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究竟有哪些少數民族武裝?

2020-12-11 布魯士威利

緬甸內戰已經持續了70多年!自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以來,緬甸就沒有真正和平過,幾十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政府軍磕磕絆絆了幾十年,直到今天,緬甸還有不少地方三天兩頭地爆發武裝衝突,和平顯得遙不可及。

緬甸一共有135個民族,民族武裝也是非常多,我們來盤點一下緬甸的少數民族武裝有哪些。(筆者在緬北二十多年,非常關注這個問題,不過也不能完全說出每一支民武的名字)

首先介紹和緬甸政府籤署NCA(全國和平協議)的民武,一共10支:1、勃窩民族解放軍(PNLO)2、克倫民族聯盟(KNU)3、拉祜民族聯盟(LDU)4、新孟邦黨(NMSP)5、若開解放黨(ALP) 6、民主克倫佛教軍(DKBA)7、克倫民族解放軍(KUN/KNLA-PC)8、南撣邦軍(RCSS/SSA)9、欽民族陣線(CNF)10、全緬學生民主陣線(ABSDF)。說實話就算對緬甸非常熟悉的人,也不一定能記住這些民武的民稱,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一個民族會有幾支武裝存在,比如克倫族、撣族(中國叫傣族)若開族等等。

沒有和政府籤署NCA的民族武裝還有不少,主要有:佤邦聯合軍(UWSA)、克欽獨立組織(KIO)、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和平與團結委員會(PSC)、崩龍(德昂)邦解放陣線(PSLF)、若開民族組織(ULA)、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撣邦進步黨(SSPP)緬甸民族正義黨(MNTJP)、果敢同盟軍(MNDAA)、那加蘭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卡普蘭派(NSCN-K)……

其實筆者現在已經有些頭暈了,相信讀者朋友也一樣。不過緬甸的民武還有很多:克耶族也有幾個武裝克耶民族自衛隊(KNG)、克耶新土地軍(KNLA);還有「恢復撣邦委員會」(RCSS)、克欽新民主軍(NDA-K)、克倫尼人民解放軍(KPLA)……

不得不承認,筆者這些民武名稱其實是有些誤差的,有的是政黨名字,有些是部隊名字,但是大體上是這個民族的部隊或者政黨不會張冠李戴。

緬甸除去這些民族武裝,還有很多民團,也就是和政府軍關係不錯的一些武裝力量,有媒體稱緬甸全國民團總數有一百多個,筆者覺得這是沒有誇張的。緬北木姐一個地方就存在著十支左右的民團,他們和國防軍關係很好,如果有民武和國防軍作戰,他們肯定是支持軍方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緬甸庫弄傈民族武裝部隊。現在果敢地區已經歸緬甸政府管轄,果敢地區的一些武裝現在也有人稱為民團,不過不一定正確。

緬甸的局勢極其複雜,和平如鏡花水月。現在疫情期間,武裝衝突還是時有發生,現在與政府軍交戰的主要是若開軍與德昂軍,羅興亞救世軍也時不時會偷襲政府軍一下,果敢同盟軍偶爾會和政府軍發生輕微衝突。

若開軍、德昂軍、克欽軍和果敢同盟軍是四支聯盟的民武,不過現在克欽軍似乎也想走和平路線,和政府軍的交火很少。若開軍被政府軍列為恐怖組織,也是和政府軍交火最為頻繁的民武,沒有之一。

