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到宜陽縣董王莊鄉採風,粉絲告訴作者,這兒有一戶人家今年種的甘蔗,快成熟了,可以去看看。最初是不相信的。宜陽縣大部分屬於丘陵山區,四季分明,溫度變化明顯,又不是南方地區,怎麼可能種出來甘蔗呢?到地裡一看,還真是甘蔗。和正在澆地的劉大哥一番交流,增長了不少見識。
劉大哥名叫劉會通,今年50歲,以前,農閒的時候也是到處跑著找地方打零工。劉大哥所在的村子耕地並不多,人均才一畝多地,山裡的梯田也不能採用機械化收割,主要種一些玉米、花生之類的常規農作物。接觸甘蔗還是去年,在鄭州工作的女婿給他帶回來一捆甘蔗苗,讓他當花養,試試在家鄉能不能長大,結果劉大哥送給親戚很多,自家的幾棵栽在下水道出口。結果很明顯,一顆也沒有養活。
自己家的一顆也沒有種活,反倒是親戚家小花園裡栽種的幾顆,成熟之後足有兩米多高。品嘗之後,感覺和市場上賣的水果甘蔗也沒有什麼區別。既然有種成功的,說明咱這兒的氣候也是可以的。今年劉大哥找了兩畝地,栽種了6000多棵甘蔗苗,打算再認真做一個實驗。
本地沒有種植甘蔗的經驗,劉大哥於是在網上進行查找。甘蔗田在公路邊上,劉大哥今年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地裡,一方面是看護著不讓人進地裡淘氣,同時也為了更好地觀察和記錄甘蔗的成長。中午一個蘋果、一包奶就是家常便飯。平時連簡訊也不怎麼會用的劉大哥,註冊了網絡帳號,發布甘蔗每天的生長視頻。
相比傳統農作物,甘蔗田裡消耗的人力要多得多。剛長出來的時候,甘蔗節是包在筍葉裡面的,等到這一節甘蔗長成了,會把緊緊包裹的筍葉撐開,撐開的葉子需要及時剝掉,讓裡面的甘蔗節接受陽光,才能長得更粗更長。而甘蔗筍葉上面布滿仙人掌一樣的毛刺,不小心碰上,就會扎在皮膚上,就算穿著厚厚的勞保服,也能扎透。皮膚粘上小毛刺,可能會過敏,癢疼紅腫……
一人多高的青紗帳裡,劉大哥每天都要穿行檢查,剝掉成熟的筍葉,抱出甘蔗田。「就這東西煩人,你不管它,甘蔗不好好長,現在氣溫高,甘蔗長得快,兩天都得剝一遍。」在外工作的孩子們星期天回來,也要到地裡幫忙,劉大哥卻說:你們看著就行了,地裡頭葉子剌人,你們皮膚嫩,受不了。
「鑽地裡剝葉子,主要都是人家幹,我就是在邊上改改水,打打下手。」劉大哥的愛人說。「沒想過頭一年就能種成,早知道了,早種幾年,也早掙錢了。」
劉大哥給算了一筆帳:購買甘蔗苗,一畝地投資不到2000塊錢,市場上甘蔗是10塊錢一根,自己這兩畝地,種了6000多棵甘蔗苗,就是往少了算,一年也能弄5萬塊錢靠上。種一畝玉米,撐死能賣2000塊錢,種甘蔗的收益和玉米相比,高了5倍多。
甘蔗筍皮剝掉之後,在原來長葉子的地方,還能再萌發一節甘蔗。劉大哥讓女婿找南方種甘蔗的老師傅學習,得到一條最簡單卻實用的經驗,那就是多澆水。只要水分充足,甘蔗生長的就很快。今年7、8月份正好經常下雨,種花生的人在咒罵老天,劉大哥卻在偷著樂,從種下到現在,只澆了6次水,光電費就給他省了不少。
劉大哥告訴作者:有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他種甘蔗的視頻,紛紛找過來學習,詢問種植經驗。劉大哥說:「我也是剛開始種,真沒啥經驗,我就知道黃土地、紅土地可以,沙土地不行。你想,沙土地一澆水,全跑了,那不是白澆了?最起碼我得再種一年,才能積累點經驗。不過老祖宗說了: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只要不懶,都能種成。」
劉大哥的兒子回來看到地裡的甘蔗越長越喜人,對爸爸說:「明年咱多種點,種個30畝,就掙錢了。」劉大哥笑了,說年輕人想法不錯,真要幹活就不行了。兩個人管理3~5畝地,就已經很忙了,再多,肯定管不過來。兒子打算僱人管理,劉大哥覺得不管幹什麼,一旦僱人,開完工資也就不賺錢了。
嘴上說著擴大規模就會增加開資,劉大哥還是和堂弟一起在附近尋找合適的耕地了。「鄉裡對咱搞農業創新是很支持的,領導們也希望咱擴大規模,帶著老鄉們掙點錢。都知道農民不容易,難得遇上一個好項目。不過話說回來,真要是種的太多了,也不是啥好事。他們來問,我就給他們說,市場變化看不見摸不著,真想種可得自己想好了。」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進城,耕地撂荒很多,也迫切需要改變種植結構,增加種地農民的收入。不管有沒有實驗成功,每一個敢於突破的農民都是值得尊重和鼓勵的。如果您喜歡作者的走訪,歡迎關注@豫西行者 ,也希望提供您身邊的故事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