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提起該嘎查牧民寶花,嘎查的農牧民總是豎起大拇指。在嘎查牧民們眼裡,她既是遠近聞名的防沙治沙帶頭人,更是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
「寶花可是我們嘎查致富的功臣,為了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她帶領我們種梭梭林發展沙產業,還成立綜合養殖公司帶領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我們村民打心眼裡感激她!」該嘎查牧民劉明說。
寶花在梭梭林採挖肉蓯蓉
2000年初,寶花和丈夫響應退牧政策,搬遷到浩雅日呼都格嘎查種地,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地惡劣的風沙天氣,經常讓早上撒播的種子,晚上一場風全部捲走;剛出土的幼苗,往往是大風過後,農田變成了荒蕪的沙田。一年種田下來,有的農牧民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惡劣的自然環境嚇退了許多搬遷的農牧戶,讓和寶花一起搬遷過來的80多戶人家逐漸減少到十幾戶,當鄰居勸寶花和他們一起離開時,這個倔強的蒙古族女人卻說:「我不走,我要留下治沙。」她打算用梭梭這種頑強不屈的植物來改變這片土地的面貌。
寶花和丈夫在梭梭林採挖肉蓯蓉
2001年,寶花購買了幾萬株梭梭苗,和丈夫一起開始在嘎查周圍的沙灘中種梭梭。在沙灘中種樹的艱辛,是常人很難想像的。「初春的天氣還冷,我們就穿上厚皮襖、戴上棉帽子栽種梭梭苗;夏天給梭梭補水時,荒沙灘裡陽光毒辣,沒遮沒攔,我們頂著高溫酷暑經常一幹就是一天;沙灘中風大,沙子打得臉生疼、睜不開眼、邁不開步,可我和丈夫相互鼓勵著,一定要種出成效。」寶花說。
寶花調用春季種植的梭梭苗
沒有水車,寶花和丈夫在沙地邊上挖個大坑,鋪上塑料,把井裡面的水抽到坑裡面,再用桶一桶一桶提著澆灌梭梭;為了種梭梭,經常是中午餓了就吃個饅頭、喝幾口涼水湊合一頓……就這樣,一直日復一日種下去,從幾畝到幾萬畝,再到幾十萬畝,讓昔日的「風沙灘」終於變成了「新綠洲」。
寶花在梭梭林中打坑補種梭梭苗
有了生態效益還要有經濟效益,寶花開始嘗試在梭梭上嫁接蓯蓉,試種成功後第一次採挖的蓯蓉達1000多斤,掙了兩萬多塊錢。
看到種梭梭嫁接蓯蓉回報高,於是寶花帶頭發動嘎查的牧民一起。在她的帶動下,嘎查種樹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在嘎查周圍,造林面積已達55萬畝,而寶花一個人就種樹16萬畝,在梭梭林中嫁接蓯蓉8萬多畝,僅此一項,每年就讓嘎查戶均增收2至3萬元。
梭梭連片成林
種梭梭改善了嘎查生態環境,也給嘎查農牧民帶來了收益,如何進一步讓嘎查農牧民增收?寶花經過考察了解,她決定依託梭梭林這個綠色「銀行」和當地口碑出眾的羊肉為基礎發展特色養殖。2012年,寶花帶頭成立了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育肥山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出資購買了100隻小羊分給3戶農牧民飼養,通過自己只收回成本其餘收入都歸養殖戶的形式,吸引農牧民紛紛入社。寶花還註冊成立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綠洲沙草產業綜合養殖公司,並申報啟動實施5000隻規模鎖陽羊特色養殖基地項目,相繼建成特色養殖區、青貯窖、冷庫、雞舍及肉蓯蓉加工、肉製品加工車間等配套設施,以 「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的方式,吸引了19戶農牧民入股,組織購進2000隻基礎母畜,形成了年養殖達5000隻(頭)規模,通過農牧民入股年底分紅的形式,每年每戶創收達10多萬元,帶動了嘎查一大批農牧民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此後,寶花又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籌建養雞合作社,合作社引進廣州優良品種土山雞,以每戶5000元入股、年底分紅的形式幫助嘎查3名貧困戶脫貧。在養殖當地特色鎖陽羊、土雞的同時,現在又養起了鎖陽豬,並將豬仔分給牧民們飼養,而且先不收錢,牧民們將豬養大賣了錢再給她豬仔的錢,進一步拓寬了農牧民增收致富路。
寶花成立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綠洲沙草產業綜合養殖公司
19年來,寶花帶領嘎查農牧民種梭梭林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並通過成立綜合養殖公司拓寬嘎查農牧民致富路,贏得了鄉親們的讚譽,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漠梭梭女人」。寶花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和全國三八紅旗手,今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今年,我在嘎查栽種了200多畝白刺,並在白刺上嫁接了鎖陽,到2022年初,鎖陽就可以採挖了,如果栽種成功每畝的收入可以達到2000元左右。今後,我將繼續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在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的同時,創新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帶動更多的農牧民辛勤勞動、共同致富,讓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寬!」寶花說。
來源:內蒙古日報社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