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際視點)

2020-12-15 新民晚報

核心閱讀

最新發布的《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全面分析了亞洲創新發展現狀和趨勢,高度評價亞洲國家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專家建議,亞洲國家在政府和企業層面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化雙多邊創新合作,繼續提升綜合創新能力,打造創新驅動型經濟。

《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近日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世界科技創新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亞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甚至在一些領域實現超越。其中,中國創新力方面表現突出,是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唯一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30的國家。在全球500個創新城市中,有近100個在亞洲地區,形成多圈層創新集群。

科技引領加大投入

報告指出,當前,全球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顯著增強。2000—2015年,全球約90%的科技研發投入集中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北美和歐洲佔全球研發投入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趨勢,從40%下降至28%,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所佔比重則從25%上升至40%,預計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東亞地區在企業研發投入方面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信息與通信技術、健康、汽車成為研發投入重點。根據報告,亞洲特別是東亞,正成為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報告顯示,亞洲各經濟體的科技創新能力均有提升。報告首次提出亞洲科技創新發展的九大技術動力,即人工智慧、5G、工業機器人、智能供應鏈、行動支付技術、新零售技術、生物醫藥技術、數位化能源技術、環境治理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在亞洲各行各業廣泛應用,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成為人工智慧創新高地;5G方面,中韓領跑亞洲,將為交通、能源、製造、消費等行業帶來顛覆性變化;行動支付技術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多國發展迅速,正加速提升亞洲經濟效率。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表示,亞洲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之一,要繼續保持這一優勢,就必須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創新是亞洲未來增長的引擎,亞洲必須抓住機遇,爭取在新一輪全球增長中創造新的亞洲奇蹟。」

政府引導企業發力

國際金融論壇聯席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表示,近年來,亞洲許多經濟體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工業結構日趨完善,逐步成為汽車、計算機、智慧型手機和機器人等科技產品的世界製造中心。「亞洲已經從一個外國專利的使用者發展成為全球專利的主要發明者之一。」

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越來越多亞洲國家將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在政府和企業層面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創新和企業研發投入,深化雙多邊創新合作,提升綜合創新能力。

新加坡在2016年初推出「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政府宣布為該計劃撥款190億新元(1美元約合1.3新元),重點支持先進位造技術、生物醫藥、服務與數字經濟及城市方案;另有25億新元用於為未來新興科研需求做準備。

泰國政府2019年設立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以協調人力資源、環境、新經濟、區域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泰國還將在未來8年內斥資370億泰銖(1美元約合30泰銖),為科學研究和創新發展提供資金,提高國家競爭力。此外,泰國已於2018年批准法案,允許大學及研究機構自主管理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的智慧財產權,進而加速科技成果商業化。

韓國今年的研發投入達24.2萬億韓元(1美元約合1084.4韓元),明年將增至27.2萬億韓元。韓國還將擴大智慧工廠和產業園區建設,培養優秀的軟體和人工智慧人才,加大5G領域的投資力度,積極培育獨角獸企業,加強公共採購對創新增長的推動作用。

除政府引導外,企業在創新發展中也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韓國和日本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深化跨國企業合作,創新合作模式,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三星電子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研發投入達15.9萬億韓元;SK海力士今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為2.6萬億韓元,均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創新合作前景廣闊

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慧、行動支付、5G、新零售等領域發展迅速,吸引著其他亞洲經濟體與之深化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亞洲城市競相成為創新中心,區域創新合作前景廣闊。

中泰在數位技術方面的合作碩果纍纍。泰國副總理頌奇表示,中國成功利用網絡數位技術,對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幫助很大,而泰國正在利用這種技術實現教育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升級。12月初,華為泰國公司與泰國瑪希隆大學附屬詩裡拉吉醫院籤署了諒解備忘錄,以加快華為雲、人工智慧和5G等技術在該醫院的應用。這項合作將助推泰國的醫療服務向5G時代過渡。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協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認為,泰中兩國在農業、能源、交通、數字經濟、資源、環境、海洋、先進位造、遙控探測、醫藥健康、減災防災等領域的創新合作前景廣闊。中國高科技公司可憑藉其優勢向東協國家提供技術領先、質量可靠、具有價格競爭力的設備、軟體和解決方案。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認為,近年來,新中兩國合作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比如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兩國未來有望在科研、教育、人才、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方面展開合作。「目前亞太地區是世界經濟最活躍、增長最快的區域,這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帶來機會。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潛力巨大。」顧清揚說。

