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香港計劃」遭群嘲,英網友:很有可能是疾風后代2.0版

2020-12-26 北晚新視覺網

6月30日23時,香港國安法正式生效實施。7月1日,英國政府表示,著手修訂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持有者權利規定,其中包括,BNO持有人及家人可以在英國居留5年工作或讀書,之後可以申請定居身份。居留一年後,可正式申請成為公民,而且申請人數「無上限」。

然而,英國政府的這個所謂「香港計劃」一出臺就遭到了本國媒體和大眾的嘲諷與質疑。

7月5日,《衛報》以「英國香港計劃的風險和偏見」為題,匯集了讀者的來信觀點。

來自劍橋的馬丁·高德曼寫道:

「既然多米尼克·拉布(英國外交大臣)向300萬香港人敞開了大門,他和詹森政府能否解釋一下這樣做的邏輯和道義?有人告訴我,英國脫歐後將『收回其邊界控制權』並限制移民。長期以來英國內政部對大英國協國家實行的傷害和屢屢違背諾言的政策從未停止,尤其是對『疾風一代』牙買加人在英國的合法權益。對『疾風一代』的消極對待,和對香港事務的狂熱積極,敢問政府怎麼平衡?」

來自白金漢郡阿默舍姆的格雷格·康威則感嘆道:

「多『美妙』啊,內政部得到了多米尼克·拉布的稱讚,能如此迅速地解決香港具有BNO身份者的處境。多奇怪啊,內政部數十年來都未能解決『疾風一代』受害者的處境,而且他們其中大多數人已經在英國,除了那些被不公正地驅逐回所謂『加勒比海家園』的人。」

在社交媒體上,英國的這個「香港計劃」也引發了網民吐槽——

網友NickV:「政府連『疾風移民』的問題都沒能解決好,還指望他們給香港人居民身份?我表示懷疑。」

網友Euen Herbert:「拉布,唐寧街10號,當你們為香港持有BNO的人創造移民路線的時候,別遺忘了歷史上不公平的待遇依然在影響著『疾風一代』的後人們。」

網友Nick Davey:「所以所有香港年輕人都持有BNO嗎?也許會成為『疾風二代』吧?這下脫歐的種族主義者們將震驚暴怒了。」

看樣子,相比香港BNO持有者,英國民眾顯然更關註上面被頻頻提及的 「疾風一代」。誰是「疾風一代」?他們在英國遭遇了什麼?為何讓民眾如此意難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面對戰後重建和勞動力短缺,英國想到了其殖民地加勒比地區,這些地區的居民根據一條1948年頒布的法律,被授予「英國及殖民地公民」等身份。同年,英國政府派出了「帝國疾風號」船艦到達牙買加,帶回近500名加勒比海人來英本土工作,其中許多人還是孩子。

他們連同後來成千上萬的移民,陸續踏上英國土地,投身英國戰後重建。人們以Windrush generation——「疾風一代」命名他們。

「帝國疾風號」是英國現代歷史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象徵著英國多元文化社會的開啟。

1971年,英國政府出臺新的移民法,明確了「居留」的法律概念。在此之前,已經在英國居住的人自動獲得永久居留權,但1971年「新法」之後,包括大英國協國家居民在內,所有移民必須擁有工作許可或者婚姻和親屬等關係,才能合法居留。

但是,最早那些大英國協殖民地的「疾風一代」移民,因為在內心已把自己生活與奉獻勞動的英國本土當作祖國,不僅兒童沒有辦理身份證件,很多成人也從未系統地去登記過。另一方面,政府也沒有留存足以證明這些移民法律地位的文件,甚至在2010年還銷毀了所有當年的登陸卡。也就是說,唯一的證明文件被政府銷!毀!了!至今,英國保守黨和工黨還在為「誰銷毀了登陸卡」而「扯皮」。

