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日報社草原雲|寶花:帶領牧民種梭梭林闖出特色致富路

2021-02-28 亮麗阿右旗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提起該嘎查牧民寶花,嘎查的農牧民總是豎起大拇指。在嘎查牧民們眼裡,她既是遠近聞名的防沙治沙帶頭人,更是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

「寶花可是我們嘎查致富的功臣,為了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她帶領我們種梭梭林發展沙產業,還成立綜合養殖公司帶領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我們村民打心眼裡感激她!」該嘎查牧民劉明說。

寶花在梭梭林採挖肉蓯蓉

2000年初,寶花和丈夫響應退牧政策,搬遷到浩雅日呼都格嘎查種地,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地惡劣的風沙天氣,經常讓早上撒播的種子,晚上一場風全部捲走;剛出土的幼苗,往往是大風過後,農田變成了荒蕪的沙田。一年種田下來,有的農牧民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惡劣的自然環境嚇退了許多搬遷的農牧戶,讓和寶花一起搬遷過來的80多戶人家逐漸減少到十幾戶,當鄰居勸寶花和他們一起離開時,這個倔強的蒙古族女人卻說:「我不走,我要留下治沙。」她打算用梭梭這種頑強不屈的植物來改變這片土地的面貌。

寶花和丈夫在梭梭林採挖肉蓯蓉

2001年,寶花購買了幾萬株梭梭苗,和丈夫一起開始在嘎查周圍的沙灘中種梭梭。在沙灘中種樹的艱辛,是常人很難想像的。「初春的天氣還冷,我們就穿上厚皮襖、戴上棉帽子栽種梭梭苗;夏天給梭梭補水時,荒沙灘裡陽光毒辣,沒遮沒攔,我們頂著高溫酷暑經常一幹就是一天;沙灘中風大,沙子打得臉生疼、睜不開眼、邁不開步,可我和丈夫相互鼓勵著,一定要種出成效。」寶花說。

寶花調用春季種植的梭梭苗

沒有水車,寶花和丈夫在沙地邊上挖個大坑,鋪上塑料,把井裡面的水抽到坑裡面,再用桶一桶一桶提著澆灌梭梭;為了種梭梭,經常是中午餓了就吃個饅頭、喝幾口涼水湊合一頓……就這樣,一直日復一日種下去,從幾畝到幾萬畝,再到幾十萬畝,讓昔日的「風沙灘」終於變成了「新綠洲」。

寶花在梭梭林中打坑補種梭梭苗

有了生態效益還要有經濟效益,寶花開始嘗試在梭梭上嫁接蓯蓉,試種成功後第一次採挖的蓯蓉達1000多斤,掙了兩萬多塊錢。

看到種梭梭嫁接蓯蓉回報高,於是寶花帶頭發動嘎查的牧民一起。在她的帶動下,嘎查種樹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在嘎查周圍,造林面積已達55萬畝,而寶花一個人就種樹16萬畝,在梭梭林中嫁接蓯蓉8萬多畝,僅此一項,每年就讓嘎查戶均增收2至3萬元。

梭梭連片成林

種梭梭改善了嘎查生態環境,也給嘎查農牧民帶來了收益,如何進一步讓嘎查農牧民增收?寶花經過考察了解,她決定依託梭梭林這個綠色「銀行」和當地口碑出眾的羊肉為基礎發展特色養殖。2012年,寶花帶頭成立了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育肥山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出資購買了100隻小羊分給3戶農牧民飼養,通過自己只收回成本其餘收入都歸養殖戶的形式,吸引農牧民紛紛入社。寶花還註冊成立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綠洲沙草產業綜合養殖公司,並申報啟動實施5000隻規模鎖陽羊特色養殖基地項目,相繼建成特色養殖區、青貯窖、冷庫、雞舍及肉蓯蓉加工、肉製品加工車間等配套設施,以 「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的方式,吸引了19戶農牧民入股,組織購進2000隻基礎母畜,形成了年養殖達5000隻(頭)規模,通過農牧民入股年底分紅的形式,每年每戶創收達10多萬元,帶動了嘎查一大批農牧民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此後,寶花又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籌建養雞合作社,合作社引進廣州優良品種土山雞,以每戶5000元入股、年底分紅的形式幫助嘎查3名貧困戶脫貧。在養殖當地特色鎖陽羊、土雞的同時,現在又養起了鎖陽豬,並將豬仔分給牧民們飼養,而且先不收錢,牧民們將豬養大賣了錢再給她豬仔的錢,進一步拓寬了農牧民增收致富路。