果敢同盟軍
北撣邦軍
德昂軍
克倫佛教軍
佤邦聯合軍
克欽軍
若開軍
民團:庫弄傈僳族民族武裝

相關焦點

  • 緬甸大選下,華人面臨著什麼局面?對未來執政者抱有哪些期待?
    緬甸「民地武」問題產生近70年,為何一直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那麼緬甸少數民族為何對中央政府的積怨如此深重?緬族對於少數民族的合理訴求為何如此敏感?緬甸民族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錯綜複雜歷史遺留的問題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佔總人口的65%。少數民族眾多,很多少數民族精英在處理國家統一與和平問題上,始終缺乏國家認同感。
  • 【書評】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
    《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書籍封面。作者:戴維·布倫納(David Brenner)2019年10月,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關係講師戴維·布倫納出版了一本《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的新書。
  • 為何緬甸少數民族與緬族的矛盾甚至戰爭持續不斷?
    少數民族在對自身民族認同的同時也形成對國家的認同,兩種認同會有排序,這會出現部分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高於國家認同的情況。
  • 緬甸內戰——繞不開的中國陰影
    為什麼政府會吧民族地方武裝看成是外國入侵者呢?我們待會兒說。 緬甸北部與中國聯繫到底有多深?,緬甸有100多個少數民族呢,他們不可以參軍,不可以上大學,沒有身份證(有的有臨時身份證,與緬族的正規身份證有區別),沒有被選舉權,也就是永遠不可能有少數民族人當公務員。
  • 緬甸佤邦治安安全嗎,華人多嗎?
    佤邦是緬北眾多的少數民族割據區域之一,同時也是緬北最強大的少數民族勢力。當地的主體民族是佤族,同是也是緬北的華人聚居區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佤邦的本土軍事力量為佤邦聯合軍,是緬北最強的少數民族武裝正規作戰部隊就有4萬人以上。
  •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籤訂後,轟轟烈烈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拉開序幕。自1895年日本割佔臺灣至1915年噍吧哖起義失敗,臺灣少數民族舉行或參加抗日武裝鬥爭十餘次,殺死殺傷日寇上百人,其中直接受辛亥革命影響而爆發的有北埔起義、大安溪抗擊日警、苗慄起義、噍吧哖起義等。
  • 緬甸有名華人企業家在抹谷被民族武裝劫持!
    緬甸有名華人企業家在抹谷被民族武裝劫持! 消息稱早上8點多, 7名武裝人員在抹谷鎮 紅寶石市場附近挾持了該名企業家, 將其押上一輛車帶離。 警方得到報案後立即展開了追捕, 目前尚未有新的消息出現。
  • 緬甸,槍桿子和腰杆子
    其邊境地帶又有果敢、佤邦兩個高度自治、擁有地方武裝的特區。由於地形複雜,民族獨特,這裡歷來是緬甸中央政權難以染指的邊疆地帶。直到現代依然如此,只不過換了一種形態:這裡是曾經的毒品金三角的核心地區,而金三角的大毒梟也多為撣邦人。除此兩地,還有東部的克耶邦、克倫邦、孟邦,西南部的若開邦、欽邦,都是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地方高度自治的地區,或多或少存在獨立武裝和分離主義者。
  • 這個緬甸女兵看起來好像某個明星
    由於種種因素,緬甸的內戰一直持續不斷,兵力的匱乏以及非戰鬥崗位的增加,使得很多緬甸女性加入到軍隊之中。南撣邦軍(RCSS/SSA)是活躍在撣邦南部的一支武裝組織,其成員大多為撣族,和中國的傣族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
  • 緬甸的大緬族主義政策
    緬甸的地理位置絕佳,中部有開闊的大平原,各種資源豐富。但緬甸又是東南亞地區最為混亂的國家,混亂的根源有很多方面:英國殖民的歷史原因(扶持少數民族勢力)、戰略地理位置因素、當政者的大緬族主義政策等等。緬甸境內民族結構本來就複雜,再加上各個大國在此的算盤打的叮噹響,使得緬甸局勢更為混亂。但最主要的還是緬甸第一大族——緬族的精英們實行單一的大緬族主義政策,不平等的對待其他少數民族,激發矛盾。以克欽邦和撣邦地區為主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對抗政府軍,尋求獨立,至此戰亂不斷!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
