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協活動進行時」80後牧民烏雲畢力格:靠科學養殖致富

2020-12-11 瀟湘晨報

「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牧民離不開養殖,過去是養殖,現在還是養殖,但方式變了,通過科學的舍飼養殖,既讓草原『歇一歇』,又讓牲畜吃得好。」11月10日,站在自己的羊圈裡,鄂爾多斯鄂託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的牧民烏雲畢力格自豪地說到。

羊兒過上「定居」生活

記者在烏雲畢力格的牧場看到,30個現代化的羊舍並列排開,羊舍科技範十足:自動飲水機,自動餵養槽,視頻監控實時觀察羊群,現代化的棚圈寬敞明亮。幸福的羊兒過上「定居」生活,小母羊、小公羊分別住在不同的羊舍裡,進行不同的餵養。在800多平方米的草料房裡,各種現代化餵養機械以及按照科學配比的乾草、飼料等整齊堆放著。

烏雲畢力格自豪地介紹阿爾巴斯山羊

機械化餵養省工省時

烏雲畢力格告訴記者,養殖也要『換腦筋』,既要懂技術,還要會經營,如今他已經是旗裡最大的羔羊育肥戶,2300多隻阿爾巴斯山羊全部是現代化的科學養殖。「住的是棚舍,遮風擋雨,吃的是苜蓿配青貯,營養全面。比起遊牧,舍飼科學養殖,更能讓羊兒長膘,」烏雲畢力格感慨。過去在草原上養羊是散養放牧的方式,因為草場有限,只能以草定蓄,家裡的2800畝草場最多能養200隻羊,羊多了草場就會被破壞。如今還是養羊,數量翻了十幾倍,但卻很省心,餵養全部是機械化操作,小母羊是通過機械撒料車,定時定量餵養;小公羊這則是通過自動餵養槽實現自動餵養,可以讓小公羊隨時隨地吃,能在短時間內長膘。「養殖2000多隻羊在過去是根本不敢想的,而現在每次餵食只需2個人工半小時就可以餵完。」烏雲畢力格說。

採訪中,鄂託克旗科協主席江伊拉圖告訴記者,阿爾巴斯山羊渾身上下都是寶,是鄂託克旗當地農牧民最鍾愛的牲畜。當地人沒有食用小羔羊的習慣,在過去,當地的羔羊都是賣給周邊的外地人來育肥,他們在育肥3~4個月後,每隻羊除去成本還可以淨賺300元,這筆收入非常可觀。為了提高農牧民收入,當地政府經過調研後,決定讓阿爾巴斯山羊成為了鄂託克旗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2008年,鄂託克旗開始立項羔羊育肥項目,鼓勵農牧民開展舍飼育肥。看準機遇的烏雲畢力格,馬上響應政策。轉變養殖思路的同時,也增加了養羊的數量,他重點養殖育肥阿爾巴斯山羊羔羊。

說到科技致富 烏雲畢力格笑得合不攏嘴

自動餵養槽讓小公羊想吃就吃

草原是牲畜的「糧倉」,是牧民的「飯碗」,也是居民的「菜籃子」。來過鄂託克大草原的人都知道,阿爾巴斯山羊是草原上最亮麗的風景之一。該品種山羊產自水草豐美的阿爾巴斯蘇木地區,純淨的阿爾巴斯草原養育了阿爾巴斯山羊味道鮮美、綠色健康的肉質。阿爾巴斯山羊的羊絨被稱為「纖維寶石」,是馳名中外的鄂爾多斯羊絨衫的原材料。目前,阿爾巴斯山羊肉也已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和鄂爾多斯羊絨衫一樣,遠銷國內外數十個大中城市,成為了響噹噹的品牌。

抱抱羊兒有多重

烏雲畢力格不僅頭腦活,而且愛學習。他說,要用科技武裝頭腦,帶動更多的牧民致富。只要旗裡有養殖技術培訓班,不論多忙,他總要放下手裡的事,去學習,去把好的養殖經驗、防病知識帶回來。如今,烏雲畢力格和妻子靠著育肥羔羊年收入過百萬,他說,一家富不算富,草原上的牧民要抱團致富。今後,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才是草原畜牧業發展的方向。

1988年出生的烏雲畢力格,性格有些靦腆。他說,作為草原上的新一代牧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草原、愛護草原。「每到夏季,看著草綠,聞著草香,感覺兒時的草原回來了」。烏雲畢力格笑著說到。(文·攝影 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段麗萍)

