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在如今已經非常普遍,隨著STEAM教育的口號越來越火熱,我不禁十分好奇,STEAM教育到底是什麼,它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什麼好處?下面我就把自己研究的結果分享給大家,相信也有很多與我一樣好奇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去探索。
「科學不只是一個學校實驗、或元素周期表、或波的屬性。它是世界運行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了解、探索以及參與世界的方式,通過科學,我們可以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巴拉克·歐巴馬
STEAM教育是什麼?
STEAM教育指的是在STEM基礎上增加上了Art這個學科,即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Math數學。它強調知識跨界、場景多元、問題生成、批判建構、創新驅動,既體現出課程綜合化、實踐化、活動化的諸多特徵,又反映了課程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回歸自然的本質訴求。
哪些學科被美國政府列為STEAM的重點學科呢?其中包括:化學、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工程、地球科學、生命科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人類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設計和藝術等等,這些均被認為是STEAM領域的範疇。
STEAM教育的淵源
2009年1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代表NSF發布主題為《改善所有美國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公開信,從而揭開了STEAM教育的序幕,並引發了全球的STEAM教育運動。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轉變》中指出,「知識信息量在過去的20年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與知識之間的交流互動方式也改變了。然而正規教育體系卻變化緩慢」,目前的教育「還是為了滿足一個多世紀之前的生產需求而設計的」。如何扭轉教育落後於爆炸性的知識信息量這一問題,各國紛紛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熱潮,試圖通過課程改革來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進而提升人才的質量。
《自然》認為,為了培養21世紀的科學家,我們的教育需要培養孩子「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能力」(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和「合作」(collaboration)等「軟技能」(soft skills)。而這些能力,也正是STEAM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
中國教育的痛點
中國的教育與國外的教育相比,始終有一個痛點,就是中國的學生總是贏在起跑線上,卻輸在了終點站。國內的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參加各種培訓班,在中學階段也能包攬下國際競賽的各種大獎,可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卻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為什麼起跑又早又快的人,卻反而輸了?究竟輸在了哪裡?這是讓教育界不得不反思的一個問題。
國外教育的先進之處
既然我們的教育有不足之處,那就應該虛心向別國學習。國外的教育更注重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國外的教育是探索式教育。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體驗,在體驗中體會到樂趣,同時也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是大人不會幫忙解決,會讓孩子學會搜索的能力,自己尋找各種資源,自己去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尋找解決方法的歷程中,去培養孩子的各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力。
中國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是填鴨式。即學校照本宣科地教育知識,問題基本上都有標準答案,記住了答準了,就是對,否則就是錯。但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具有複雜性和多面性。對於這種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孩子來說,比較單一,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差。
這恐怕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學生離開象牙塔之後許多年,都很難再有創新。歲月匆匆,那些輸在起跑線上的外國人,因為在學習中具備了各種各樣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能夠迎頭趕上,囊括無數諾獎。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創新的原因。
STEAM教育的好處
STEAM教育到底有哪些好處,又能解決教育中的哪些問題呢?
第一點,它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的填鴨式教育只是止步於知之者,如何提高孩子的興趣,變成樂之者,卻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興趣,在STEAM中一點都不難。萬物自有其豐富多彩的生命力與活力。走進大自然,走進奼紫嫣紅的鮮花中、鬱鬱蔥蔥的樹木中去探索植物的特性,恐怕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不感興趣的。
走進野外,親自去體驗、去探索,讓孩子親自動手實踐,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各種各樣的能力,而且可以讓孩子更加熱愛生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而這些美好的品行會成為日後創造力的源泉。
第二點,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孫悟空曾經說過「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實人人都可以很優秀。曾幾何時,因為學校的分數制,很多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被家長、老師批的一無是處。「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最優秀的。在分數的壓力下,孩子也會生發嫉妒的心、自卑的心、逞強好鬥的心等等,有些孩子也會患上抑鬱症,甚至被逼走向了絕路。這些都是令人痛心的問題。難道孩子真的這麼差嗎?
曾國藩考秀才,曾經六次落榜。馬雲參加了三次高考,才終於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俞敏洪參加高考,前兩次連大專都考不上,最後一次考進了北大。可見不能以分數論英雄。即使當時學習差,也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孩子也不應該因為分數不好,而被肆意的批評和打罵。那如何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呢?
這就需要打破原來的分數考核制度,可以從多種角度去發掘孩子的長處,並且予以肯定,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STEAM教育可以幫這個忙。STEAM教育包含多門學科,總有一門學科會讓孩子喜歡,會有各種實踐動手活動。孩子在參與中也能體會到樂趣,並且把一個活動做成功了,也會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點,教學方式豐富多樣化。
STEAM教育就是為了改善教育而存在的,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它使教學工具更豐富,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具多樣性,讓課堂教學不再枯燥。而且STEAM是回歸自然,聯接了孩子的天性進行學習,寓教於樂,會比枯燥的單純課堂講解更容易理解和識記。
STEAM教育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而且孩子本身就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心,STEAM教育可以更多的激發孩子的美好心意,為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打下了基礎。
第四點,與未來對接,走科學的康莊大道。
STEAM教育是最初為了培養未來的科技人才而提出的教育變革,慢慢演變為培養孩子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綜合能力。STEAM教育著重於培養孩子的興趣,尋求真理和探索的心。在STEAM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對一門學科感興趣,也會激發孩子將來想從事這門學科的科學研究的心。孩子自己有了目標,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不用家長督促,就會自發的學習。為了實現夢想而去努力,孩子的未來將不可限量。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學習心得和體會,有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指出。衷心地祝願中國的孩子們在STEAM的教育下,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