  • 緬甸民族武裝不止一支也不止一面,有幹壞事的也有體恤額民眾者
    很多人都聽說過緬甸的民地武也就是民族武裝,不過這些民族武裝不僅不止一支,他們的風格也完全不一樣。比如,德昂武裝最近襲擊木姐、強收保護費、破壞緬甸華人墳墓引起大量民眾憤怒。但是,更多的民族武裝對當地民眾還十分友好,在關鍵時刻還會伸出援助之手!
  • 緬甸果敢的治安如何?
    緬甸是一個民族異常複雜的國家。雖然緬甸政府一直努力想統一國內的各種勢力。但是很多仍然地方動蕩不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緬甸一直實行大緬族主義。
  • 宗教衝突阻礙緬甸轉型
    然而,正當緬甸大踏步邁向自由民主、朝著實現繁榮富強夢想之時,迭起的佛教徒(佔國民85%以上)與穆斯林(佔國民8%,其中,主要是若開邦羅興亞人)間的血腥宗教衝突正向全國蔓延,似乎對如火如荼的民主轉型帶來連續的影響,而看似風生水起的緬甸民主轉型,還將面臨哪些挑戰乃至風險?
  • 緬甸10年內戰,無辜死亡者達5700人
    華輿訊 據緬甸金鳳凰報報導,根據侵犯人權報告,緬甸10年內,因內戰無辜死亡的人數達5700人,其中47%是因武器襲擊而亡。
  • 緬甸獨立運動中緬、孟兩族關係演變研究
    [摘 要]孟族是緬甸重要的少數民族,與緬族在文化上相互影響。二者都主張建立革命武裝,通過武裝鬥爭爭取獨立;都決定向外國尋求援助。 二 緬甸民族主義運動中孟族民族主義的發展 緬甸的民族主義運動帶動了緬甸境內其他少數民族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我緬人協會」就曾吸收了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緬甸政壇上的著名人物巴莫、吳漆萊都是孟族人。
  • 緬甸的兩家未籤協議組織希望在5年內達成和平協議
    圖片:昂坎(Aung Khant)/《緬甸時報》兩家尚未籤署《全國停火協議》(NCA)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表示,希望執政的全國民主聯盟(NLD以下簡稱民盟)能夠在其未來執政的5年內實現可持續和平。佤邦聯合軍(UWSA,簡稱佤聯軍)和民族民主聯盟軍(NDAA,簡稱勐拉軍)敦促執政的民盟推動旨在結束緬甸數十年來武裝衝突的和平進程。
  • 中方就伐木工獲刑向緬甸交涉 媒體:因伐木獲重刑世所罕見
    若重判中國工人恐影響中緬關係,中國使館已經進行交涉,交涉後可能會減輕刑期,應該有轉圜餘地。 鑑於緬甸複雜的政治生態,許利平認為,中國企業在緬甸進行資源開採和投資要謹慎,做好風險評估。緬甸實行改革以來,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呼籲保護木材等資源,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投資者不能對法律灰色地帶抱僥倖心理,不要觸碰緬甸中央政府紅線,要遵紀守法。
  • 緬甸國防軍與多支武裝在緬北棒賽/九穀交火
    2020年9月15日1點45分左右,緬甸國防軍與克欽獨立武裝(KIA)6旅36營在撣邦北部木姐鎮區棒賽分鎮區(九穀)孟包地區發生激烈交火。
  • 緬甸「果敢族」 (一)
    如果追朔它的源頭,曾與中國古代的一個皇帝結下不解之緣。即使在今天,許多果敢人儼然以皇裔後代而自稱。 明代中期,國勢強盛,周邊少數民數部落紛紛稱臣納貢,接受明王朝的統治。當時雲南與現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撣邦的一部份土地,明代先後採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對邊境「蠻夷」的少數民族進行統治,設立了六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兩個在目前緬甸版圖上孟養和木邦。
  • 「要民主更要聯邦」:緬甸民盟勝選後能否開創民族和解未來?
    2016年5月,民盟執掌的緬甸政府宣布組成和平會議委員會,並在當年8月底以1947年促成民族獨立與團結的「彬龍會議」之名邀請各少數民族武裝(「民地武」)參加「21世紀彬龍會議」。然而,四年過去,民族和解的進展有限,緬甸軍方與各「民地武」時有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