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死亡美學,生命就只是隨便活著,隨便死去

2020-12-14 物道

十月十五下元節,與清明、中元一樣,這是一個祭祀的節日。

我們在這天燃燭燒香,懷念逝去的親人,認真地凝視死亡,思考死亡的意義,也學會珍惜活著的當下。

中國人愛談生,不愛談死。

人們喜歡誇耀長壽鶴齡,分享養生之道,對生的眷戀,換來的是對死的排斥。

每次觸及死亡話題,常常難以敞懷,忌談與死相關的東西。就如我們小時候如果提到忌諱的詞語,大人們總是會呸呸呸,仿佛談到死就要帶來穢念了。

美學家今道友信說「死是最高的美學命題」。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以為中國沒有死亡的美學。

但仔細想並不是,中國人有死亡美學,只是我們的性格,註定不會像拉美文化那般張揚,在亡靈節舉行盛大的樂舞;更不會像日本那般凝重,將自殺捧上某種合乎道德的位置。

中國人對待死亡顯得更含蓄。

圖片|擬見

清明時節,我們會在煙雨中鋤去新生的野草,描紅掉漆的墓碑,讓親人安身的墳冢,也能體面地立在山嶺之間。

寒衣時節,我們默默地把紮好的紙紮、冥錢,生活祭品,燒獻給地下的親人。霜冷黃泉,所求的不過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擁有活著時的尊嚴。

圖片|夷山窯

《中庸》裡說,「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讓已故者活如生時的體面,讓臨終者不懼死後的世界,這種對生命的尊重,這種對未知的坦然,就是中國人的死亡美學。

有了這樣的死亡美學,生命才不會隨便活著,隨便死去。

圖片|夷山窯

中國人的死亡美學,真切又坦然。

死亡是冰冷的,所以莊子用一場美麗的夢來詩意它,坦然地面對。故而有了莊周化蝶,蝶化莊周,循循不息活在自然中。

陶淵明也如此,42歲時,陶淵明歸隱田園,活成自己。44歲時,一場大火,家產燒毀殆盡。在饑寒交迫間,衰老和死亡一步步逼近,悲傷、悽涼、恐懼是他的反應。

圖片|夷山窯

在他63歲的某個冬夜,他突然回想起這一波三折的人生,竟有點感慨。於是點燈披衣,寫下《擬輓歌辭三首》,想像自己死後的時刻,模擬與死亡的真正交手:

他用詩來安慰親友們。想像自己死後,子女朋友撫屍痛哭,在一個九月,霜打荒草,茫茫蕭索,家人送他下葬。送葬路上,他聽見馬的嘶鳴,風掠過身體,一直到被推入墓穴,最後墓門轟然一閉。這意味著,他將千年不見朝日,時間就此凝固在石棺中。

可他並不悲傷,只是覺得酒還沒喝夠,反正人生必有死,死亡不過是把屍體還給大自然,化為腳下的泥土罷了。

寫完這首詩,兩個月後陶淵明就死了。但死前,他面對死亡是平靜超脫的,對死不再有遺憾,對生也不再留戀。

圖片|夷山窯

世間的每一個人,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都難免一死。

少年人對死沒有感知,因為時候未到;到了中年,逐漸看懂他人的死亡,但身體強健,這個時候,死亡更多是想像。一個人步入死亡時,死就是必須直接面對的問題。

錢穆說「人生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在生的問題,而其實是死的問題。」

當你能坦然面對死亡時,死便不是可以懼怕的事,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帶著惶恐離開這個世界了。

提起死,我們總是想到三月的鬼雨、悽慘的夜色、陰間的鬼哭和噪雜的烏鴉。

其實在中國人心中,死亡有時是深情的。即便陰陽兩隔,也可以時時思念。

小時候,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給家裡的神堂上供燒香燃紙。

圖片1|石臺盤人

那時候,面對外公的靈位,外婆總是閉眼合掌,在神臺前呢喃,口中念念有詞,說著些什麼。一直念到供肉冷了,紙錢燒成了灰燼,香也開始落下第一層灰。

然後才心滿意足地澆了供酒,收了供品,在年幼的心靈裡,神堂前的外婆像村裡的神婆,念著一種神秘的咒語。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些「咒語」是外婆對外公的思念。無外乎最近家裡兒孫的事情,哪個兒女生意大收成,哪個孫兒又調皮搗蛋了。儘是生活的雞毛蒜皮,不好的事情就祈求外公保佑,開心的事情便一起開心。

我忽然覺得那我聽不明白的念詞,樸素而有煙火氣,帶有含蓄的深情。

圖片1|ANDYTON
圖片2|jjkk12322

蘇東坡曾寫下那首《十年生死兩茫茫》悼念亡妻。即便過去十年,即便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可是情之所起,一往而深,總是不思量,自難忘,思念還是會自然湧上來。

