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給老丈人甘蔗苗當花養,洛陽大哥好奇種了2畝地,一算能掙6萬

2020-12-14 豫西行者

近日,來到宜陽縣董王莊鄉採風,粉絲告訴作者,這兒有一戶人家今年種的甘蔗,快成熟了,可以去看看。最初是不相信的。宜陽縣大部分屬於丘陵山區,四季分明,溫度變化明顯,又不是南方地區,怎麼可能種出來甘蔗呢?到地裡一看,還真是甘蔗。和正在澆地的劉大哥一番交流,增長了不少見識。

劉大哥名叫劉會通,今年50歲,以前,農閒的時候也是到處跑著找地方打零工。劉大哥所在的村子耕地並不多,人均才一畝多地,山裡的梯田也不能採用機械化收割,主要種一些玉米、花生之類的常規農作物。接觸甘蔗還是去年,在鄭州工作的女婿給他帶回來一捆甘蔗苗,讓他當花養,試試在家鄉能不能長大,結果劉大哥送給親戚很多,自家的幾棵栽在下水道出口。結果很明顯,一顆也沒有養活。

自己家的一顆也沒有種活,反倒是親戚家小花園裡栽種的幾顆,成熟之後足有兩米多高。品嘗之後,感覺和市場上賣的水果甘蔗也沒有什麼區別。既然有種成功的,說明咱這兒的氣候也是可以的。今年劉大哥找了兩畝地,栽種了6000多棵甘蔗苗,打算再認真做一個實驗。

本地沒有種植甘蔗的經驗,劉大哥於是在網上進行查找。甘蔗田在公路邊上,劉大哥今年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地裡,一方面是看護著不讓人進地裡淘氣,同時也為了更好地觀察和記錄甘蔗的成長。中午一個蘋果、一包奶就是家常便飯。平時連簡訊也不怎麼會用的劉大哥,註冊了網絡帳號,發布甘蔗每天的生長視頻。

相比傳統農作物,甘蔗田裡消耗的人力要多得多。剛長出來的時候,甘蔗節是包在筍葉裡面的,等到這一節甘蔗長成了,會把緊緊包裹的筍葉撐開,撐開的葉子需要及時剝掉,讓裡面的甘蔗節接受陽光,才能長得更粗更長。而甘蔗筍葉上面布滿仙人掌一樣的毛刺,不小心碰上,就會扎在皮膚上,就算穿著厚厚的勞保服,也能扎透。皮膚粘上小毛刺,可能會過敏,癢疼紅腫……

一人多高的青紗帳裡,劉大哥每天都要穿行檢查,剝掉成熟的筍葉,抱出甘蔗田。「就這東西煩人,你不管它,甘蔗不好好長,現在氣溫高,甘蔗長得快,兩天都得剝一遍。」在外工作的孩子們星期天回來,也要到地裡幫忙,劉大哥卻說:你們看著就行了,地裡頭葉子剌人,你們皮膚嫩,受不了。

「鑽地裡剝葉子,主要都是人家幹,我就是在邊上改改水,打打下手。」劉大哥的愛人說。「沒想過頭一年就能種成,早知道了,早種幾年,也早掙錢了。」

劉大哥給算了一筆帳:購買甘蔗苗,一畝地投資不到2000塊錢,市場上甘蔗是10塊錢一根,自己這兩畝地,種了6000多棵甘蔗苗,就是往少了算,一年也能弄5萬塊錢靠上。種一畝玉米,撐死能賣2000塊錢,種甘蔗的收益和玉米相比,高了5倍多。

甘蔗筍皮剝掉之後,在原來長葉子的地方,還能再萌發一節甘蔗。劉大哥讓女婿找南方種甘蔗的老師傅學習,得到一條最簡單卻實用的經驗,那就是多澆水。只要水分充足,甘蔗生長的就很快。今年7、8月份正好經常下雨,種花生的人在咒罵老天,劉大哥卻在偷著樂,從種下到現在,只澆了6次水,光電費就給他省了不少。

劉大哥告訴作者:有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他種甘蔗的視頻,紛紛找過來學習,詢問種植經驗。劉大哥說:「我也是剛開始種,真沒啥經驗,我就知道黃土地、紅土地可以,沙土地不行。你想,沙土地一澆水,全跑了,那不是白澆了?最起碼我得再種一年,才能積累點經驗。不過老祖宗說了: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只要不懶,都能種成。」

