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下元節,與清明、中元一樣,這是一個祭祀的節日。
我們在這天燃燭燒香,懷念逝去的親人,認真地凝視死亡,思考死亡的意義,也學會珍惜活著的當下。
中國人愛談生,不愛談死。
人們喜歡誇耀長壽鶴齡,分享養生之道,對生的眷戀,換來的是對死的排斥。
每次觸及死亡話題,常常難以敞懷,忌談與死相關的東西。就如我們小時候如果提到忌諱的詞語,大人們總是會呸呸呸,仿佛談到死就要帶來穢念了。
美學家今道友信說「死是最高的美學命題」。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以為中國沒有死亡的美學。
但仔細想並不是,中國人有死亡美學,只是我們的性格,註定不會像拉美文化那般張揚,在亡靈節舉行盛大的樂舞;更不會像日本那般凝重,將自殺捧上某種合乎道德的位置。
中國人對待死亡顯得更含蓄。
清明時節,我們會在煙雨中鋤去新生的野草,描紅掉漆的墓碑,讓親人安身的墳冢,也能體面地立在山嶺之間。
寒衣時節,我們默默地把紮好的紙紮、冥錢,生活祭品,燒獻給地下的親人。霜冷黃泉,所求的不過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擁有活著時的尊嚴。
《中庸》裡說,「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讓已故者活如生時的體面,讓臨終者不懼死後的世界,這種對生命的尊重,這種對未知的坦然,就是中國人的死亡美學。
有了這樣的死亡美學,生命才不會隨便活著,隨便死去。
中國人的死亡美學,真切又坦然。
死亡是冰冷的,所以莊子用一場美麗的夢來詩意它,坦然地面對。故而有了莊周化蝶,蝶化莊周,循循不息活在自然中。
陶淵明也如此,42歲時,陶淵明歸隱田園,活成自己。44歲時,一場大火,家產燒毀殆盡。在饑寒交迫間,衰老和死亡一步步逼近,悲傷、悽涼、恐懼是他的反應。
在他63歲的某個冬夜,他突然回想起這一波三折的人生,竟有點感慨。於是點燈披衣,寫下《擬輓歌辭三首》,想像自己死後的時刻,模擬與死亡的真正交手:
他用詩來安慰親友們。想像自己死後,子女朋友撫屍痛哭,在一個九月,霜打荒草,茫茫蕭索,家人送他下葬。送葬路上,他聽見馬的嘶鳴,風掠過身體,一直到被推入墓穴,最後墓門轟然一閉。這意味著,他將千年不見朝日,時間就此凝固在石棺中。
可他並不悲傷,只是覺得酒還沒喝夠,反正人生必有死,死亡不過是把屍體還給大自然,化為腳下的泥土罷了。
寫完這首詩,兩個月後陶淵明就死了。但死前,他面對死亡是平靜超脫的,對死不再有遺憾,對生也不再留戀。
世間的每一個人,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都難免一死。
少年人對死沒有感知,因為時候未到;到了中年,逐漸看懂他人的死亡,但身體強健,這個時候,死亡更多是想像。一個人步入死亡時,死就是必須直接面對的問題。
錢穆說「人生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在生的問題,而其實是死的問題。」
當你能坦然面對死亡時,死便不是可以懼怕的事,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帶著惶恐離開這個世界了。
提起死,我們總是想到三月的鬼雨、悽慘的夜色、陰間的鬼哭和噪雜的烏鴉。
其實在中國人心中,死亡有時是深情的。即便陰陽兩隔,也可以時時思念。
小時候,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給家裡的神堂上供燒香燃紙。
那時候,面對外公的靈位,外婆總是閉眼合掌,在神臺前呢喃,口中念念有詞,說著些什麼。一直念到供肉冷了,紙錢燒成了灰燼,香也開始落下第一層灰。
然後才心滿意足地澆了供酒,收了供品,在年幼的心靈裡,神堂前的外婆像村裡的神婆,念著一種神秘的咒語。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些「咒語」是外婆對外公的思念。無外乎最近家裡兒孫的事情,哪個兒女生意大收成,哪個孫兒又調皮搗蛋了。儘是生活的雞毛蒜皮,不好的事情就祈求外公保佑,開心的事情便一起開心。
我忽然覺得那我聽不明白的念詞,樸素而有煙火氣,帶有含蓄的深情。
蘇東坡曾寫下那首《十年生死兩茫茫》悼念亡妻。即便過去十年,即便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可是情之所起,一往而深,總是不思量,自難忘,思念還是會自然湧上來。
「深情即是一樁悲劇,必得以死來句讀」。
有生有死,只要彼此掛念,我們就能用思念對抗死亡帶來的幻滅。死生無常,但我們終能從中明白什麼是愛。
祭祀的節日,我們常看到有人在山嶺間,街邊,河湧邊燒紙。
那些製作精緻的紙紮,只是用竹木搭個框架,再用紙糊上。糊出金山銀山,高樓別墅,豪車遊艇,還有電視機,電腦,手機,甚至衣服包包,扎紙匠們用紙紮出一個人間,然後再一把火燒掉。
把美麗的東西燒給亡者,是中國人對死亡的浪漫。
當祭品開始燃燒,火光四起。
亡者生前愛吃的食物在燒,紙房紙車在燒,四季的紙衣在燒,火光把生者愧疚的思念帶到地下,把來不及開口的話帶到彼岸。
當他們去到另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在那裡過得幸福,活著的人就有安慰。
小時候我也不懂為什麼要燒紙,只覺得那些紙紮五顏六色很好玩,一把火燒起來很好看。
我問外婆你們大人真的相信有另一個世界嗎?外婆搖頭說不相信。
那為什麼還要燒紙呢?外婆說:「我希望有另一個世界。因為我很想他們,我想自己走了以後能在那裡跟他們團聚。」
你瞧那天上的雲,散了又聚,聚了又散。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其實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無論人生在經歷什麼,節日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懷念起,那些逝去,卻始終活在心裡的人。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