寶花成立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綠洲沙草產業綜合養殖公司

19年來,寶花帶領嘎查農牧民種梭梭林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並通過成立綜合養殖公司拓寬嘎查農牧民致富路,贏得了鄉親們的讚譽,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漠梭梭女人」。寶花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和全國三八紅旗手,今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今年,我在嘎查栽種了200多畝白刺,並在白刺上嫁接了鎖陽,到2022年初,鎖陽就可以採挖了,如果栽種成功每畝的收入可以達到2000元左右。今後,我將繼續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在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的同時,創新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帶動更多的農牧民辛勤勞動、共同致富,讓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寬!」寶花說。

來源:內蒙古日報社原創

相關焦點

  • 瞭望|內蒙古:生態產業助力戈壁增綠牧民增收
    7月9日,馬忠強在自家種植的梭梭林中勞作 連振攝/本刊  牧民成了護林員阿拉善盟地廣人稀,27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中,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佔三分之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家住阿拉善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浩坦淖爾嘎查的牧民圖布音吉勒格左眼失明,右眼患有嚴重的青光眼,喪失勞動能力。為了醫治眼疾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使本就拮据的家庭陷入貧困,2016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草原上唱響致富希望歌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寶日勿蘇鎮賽音勿蘇村村民賽音巴雅爾抱著自家改良後的肉羊。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注重牧區產業結構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加大退牧還草力度,推動牲畜品種改良與舍飼圈養,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全旗飲水、住房、教育、醫療等得到充分保障,牧區人們走在一條奔向致富的「希望路」上。
  • 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 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開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動全區文化繁榮發展,深入探索草原民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將舉辦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
  • 內蒙古:把綠色變成「金」,生態發展讓牧民致富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近年來,內蒙古在鞏固生態屏障功能的同時,借「林」發力,做足「林」文章,發展食用菌、中草藥種植、特種養殖、特色旅遊等林下經濟,探索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農牧民脫貧致富新路子。
  •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柴達木盆地百畝玫瑰「鋪就」牧民致富路 2020-07-07 09:35:49 馬彩萍 攝   中新網西寧7月7日電 (孫睿 馬彩萍)「我們種的玫瑰花今年豐收了,現在正是採花季,每天僱30多人,搶抓時間採摘玫瑰,然後用它製作玫瑰醬來提高我們的收入。」7日,地處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郭勒木德鎮紅柳村仁達合作社社員黃磊對記者說。
  • 石泰峰深入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調研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
    7月27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深入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走訪「改革先鋒」廷·巴特爾,了解他帶領牧民保護生態、合理利用草原實現增收情況。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袁永紅攝7月27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深入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桑根達來鎮恩克寶力格嘎查,了解家庭牧場畜牧業生產生活情況。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袁永紅攝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廷·巴特爾的事跡家喻戶曉。