劉大哥的兒子回來看到地裡的甘蔗越長越喜人,對爸爸說:「明年咱多種點,種個30畝,就掙錢了。」劉大哥笑了,說年輕人想法不錯,真要幹活就不行了。兩個人管理3~5畝地,就已經很忙了,再多,肯定管不過來。兒子打算僱人管理,劉大哥覺得不管幹什麼,一旦僱人,開完工資也就不賺錢了。

嘴上說著擴大規模就會增加開資,劉大哥還是和堂弟一起在附近尋找合適的耕地了。「鄉裡對咱搞農業創新是很支持的,領導們也希望咱擴大規模,帶著老鄉們掙點錢。都知道農民不容易,難得遇上一個好項目。不過話說回來,真要是種的太多了,也不是啥好事。他們來問,我就給他們說,市場變化看不見摸不著,真想種可得自己想好了。」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耕地撂荒很多,也迫切需要改變種植結構,增加種地農民的收入。不管有沒有實驗成功,每一個敢於突破的農民都是值得尊重和鼓勵的。如果您喜歡作者的走訪,歡迎關注@豫西行者 ,也希望提供您身邊的故事線索。

相關焦點

  • 廣西小夥種10畝甘蔗,一年能掙多少錢?聽完別羨慕
    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甘蔗也是一樣,這種東西就只能長在南方,尤其是廣西種甘蔗的人特別的多。在我的印象裡,甘蔗就是一種水果,當我從網上看到,廣西幾十上百畝的甘蔗地,我就在想這得吃到什麼時候?上個月我開貨車的堂哥,從外地拉了一車甘蔗回來,他告訴我說,其實每年被吃掉的甘蔗,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甘蔗都被當做製糖原料了。好吧!今天終於是長見識了,那麼種甘蔗到底能掙多少錢呢?前幾天,剛好在網上看到,廣西一個種甘蔗的小夥,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 50歲農民建主杆型桃園,樹齡4年達到高產,180畝今年能收入200萬
    ,就像是一片釀在地裡的桃樹苗,眼前的一幕很是奇怪。走進桃園,迎面走過來一位大哥,大哥今年50多歲,他就是這片桃園的主人,我們是頭一次看到這樣種植的桃園,就和大哥在地頭聊了起來。大哥說這片桃園面積有180多畝,是三個人合夥建起來的園子,這片園子建起來今年嚴格一點說是第四個年頭,土地都是一畝700元從當地村民手上流轉過來的,去年開始掛果,180畝賣了有60萬。
  • 《愛我就別想太多》夏大勝對李洪海是老丈人看女婿越看越生氣
    #愛我就別想太多#本期話題【《愛我就別想太多》夏大勝對李洪海是老丈人看女婿越看越生氣所以當(準)女婿出現在女兒身邊時,心有不甘的父親多多少少都有些看女婿不順眼,百般挑剔生怕對女兒不好。《愛我就別想太多》中就上演了這讓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 南方的甘蔗種到洛陽,吸引千名市民採摘遊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菊 通訊員 李德偉 文圖立冬前後,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鎮小張溝村張少乾家的甘蔗田裡熱鬧非凡,他和妻子張莉峰一邊忙著砍甘蔗,一邊招呼來甘蔗田裡採摘遊拔甘蔗的遊客。「前兩天地裡來了有1000多人,根本不愁賣!」張少乾說。據悉,張少乾夫婦原先也是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家裡除了兩畝薄地外,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是外出打工,直到2018年,張少乾突發奇想,能不能把南方的甘蔗也種到老家。說幹就幹,去年試種了5畝,成功後今年又擴大到8畝。去年張少乾夫婦除了田間管理,到收穫季節還得跑菜市場叫賣。
  • 【現場】看過來,以後甘蔗要這麼種!(內附視頻)
    近潭屯的韋大哥一家有20多畝甘蔗地,今年他們就加入了太平鎮「雙高」基地,大型農耕機器開到他家甘蔗地裡,幫助他們迅速開墾土地,開啟新的一年春耕熱潮。前期準備:甘蔗耕種機置備好肥料、薄膜後,兩人把甘蔗種搬運上車。同時,另外的兩人扶正固定後準備開始種植。機器一 響,蔗種就整齊、舒適地「躺在」地裡,蔗民們都被甘蔗的全程機械化種植所吸引。