到了2014年,英國政府開始實施新的移民政策,加強打擊非法移民的力度。 「疾風一代」中,那些在童年時就抵達英國卻沒有身份證明的人,前一天還是英國公民,後一天就被列為「非法移民」。他們不僅工作、醫療、福利等都受到突如其來的嚴重影響,甚至有些人還面臨被驅逐出境。而能證明自己是合法居留英國的,也必須繳納上千英鎊以申請國籍、護照或身份證明。這讓一輩子辛苦工作的很多「疾風一代」及其後人徹底憤怒了。

2018年,在「敵視移民政策」環境下,英國政壇爆發「疾風醜聞」。「疾風移民」被無情地錯誤拘留、剝奪合法權利,甚至驅逐出境,引發社會譁然。事後,迫於巨大的輿論壓力,時任首相特雷莎·梅公開道歉,並承諾解決「疾風移民」的身份問題。然而時至今日,「疾風一代」依然不得不在自己奉獻一生、以為是自己「祖國」的土地上,為了合法身份和權益而抗爭。

△2020年7月2日,「疾風一代」依然在為自己和後人的權益發起抗議活動。

許多英國黑人說,「疾風移民」所經受的那種制度化的種族主義仍然根深蒂固,只是很少被公開。目前,「疾風移民」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英國政府卻突然為香港BNO持有者開「綠燈」,難怪媒體和民眾不買政府「香港計劃」的帳。

英國網友M L Adoro 就提醒香港BNO持有者:「對於BNO持有者來說想要享有英國居民權利的道路恐怕是漫長的。(政府)怎麼不提『疾風一代』?BNO持有者的後代會不會是疾風后代2.0版本?」

這……倒真是說不定啊!

延伸閱讀:

胡錫進:英國這國情,怎麼可能好心收留香港人入籍?

美國眾議院星期三緊急通過了「香港自治法案」,根據該法案,美國政府可以制裁「破壞香港高度自治」的個人和機構,包括向他們提供服務的銀行等,有人稱其為去年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加辣版」。

然而美方現在的問題不是再通過什麼新的法案,而是它有多大的意志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損害香港和中國內地。

歐洲總體上採取了現實主義的態度。一些歐洲國家表達了他們對香港國安法的關切或者反對,但並沒有威脅參與對中國制裁。

英國有些特別,詹森首相1日宣布,如果中國繼續國安法路線,英國將給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也就是持有BNO的香港人一條新路,使他們可以在英國居住並且工作,並且申請成為英國公民。英國外交大臣拉布進一步交代詳情說,BNO持有人及家人可以在英國居留5年工作或讀書,之後他們可以申請定居身份,接著居留一年後,便可正式申請成為公民,而且申請人數「無上限」。

聽上去這挺不錯的,然而如此移民英國,對很多港人來說是很難實際操作的,去英國找工作,那麼容易?英國需要低端勞動力,想去英國的香港人都是想打入白領階層。對他們來說,光有英國公民身份有什麼用?更何況在成為英國公民前還有五六年的不確定性。

重要的是,英國社會從本質上說不歡迎移民,英國脫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嫌歐盟的外來移民太多了,他們搶了英國人自己的工作。幫香港人入籍是面子,而減少移民是裡子,香港人難道不清楚,現在已經不是移民的黃金時代了。

中國官方對英國此舉表達了堅決反對,英國的表演構成了挑釁,任何國家在這種情況下都必然做出抵制的反應。但是說實話,英國此舉對中國社會不產生任何壓力,中國公眾從來就不反對西方國家對中國「政治移民」的接收。要老胡說,還等什麼五六年,英國直接給BNO持有者英國的公民身份不就得了。它願意演向香港居民張開懷抱的戲,不妨就演得更徹底些。

