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日的第一道霞光,落在菖蒲塘的霞始觀

2020-12-23 金水橋28號

作者:陳大為

我老家叫菖蒲塘,我爺爺是南鹽販子,常年挑鹽不在家,我奶奶靠用門口的燈芯草,打土草蓆養活七八口人。

到底是七口還是八口人,還是九口人,算不清楚,因為我奶奶有的孩子,夭折了。

菖蒲塘後面的那一座山,叫霞始觀,上面有一座道觀,初升太陽第一道光落在那道觀的屋頂上,我奶奶就開始起來,倒一碗水,用手蘸一下,開始打草蓆。

我打小在菖蒲塘玩,門口有兩口塘,遊泳就是在這裡學會的。我說我要學遊泳,我堂哥貴乃幾說好,下午洗澡,他突然把我往池塘中間一推,我拼命撲騰,往岸邊爬,就這樣,菖蒲塘的水喝飽了,遊泳也學會了。

「不得浸死呢,我們一團人在旁邊,看你沉下去了,我們馬上會把你拉上來。」這一團人裡面,有一個一紮猛子,能把整個塘底摸個遍,泥鰍都能摸上來。

從小聽這裡眼睛瞎了的張一爹爹說,我們這兒姓陳的人家,出了兩個大官,一個叫陳薦,一個叫陳大受,熟讀詩書,後來當了官,官很大,大概當了宰相。

我在想,宰相是什麼?「熟讀詩書」又是什麼?我第一本書,叫《語文》,翻開第一課,是《春天來了》,上面有拼音,畫著柳條燕子,我試著讀了幾遍,背了出來:

「冰雪融化,種子發芽,果樹開花……」。

這就是「熟讀詩書」,我也會。

我總是纏著媽媽買《小學生優秀作文選》,一篇篇文章背誦,我媽媽說,我20多塊錢工資,給你買書買窮了!我說,將來會還給你。

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開始試著造句寫作文,我寫了第一篇作文,班主任周安平攤開一張大白紙,把我的作文用毛筆抄完,貼在教室後面土牆上說:「古甲乃幾蠻日不得了,我幫你改個名,你不能叫『 小輝 』, 『 小輝 』 是 『 小小的光輝』,不好,改叫 『 大為 』 。」

我回到菖蒲塘,找到瞎子張一爹爹,給他背唐詩,問張一爹爹這是不是「熟讀詩書」。

「古甲崽呢,我瞎子隨便講句話,你悶幾年啊?」

「嗯,要熟讀詩書。」

「在行的崽啊!我菖蒲塘陳家以前哈是蠢子農民,現在要出人了萊!乃幾額,不要到屋門口塘洗澡,喊你去也莫去,莫浸死了萊!」

「額,我曉得了!」

菖蒲塘的菖蒲草,冬天下種,六月採收,我在田岸邊,看著他們從水田裡扯席草,扯上來的溼草,曬在路邊,上面撒一點稻草灰當印記。我奶奶老了,打草蓆這門技術,傳給了我堂姐們。

「娭毑額,打草蓆能賺幾個錢?」

「你曉得什麼?我們一蔸人靠打草蓆吃飯的,你爸爸讀書也是靠我打草蓆。」

那打草蓆的廊機,一天到黑在響,趕圩的時候,挑著捲起的草蓆到圩上賣。也從祁東挑到南京,從南京挑到北京。那用純燈芯草打的草蓆,只有金橋有得賣。

用金橋話喊:「賣莢子,金蘭橋的莢子,涼快,滾不爛。」

到南京這麼喊,到北京也這麼喊。賣草蓆的白天賣草蓆,夜間找個屋簷下把草蓆鋪開,點一根蚊香住下。第二天早上,用塑料油壺裝的自來水,把身子擦擦,把臉擦擦,挑著草蓆,沿街吆喝。

