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自己將會以何種方式和這個世界告別?
是在醫院的病床上和病魔纏鬥,緊緊攥住最後生存的一絲希望?還是選擇坦然地面對死亡,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
當然,也或許你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死亡,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看上去都是那麼遙遠。
尤其是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死亡是十分忌諱的話題。事實上,國人對死亡有種與生俱來的厭惡。
因此,安樂死也成了很多人(甚至包括醫生)不能觸及的禁區。時至今日,安樂死在我國法律上仍是個空白區。
而在最近,臺灣體育主播傅達仁在家人陪同下於瑞士接受安樂死的畫面被曝光,畫面中他優雅地離開,體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生命走向終結的那一刻,平靜得令人震撼。
01
最後一刻,我想和這個世界體面的告別
傅達仁祖籍山東,是著名的臺灣體育主播,以播報NBA賽事而著名。在半個世紀的播報生涯中,傅達仁主播過7屆奧運會,連續10年擔任NBA球評。
他從2015年開始生病,身體每況愈下,從那時起的兩年裡,他進出醫院30多次,體重從74公斤下滑到40多公斤。直到2017年,傅達仁被診斷出罹患胰腺癌期。
這種病痛深深折磨著他的身心,三年來,傅達仁接連接受手術,在疾病的折磨下,180公分的傅達仁,體重從74公斤暴跌至42公斤。對此,傅達仁自嘲,自己已經病成人幹。
因病痛痛苦不堪,傅達仁想到了安樂死。據BBC報導, 2017年底,傅達仁成為了瑞士協助自殺組織"尊嚴"(Dignitas)的會員,帶著妻兒遠赴瑞士進行"最後一趟旅程"。但因為捨不得家人,加上兒子生病,因此決定返回臺灣。
2018年2月,傅達仁的獨子完婚,他興奮地四處分享喜悅,為了不讓兒子在蜜月期間承受喪父之痛,他又接受了近四個月的治療。
一直到了六月份,傅達仁決定,自己要坦然地面對死亡,和這個世界好好告別,有尊嚴的離開。
6月6日,他特地上傳兩段共約124秒的獨白,親自跟所有關心他的好友、粉絲道別,感人肺腑的發言,讓眾人看了既感動又心疼,紛紛留言表示致敬。
影片中他說:「我按照上帝的指示,明天我要走到他的腳下跟著他走,我要蒙主恩召,安息主懷」,已準備好前往終點站,只盼不再為病痛所苦。
心中再無牽掛之後,6月7日,傅達仁在瑞士選擇了安樂死。
家人陪伴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後一程。
喝藥前,醫生問道:「Ok,你準備好了嗎?「
傅達仁回答道:「好了,」並且向醫生問道,「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傅達仁端著藥,和這個世界作了最後的告別:再見。
喝完藥後,傅達仁的兒子摟著父親說:「爸,我們愛你,不痛了不痛了。」傅達仁慢慢地倒在了兒子的懷裡,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為這個世界留下的遺言是:
人必有死!送君千裡,終有一別!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時奮鬥向前!年老時喜樂再見,我的家人都陪伴著我,心中平安,沒有遺憾。
如果你心裡有我、死亡就不是離別!
02
我們有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
看過這個視頻之後,不少網友都表示,看到老人服下藥物的那一刻,眼淚已經止不住了……
儘管老人表現得十分平靜,但是直擊死亡,每個人都會為之震撼。
看到老人走得那麼安詳,有一些網友評論道:「家人陪伴,有尊嚴的離去真是完美的句號。」還有網友表示,與其被病魔折磨,選擇安樂死倒是一種解脫。
更有網友評論道,老人面對生死的淡然,讓他想起了《倚天屠龍記》中的一句話: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老人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讓我們感動,也讓不少人認識到,安樂死對於被病痛折磨的病人而言,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因此有些網友評論「希望安樂死合法化、規範化」。
其實我完全能理解這些網友的出發點,畢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被病痛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這樣的話與其讓親人在臨死前還要經受巨大的痛苦,倒不如讓他們選擇自己的死法,讓自己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
正如著名作家史鐵生在《安樂死》一文中所說:與其讓他們(植物人)無辜地,在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無從行使自己的權利的狀態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幫他們凜然並莊嚴地結束生命。
這才是對他們以往人格的尊重,才是人道。
03
一個人「賴活著」,其實就是死了
縱觀安樂死在現代的發展歷史,安樂死其實是近代的人本主義、人權理論的衍生物。
支持安樂死的一個最根本的理由,是人們對「生存」這一個權力的擴充:我們不止要活著,還要「有尊嚴地活著」,如果沒有了尊嚴,這還不如死亡。
因此,在確定可知無治療方法的疾病面前,人遭受到病魔的嚴重打擊,別說體面尊嚴了,可能連說出一句話來表達自我、用腦去思考問題,都有困難,這種情況下,人活著的尊嚴,確實是被剝奪了。
根據這個觀點,「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個中國傳統的古老說法並否定了:一個人「賴活著」,其實就是死了。
所以,安樂死的出現,其實是建基於對「人道」、「人本」和「人權」的進一步擴充理解。
毫不誇張地說,安樂死的實踐,幾乎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
不過,安樂死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並不真的如此的美好。
04
安樂死,潘多拉魔盒?