「深情即是一樁悲劇,必得以死來句讀」

有生有死,只要彼此掛念,我們就能用思念對抗死亡帶來的幻滅。死生無常,但我們終能從中明白什麼是愛。

祭祀的節日,我們常看到有人在山嶺間,街邊,河湧邊燒紙。

那些製作精緻的紙紮,只是用竹木搭個框架,再用紙糊上。糊出金山銀山,高樓別墅,豪車遊艇,還有電視機,電腦,手機,甚至衣服包包,扎紙匠們用紙紮出一個人間,然後再一把火燒掉。

把美麗的東西燒給亡者,是中國人對死亡的浪漫。

圖片|Brian Yang

當祭品開始燃燒,火光四起。

亡者生前愛吃的食物在燒,紙房紙車在燒,四季的紙衣在燒,火光把生者愧疚的思念帶到地下,把來不及開口的話帶到彼岸。

當他們去到另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在那裡過得幸福,活著的人就有安慰。

小時候我也不懂為什麼要燒紙,只覺得那些紙紮五顏六色很好玩,一把火燒起來很好看。

我問外婆你們大人真的相信有另一個世界嗎?外婆搖頭說不相信。

那為什麼還要燒紙呢?外婆說:「我希望有另一個世界。因為我很想他們,我想自己走了以後能在那裡跟他們團聚。」

你瞧那天上的雲,散了又聚,聚了又散。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其實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無論人生在經歷什麼,節日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懷念起,那些逝去,卻始終活在心裡的人。