太陽第一縷陽光每天照在霞始觀,太陽沒有老,打草蓆的姐姐們嫁了,帶著孩子,在她的婆家打草蓆。太陽落下去了,那打草蓆的廊機,還沒有歇息。

「咵啦咵啦」……

我纏著媽媽,訂完了作文選,又買《故事會》,《小蜜蜂》,《故事大王》,在打草蓆聲下讀著。

「崽唉,你買這麼多書,看完又買看完又買,我哪有那麼多錢買?我呷飯都冇得錢了。碗裡有幾個雞蛋,你到小書攤子上去,看一個雞蛋能換幾本書看羅,你這樣買下去何得了啦。」

「我長大還得你蠻!」

「買買買,買你的骨頭六啊!」

「就買一本羅!我長大曉得還給你蠻!」

瞎子張一爹爹去世了,我已經會背很多詩歌了,還有許多他不懂的詩歌故事,我也背得了。他說的故事,當時聽得並不怎麼明白,他說的宰相,我到金蘭橋賣草蓆的那個戲臺子上看過,身上穿得花花綠綠,臉上塗得紅紅白白,拖著鬍子,讓我心裡充滿疑惑。

我工作了,第一次到了北京,第一次見到朱總理,第一次和他握手,那是一雙有力的湖南人的手,張一爹爹講的故事在腦子裡一閃一閃。哦,原來他故事裡面的主角,我猜了十幾年,今天看到答案,那不是王侯將相,而是可親的普通人,人民的一份子。

