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名嘴安樂死,為什麼廣受爭議

2021-02-13 凱迪網絡



臺灣體育主播傅達仁由於晚年罹患胰腺癌,痛苦不堪,選擇於2018年6月7日在瑞士安樂死。近日,他的臨終畫面曝光,家人陪伴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後一程。喝藥前,他問:「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最後倒在兒子的懷裡。(頭條新聞)

這條視頻讓無數人震憾,僅僅兩分鐘的畫面裡,匯集了夫妻、父子間最真實又複雜的情感。是祝福還是悲傷,該送別還是挽留?每一個人的情緒都是凝重的。在生死面前,哭著來笑著走,以一種體面的方式告別人生該不該得到尊重?也許每一個人面臨這種選擇時,都會很無奈。

臺灣名嘴傅達仁的安樂死之所以廣受爭議,在於安樂死的問題,既是道德問題,又是一個法律問題。從道德倫理方面來講,中國人兒女講盡孝,朋友講關愛。市民的普遍看法,總覺得活著比死了好,很多人不願意接受,不敢接受安樂死。就目前身體健康的人群而言,他們是估計不到要求安樂死的人們群的承受能力,對於他們而言,更是很難預測得到的這種瀕臨死亡之前的痛苦。
著名作家史鐵生在《安樂死》一文中說:與其讓他們(植物人)無辜地,在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無從行使自己的權利的狀態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幫他們凜然並莊嚴地結束生命。這才是對他們以往人格的尊重,才是人道。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既有生存的權利,也就應該擁有選擇安逸死亡的權利。對於一個救治無望又遭受病痛嚴重折磨的人來說,也許生不如死;他們能做的僅僅是忍受病痛的煎熬,增加親人的負擔,這樣的生命質量是毫無意義和價值可言的。用安樂死給以解脫,是最人道和最慈善的選擇。

但是,在現有的法律條件下,「安樂死」可能引致「故意殺人」。患者自殺不會影響別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結束生命,醫護人員及家屬協助滿足其請求,在《刑法》中是「幫助自殺」行為,涉嫌故意殺人罪。其二,「安樂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確認下來,可能會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另外,在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還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未經法律許可而結束他人生命,有悖於生存權利的道德準則。

另外,安樂死的現實風險也是沒有辦法迴避的。在中國,被中國纏身或者癱瘓在床的病人、殘疾人何止數百萬,一旦有關安樂死的政策有所鬆動,但相關法律和制度設計又沒有跟上,那時候安樂死就會變成一個「殺人利器」。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一旦子女對重病老人不耐煩而試圖結束老人的生命,而老人又受迫於種種可能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那麼這樣的安樂死無疑是危險的。

正因如此,關於權利的爭論很容易造成兩極分化。就像墮胎這個問題,支持墮胎的認為,女人有權處理自己的身體;反對墮胎的認為,胎兒有生存下來的權利。而支持安樂死的人認為一個人有決定自己死的權利,反對安樂死的人則認為,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有活著的生命權。

安樂死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爭議的根源在於這樣一個行為很可能會違反國家應該保障國民生命安全的現代文明精神,在一些極端的情形下,甚至可能成為謀殺案件的避風港。但與此同時,安樂死的需求又現實存在,例如美國的前總統尼克森就明確表態,要求有尊嚴的死亡,他中風後沒有接受呼吸機等特殊的醫療手段,從發病到逝世,前後只有4天。著名文學家巴金,晚年因為不堪胸椎骨折帶來的痛苦,多次表達了安樂死的願望。

對此,1962年日本名古屋高級法院判決一個著名安樂死案件中,認為正當的安樂死必需符合以下6個條件:a.病人患有現代醫學的知識技術無法治療的疾病,並有即將死亡的證據;b.病人受到不能忍受的痛苦折磨;c.使病人死亡的唯一目的是解除其痛苦;d.病人在神志清楚時確實存在實施安樂死的要求;e.處死的方式必需是倫理上可接受的;f.必需由醫生執行,在特殊情況下無法找到醫生時才由適當的人來執行。這一判例已成為該國判斷安樂死是否合理的標準。

從道理上講,「安樂死」可以讓無法救治的病人死的沒有痛苦,死的有尊嚴。但在對「無法救治」的判定,在不同的醫療條件和資質下,結論不可能是一致的,其中還不包括可能出現的生命奇蹟。而病人對生的希望和死的恐懼也並不不同。這也使得對病人的「意願」,缺乏客觀的認定標準。換句話說,病人如果對「安樂死」有意願,其中有沒有「水分」,只有在其具備充分的繼續治療的條件下,才能認定這種意願的真實性。