今年日本一系列對華投資大項目相繼落地,中國數字經濟領域受到日本投資者青睞,雙邊合作模式不斷創新,「網際網路+」成為新潮流。例如,索尼向嗶哩嗶哩視頻網站注資4億美元,軟銀向滴滴出行注資5億美元。日本電氣株式會社(NEC)去年起就在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與中國企業攜手進行各種創新實驗。

韓國西江大學經營學教授丁有信表示,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將不斷提升,域內各經濟體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有望邁上新臺階。

(本報曼谷、東京、首爾12月9日電)

相關焦點

  • 政府引導、企業發力 亞洲國家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亞洲國家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國際視點)核心閱讀最新發布的《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全面分析了亞洲創新發展現狀和趨勢,高度評價亞洲國家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專家建議,亞洲國家在政府和企業層面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化雙多邊創新合作,繼續提升綜合創新能力,打造創新驅動型經濟。《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近日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世界科技創新格局呈多極化發展趨勢。亞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甚至在一些領域實現超越。
  • 亞洲國家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核心閱讀最新發布的《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全面分析了亞洲創新發展現狀和趨勢,高度評價亞洲國家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專家建議,亞洲國家在政府和企業層面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化雙多邊創新合作,繼續提升綜合創新能力,打造創新驅動型經濟。
  • 張家口市加強國際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12月23日,市政府新聞辦與市科學技術局聯合召開張家口市國際科技合作開展情況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張家口市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通過加強引智、引術、引才,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數量達到9家,推進國際科技合作項目8個,聘用任期內外國專家96名。
  • 無碼 有碼 日韓 人妻:人民日報國際視點:歐盟積極打造可持續與智能...
    無碼 有碼 日韓 人妻:人民日報國際視點:歐盟積極打造可持續與智能交通體系 2021年01月08日 來源:無碼 有碼 日韓 人妻
  • 中國排第14位 亞洲經濟體排名提升: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塑
    現在有一個例外是中國,它再一次位列第14位,而且是唯一一個進入前3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表現。」弗朗西斯·高銳在發布會上說,這取決於中國集中精力實施科學技術和創新戰略,並且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 聚焦前沿科技 歐菲光持續提升公司創新研發能力
    該項目的成功得益於歐菲光對人才的重視及勇於創新的企業精神。據悉,早在2018年,歐菲光為持續提升公司的創新研發能力,特組建了歐菲光中央研究所,該團隊主創人員皆為業內經驗豐富的專家。與此同時,歐菲光還從影像研發團隊抽調光學設計和製程人才,從韓國、日本招募光學、結構、電子迴路方面的專家,陸續充實到團隊中來。至此,由30多人組成、負責精密攝像頭技術研發的研發團隊正式成立。
  • 博鰲亞洲論壇首份創新報告聚焦九大技術動力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劉紅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亞洲地區創新能力怎麼樣、創新趨勢怎麼看?博鰲亞洲論壇2日首次發布創新專題報告,提出亞洲發展可更多藉助人工智慧、5G等九大技術動力。  報告從引領未來、生產發展、幸福生活、改善環境等四個維度,提出亞洲最具潛力和應用前景的九大技術領域,分別涉及人工智慧、5G、工業機器人、智能供應鏈、行動支付、新零售、生物醫藥、數位化能源和環境治理。  報告指出,中國的創新力近年來「飛速提升」,諸多經驗舉措可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範例。
  •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報告破解亞洲創新密碼 潘基文、周小川、李保東...
    同本地區其他貿易協議相比,RCEP不僅覆蓋的領域更加全面,而且充分尊重區域內不同成員發展水平,這為促進區域內創新合作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日韓等「尖子生」如果可以同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創新成果,將拉動整個亞洲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
  • 以提升創新設計能力為抓手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
    工業設計已經成為服務型製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服務型製造創新設計能力的提升是政策關注的重點之一,創新設計能力提升就是要推動設計、服務、管理、工程的高度融合。在多學科交叉、系統性、創新態度等方面,服務設計與服務科學表現出了許多的共性,也面臨著來自傳統思維範式的挑戰。而我國在多學科交叉、系統性和創新態度等方面處於啟蒙階段,大部分企業和地方政府對設計創新的認知還停留在製造範式之內,需要國家政府層面的大力支持與引導。再如設計能力需要提升。