所以,唯一真正叫囂對華制裁的就只剩下美國。但正如西方媒體分析的那樣,美國已經很難設計出只對中國造成傷害而不對它自己造成損失,或者致使中方損失遠大於美方損失的行動了。接下來它如果硬撐著與中國圍繞香港鬥下去,有一點非常肯定:它將與中國一樣疼,甚至更疼。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觀察者網 環球網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香港12口投奔英國,剛下飛機就被遣返
    說回另一個消息朋友們,BNO護照實測版來了~據香港《大公報》:有12名港人持BNO護照赴英定居,剛抵達倫敦希思羅機場,就因為和海關人員發生爭執,被遣返香港,且兩年內不能入境英國遭網友群嘲:搞半天白忙活了這群人到底什麼情況呢?
  • 張一山版《鹿鼎記》遭群嘲,網友:重刷陳小春版洗眼
    「跟這版《鹿鼎記》相比,黃曉明版和韓棟版都獲救了……」「建議該劇應該直接改名為《鹿鼎記·惡搞版》或《鹿鼎記笑傳》。」「看了這部劇內心只有一個問題,韋小寶真的會受女生歡迎嗎?」豆瓣上也是差評如潮,分數跌破2.6分。演技明明沒問題,張一山為何演砸了?
  • 英國對香港發出「威脅」,香港人:贊成!
    導讀:根據香港新聞媒體報導,近日,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向外界公開發布了一份所謂的「香港半年報告」。在這份證明之中,英國外交大臣拉布聲稱,由於香港國安法造成的所謂「潛在風險」,英國政府將考慮拒絕再次讓英國的法官擔任香港終審法院的非常任法官。
  • 蔡英文穿長袖觀賽遭網友群嘲:是不是空調很冷?
    蔡英文穿長袖觀賽遭網友群嘲:是不是空調很冷? 2017年08月07日 13:44:26  來源:中國臺灣網
  • 黃子韜表白IU遭網友群嘲
    黃子韜表白IU遭網友群嘲,網友直呼丟臉,偶像不可以公開示愛? 11月22日,黃子韜社交媒體表白韓國歌手IU的後續來了,部分韓國網友對黃子韜表白IU的行為嘲笑他不安分,眼光過高。而國內網友看到韓網討論話題後又覺得太丟人了,並認同部分韓國網友對黃子韜的評價。
  • 「港獨」與英國官員見面,感謝英國提供的「BNO計劃」
    羅冠聰與英國官員見面,高調秀自己遭到網友嘲笑在香港國安法即將生效的時候,羅冠聰畏罪潛逃到英國,高調秀自己。不過後來,英國媒體覺得他沒有利用價值了,就把他拋棄了,因此沉寂了一段時間。近日,羅冠聰自我爆料,稱與英國內政大臣帕特爾見面了。羅冠聰感謝英國提供的所謂「BNO計劃」,而帕特爾則稱,英國會保護香港人的自由。
  • News | 中國大使館表態英方:香港已不再是英國殖民地!
    香港立法會大樓7月1日遭暴力衝擊後不能開會。立法會兼行管會主席梁君彥、行管會副主席李慧瓊等多名議員4日到立法會大樓內視察,了解損毀情況。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3日在駐英大使館召開記者會,批評英方就香港問題發表不恰當言論,要求英方停止支持暴力違法者及幹預香港內部事務。
  • 港英政府統治下的香港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地區,租期為99年。從此,香港告別了祖國母親,成為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英國佔領香港最初的目的不是為了殖民,而是為了商業貿易和經濟利益。在鴉片戰爭後搶奪中國土地時,英國在更具有軍事戰略地位的舟山群島和更具商業價值的香港之間選擇了後者。
  • 港英政府給今天香港動亂留下的「伏筆」
    香港是大陸解放後特意留下的一個對外窗口,大陸要藉此拉攏英國在美國的全面封鎖中打出一個缺口,大陸的進出口,獲得國際情報,以及與西方的有限的政治交往,都要通過香港。大陸政府和港英政府都不希望香港生亂,都在通過自己的管道平抑民憤。 另一方面,香港經濟一直就是趴在大陸身上的一個「吸血臭蟲」,大陸源源源不斷提供轉口利潤和廉價勞動力,香港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一直高於大陸。
  • 英國人威脅不再向香港派遣法官,遭網友無情嘲諷留言:慢走不送
    就在本月17日,英國最高法院院長羅伯特·裡德大言不慚的說,如果港區國安法威脅到了香港法院的獨立性,英國將停止向香港派遣法官。對於裡德的說法,我國網友紛紛表示:還有這好事?好走不送。香港回歸這麼多年,為什麼香港的法院還會有這麼多外國人?
  • 英國首相鮑裡斯:來英國?英國網友:別來!
    7月2日,英國政府表示,著手修訂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護照)持有者權利規定,其BNO持有人及家人可以在英國居留5年工作或讀書,之後可以申請定居身份。居留一年後,可正式申請成為公民,而且申請人數「無上限」。是不是感覺還挺誘人?但問題是,在英國找工作那麼容易?