  • 當德國女婿遇見上海老丈人
    主題:當德國女婿遇見上海老丈人嘉賓簡介:阿福(Thomas Derksen)中德文化交流友人,知名自媒體人。活動主辦方:同濟大學出版社活動簡介:生活在上海的德國小夥阿福愛上了中國姑娘莉萍,卻沒想到他將要面對的嶽父大人是一名嚴苛的「老虎爸爸」!
  • 【我的父親母親】母親的甘蔗地
    少了水源,水稻漸漸少種了許多。豐樂莊的人們逐漸種起了小麥、玉米、旱地西瓜,可是收成卻不怎麼樣。這可急壞了母親,收成不好,我和哥哥的學費、生活費就沒了著落。七月的陽光,一層又一層往下壓,多麼沉重啊!在一片水稻地裡,母親把彎得很沉的腰抬了起來。大風吹過,母親看到渡口的蘆葦鬱鬱蔥蔥,長勢甚好,特別是靠近岸邊溼地上的蘆葦長得就像甘蔗那樣粗壯。甘蔗!
  • 請假幫老丈人農忙,領導好意拒絕後,我負氣而走,隔天我卻傻了眼
    最近,有讀者和老羊交流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請假幫老丈人農忙,領導「好意」拒絕後,我負氣而走,隔天的我卻傻了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而在職場上,6月份是公司的旺季,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掙多點錢,到淡季的時候,掙的錢就沒有這麼多了,畢竟2018年也快過了一半,再看看口袋裡的錢,哎,還是好好加班吧!
  • 蘭花怎麼養?只須做好這幾條,要花有花、要苗有苗
    養好蘭花兩步走我認為養蘭花應該是分為兩步,最起碼對於新手來說,應該是分兩步走的。當然最後這兩步肯定要並成一步,那就是育苗與孕花。很多新手蘭友在養蘭花時常常失敗,就是沒有處理好育苗和孕花的關係。先用一年的時間養苗,在這基礎上再學會孕花,這樣養蘭就相對要輕鬆得多了。關於蘭花育苗的要領,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養好蘭花並不難,遵守這5個基本原則,沒有養不好的蘭苗》中已詳細寫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除了這5個字的要領以外,以育苗為主的蘭花,在管理上還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呢?
  • 嶽母有30萬存款,如今嶽母身患癌症,嶽父讓三個女婿各出十萬
    父母辛苦把兒女養大,當父母病了,兒女們當然要出錢給父母治病,這也是子女盡孝的一種方式。如果你是女婿,老丈人有三個女兒,如今丈母娘不幸得癌症,他們手裡明明有幾十萬存款,就是不願拿出一分錢出來治病,想讓三個女婿分攤治療費,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想?是拒絕還是同意?
  • 外塘純淡水養對蝦畝賺4萬多塊?曾經的混子蝦農,是如何完美蛻變的?
    外塘純淡水養對蝦畝賺4萬多塊?曾經的混子蝦農,是如何完美蛻變的?2021-01-08 09: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374 次 我要評論 12年前,遼寧盤錦的劉霞老闆開始進入對蝦養殖行業,從剛開始一兩畝塘試著養,到現在幾個塘加起來36畝全部用來養蝦。
  • 額爾克哈什哈蘇木:60多萬畝花棒花相繼綻放
    近日,阿左旗額爾克哈什哈蘇木大漠68.8萬畝花棒花相繼綻放,將大漠變成花的海洋,景色優美,蔚為壯觀。 花棒花期大概兩個月,每年從8月初一直開到9月底。我們所站的位置正是兩年前梁存新幫助嘎查貧困戶梁存明在沙漠種植的4萬多畝花棒。如今花棒長到2米多高,昔日的沙漠變成一片綠洲一片花海。種植花棒不僅改善了生態,還能增加收入。據介紹這片花棒一年可收花棒籽10斤左右,賣花棒籽收入就在幾十萬元。
  • 7旬大叔隱居深山與命運抗爭,種6畝地養200隻雞兔,日子過得咋樣
