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苟且的活著,只想體面地死去:安樂死到底意味著什麼?

2020-12-23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常常聽老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是很多人的生命觀,也是可以在關鍵時候拯救生命的至理箴言。

但是,這句話並不是人人都適用,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樣的觀點。

為親人而活

巴金先生生命的最後六年,都是在醫院的病床上度過的。他躺在病床上,氣管被切開,身上全是管子,機器和藥物使他「活著」。

他曾不止一次向家人提出,病重病危時希望能夠安樂死。

病痛中的巴金先生無奈地說:「我為你們而活」。

是的,有些人早就已經對自己的生命做出了選擇,但他們不能如願。因為身邊愛他的人,希望他活著,所以他必須活著。

但是這樣的活著,有尊嚴嗎?有人獲得快樂了嗎?

一位八十高齡的老爺爺,患有嚴重的脊椎壓迫神經病症,這導致他手腳時常處於麻木狀態。同時,伴有全身性的疼痛感,他自理生活相對比較困難。

但是,他卻每天堅持出門散步,即便某次病症突變,在醫院住了兩個月,他還是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生欲望。

後來,他跟醫生聊天,詢問自己能不能夠安樂死。醫生很詫異,畢竟老人一直都很配合治療,也多次表示了想要活下去。

老人說:「其實我全身上下都痛,我活著是在遭罪,但是我老伴希望我活著,我兒子需要我活著,家裡那麼多口人都希望我活著,我只好苟延殘喘地活著。」

當我得知老人說的這番話時,心裡很不是滋味。

年紀大了之後,面對生死,卻只能選擇為家人而活嗎?哪怕病痛纏身,也得扛著家庭的責任和愛,努力讓自己活下去嗎?

安樂死

亞洲第一位安樂死的人,是中國臺灣的體育名嘴,傅達仁。

2016年,傅達仁被查出膽管堵塞、發炎,必須在膽管裡放入支架,讓膽汁流出來才能生存。

但是,這個過程極其繁瑣,每半年就需要做手術進行更換。

在第二次放置支架的時候,傅達仁不得不切除了膽。

與此同時,他的視力也迅速退化,其他病症接踵而至,在這個時候,他開始考慮安樂死。

傅達仁在面對家人的勸慰時,說:「痛不在你身上。我已經八十幾歲了,我活夠了。」

2017年,他又被確診了胰臟癌。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要做手術,不僅風險很高,而且在術後,很有可能只可以躺在病床上度過餘生。

所以,他放棄了治療,想要前往瑞士安樂死。

但是,他的家人極力阻止,並想盡辦法讓他重新找回生的希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傅達仁道:

「你們外人不可能知道我的痛苦,我說也說不完。誰想死啊?No,not me(我也並不想死),我尊重生命,我已經尊重過了。我自願放棄我的生命,因為我早就看開了。」

後來,他還是如願實現了自己的想法。

最後,他的兒子抱著他時,告訴他:「我們愛你」,傅達仁也回答:「好,不痛」。在和世界告別時,他說:「再見,Farewell so long」。

傅達仁的兒子,在2019年公布父親安樂死影片時提到,公布這段影片是使命感驅使的,父親大概也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安樂死這項重要的社會議題,他想要「喜樂再見」。

傅達仁在積極尋求安樂死的過程中,也多次表示,希望「安樂死」能夠合法化。

安樂死(Euthanasia),是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之所以被稱為安樂死,是因為這個過程是安靜、無痛的

安樂死可以有效避免「過度醫療」,在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的同時,也能減輕病人的痛苦。

但是,由於安樂死一直以來都受到很大的爭議,所以,迄今為止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和城市也很少。

我不要被活著——這是傅達仁曾經在某採訪中說過的話。

在飽受病痛折磨的時間裡,活著成為了一項被動的行為。

中國的「孝道」文化,讓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主動地使年邁病痛的父母死去。所以,哪怕老人的身心再難受,大家也還是認為「活著就好」。

每個人都應當有自主選擇的權力,尤其是在自己的生命面前。

對於長期受病痛折磨的人來說,會認為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脫。但是,無論是從人性理論角度,還是社會文化角度來說,安樂死都是一個很難的課題。

