴父母,獨立生活(與上3、4、5、6參照)
原來青春期的孩子在重塑自我,新舊交替,迎接更強大的自我。理解了這些,家長就容易接受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了。
有一個網癮的孩子的案例,他媽媽就處理的很好。一不罵他,二不打他。那會還是遊戲廳,媽媽專門請假陪孩子打遊戲。好幾天,在遊戲廳裡,餓了,吃方便麵,累了,睡遊戲廳椅子上,不洗澡,不洗臉。幾天後,孩子說,媽媽,我們回家吧。媽媽說,不玩啦?孩子說,沒意思,不玩了。
人間沒有神,所以神派來了媽媽。每一位媽媽都是神,用耐心,恆心,毅力守護自己孩子,創造著奇蹟。青春期,叛逆期,孩子內心正在重塑人格,天人交戰,山崩地裂。家長不需要去添亂,只要靜靜地陪著孩子,用行動告訴他,親愛的孩子,我在這裡呢,永遠支持你就好。希望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