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牧民離不開養殖,過去是養殖,現在還是養殖,但方式變了,通過科學的舍飼養殖,既讓草原『歇一歇』,又讓牲畜吃得好。」11月10日,站在自己的羊圈裡,鄂爾多斯鄂託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的牧民烏雲畢力格自豪地說到。
羊兒過上「定居」生活
記者在烏雲畢力格的牧場看到,30個現代化的羊舍並列排開,羊舍科技範十足:自動飲水機,自動餵養槽,視頻監控實時觀察羊群,現代化的棚圈寬敞明亮。幸福的羊兒過上「定居」生活,小母羊、小公羊分別住在不同的羊舍裡,進行不同的餵養。在800多平方米的草料房裡,各種現代化餵養機械以及按照科學配比的乾草、飼料等整齊堆放著。
烏雲畢力格自豪地介紹阿爾巴斯山羊
機械化餵養省工省時
烏雲畢力格告訴記者,養殖也要『換腦筋』,既要懂技術,還要會經營,如今他已經是旗裡最大的羔羊育肥戶,2300多隻阿爾巴斯山羊全部是現代化的科學養殖。「住的是棚舍,遮風擋雨,吃的是苜蓿配青貯,營養全面。比起遊牧,舍飼科學養殖,更能讓羊兒長膘,」烏雲畢力格感慨。過去在草原上養羊是散養放牧的方式,因為草場有限,只能以草定蓄,家裡的2800畝草場最多能養200隻羊,羊多了草場就會被破壞。如今還是養羊,數量翻了十幾倍,但卻很省心,餵養全部是機械化操作,小母羊是通過機械撒料車,定時定量餵養;小公羊這則是通過自動餵養槽實現自動餵養,可以讓小公羊隨時隨地吃,能在短時間內長膘。「養殖2000多隻羊在過去是根本不敢想的,而現在每次餵食只需2個人工半小時就可以餵完。」烏雲畢力格說。
採訪中,鄂託克旗科協主席江伊拉圖告訴記者,阿爾巴斯山羊渾身上下都是寶,是鄂託克旗當地農牧民最鍾愛的牲畜。當地人沒有食用小羔羊的習慣,在過去,當地的羔羊都是賣給周邊的外地人來育肥,他們在育肥3~4個月後,每隻羊除去成本還可以淨賺300元,這筆收入非常可觀。為了提高農牧民收入,當地政府經過調研後,決定讓阿爾巴斯山羊成為了鄂託克旗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2008年,鄂託克旗開始立項羔羊育肥項目,鼓勵農牧民開展舍飼育肥。看準機遇的烏雲畢力格,馬上響應政策。轉變養殖思路的同時,也增加了養羊的數量,他重點養殖育肥阿爾巴斯山羊羔羊。
說到科技致富 烏雲畢力格笑得合不攏嘴
自動餵養槽讓小公羊想吃就吃
草原是牲畜的「糧倉」,是牧民的「飯碗」,也是居民的「菜籃子」。來過鄂託克大草原的人都知道,阿爾巴斯山羊是草原上最亮麗的風景之一。該品種山羊產自水草豐美的阿爾巴斯蘇木地區,純淨的阿爾巴斯草原養育了阿爾巴斯山羊味道鮮美、綠色健康的肉質。阿爾巴斯山羊的羊絨被稱為「纖維寶石」,是馳名中外的鄂爾多斯羊絨衫的原材料。目前,阿爾巴斯山羊肉也已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和鄂爾多斯羊絨衫一樣,遠銷國內外數十個大中城市,成為了響噹噹的品牌。
抱抱羊兒有多重
烏雲畢力格不僅頭腦活,而且愛學習。他說,要用科技武裝頭腦,帶動更多的牧民致富。只要旗裡有養殖技術培訓班,不論多忙,他總要放下手裡的事,去學習,去把好的養殖經驗、防病知識帶回來。如今,烏雲畢力格和妻子靠著育肥羔羊年收入過百萬,他說,一家富不算富,草原上的牧民要抱團致富。今後,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才是草原畜牧業發展的方向。
1988年出生的烏雲畢力格,性格有些靦腆。他說,作為草原上的新一代牧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草原、愛護草原。「每到夏季,看著草綠,聞著草香,感覺兒時的草原回來了」。烏雲畢力格笑著說到。(文·攝影 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段麗萍)
【來源:正北方網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