【來源:正北方網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內蒙古科協活動進行時」科學素質從娃娃抓起
    近年來,為普及科普知識、提高青少年科技素養,內蒙古自治區各級科協組織和教育部門大力推進基礎建設規範化、科普工作常態化,基層科技場館建設和科普設施建設不斷增強,為全區中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科普展教資源,把科技教育貫穿到青少年成長成才各階段,幫助他們養成科學興趣、樹立創新自信。11月12~13日,內蒙古科協組織的媒體基層行採訪團來到包頭。
  • 內蒙古日報社草原雲|寶花:帶領牧民種梭梭林闖出特色致富路
    「寶花可是我們嘎查致富的功臣,為了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她帶領我們種梭梭林發展沙產業,還成立綜合養殖公司帶領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我們村民打心眼裡感激她!」該嘎查牧民劉明說。惡劣的自然環境嚇退了許多搬遷的農牧戶,讓和寶花一起搬遷過來的80多戶人家逐漸減少到十幾戶,當鄰居勸寶花和他們一起離開時,這個倔強的蒙古族女人卻說:「我不走,我要留下治沙。」她打算用梭梭這種頑強不屈的植物來改變這片土地的面貌。
  • 牧民:一捆牧草300元、一隻羊卻只賣200元...
    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場之一,也是牛羊肉的主產區。然而近期,記者在這裡採訪時發現,今年牧區的牛羊肉上市價格大幅下降。從一個月前開始,就有大批的牛羊被送往加工廠屠宰,有的牧民甚至將家裡存欄的牛羊全部賣掉,轉行去打工。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通遼站...
    7月21日,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通遼站活動啟動儀式舉行。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技志願服務水平,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在「志智雙扶」上持續發力,不斷激發基層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助力復工復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市委常委、副市長方玉東、自治區科協科普部部長高虹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啟動儀式。
  • 甘州區安陽鄉:80後「鹿司令」開啟特色養殖致富路
    在祁連山下甘州區聚鑫源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內,三五成群的梅花鹿悠閒地奔跑、嬉戲,成為冬日裡一道獨特風景。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鹿司令」的80後青年保龍正在清理圈舍、給梅花鹿餵食。正是靠著勤勞進取、敢於拼搏,保龍開闢了自己的特色養殖路。
  • 榆林市科協黨組副書記許銳深入基層開展主題調研活動
    近日,榆林市科協黨組副書記許銳深入榆陽區、清澗縣、綏德縣、橫山區就基層科協組織建設、全民科學素質提升、青少年科普工作、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等開展了實地調研。在榆陽區,許銳深入魚河鎮許家崖村,魚河峁鎮柏蓋梁村、黃崖窯村,新明樓街道三官會社區,榆陽區青少年科普實踐基地,榆林基泰集團等地進行了調研,詳細了解了科協組織建設、產業發展、科普示範載體創建情況和瓶頸問題,充分肯定了榆陽區在基層科協組織建設、科普惠農項目實施、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用等方面的一些典型做法。
  • 烏雲裝扮者·「我很好啊,媽!」
    「壹」同烏雲裝扮者最初的接觸,大約是在三年前,從一個名為「荒野氣象臺」的微博開始。「荒野」一詞總能讓人聯想到諸多關於自然、野性,以及種種原生態的事物,那是未知,神秘,卻讓人心生嚮往之所。當然,於我而言,更多的是會讓自己想起那些過往的遠行。
  • 涇陽縣科協工作獲省市表彰……
    涇陽縣科協榮獲陝西省第二十八屆「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先進單位>2020年鹹陽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稱號日前,我縣科協榮獲陝西省第二十八屆「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先進單位、2020年鹹陽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的稱號。
  • 內蒙古牧民足不出戶通過手機查看牛群 種子資料庫助力修復草場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內蒙古牧民足不出戶通過手機查看牛群 種子資料庫助力修復草場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考察時提出,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五年多來,內蒙古依託科技手段、產業驅動,書寫出了一幅又一幅草原經濟新圖景。一粒草種、一片草原,帶動一方百姓走向小康生活。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記者眼前的養雞場內,「熱鬧」則開始了:漫山遍野的清一色的土雞,或互相追逐爭食,或三五成群臥地休息,有的飛上高高的樹枝閉目養神,有的在灌木叢中嬉戲打鬧,嘈雜的雞鳴聲和鳥鳴聲此起彼伏,低矮的樹木上各類鳥兒時落時飛,樹底下歡快的土雞穿梭不息……也許,這樣的生活對於旁人來說,並不算與眾不同,但對於楊英義一家卻是幸福的源泉。