「安樂死」是一把雙刃劍,形如潘多拉魔盒,完全放開,誰也不知道放出來的是魔鬼還是天使。無論贊成還是反對安樂死都有各自的道理,爭論或許將會一直持續,但無論如何推動安樂死的每一步都當慎之又慎。

本文來自凱迪原創作者:風青楊 ,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意見。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相關焦點

  • 臺灣名嘴罹患胰臟癌,最後選擇安樂死……
    當病人長期遭受病痛折磨的時候,部分國家已容許安樂死這種離開方式的存在。但病人在真正執行安樂死的那一瞬間,他們是什麼樣的狀態?視頻臺灣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因胰臟癌,不堪病痛的折磨,於2018年6月7日在瑞士選擇安樂死,近日傅達仁生前最後的視頻在網絡上曝光。他的選擇在網絡上再次掀起討論,有人認為他很勇敢,也有人認為他不熱愛自己的生命。
  • 臺灣著名主持人執行「安樂死」,安樂死真的能解除痛苦嗎?
    「當一個人的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病痛讓人失去了活的尊嚴,為什麼不可以讓他死的安詳一點?」似乎無法反駁。但是,安樂死真的能夠解除你的痛苦嗎?
  • 臺灣名嘴安樂死的過程曝光:體面告別,沒有遺憾
    因此,安樂死也成了很多人(甚至包括醫生)不能觸及的禁區。時至今日,安樂死在我國法律上仍是個空白區。而在最近,臺灣體育主播傅達仁在家人陪同下於瑞士接受安樂死的畫面被曝光,畫面中他優雅地離開,體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生命走向終結的那一刻,平靜得令人震撼。
  • 臺灣解說第一人,85歲選擇了安樂死
    2018年6月份,飽受胰臟癌折磨的傅達仁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瑞士接受了輔助性自殺(assisted / accompanied suicide),即中國人俗稱的安樂死(其實不夠嚴謹),享年85歲。上周,他的兒子傅俊豪首次對外公開了父親接受安樂死前最後的視頻片段,在國內引起巨大轟動和爭議,傅老的傳奇一生也再度被掀開,展現在了公眾面前。
  • 他從安樂死找到安樂了嗎?| 析體育名嘴留下「客死他鄉」哀歌
    昔日,他是臺灣體育主播No.1;今日,他是臺灣尋求安樂死No.1。他叫傅達仁,享年86。
  • 不想苟且的活著,只想體面地死去:安樂死到底意味著什麼?
    安樂死亞洲第一位安樂死的人,是中國臺灣的體育名嘴,傅達仁。2016年,傅達仁被查出膽管堵塞、發炎,必須在膽管裡放入支架,讓膽汁流出來才能生存。但是,這個過程極其繁瑣,每半年就需要做手術進行更換。傅達仁的兒子,在2019年公布父親安樂死影片時提到,公布這段影片是使命感驅使的,父親大概也希望更多人可以了解到,安樂死這項重要的社會議題,他想要「喜樂再見」。傅達仁在積極尋求安樂死的過程中,也多次表示,希望「安樂死」能夠合法化。
  • 臺灣名嘴花300萬安樂死,生前出軌未成年,妻子卻和小三親似家人
    傅達仁本是臺灣的主持人,因為解說體育賽事出名,被稱作是臺灣的名嘴之一。1933年出生的傅達仁現在並不出名,但是在當年不少人都曾對他很是熟悉,除了做過北京亞運會的解說之外,還曾帶著自己的妻子鄭貽出席過央視春晚。
  • 臺灣名嘴安樂死畫面公開,你怎樣對待生,就會怎樣對待死
    最近,臺灣知名體育主持人傅達仁的家人,根據他的遺願,公布了他在瑞士安樂死的視頻。視頻裡,傅達仁手端一小杯毒藥,淡然地與工作人員探討服用方法。端起小杯,面露微笑,對世界說「再見」。服藥後,兒子說:「爸,我們愛你。」很快,他在兒子懷裡離開。這段視頻錄製於2018年6月。
  • 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01比起人工地活著,這可能是一個人最有尊嚴的告別臺灣體育名嘴傅達仁,亞洲第一位安樂死的中國臺灣人。他為什麼要千裡迢迢去做這件事呢?因為,活著太痛了。曾寶儀也訪問了一路陪伴他到瑞士的護理人員,他為什麼不去敬老院?為什麼不請一個護工24小時陪護他?護理人員說:「如果換成是你,連大小便時一分一秒都沒有隱私的生活,你要嗎?」曾寶儀搖頭。不要。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前不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提出「自然人的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將「尊嚴死」概念帶入公眾視野。什麼是「尊嚴死」?跟「安樂死」之間是什麼關係?對此,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接受了"政事兒"專訪。
  • 著名華人主持安樂死視頻曝光 | 他微笑著說再見,卻留下了巨大爭議