我們難以度量生命的厚度,然而,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長度,或許也算一種自由。

如果能夠更有尊嚴地活著,就更好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但他們家人不肯,因為老爺爺是退休公務員,每個月有一筆退休金,他活著一天就能領一天錢,人死了就沒了。聽到這裡,我有點氣憤地說:「如果是我,寧願安樂死也不要這樣活著。」我媽說:「你懂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好死不如賴活著」,是很多人的生命觀。
  • 聊「安樂死」,論,老邁時活著的尊嚴
    「安樂死」源於希臘,意思就是幸福的死去!「安樂死」是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停止用藥,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目前,「安樂死」在中國還不合法!「安樂死」除非是當事病人決斷!病人親屬,肯定是三緘其口!傳統觀念和現在的國情,對敢讓親人「安樂死」的親屬!
  • 「生是我的權利,死也是。」52歲的她,希望有體面的死法
    中國有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今天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卻並不認同,她說:「既然不能選擇如何出生,那至少,想要決定自己如何有尊嚴的去死。」那麼,真正當病魔與疼痛襲來,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失去生而為人的尊嚴,只能靠機器和別人的照顧才可以活下去時,——你,會不會想到如何讓自己體面的選擇離開呢?2018年,NHK拍了一位選擇安樂死的日本女性,51歲的美奈,記錄下她安樂四的抉擇和遠赴瑞士接受死亡的全過程。
  • 臺灣名嘴安樂死的過程曝光:體面告別,沒有遺憾
    因此,安樂死也成了很多人(甚至包括醫生)不能觸及的禁區。時至今日,安樂死在我國法律上仍是個空白區。而在最近,臺灣體育主播傅達仁在家人陪同下於瑞士接受安樂死的畫面被曝光,畫面中他優雅地離開,體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生命走向終結的那一刻,平靜得令人震撼。
  • 重度抑鬱20年想盡辦法自殺,被允許安樂死後她卻選擇活下去?
    只是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女兒還活著更重要,即使她生不如死。日子慢慢過去,艾米的父母還是不能接受安樂死這個選擇,但他們也眼睜睜看著艾米的病情日益嚴重——她在公寓裡時常蹲在角落裡哭泣,連獨立洗澡都做不到,因為偶爾會突然忘了怎麼使用淋浴,而感到慌張...父母知道,除了讓女兒安樂死,他們別無選擇。
  • 一名女子安樂死的全過程,她和親友們都在笑,最後安靜地離開
    在安樂死的整個過程中,一個女人和她的親戚朋友笑了,最後悄悄地離開了。 安樂死可能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因為安樂死意味著對無法治癒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這樣病人就可以無痛苦地死去。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幸福的無痛死亡;第二是無痛死亡。
  • 沈德詠:希望「安樂死」能立法,讓病重患者不再煎熬,尊嚴的死去
    就在前幾個月的兩會上面,沈德詠提出了《關於加強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調查研究並適時予以規制的提案》,希望「安樂死」能立法,讓病重患者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繼續接受治療,也可以選擇不再煎熬,有尊嚴的死去。此後,羅點點作為預囑推廣協會的代表,積極對安樂死展開了探討和解釋,提出了無數多的疑問,沈德詠也做出了適當的回應。一、沈德詠理解的安樂死,到底指的是什麼?
  • 夢見死去的人活著說話預示著什麼?
    死亡是我們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也是我們最害怕的一件事情,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從此消失在這世界上,不可能會復活。
  •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涉嫌犯罪嗎?
    安樂死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安樂死不及涉及法律問題,更是涉及道德和人性的問題。法律問題容易解決,畢竟可以依據法院的生效裁判來確定該行為是合法的還是違法的、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但是道德和人性的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因為相比於法律,道德是更高層次的社會規範。
  • 亞洲安樂死第一人,除了死亡他還經歷了什麼?