圖片|夷山窯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活著只是暫時,死亡才是永恆,再次思考生命的意義
    迂迴一下,從旁證己,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明了生命的意義在何處。不管是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還是稀稀落落三兩枝的崖邊獨苗。只要沒有天災人禍,可以活的很長,但它們總有一天也會凋零也會死亡。他們無思無想,沒有自我,它們活著的意義在哪裡呢?對這個世界來說,一棵樹而已,砍掉它,看不出有它沒它,對這個世界,對你有何影響。
  • 日本大熱神作《100天後死去的鱷魚》,簡單的畫風傳達生命的意義
    最近幾個月,一部四格漫畫火遍了日本全網,它就是《100天後死去的鱷魚》。這部漫畫原本是作者yuukikikuchi為了紀念死去的友人而創作的小漫畫,沒想到卻在推特上火速流行起來,因為過於直白的標題,人們紛紛想看到:到底這隻鱷魚最後會怎樣死去。
  • 我們最終都要死去,那為什麼要活著
    我們最終都要死去,那為什麼要活著。第一次看見這個問題,覺得很沒有意思,後來又覺得這個問題確實也是有意義的。當一件事情,我們明知道會失敗,我們還會去做嗎?我們都知道最終會走向死亡,那我們最終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 質疑與覺悟:活著的結果必然是死亡,生命到底有什麼用處?
    生命是什麼?這是感知論提出的最大的疑問,生命這個最確切最不含糊的概念在感知論提出質疑之後成為了人類最大的問題,我們對其中潛藏的矛盾邏輯幾乎無法回答。生命是註定要死亡的,但我們是以生存為目的的,以必然而且很快就死亡的生命存在為目的,這成立嗎?有意義嗎?我們用生命來做什麼?生命有用嗎?對誰有用?用在何處?這些問題難道不是問題嗎?人類文明數千年,至今還沒意識到這些問題,這豈不是人類的悲哀?
  • 夢見死去的人活著說話預示著什麼?
    死亡是我們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也是我們最害怕的一件事情,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從此消失在這世界上,不可能會復活。
  • 三本無限復活的重生類小說,在有限的時間無限的生命裡隨便浪!
    大家好,我是冬日暖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三本無限復活的重生類小說,在有限的時間無限的生命裡隨便浪!第一本《位面無限重生》518萬字連載——作者:淺悠涼一言不合就自殺,沒有任務是死一次解決不了的,死一次不行,那就死兩次!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只不過中年人的怕,並不是怕鬼,也不是怕死,而是害怕每次送葬時見到那些剛死去的親友,內心裡油然而生的一種對死亡的認知與恐慌。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
  • 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很多人活了一輩子,沒有好好考慮過死亡
    死亡是每一個人必須面臨的事實,無關身份、年齡、地位、窮富。賈伯斯曾經說過一段話: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一個人只有在認識到自己是要死的時候,才會開始思考生命,從而大徹大悟,不再沉溺於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於金錢、物質、地位,然後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的人生。
  • 人為什麼要活著?心理專家的這番話,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那什麼算活著?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活是生存,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與死相對。死是消逝,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是靜止的。活著,很多事情都還有反轉的機會,而死了,則意味著一切歸零,再也看不到希望。這裡,我想從自己多年的諮詢案例中,摘取一二,談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 三部小說,三段悲慘的人生,從活著到死去,餘華究竟想表達什麼?
    希望只存在於生命中輕輕地合上這本餘華先生的《活著》,嘴邊像是塞了一塊乾裂的布料,而那塊舊布料死死卡在我的喉嚨裡,使我無法吐出那口本來是要吐出來的氣。生活,我們為什麼要生活,生活和為人,都註定要經歷苦難和坎坷,有些人的苦難來得早,有些人的痛苦來得晚,我們不能在平淡的日子裡大肆揮霍自己的財富,我們也不能在痛苦和坎坷面前隨便丟掉自己的生命。好好生活,不要胡來亂想,也不要隨波逐流,要珍惜身邊的人,只要活著,就不要輕言放棄希望,要經得起人生的起起落落,還要承受命運的無常。
  • 瘦肉可以隨便吃?豬牛羊紅肉過多,心血管病及死亡風險增加
    瘦肉可以隨便吃?研究對象:每天多吃一份紅肉,冠心病風險增加12%,導致死亡的冠心病風險增加38%;每天多吃一份未加工紅肉,冠心病風險增加11%,導致死亡的冠心病風險增加29%;
  • 沒錢、沒朋友、沒工作,那人為什麼還要活著?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活是生存,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與死相對。死是消逝,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是靜止的。 活著,很多事情都還有反轉的機會,而死了,則意味著一切歸零,再也看不到希望。
  • 南寧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隨便來,隨便吃,隨便住,隨便玩
    南寧很包容,隨便來,隨便吃,隨便住,隨便玩,隨便走。你如果想問些啥,在路邊找50歲以上的阿姨問,你會得到過度的熱情回答。準備一輛電動車,在南寧生活電動車比汽車方便多了,再準備一張市民卡公交,地鐵,自行車都是出行的良好選擇。
  • 活著不好嗎,為什麼所有生物的結局都是死亡
    但人類作為地球上僅有的擁有思想和情感的生物,對於死亡尤為恐懼,這也驅使著人類不斷發展進化,千方百計延長自己的壽命,但如果所有生命的結局都是死亡的話,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Google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AI給出了一個大膽擔憂合符常理的答案:為了永生。
  • 一個人在巨大的挫折面前,最好的選擇:要麼死亡,要麼好好活著
    看了一部名叫《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電影,感觸最深的一句話:要麼死亡,要麼好好活著。這麼多年,也遇到過不少挫折,初中沒考上重點高中,大學沒有考進重點大學,畢業後找的工作也只是與專業相符,並不那麼的理想,只是一直在堅持。
  • 瘦肉可以隨便吃?闢謠:豬牛羊紅肉過多,心血管病及死亡風險增加
    這是很多人對肉的認識,更是三高以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對於肉的認識,認為肥肉不能吃,可以多吃一點瘦肉,或者說瘦肉隨便吃,瘦肉不會危及健康。 大量研究顯示:豬牛羊等紅肉,尤其是加工過的一些紅肉,比如香腸、臘肉、培根、等吃得過多,會導致冠心病風險增加,並且增加死亡風險。
  • 人在死去的一瞬間知道自己死亡,死者是否害怕?
    作者:文/虞子期自從個地球出現生命以來,任何生命可以說都沒有擺脫掉「死亡」這個過程,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雖然在未來人類可能會採用技術發展,避免死亡這個過程,但是這個實現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就算是最終發展出「人機模式」,也未必能夠不死,所以只可能是純機器人還可能維持
  •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苦難接二連三的降臨,貧窮和死亡不斷光顧。在人生中,苦難從來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希望與絕望、生存與死亡,人生究竟要以何種姿態面對苦難?1、希望和絕望的交織,是生命的頌歌,也是生命的喪鐘很多人看《活著》之後都只感覺到文字中的絕望,認為作者想給大家展示的是真正的苦難。
  • 不想苟且的活著,只想體面地死去:安樂死到底意味著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常常聽老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很多人的生命觀,也是可以在關鍵時候拯救生命的至理箴言。但是,這句話並不是人人都適用,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樣的觀點。是的,有些人早就已經對自己的生命做出了選擇,但他們不能如願。因為身邊愛他的人,希望他活著,所以他必須活著。但是這樣的活著,有尊嚴嗎?有人獲得快樂了嗎?一位八十高齡的老爺爺,患有嚴重的脊椎壓迫神經病症,這導致他手腳時常處於麻木狀態。
  • 李登輝「死訊」:還活著,只是昏迷了
    李登輝被傳「死亡」2020年2月,李登輝昨晚被傳出「喝牛奶嗆到」,隨後送往醫院治療後,又引起嚴重肺炎,截至7月28日,李登輝被傳出「死訊」,此時,兩岸「沸騰了」,網絡上也沸騰了!網友回應李登輝死亡傳聞網友回應李登輝死亡傳聞然而讓眾網友失望的是:李登輝辦公室主任王燕軍否認他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