  • 「馬」上致富,他們對馬有300多種稱呼
    沒有馬,牧民的一切生產活動就無法進行。但從上世紀末開始,蒙古族人逐步告別了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加上交通越來越便利、牧區機械化程度提升和草原生態退化等因素的影響,蒙古族人逐漸走下馬背。西烏珠穆沁旗馬文化協會原秘書長浩畢斯哈拉圖介紹說,由於養馬產業化程度低,養馬並不能普遍帶動牧民增收,因此大多數牧民在生活壓力下首先考慮養牛養羊。
  • 【網絡名人走進內蒙古】致富脫貧靠養殖 一村一品帶動經濟起飛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郝儒冰)10月24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內蒙古日報社正北方網承辦的「助力決戰脫貧攻堅——網絡名人走進內蒙古」活動一行來到位於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這裡的「敏蓋」白絨山羊特色產業遠近聞名,紅慶河鎮的「養豬村」建成了萬頭生豬養殖項目,一村一品的特色養殖項目,幫當地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脫貧。
  • 內蒙古:把綠色變成「金」,生態發展讓牧民致富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近年來,內蒙古在鞏固生態屏障功能的同時,借「林」發力,做足「林」文章,發展食用菌、中草藥種植、特種養殖、特色旅遊等林下經濟,探索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農牧民脫貧致富新路子。
  • 「改革經驗談」重慶市永川區科協:接長手臂紮根基層 更好履行「四...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群團改革的重要部署,紮實推動《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在地方科協落地生根,中國科協於2017年8月確定了31家地方科協深化改革工作試點單位。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各試點單位現已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做法,「科協改革進行時」將陸續整理髮布,敬請關注!
  • 「科普傳播」2020年「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活動走進...
    7月7日,自治區「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在阿旗開展活動。赤峰市科協副主席薛瑞鳴參加活動。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專家韓光明擅長蒙西醫結合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在旗蒙醫院進行健康義診活動,專家於早晨8:00進駐診室,開始為前來就診的患者進行診療,並制定詳細的診治方案,耐心細緻地回答患者的健康諮詢,還為患者講解了平時生活中疾病預防的健康保健知識和技能。同時,充分利用出診空餘時間,為腦神經科的醫生們講解專業知識,傳授臨床經驗。
  • 內蒙古「馬背警隊」16天全程護送牧民 「敖特爾」之路
    每年6月初,內蒙古烏拉蓋管理區的牧民們便開始趕著牛羊馬匹,從冬營地前往水草豐美的夏營地,10月份左右再返回。然而,看似輕鬆的「走場」,卻存在諸多難題。「今年『走場』比往年都順利,多虧了『馬背警隊』幫忙。」
  • 呼和浩特新聞網、呼和浩特融媒體傳播中心榮獲內蒙古新聞獎
    報刊通訊與深度報導(專題)邱春鳳、康健、 西日呼袁麗娜23722019-03-27呼倫貝爾日報16脫貧後, 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報刊通訊與深度報導(專題)雲靜王曉茹 李慧平 魏寶紅9382019-02-02呼和浩特日報17白雲鄂博礦山裡的堅守報刊通訊與深度報導(專題)李淑嵐 洪彬 張婷婷李孝 楊帆20662019-12-02包頭日報18「世界的北鬥」,也是鄂爾多斯牧民的「北鬥」報刊通訊與深度報導(專題
  • 烏雲其其格:帶著感情去幫扶 「背」著小家助大家
    當接到通知後,一向樂觀向上的烏雲其其格卻有了一絲的恍惚——畢竟額爾敦寶拉格嘎查距錫林浩特市近400公裡,而此次扶貧,不是簡單的出差,是走上沒有硝煙的「戰場」,不勝利,絕不收兵。作為母親,這一走,剛2歲多的女兒怎麼辦?一邊是小家,而另一邊是大義。
  • 牧民變遷記:孟克達來的幸福生活
    寬敞的街道、整齊排列的新房子、沿街開著的牧家樂、院內搭好了蒙古包……這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附近的道圖嘎查牧民新村,旅遊旺季時,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移居到新村的農牧民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通過轉租沙漠、入股企業、大力發展沙漠旅遊服務業,進行生態修復和集約化種養殖,逐漸擺脫了貧困,發了家,致了富,踏入了小康生活。孟克達來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想靠養殖致富,選擇梅花鹿養殖,50隻能賺上百萬
    賺錢的養殖項目已佔了不少數,不賺錢的養殖項目也佔了不少。如果想靠養殖致富,我覺得選擇特種養殖項目,現在就有很多的農村朋友在傳統的養殖項目上想另闢蹊徑,為了賺錢搞一些不一樣的特色養殖。那麼,什麼特種養殖項目比較賺錢呢?今天為大家推一下,一起看看吧。其實特種養殖項目,梅花鹿是最佳的選擇。想快速致富,養殖梅花鹿來錢豐厚,不過需要辦理養殖證才能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