    來自中國臺灣的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因飽受晚期胰腺癌之苦,選擇在去年6月7日到瑞士接受安樂死,結束了自己85年的生命。(這個畫面沒有被公布)傅達仁視頻▼整個過程共計2小時13分鐘,傅達仁平靜有愛的氛圍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01一心求死只因病痛折磨傅達仁是臺灣電視界的體育名嘴,相當於央視的宋世雄
  • 臺灣名嘴為什麼老是講一些有關大陸的怪事情?
    今天《誰與爭豐》要聚焦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臺灣名嘴的亂象怪象。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大陸跟臺灣的朋友經常跟我微信或發麥討論一個話題,那就是臺灣名嘴所講出的一些怪事情。有一位臺灣名嘴說,「三峽大壩結構體的厚度只有16.5公分。」當然,她在談這事情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前後文,但是「16.5公分」這樣一個數字的概念讓我嚇了一跳。
  •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涉嫌犯罪嗎?
    安樂死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安樂死不及涉及法律問題,更是涉及道德和人性的問題。法律問題容易解決,畢竟可以依據法院的生效裁判來確定該行為是合法的還是違法的、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但是道德和人性的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因為相比於法律,道德是更高層次的社會規範。
  • 安樂死:中途變卦怎麼辦?
    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就在此前一周的11月1日,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的一名叫奧黛麗·帕克(Audrey Parker)的57歲乳腺癌晚期患者,因為要嚴格遵守安樂死規定,不得不放棄過聖誕節的念頭,被迫提前1個多月接受安樂死。醫生、患者、法律、倫理,圍繞安樂死這一受限於科學水平和醫療技術而採取的終極補救措施,在幫助一些人擺脫痛苦的時候,正面臨著諸多困境和爭議。
  • 傅達仁病魔纏身,在家人陪同下,赴瑞士進行安樂死,走得很瀟灑
    臺灣著名的主持人傅達仁在病魔纏身,病入膏肓之時選擇了安樂死,安靜體面、放下一切瀟灑地離開,是他對這個世界做的最後一次告白。不能選擇如何來到這個人世間,卻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離開,這也算是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 臺灣名嘴"安樂死"刷爆朋友圈:你怎樣對待生,就會怎樣對待死
    最近,臺灣知名體育主持人傅達仁的家人,根據他的遺願,公布了他在瑞士安樂死的視頻。視頻裡,傅達仁手端一小杯毒藥,淡然地與工作人員探討服用方法。端起小杯,面露微笑,對世界說「再見」。他不願意過一睜開眼睛就面對藥物的人生,決定花掉畢生積蓄(大約65萬新臺幣),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瑞士是目前唯一接受外籍人士安樂死的國家)。這條視頻在社交媒體被瘋狂轉發,引起了大家對死亡教育的探討,很多人為傅達仁的勇敢叫好。在遺言裡,傅達仁說,人活著,應該「年輕時奮鬥向前,年老時喜樂再見」。他更豁達地安慰家人:如果你心裡有我,死亡就不是離別。
  • 趣聊英語|澳大利亞科學家赴瑞士安樂死,朋友,瑞士安樂死了解下?
    簡而言之,就是讓人死的很安詳吧,當然具體感受只有用戶自己知道了。至於這位科學家為什麼要去瑞士尋求醫助安樂死,當然不是說只有瑞士的安樂死最安樂啦。其實是因為,醫助安樂死目前在全球大部分國家仍不合法,所以才會有老人遠赴瑞士的行為。其實關於安樂死的爭論由來已久,一直就有贊同和不同兩種觀點,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兩篇文章吧。
  • 揭開瑞士安樂死組織的神秘面紗
    但一個將尊嚴視為至高無上重要性的機構,一開始在當地是受排擠的,Dignitas陸續租過幾間公寓作為辦公室,但屢遭投訴,沒有人想與它為鄰,Dignitas一度只能在臨時的汽車旅館中為求死的客戶服務,也在蘇黎世最大妓院旁的工廠內棲身過,直到2009在蘇黎世郊區買了一棟兩層樓房,該組織才算正式安定。
  • 中國第一位安樂死的癌症患者,帶著微笑離世,安樂死合法好不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傅達仁」這個人,他是臺灣體育頻道著名主持人,是籃球選手、教練、獲得過金鐘獎。
  • 口述:我陪爸爸去瑞士執行安樂死|故事FM
    數日前,臺灣名嘴傅達仁臨終「安樂死」畫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