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賞雅玩之趣——菖蒲

2021-02-07 器無用


        菖蒲類系天南星科(Araceae)菖蒲屬(Acrous)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僅是重要的中草藥材料,而且也是重要的觀賞花卉,在中國已有2100年以上的應用、栽培歷史,清代時與蘭、菊、水仙一起被喻為「花草四雅」(清.蘇靈:《盆景偶彔》)。同時,菖蒲類在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半島也具有比較悠久的栽培、觀賞歷史。例如,流行於日本鎌倉時代(1192~1333年)的五山文學中有多篇詠頌盆養石菖蒲的詩、文。朝鮮李朝世宗大王時代(1419~1450年)的名臣姜希顏所著的《養花小彔》中專門有石菖蒲一節。這些詩文的內容反映了日、朝在菖蒲類的鑑賞、風習、栽培技術方面曾深受中國的影響。但對於菖蒲類的觀賞應用史、種與品種的進化史及其傳統盆養技術因沒有學者作過專門研究,尚處於不明狀態。故作者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此進行了探討和考證,旨在探明這3方面內容,填補中國此項研究方面的空白。


1 菖蒲類的應用歷史
        歷史時代不同,菖蒲在中國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中所起作用也有所差異,但大致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
       1.1 對石菖蒲的迷信時期—晉代(265~426年)以前
        從戰囯(公元前476~前256年)到秦(公元前221~前206年)、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700年間,神仙思想盛行於中國,特別是秦始皇、漢武帝,他們把茫茫渤海視為神秘領域,認為海中仙島有生不死之靈丹妙藥。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人們產生了對某些中草藥植物的盲目崇拜。由於菖蒲類具有「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臟,明耳目,久服輕生不忘,高志不老」(宋.蘇軾:《石菖蒲贊並敘》)的醫藥價值,導致了人們對菖蒲類的迷信崇拜。
1.2 庭園觀賞栽培時期—始於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因菖蒲類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從西漢起,已開始在皇家園林中栽培。
       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樹,有菖蒲百本(六朝.佚名:《三輔黃圖》扶荔宮)
       扶荔宮是為在長安栽植荔枝等南方花木而設立的保護設施或場所。元鼎六年為公元前111年,說明中國最遲已在2100年前開始了菖蒲類的觀賞栽培。
       1.3 盆養觀賞栽培時期-始於北宋(960~1127年) 
       北宋時期,尤其是在宋徽宗在位的25年間(1101~1125年),欣賞奇樹、異卉、怪石之風盛行於皇室與士大夫之間,同時盆養石菖蒲也成為庭園與書齋中重要的裝飾物之一。
        歲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無不悴者,爰有瓦缶,置水鬥許,間以水石,有草鬱然,俯窺其拫,與石相連絡。其生意暢遂,顏色茂好,若夏雨解籜之竹,春田時澤之苗,問其名曰,是為菖蒲(宋.張耒:《石菖蒲並序》)
        蘇軾(1036~1101年)還記述了書齋中擺飾盆養石菖蒲的情景:
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宋.蘇軾:《石菖蒲贊並敘》)
         作為文人清賞雅玩之趣的盆養石菖蒲,盛行於北宋後,歷經近千年,與庭園中栽植菖蒲的習慣相同,一直流傳至今。


2 菖蒲類的種與品種的進化史 

2.1 唐代以前以根莖節數記載菖蒲類
        唐代以前的文獻中,有關菖蒲類的記載較多,此處選列如下:
        石上菖蒲,一寸九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伊水》)
        番禺東有澗,生菖蒲,皆一寸九節(晉.嵇含:《南方草木狀》)
        石上菖蒲,一寸十二節(唐.張藉《寄菖蒲》)
        菖蒲類為根狀莖,所以,唐代以前的文獻中多以根莖節數記載菖蒲類。
2.2 宋代依據根莖節數和生長環境分類
        宋代文獻中記載菖蒲類的方法比以前有所改進,人們在根據根莖節數記載菖蒲類的同時,還注意到了不同生長環境中菖蒲類的節數有所不同。
        菖蒲,一名昌,其根盤曲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旁引三四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一名昌陽(宋.陳景沂《全芳備祖》)。
        菖蒲……生石磧上概節者,良。生下溼地大根者,乃是昌陽,不可服(宋.蘇軾:《石菖蒲贊並敘》)。