  • 英國首相詹森,究竟想對香港幹什麼
    英國《每日郵報》稱,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在香港的擁有者達35萬人,另有250萬人有資格申請。有網友評論稱,英國政府是否諮詢過這個國家的人民如何看待吸引更多的人進入英國,「我們的島嶼正在下沉」。另有網友分析稱,許多真正想離開香港的人一般在15到30歲,但他們並沒有資格獲得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 港英政府統治下的香港(上)
    控制1840年以後,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結果就是清政府的戰敗,並屈辱的接受了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1842年清政府被迫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又被迫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地區,租期為99年。
  • 華為遭封殺後,或退出英國1732億重量項目,英媒怒了
    日本撤銷在英國建設核電站計劃據彭博社報導,日本在2020年9月公開宣布,將取消在英國建設核電站計劃。據悉,這次日本準備在英國建設兩座核電站,可以為1100萬英國居民供電,同時也能帶來多個就業崗位,解決英國國民就業難的問題。
  • 《中餐廳》菜單遭觀眾群嘲,直接用拼音代替英語
    《中餐廳》菜單遭觀眾群嘲,直接用拼音代替英文自從新一季的《中餐廳》開播以來,可以說是槽點滿滿。本來前兩季的口碑都十分不錯。大家也都期待第三季的開播,沒想到在播出之後就因為槽點頻頻登上熱搜,可以說是讓人十分可惜。這一季是黃曉明上任店長,剛開播沒幾期就因為經常性的失誤引發熱議,本季的節目熱塑可以說是登上了新高度,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節目組刻意為之,不過收視率確實吊打其他衛視。
  • 反種族歧視怒火為何燃燒到大西洋對岸的英國
    「疾風一代」指的是因為英國在二戰之後勞動力緊缺而在1948年至1970年間從加勒比海地區出發,乘坐輪船來到英國的年輕勞動力和兒童。後來用他們到達英國所乘坐的輪船「疾風號」來廣泛的稱呼這一代移民。其中的少年兒童很多都沒有自己的護照,是隨著父母的一起來英國的,所以即便他們是合法移民,但是沒有文件來證明他們的具體抵英時間。
  • 英國採取「新動作」?香港網友連連「感謝」
    在這份報告中,英國外交大臣表示,由於香港國安法對香港社會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英國政府決定將考慮不再派遣英國法官前往香港擔任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威脅香港 英國表示將停止向香港派遣法官 英國外交大臣表示,香港國安法所造成的潛在風險會影響到香港和英國,因此英國將拒絕派遣英國法官前往香港擔任非常任法官。
  • 夏洛特公主就是英女王的迷你版,網友直呼:太像啦!
    夏洛特公主是英國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的第二個孩子。 她從出生起就是一個「小明星」,受到了各路媒體和群眾的關注。 2015年出生的她今年已經5歲了。
  • 英國「脫歐」 俄英關係有緩?
    俄羅斯駐英國大使安德烈克林2月1日說,俄羅斯與英國發展正常的雙邊關係沒有障礙。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克林當天回答記者有關英國脫離歐洲聯盟會否強化俄英在實際領域對話的提問時說,俄英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在人道主義事務、教育和文化領域關係良好。「沒有任何障礙能夠幹擾(雙邊)關係正常發展。」他說。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讓這位記者「引火燒身」的照片由義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攝,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艦隊在香港九龍港灣集結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