    吃加倍劑量的止痛劑,依舊無法止痛,他開始給家人提出想要去瑞士接受安樂死。去瑞士是因為安樂死在臺灣並不合法。在2016年,他曾經上書蔡英文,請求安樂死合法化,甚至願意做臺灣安樂死法案的第一人。這個請求,未能通過。被折磨的人,想盡辦法離開和解脫。而親人,則想盡辦法挽留。
  • 「我想體面地死」,他辦了一場「自殺派對」,讓親友見證他的死亡
    從那時起,Fuller就想過,如果將來有一天自己得了絕症,一定要體面地死去,不要在痛苦和無助中掙扎著死去。 自從放棄化療之後,Fuller決定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死亡——他向醫生提出了「協助自殺」的請求。
  • 安樂死合法化,西班牙一路走來都經歷了什麼?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西聞」報導 12月17日,西班牙國會通過安樂死法案。如無意外,將在《官方公報》上公布三個月後生效。通過安樂死法案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許多國家都在討論安樂死?近日,《歐洲時報》專訪了西班牙中國律師事務所主任季奕鴻律師。他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介紹了西班牙近年來對安樂死的討論,並談了安樂死在西方社會經歷的演變。
  • 主持人傅達仁安樂死全程:在家人陪伴下喝下毒藥,躺兒子懷中離世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一提起死亡,很多人都覺得是痛苦的,但對於一些病重的人來說活著才是痛苦的,死亡是解脫。躺在病床上的人接受不了疾病化療的痛苦,想要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能走得體面些通常會選擇一種新式的死亡辦法——安樂死。
  • 「我想在一頓溫馨晚餐後死去」,紐西蘭絕症者的安樂死合法化遺願...
    這是維克斯(Matt Vickers)接受BBC採訪時說的一句話,他的妻子曾是積極推動紐西蘭安樂死合法化的絕症病人,不過直至她去世,安樂死合法化仍未得到通過。妻子亡故後,維克斯參與推動安樂死合法化的活動,10月30日,他得到了一個期盼多年的結果。維克斯和他的妻子。
  • 亞裔女子4分鐘安樂死全過程,她的臨終遺言,看哭百萬網友
    相比於新生,死亡永遠是個忌諱的話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死亡的蔑視,相反,它很正式.死亡,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只是肉體的離去,卻不是徹底的消亡.正如愛需要勇氣,死亡!更需要勇氣與勇敢!日本NHK電視臺曾在網絡上發布了一位女性—小島,遠赴瑞士選擇安樂死的全程紀錄片,這段視頻看哭了百萬網友!
  • 安樂死:中途變卦怎麼辦?
    「當痛苦被歸結到某種疾病的時候,至少會有一種解釋,是什麼使這種痛苦既難以忍受又無法治療改善。」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理察(Richard E. Ashcroft)在2018年7月《成癮》(Addiction)雜誌的文章中寫道,那到底安樂死是因為痛苦難以承受,還是疾病難以治療呢?這關係著各類「成癮」是否也可以作為一種情況,而用安樂死去「治療」的爭論。
  • 荷蘭安樂死紀實
    這裡沒有床,病人也不是死在這裡。自殺助理會去患者的家裡。診所開業至今已有三年,如今僱傭了37個團隊,每個團隊由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組成。診所去年實施的安樂死病人超過200人,而申請自殺協助的人有四倍之多。如果病人的家庭醫生拒絕提供安樂死,這個診所就是他們可以求助的地方。似乎在這裡工作的人更能理解病人希望死去的心情。
  • 臺灣名嘴罹患胰臟癌,最後選擇安樂死……
    絕望的傅達仁當時就提出了想要安樂死的想法,他不希望生命的最後階段如此痛苦,希望有尊嚴地離開,但被家人拒絕了。就這樣,兩年時間過去,傅達仁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這期間他出入醫院無數次,時常要吸著氧氣機但卻越發虛弱。據傅達仁的兒子傅俊豪回憶:「有一次父親半夜醒來,摔到床底下,自己都沒辦法爬起來,我看著父親這樣,心裡非常痛苦——我什麼都幫不了他。」
  • 主持人傅達仁選擇安樂死:在家人陪伴下喝下毒藥,躺兒子懷中離世
    《生何歡,死何苦》一說到死亡,很多人感覺很痛苦,但是對於一些病重的人來說,活著就是痛苦,死就是解脫。病床上的人無法承受化療帶來的痛苦,想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能夠走得體面,通常會選擇一種新的死亡方式——安樂死。
  • 著名華人主持安樂死視頻曝光 | 他微笑著說再見,卻留下了巨大爭議
    在視頻中,傅達仁身體羸弱,但身為媒體人的他非常注重形象,顯然精心打扮了一番,在和全家唱完讚美詩後,他準備體面地告別。尤其越到後期,他用的止痛劑劑量越來越大,他覺得不想把晚年生活就交給病床。在與病魔搏鬥的過程中,他萌生了「安樂死」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