  • 推薦|馬背上的內蒙古·中國馬都錫林郭勒草原行攝體驗之旅
    馬背上的內蒙古——2019年十大主題線路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開展「騎著馬兒遊草原」相關馬文化旅遊主題活動。期間推出「馬背上的內蒙古」馬文化旅遊品牌並聯手國內遊牧民族文化/馬文化研究專家及內蒙古資深旅行攝影達人,重磅推出「馬背上的內蒙古——2019年十大主題線路」。
  • 「內蒙古科協活動進行時」80後牧民烏雲畢力格:靠科學養殖致富
    「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牧民離不開養殖,過去是養殖,現在還是養殖,但方式變了,通過科學的舍飼養殖,既讓草原『歇一歇』,又讓牲畜吃得好。」11月10日,站在自己的羊圈裡,鄂爾多斯鄂託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的牧民烏雲畢力格自豪地說到。
  • 蘇雅拉達來:一心一意,鐫刻在草原大地
    蘇雅拉達來,現任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蘇力德蘇木沙爾利格嘎查的黨支部書記,多次獲得各級「科技示範先進戶」榮譽稱號,2014年評為鄂爾多斯市勞動模範,2015年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範,2017年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他是一位普通的牧民,像紮根於祖國大地千千萬萬的農牧民一樣,憨厚而崇尚實幹。
  • 一棵梭梭樹的自白
    我生長迅速、枝條稠密、根系發達、適應性強且防風固沙,所以大家把我種在了 內蒙古、新疆、甘肅等沙漠地區, △ 內蒙古阿拉善螞蟻森林6號梭梭林
  • 梭梭樹下產黃金,沙生百草儘是寶!
    然而今天,驅車行進在金葉榆護衛的穿沙公路上,卻是一番「梭梭樹下產黃金,紅柳梢頭有財源,沙生百草儘是寶,荒漠披綠勝良田」的勃勃生機。這裡的沙漠被一望無際的綠色梭梭林覆蓋。仔細觀察,發現緊緊依偎著梭梭林的沙地上,冒出了一行行筆直的「金筍」。
  • 【文化扶貧在行動】洪格爾巴特爾:我的根在草原
    湛藍的天空下,一座座蒙古包似一顆顆潔白的珍珠,散落在草原上,這裡是扎魯特旗圖胡碩鎮圖布信嘎查牧民洪格爾巴特爾一直生活的地方。家有萬畝草牧場的洪格爾巴特爾與畢力根達來、賽音烏力吉3戶牧民,在2014年組建生態家庭牧場,由「自然放牧、適季養殖」向「集約經營、建設養畜」轉變,落實「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舍飼養殖」減羊增牛政策。
  • 內蒙古老作家、藝術家口述史記錄工程|阿爾泰:為草原而歌
    隨之讓我們想到這樣兩句:「草原養育了阿爾泰一生,阿爾泰歌唱了草原一生。」阿爾泰和草原心靈相通,血脈相連,他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為草原而歌。阿爾泰,1949年出生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貢寶拉格蘇木一個牧民家中。遼闊的貢寶拉嘎草原,巍峨的博爾赫山和明澈的烏蘭淖爾湖陪伴他成長。是的,那樣的環境很容易培育出詩人,所以阿爾泰說:「蒙古族是一個詩歌的民族。」
  • 「馬」上致富,他們對馬有300多種稱呼
    「蒙古馬不但是草原上的精靈,也是內蒙古草原文化的靈魂。」長期研究馬的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校長芒來說,蒙古馬具有耐力好、耐嚴寒、生命力頑強、對飼養環境要求低等優良品性,草原上通常用「蒙古馬精神」來比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 德科加:用科技讓牧民過上幸福生活
    2000年,德科加前往三江源核心區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牧業村三社,參加青南牧區科技示範村和生態畜牧業建設。從此,他與玉樹的牧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草原。歇武鎮牧業村三社是一個純牧業社。多年來,超載過牧已使該社僅有的草場不堪重負,黑土泛起、鼠群肆虐。
  • 為何內蒙古草原的馬都被烙印?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今天我們來聊聊內蒙古周邊遊。相信每一個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心存敬畏,是的,這裡天然的地貌條件造就了這裡馬背上的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馬,是內蒙古牧民賴以生存的,牧民與馬之間建立了和諧、長久的生存關係,當地的馬都是放養的,所以這裡家家戶戶為了對馬有所區分,於是有了打馬印這個民俗。
  • 厲害了,我的草原鐵路|鐵路|內蒙古|高鐵|呼和浩特|包蘭鐵路|草原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展覽近日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展在這場展覽上草原鐵路的身影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走進歷史貫穿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一些歷史瞬間和時間節點格外引人關注讓人記憶深刻京綏鐵路工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