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常常聽老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是很多人的生命觀,也是可以在關鍵時候拯救生命的至理箴言。
但是,這句話並不是人人都適用,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樣的觀點。
為親人而活
巴金先生生命的最後六年,都是在醫院的病床上度過的。他躺在病床上,氣管被切開,身上全是管子,機器和藥物使他「活著」。
他曾不止一次向家人提出,病重病危時希望能夠安樂死。
病痛中的巴金先生無奈地說:「我為你們而活」。
是的,有些人早就已經對自己的生命做出了選擇,但他們不能如願。因為身邊愛他的人,希望他活著,所以他必須活著。
但是這樣的活著,有尊嚴嗎?有人獲得快樂了嗎?
一位八十高齡的老爺爺,患有嚴重的脊椎壓迫神經病症,這導致他手腳時常處於麻木狀態。同時,伴有全身性的疼痛感,他自理生活相對比較困難。
但是,他卻每天堅持出門散步,即便某次病症突變,在醫院住了兩個月,他還是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生欲望。
後來,他跟醫生聊天,詢問自己能不能夠安樂死。醫生很詫異,畢竟老人一直都很配合治療,也多次表示了想要活下去。
老人說:「其實我全身上下都痛,我活著是在遭罪,但是我老伴希望我活著,我兒子需要我活著,家裡那麼多口人都希望我活著,我只好苟延殘喘地活著。」
當我得知老人說的這番話時,心裡很不是滋味。
年紀大了之後,面對生死,卻只能選擇為家人而活嗎?哪怕病痛纏身,也得扛著家庭的責任和愛,努力讓自己活下去嗎?
安樂死
亞洲第一位安樂死的人,是中國臺灣的體育名嘴,傅達仁。
2016年,傅達仁被查出膽管堵塞、發炎,必須在膽管裡放入支架,讓膽汁流出來才能生存。
但是,這個過程極其繁瑣,每半年就需要做手術進行更換。
在第二次放置支架的時候,傅達仁不得不切除了膽。
與此同時,他的視力也迅速退化,其他病症接踵而至,在這個時候,他開始考慮安樂死。
傅達仁在面對家人的勸慰時,說:「痛不在你身上。我已經八十幾歲了,我活夠了。」
2017年,他又被確診了胰臟癌。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要做手術,不僅風險很高,而且在術後,很有可能只可以躺在病床上度過餘生。
所以,他放棄了治療,想要前往瑞士安樂死。
但是,他的家人極力阻止,並想盡辦法讓他重新找回生的希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傅達仁道:
「你們外人不可能知道我的痛苦,我說也說不完。誰想死啊?No,not me(我也並不想死),我尊重生命,我已經尊重過了。我自願放棄我的生命,因為我早就看開了。」
後來,他還是如願實現了自己的想法。
最後,他的兒子抱著他時,告訴他:「我們愛你」,傅達仁也回答:「好,不痛」。在和世界告別時,他說:「再見,Farewell so long」。
傅達仁的兒子,在2019年公布父親安樂死影片時提到,公布這段影片是使命感驅使的,父親大概也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安樂死這項重要的社會議題,他想要「喜樂再見」。
傅達仁在積極尋求安樂死的過程中,也多次表示,希望「安樂死」能夠合法化。
安樂死(Euthanasia),是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之所以被稱為安樂死,是因為這個過程是安靜、無痛的。
安樂死可以有效避免「過度醫療」,在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的同時,也能減輕病人的痛苦。
但是,由於安樂死一直以來都受到很大的爭議,所以,迄今為止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和城市也很少。
我不要被活著——這是傅達仁曾經在某採訪中說過的話。
在飽受病痛折磨的時間裡,活著成為了一項被動的行為。
中國的「孝道」文化,讓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主動地使年邁病痛的父母死去。所以,哪怕老人的身心再難受,大家也還是認為「活著就好」。
每個人都應當有自主選擇的權力,尤其是在自己的生命面前。
對於長期受病痛折磨的人來說,會認為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脫。但是,無論是從人性理論角度,還是社會文化角度來說,安樂死都是一個很難的課題。
我們難以度量生命的厚度,然而,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長度,或許也算一種自由。
如果能夠更有尊嚴地活著,就更好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