菖蒲塘似乎沒有打草蓆的廊機了,也沒有聽到那「咵啦咵啦」的響,廊機鏽了,廊機的主人搬走了,廊機不再是唯一的生活依靠,鄉村路修到門口,公路四通八達,條條道路通羅馬。

霞始觀的道觀倒了,菖蒲塘的菖蒲草,越來越少,有一天會只留在記憶裡,被風吹得搖擺。新時代的霞光,會落在霞始觀新建起的電視塔上了,一切顯得那麼有希望。

相關焦點

  • 『 菖蒲 · 雅趣何須貴 』
    潘天壽 菖蒲八哥圖此處說的菖蒲,多為高大的水菖蒲、白菖蒲,多生於沼澤、溪流或水田邊。因其葉叢翠綠,端莊秀麗,具有香氣,多種植於湖、塘、庭院,以供觀賞,也用於布景或插花材料。《本草·菖蒲》中載:「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 「詩詞鑑賞」菖蒲香,端午至,端午節裡的仙草-菖蒲!
    端午已至,青青的菖蒲掛在門頭,散發著家的味道。菖蒲,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石菖蒲。菖蒲可以說是端午的仙草、仙花,普遍運用在端午節的民俗中。「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民間認為菖蒲有闢邪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菖蒲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宋代時就有以「菖蒲節」代指端午節的說法。
  • 菖蒲的種植之法
    又忌訣云:「添水不換水(添者慮其幹,不換存元氣),見天不見日(見天沾雨露,見日恐焦枯),宜剪不宜分(頻剪須細,或逐葉摘剝更妙,多分則葉粗),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潤,浸葉則爛)。其法盡之矣。此皆為盆玩而言,若人藥用,不必如此調護也。燈前置一盆,可收燈煙,使不薰眼,蒲花人食之,可以長年,然不易得。昔蘇子由盆中菖蒲,忽開九花,人以為瑞。蒲之根,白節疏者可作俎,俗於端陽午時,和雄黃舂碎,下酒飲,謂之蒲節酒。
  • 菖蒲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菖蒲與蘭一樣是性靈之物,因簡而潔,因俗而雅,有出塵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氣韻也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秉性,成為其案頭清供。菖蒲正式成為書房內的雅設,是始於宋代。用於盆養的菖蒲也被稱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於水中的石頭之上,栽培時無需泥土。這種乾淨的狀態不僅雅觀,而且特別適合擺放在室內,尤其適合滿是書卷、文房、雅器的書齋。
  • 畫家筆下的菖蒲,清涼又瑞氣
    從唐宋開始,文人士大夫開始流行植菖,甚至,有無菖蒲不文人的說法,可見菖蒲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置於案頭,香氣清雅。在花鳥畫興盛的清代、民國,菖蒲自是畫家們筆下樂於描繪的植物。鄭板橋、金冬心、苦瓜和尚、八大山人、羅兩峰、吳昌碩、齊白石等常以菖蒲為題作畫。      通過欣賞菖蒲畫,能夠使我們在造景、選材、配石、配盆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提升自己的菖蒲藝術水平。
  • 金石書畫•專題│菖蒲
    法當於四月初旬,收緝幾許,不論粗細,用竹剪淨剪,堅瓦敲屑,篩去粗頭,淘去細垢,密密種實,深水蓄之,不令見日,半月後長成粗葉,修去,秋初再剪一番,斯漸纖細。至年深月久,盤根錯節,無塵埃油膩相染,無日色相干,則自然稠密,自然細短。或曰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無踰此時。宜積梅水漸滋養之。又有龍錢蒲,此種盤旋可愛,且變化無窮,缺水亦活。夏初取橫雲山沙土,揀去大塊,以淘淨粗者,先盛半盆取其洩水。
  • 夏日資陽的霞光夜景
    習慣了白天喧囂繁忙的城市景象,霞光夜景中的資陽城有著不一樣的美。清晨泛紅的霞光輕輕喚醒還在睡夢中的城市,仿佛不願破壞這刻的寧靜;夕陽西下,華燈初上,寬廣平靜的沱江水在燈光的照耀下泛著點點星光,道路上的流光溢彩也昭示著人們精彩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
  • 菖蒲之魅
    朝鮮李朝世宗大王時代(1419~1450年)的名臣姜希顏所著的《養花小彔》中專門有石菖蒲一節。這些詩文的內容反映了日、朝在菖蒲類的鑑賞、風習、栽培技術方面曾深受中國的影響。但對於菖蒲類的觀賞應用史、種與品種的進化史及其傳統盆養技術因沒有學者作過專門研究,尚處於不明狀態。故作者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此進行了探討和考證,旨在探明這3方面內容,填補中國此項研究方面的空白。
  • 五爺的那些菖蒲
    五爺畫的菖蒲頗有風骨,還有一些菖蒲的」仙氣「。一個石臼,或是紫砂,小巧玲瓏,別致有餘。最初看到那些畫,就明白了為什麼那些文人都喜歡菖蒲,對菖蒲情有獨鐘的原因了。古語道:胸有成竹。作為擅長書畫的人來說,畫技的高低和平時對身邊實物是不是用心觀察過,在畫面上就能彰顯出來,不過這其中也包括悟性。畫蒲不同於畫蘭,同屬草類,蘭有蘭的優雅嫻靜,蒲草有蒲草的古拙與蒼茂,各有雅趣。
  • 文人雅草之菖蒲