從情感上、道義上我們或許可以理解支持安樂死的聲音,但在很多人看來,是在現行的法律和倫理框架下,安樂死似乎還不具備合法化的條件。
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安樂死暫時都還是非法的。
正如下面這位網友所言:就怕出現老年人「被安樂死」的情況。
當一個遭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做出安樂死的決定時,誰又能夠判斷:他的決定完全是出自個人意願,還是受到了外在的壓力呢?
從法律上來講,醫護人員及家屬協助滿足病人安樂死的請求,在《刑法》中是「幫助自殺」行為,涉嫌故意殺人罪。
「安樂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確認下來,很可能會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
在中國,被中國纏身或者癱瘓在床的病人、殘疾人何止數百萬,一旦有關安樂死的政策有所鬆動,但相關法律和制度設計又沒有跟上,那時候安樂死就會變成一個「殺人利器」。
這一點在國外不是沒有先例 ,在荷蘭剛允許進行安樂死的第二年,就傳出女護士利用「安樂死」而成為了連環殺手的駭人案件。
2001年9月,瑞士32歲男護士安德馬特承認,他出於「同情」殺死了27名患者,方式是給他們服用過量的鎮痛藥或用塑膠袋把他們悶死。
有人說,這是因噎廢食,但在生命高於一切的原則下,法律對安樂死採取謹慎的限制,也並無不妥。
在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對醫療手段的了解仍然有限的情況下,未經法律許可而結束他人生命,有悖於生存權利的道德準則。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假設患有某種疾病的人今天選擇了安樂死,而明天醫學界恰恰就研製出了這種病的治療方案,那麼對病人和家屬而言,這是無法接受的。
如果說,安樂死的出現,是對人權的一個擴充,但同一道理之下,對生命的希望,何嘗不是人類活著的基本需要?
安樂死殺死的,不止是人的性命,它也扼殺了人對活著的希望。
安樂死合法化,會使人們相信他們能以此結束自己的痛苦,會容易給人灌輸一種「輕易放棄生命」的錯誤觀念。導致那些並不一定非要以死亡來解決,僅僅是一時心灰意冷,覺得人生沒有價值的人,走上自殺的道路。
數據顯示:安樂死在荷蘭合法化後,安樂死例數激增。
有人指出,這樣的數字激增,十分的不尋常,首先是這10多年來,醫學的進步,很多不治之症都有救了,很多治療手段的痛苦都減輕了。
而且,事情發生在醫療福利如此發達的荷蘭,就讓人質疑了:這些激增的安樂死案例,他們真的全都是身患不治之症,遭受到巨大痛苦折磨的病人嗎?
其實,取代安樂死這種直接「處決」的方法,也是有的,就是「善終」服務。
善終,顧名思義,就是讓人友善、舒服地走到人生的終點。對比起安樂死,善終服務更多地要求對臨死的病人做更多的減輕痛苦治療,並且加大心理關懷的力度。
不過,在大範圍地討論安樂死或是善終問題之前,也許我們更應解決的,是那些明明「有病可醫卻無錢醫,有日子可過卻沒法過」的廣大人群的問題吧。
畢竟,有尊嚴地活著,對當前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來說,還是件遙不可及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