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桑松是法國東部弗朗什-孔泰大區的首府,都伯河流到這裡拐了個彎,仿佛表示電阻單位歐姆的符號Ω,構成了古城三面環河,一面傍山的地理格局。
貝桑松東鄰瑞士,南接義大利,扼守著法國的東大門。
走在貝桑松的街道上,仿佛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這裡步步有古蹟,處處有歷史,城邊,那座建於公元175年的「黑門」是為了慶祝馬克·奧萊斯國王凱旋而築起的,歷經兩千年歲月風塵依然挺立,那布滿青苔的石頭階梯,是古羅馬時代的遺蹟——一個能容納兩萬人的露天劇場;山丘上,那座建於1674年路易十四時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聳峙,至今仍是法國最著名的城防工事;城裡的舊式樓房,牆面用灰藍色或白赭色的石灰巖砌成,它們在陽光下閃著美麗的光芒,顯示著迥異於工業時代的風貌。
貝桑松,歷史在這裡走過,造就了一座不同凡響的古城。
19、20世紀是法國社會各種思想交匯激蕩、藝術活動異常活躍的時代,貝桑松名人輩出。在這塊土地上誕生或居住過的思想家、作家、畫家、科學家,後來不少成為世界級巨匠。
貝桑松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出生地,其故居仍在。空想社會主義者查爾斯·傅立葉、社會學家蒲魯東和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兄弟也均出生於此。
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以貝桑松為背景。小說主人公於連跨過貝桑松的吊橋,走進城市之時,欣賞著該城的美景,一動也不動地凝神思考。於連心想:「貝桑松不僅是法國最美的城市之一,而且它還擁有那麼多富有熱情、富有思想的人們。」
在所有名人之中,給貝桑松帶來最大光榮的,無疑是大作家維克多·雨果(1802—1885)。作為這位文豪的出生地,貝桑松可謂風光無限,但是,雨果的祖上不是貝桑松人,甚至也不是弗朗什—孔泰地區人,1802年2月26日,雨果誕生在一幢三層小樓裡,他出生在貝桑松純屬偶然。
雨果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將軍,他駐守貝桑松時,小雨果降臨人間。雨果出生後6周後,他的父親奉調前往馬賽,襁褓中的雨果隨父母及兩個哥哥離開了這座城市。雨果活到83歲,終其一生沒有回到過出生地。但是,他在他的詩集、小說、劇本中,不止一次提到貝桑松。
貝桑松作為法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大區之一的弗朗什-孔泰大區的首府,該市既維護了城市的蓬勃發展又保持了環境的自然和諧,是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二者兼顧的光輝典範。
貝桑松的小河港位於木蘭-聖保羅老城區中心。休息之餘,遊人可漫步城中,盡情欣賞這座古老的歷史名城。
貝桑松城堡是沃邦將軍的一大作品,他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倚重的軍事工程師,全名塞巴斯蒂昂・勒普賴斯特・德・沃邦將軍(1633-1707),他畢生在法國和境外修築了250個軍事工程,多為抵禦外國入侵。2008年7月7日,沃邦系列軍事工程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名單 。
進入城堡,映入眼帘的是老牆邊的鮮花、野草、寬闊的廣場,滄桑的城牆及古老的城堡。順著城牆登高,就看到了貝桑松全城,密密麻麻的紅頂,鬱鬱蔥蔥的森林,以及環繞城市的杜河。
聖讓大教堂天文鐘(Astronomical Clock of Cathedral St-Jean)十分神奇,位於這座18世紀的大教堂內,共有3萬個活動零件、57張錶盤、62個針盤,可以顯示16個地區的時間和8個不同港口的潮汐日出日落的時間,簡直不可思議。
這裡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出生地,雨果於1802年在這裡出生。該建築於1942年被定為歷史建築(monuments historiques)並於2013年成為博物館。館內有大量介紹雨果生平的圖像資料,並藏有雨果曾經用過的家具以及其親筆書信。
於1674至1711年建成的獅塔帶樂城堡俯瞰著貝桑松,是該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它不僅是該市的靈魂和衛城,更是該市的象徵。昔日的軍事工程,如今則成為收藏知識寶藏的博物館。 城堡內生機勃勃的動物園是弗朗什-孔泰大區遊人到訪率最高的景點。這裡不僅飼養和展覽各類動物,而且還把保護瀕危動物視為己任。日本獼猴、西伯利亞虎、南美長臂猿、狨猴及各種哺乳類和鳥類動物都在這兒找到了幸福美滿的家園。園內展出的品種繁多的動物使遊人大開眼界,得到視覺上享受。
在奢華的格蘭威樂宮,時鐘博物館為參觀者和時間提供了邂逅的場所。一邊參觀,一邊驗證科學家加利略的這句名言:「太陽講假話,時鐘說實話。」
貝桑松美術博物館建於1694年,1960到1970年進行了全面整修。翻修後的博物館面貌一新,具有永恆的現代感,純混凝土材料的質地和顏色襯託出展品本身的藝術美感。該館珍藏著法國年代最為久遠的國家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