    聽上去很新穎,但其實千百年前的古人們早已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一盆菖蒲,為它定生日,為它吟詩,每日打理。菖蒲,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從古至今,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有人為它著迷,為它寫詩,對它百般呵護。 野外的菖蒲,或在山谷幽林中,或是臨水而居。片片長葉尖細如寶劍出鞘,似一位綠林劍客。但若養在廳堂書房,它就像是小家碧玉呢。
  • 菖蒲戲說
    菖蒲有很多別名,如小菖蒲、外菖蒲、節菖蒲、雞爪蓮、九節離、穿骨七等。百姓們稱菖蒲為蒲草,原本就是一種能治病的中草藥,沒有那麼雅,沒有那麼神奇。01 一棵草的輝煌菖蒲原本是中華大地上的一種常見植物,是一棵草,但這一棵草經過文人考證,大肆吹捧,就繁衍出無窮無盡的故亊來。
  • 菖蒲魅力
    成仙《抱樸子》、《神仙傳》、《道藏經》等書籍記載了眾多服食菖蒲得道成仙的故事。《本草-菖蒲》"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節,仙人勸我餐,令我顏色好",道家方士欲得道成仙,不僅服食菖蒲,更在煉丹時,作為藥引。
  • 菖蒲三品 讓有佛性的菖蒲來薰染安齋裡的俗身
    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載: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植石菖蒲源於去年得一古石盆,潘汶汛言可植幾叢老虎草,有點象老虎鬍子那樣的,手拂拭過會有異香,很難養,也不好找,一種挺名貴的草。讓我很想看看它的模樣。後來王柏告知學名應該叫虎須菖蒲。雖對菖蒲品種還分不清,確早有蒔養一盆的想法,清供於案頭,綠葉扶疎,清香襲人,必悅目賞心。近日得石菖蒲三種,一金錢蒲、一虎須菖蒲、一野生石菖蒲。
  • 李樹華博士關於菖蒲的論著
    《花鏡》中對此法記載到:「在夏初以竹剪修淨,取細砂或瓦屑密種,深水蓄之,勿令見日「〔2〕 。瓦屑保水、透氣性良好,舊瓦瓦屑又具有一定的對植物生長有益的營養成分,因而,瓦屑也是盆養石菖蒲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栽培基質。3.2.4 砂栽植法 《二如亭群芳譜》中對明代用砂作基質栽植石菖蒲的方法有如下記載:夏初取橫雲山砂土,揀去大塊,以淘浄粗者,先盛半盆取其洩水。
  • 清賞雅玩之趣——菖蒲
    其法:在夏初以竹剪修淨,取細沙或瓦屑密種,深水蓄之,勿令見日。秋初再剪,不染塵垢,及犯油膩,並貓吃水,則葉青翠,細軟如絲。尤畏熱手撫摩,宜作一線卷小杖,時挹其葉。霜降後須藏於密室,或以缸蓋之,至春後始出,不見風雪。歲久不分,便細密可愛。若石上種者,尤宜洗淨,當澆雨水,勿見風煙。夜移就露,日出即收。如患葉黃,壅以鼠糞,或蝙蝠屎,用水灑之。
  • 古磚盤菖蒲
    莊子曾說:道在瓦甓(見《莊子·知北遊》)。春秋時期之賢達已明白古甓中蘊涵文化真諦。此金錢菖蒲已越八年光景,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尺寸:長34.5cm,寬17cm,最高24cm磚側飾雙魚紋,上端飾高鼻子胡人
  • 無菖蒲,不文人
    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先民崇拜該草類,把菖蒲當作神草。《本草•菖蒲》載曰:「典術雲: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菖蒲以九節為寶,以虎鬚為美,江西種為貴。
  • 文人畫室多有菖蒲,菖蒲對於文人代表怎樣一種情懷?
    清供,是以中國文人別具一格的人文情境和感悟方式,體驗至美而道的生活哲學。而此時院內,春分含笑,芯如翠玉,口吐朱蕊,萬綠叢中幽然芬芳。摘取一枝,配以春竹嫩葉,插瓶置於案頭。偷得浮生半日閒,換取陋室一清香。案頭菖蒲,則更適合汲一瓢春日雨水,與之對話。菖蒲忍寒苦,性喜陰溼,養時多不見日。秋冬嚴冷,百草爛死,菖蒲卻依舊愴然獨馨,「細如毛髮綠毿毿,寂寞無人共歲寒」。
  • 菖蒲的生日來歷,應和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有關|百家故事
    《本草菖蒲》載曰:「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因而古人認為菖蒲可以去除汙穢,闢邪驅鬼,因而在端午節懸掛菖蒲來祈求好運。而且隨著文化積澱,人們對菖蒲的珍愛愈來愈深,於是隨之不但崇拜,而且還給菖蒲過生日,並且言之鑿鑿認為是農曆四月十四,每到這一天,蓺養菖蒲的人們,會給菖蒲「剃頭」,讓菖蒲重新生長繁茂,從實際養護來看,確實有著科學道理,可是生日又是怎麼來的呢?
  • 菖蒲別稱泥菖蒲、香蒲、野菖蒲、臭菖蒲、山菖蒲、白菖蒲、劍菖蒲
    菖蒲別稱泥菖蒲、香蒲、野菖蒲、臭菖蒲、山菖蒲、白菖蒲、劍菖蒲、大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狀莖粗壯。葉基生,劍形,中脈明顯突出,基部葉鞘套折,有膜質邊緣。生於沼澤的、溪流或水田邊。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端午節有把菖蒲葉和艾捆一起插於簷下的習俗;根莖可制香味料。亦稱為堯韭。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莖毒性較大。口服多量時產生強烈的幻視。原產中國及日本,北溫帶均有分布。菖蒲產地原產中國及日本,北溫帶均有分布。生於沼澤地、溪流或水田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