        經過分析,作者認為,上記菖蒲很有可能就是現在的石菖蒲(A.tatarinowii),而昌陽很有可能是菖蒲、(A. calamus) (見表1)


2.3 明、清代出現多種種、品種
        由於菖蒲類大量的被栽培於庭園與盆景中,從明代開始出現多種種與品種。王象晉在《二如亭群芳譜》菖蒲一節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菖蒲類的種:
        菖蒲,一名昌陽,一名昌歜,一名堯韭,一名蓀,一名水劍草,有數種。生於沼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蒲也,名白菖;生於溪間,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蒲也,名溪蓀;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餘者,石菖蒲也;養以沙石,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者,葉茸如韭者,亦石菖蒲也。
        上文所記載的昌陽、昌歜,堯韭以及水劍草,是菖蒲屬數種植物的別名。作者認為,泥蒲,名白菖者,為現在的菖蒲、水蒲,名溪蓀者,並不屬於菖蒲屬,而屬於鳶尾科鳶尾屬(Iris)的溪蓀(I.nertschinskia(I.sanguinca))。高尺餘的石菖蒲者即是現在的石菖蒲。最後記載的高四五寸的種類為長年在盆中栽培的石菖蒲,因逐年修剪而出現低矮狀株形而已。接著,王象晉敘述了菖蒲類的品種:
        種類有虎鬚蒲.又有龍錢蒲.此外又有香苗、劍脊、金錢、牛頂、臺蒲,皆品之佳者。
        文中之「種類」一詞,基本上為現在的品種之意。上記名除「金錢」屬於菖蒲類的金錢蒲(A.graminus)之外,其它全為石菖蒲與金錢蒲的園藝品種。
清代陳淏子在《花鏡》中,也記載了菖蒲類的品種:
        品之佳者有六:金錢、牛頂、虎鬚、劍脊、香苗、臺蒲。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鬚、香苗三種。
        從上文內容可知,清代繼承了明代菖蒲類品種以及品種的名稱,文中出現的「品(品之佳者)」一詞相當現在的品種之意,這是難能可貴的。
2.4 現代菖蒲類的科學分類
        經過查閱《中國植物志》〔1〕以及其它現代植物書刊,關於中國現在園林與盆栽、盆景中所栽培菖蒲類(特別是石菖蒲)品種,因無學者進行過深入研究之故,尚處於不明狀態,現特將日本庭園與盆栽中所栽培的石菖蒲的品種歸納如下,以供參考。
        依據葉型、葉色、生長勢等進行分類,在日本石菖蒲的著名品種有:①『伊達錦』列植於庭園中或散植於枯山水中;②『朧』適於盆養的小型品種;③『正宗』適於盆栽;④『晝夜』最適合淺盆栽植;⑤『天鵝絨』最適在小盆中栽植觀賞。