    說話間大叔的老伴張大娘走了過來,看上去行動不便,她說自己患有腦中風後遺症,已經8年了,跟著兒子去過城裡生活,但是上下樓不方便,所以又回到了農村,在家裡和老伴一起養雞養兔子種莊稼,一年下來收入2萬多元。王大叔說老伴很要強,一輩子不服輸,儘管身體不方便還是堅持和自己一道勞動,一年地裡收入就夠他們生活,還不給孩子添麻煩,自食其力挺好的。
  • 12畝地兩年的純收入40萬元,種的是什麼,這麼金貴
    今年春季,他們的12畝冬棗苗已經基本賣完了,秋季還有16畝冬棗苗可以出苗銷售。這12畝冬棗苗已經收入了50萬元,純收入達到了40多萬元。你看,夫妻兩一想到錢,就忍不住的笑了。圖為夫妻兩在地裡幹活。今年的冬棗苗可以說是多年來沒有的高價了,一棵冬棗苗賣到了6元左右。是多年來沒有的高價格。前年、去年的冬棗苗的價格是一元左右,僅隔一年時間,冬棗苗的價格就像是過山車一樣,從低谷衝上了最高端。
  • 老農說「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講的什麼意思?
    原話是這樣說的,「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是不是感覺這句話的警示作用非常強。就算是窮困到了極點、飢餓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也不能做這兩件事。很多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朋友,可能並不懂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就與大家分析一下農村老人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 明朝老丈人嫌貧愛富,將女兒嫁給暴發戶,女婿不學無術流落街頭
    古人有云,種善因,得善果,沒有善因,何來福果?話說明朝浙江衢州府,有一個人姓王名奉,哥哥姓王名春。兄弟倆各自生了一個女兒,王春的女兒名叫瓊英,王奉的女兒名叫瓊珍。瓊英被許配給了當地一個富家潘百萬之子潘華,瓊珍許配給了當地官員蕭別駕之子蕭雅,二人都是從小定的親。
  • 甘蔗種植技術及方法
    新植甘蔗的地塊中,雜草的生長較快且較多,此時如若不清除雜草,過多的雜草將吸收土壤之中養分,進而阻礙甘蔗快速生長。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需要農戶做好雜草清除工作,即利用化學噴劑或人工清除的方式將雜草除去。1.1.2 查苗、補苗。萌芽階段還要注意做好甘蔗查苗和補苗工作,尤其是在後期。也要了解新植蔗地塊中甘蔗生長情況,確定是否缺苗。
  • 內蒙古日報社草原雲|寶花:帶領牧民種梭梭林闖出特色致富路
    「初春的天氣還冷,我們就穿上厚皮襖、戴上棉帽子栽種梭梭苗;夏天給梭梭補水時,荒沙灘裡陽光毒辣,沒遮沒攔,我們頂著高溫酷暑經常一幹就是一天;沙灘中風大,沙子打得臉生疼、睜不開眼、邁不開步,可我和丈夫相互鼓勵著,一定要種出成效。」寶花說。
  • 一位老丈人坦言:女婿不是兒,對他再好也不能搞混
    對於嶽父母而言,大多認為一個女婿半個兒。能夠與對方建立起親如父子、母子的關係,對於自己而言,是一種收穫,是一種額外的福分。可是現實總是會以最清醒的模樣來教會大家認識到一些東西的本質,不得不說,與理想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的。一位老丈人坦言:「女婿不是兒,對他再好也不能搞混!」為什麼老人會如此說呢?
  • 山茶吐翠滿園香,韶關乳源洛陽茶農搶鮮採摘
    一天可以掙100多元呢,熟練的話會掙得更多。」一個採茶阿姨微笑著,邊說邊用衣袖擦拭額頭的水珠,當問及採摘手法時,阿姨示範性地輕輕折斷芽頭,隨後便攬入腰間的茶簍。 當前,華瑤茶葉種植基地的1000多畝白毛尖已全面進入採摘期,20多名採茶工紛紛搶抓時機,竭力贏取採擷明前新芽的時間差,以留住第一口春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