  • 邱縣食品企業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邱縣食品企業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閆龍虎要求,各食品企業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食品工業的發展後勁,提高食品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標準化、規範化,為促進我縣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切實打響我縣食品產業品牌。◆圖片:霍飛飛原標題:《從「探索者」到「領跑者」!邱縣食品企業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煙臺「十佳創新人才」羅永章:發揮交叉學科優勢 提高持續創新能力
    羅永章(左二)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3月18日訊(記者 曹平) 「學科交叉的科技創新將是未來國際競爭的核心資源,應作為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效率的重要突破口,納入國家和地方的頂層設計,提前布局,從而『讓創新力量充分湧流』。」
  • 非洲國家積極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國際視點)
    核心閱讀非盟《2063年議程》將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作為重要目標之一。當前,非洲國家正積極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和溫室氣體減排行動,促進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在不久前召開的非洲環境問題部長級會議第八屆特別會議上,54個非洲國家一致同意實施綠色復甦計劃,致力於推動更低碳、更具韌性、可持續性及包容性的經濟發展。
  • 持續推進「三大改造」 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王琦要求,要持續做好以智能化改造為引領的「三大改造」工作,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向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中高端發展。要持續落實好各項幫扶政策,開展好「一聯三幫」保企穩業專項行動,及時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為企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各企業要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兩手硬、兩促進,為我市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新貢獻。
  • 持續推進「三大改造」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王琦要求,要持續做好以智能化改造為引領的「三大改造」工作,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向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中高端發展。要持續落實好各項幫扶政策,開展好「一聯三幫」保企穩業專項行動,及時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為企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各企業要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兩手硬、兩促進,為我市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新貢獻。
  • 創新提升新時代國際話語權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國際話語權構建理論創新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性繼承,更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說什麼」和「怎麼說」是話語權構建的基本要件。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總體格局說明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尚未轉化為話語優勢,因此,可以通過綜合創新努力提升國際話語權。
  • 茅臺集團應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
    原標題:茅臺集團應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   11月10日,
  • 恆昌不斷提升投研、科技創新能力 打造面向智慧財富管理硬核實力
    疫情引發的此消彼長,正在加速世界經濟重心向亞洲東移。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較為成功地應對疫情,為經濟復甦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預計,中國明年經濟增速將達到8%,仍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增速最快的,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三分之一。另一方面,部分發達經濟體因為國內疫情控制不力,將使經濟前景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 21世紀中心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
    2020年11月10-11日,由博鰲亞洲論壇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在澳門召開,大會以「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聚焦疫情後經濟復甦和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
  • 「能力英語」開創新領域 持續創新打造「源動力」
    但這一創新產品需要依託教學實踐逐步改進和完善,能動英語CEO李相陽提出:急於將創新產品轉化為經濟利益是短視的,若要基業長青,只有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提升,不能追隨,必須走在市場前面。能動英語不僅僅研發出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表音密碼,從而實現了「見詞能讀」、「聽詞能寫」,解決了非英語國家英語學習者拼讀的障礙,更大的創新則是在實用領域去驗證和完善新產品。
  • 2020年可持續發展與國際青年創新論壇破風而來!
    「創新驅動 科技賦能 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0年可持續發展與國際青年創新論壇 破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