3 石菖蒲的傳統盆養技術 

3.1 盆養石菖蒲的功益
        盆養石菖蒲始於北宋,能夠歷經南宋、元、明、清以至現代的900年間,主要因為它在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具有以下功益。
3.1.1 高雅的觀賞植物
        石菖蒲的根、葉、株形以及附著的怪石、盆水都可作為觀賞的對象,因而盆養石菖蒲成為庭園與文人書齋中常見的擺飾物。
3.1.2 表現文人淡泊的心境
        中國古代文人常以石菖蒲表現自已的心境,蘇軾對石菖蒲的品格記述到:「至於(石菖蒲,作者加)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安豈昌陽所能仿佛哉?「(宋.蘇軾:《石菖蒲贊並敘》)。同時,石菖蒲還象徵著文人不畏權貴的氣胃:」四時青青不改色兮,烈日凝冰無能厄兮「(宋. 王炎:《石菖蒲並序》)。
3.1.3 吸附燈煙,有益人體健康
        盆養石菖也具有吸附煙塵的防護功能,因而,《二如亭群芳譜》中載曰:」有虎鬚蒲,燈前置一盆,可收燈煙,不薫眼「(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3.2 盆養石菖蒲的栽植(基質)法
3.2.1 附石栽植法
        附石法是傳統栽培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多把石菖蒲種植於奇石的洞穴或低凹處,讓根扎入石縫中或附著於山石上,具體的方法如下:
        芒種時種以拳石,奇峰清漪,翠葉蒙茸,亦几案間清玩也。石須以上水為良。武康石浮鬆,極易取眼,最好紮根,一栽便活,然此等石不甚賤,不足為奇品。惟崑山巧石為上,第新得深赤色者,火性未絕,不堪栽種,必有酸米泔水浸月餘,置庭中日曬雨淋,經年後,其色純白,然後種之,箆片扺實,深水盛養一月後便紮根,比之武康諸石者細而短。羊肚石為次,其性最鹼,往往不能過冬(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從上文可知,利用附石法種植石菖蒲時,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山石種類,而且還要注意山石的新舊、酸鹼性等。石種以崑山巧石為最上等,這早已被記載於宋代的《雲林石譜》中。同時,宋代還採取了先種在圓石上,再移植於奇石上的過渡方法:「菖蒲,初種在圓石上,一再移於好石之上,極細而不粗」(宋.吳惲撰,元. 張福補遺:《種藝必用》111條)。
3.2.2 文石栽植法
        文石,是有紋理之石,一般指有觀賞價值的小型橢圓狀石子。用文石在盆盎中栽植石菖蒲,不僅可起固定根部與植株的作用,而且文石也可成為觀賞的對象之一,蘇軾曾用文石栽植石菖蒲一盆:「餘遊慈湖山中,得數奪,以石盆養之,置舟中,間以文石,石英璀璨芳鬱,意甚焉」(宋.蘇軾:《石菖蒲贊並敘》)。
3.2.3 瓦屑栽植法
        清代時瓦屑也成為盆養石菖蒲的基質之一。《花鏡》中對此法記載到:「在夏初以竹剪修淨,取細砂或瓦屑密種,深水蓄之,勿令見日「〔2〕 。瓦屑保水、透氣性良好,舊瓦瓦屑又具有一定的對植物生長有益的營養成分,因而,瓦屑也是盆養石菖蒲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栽培基質。
3.2.4 砂栽植法 
        《二如亭群芳譜》中對明代用砂作基質栽植石菖蒲的方法有如下記載:
夏初取橫雲山砂土,揀去大塊,以淘浄粗者,先盛半盆取其洩水。細者蓋面,與盆口相平。大巢一可分十,小巢一可分二三。取圓滿而差大者作主,餘則視盆大小旋繞明植。經雨後其根大露,以砂再壅之,只須置陰處,朝夕微微灑水,自然榮茂(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以上文內容可知,砂中栽植法主要用於石菖蒲的盆中分株繁殖。
3.2.5 木炭種植法、水培法以及綜合法
        《二如亭群芳譜》與《花鏡》對石菖蒲的木炭種植法作了如下記述:「若種炭上,炭以有皮者佳。」「至梅雨時,用米飯同子嚼碎,噴於火炭上,則子自然生。」木炭種植法多用於播種繁殖。
        栽植時固定於帶洞的木板上,然後把根部浸入水中,可以進行水培。「根宜蓄水,而葉不宜近水,以木板刻穴架置寬水甕中,停陰處,則葉向上」(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除了上述各法外,明代以後還採用了兩種或多種基質配合使用的方法,在此名為綜合法,如「種以清泉潔石,壅以積年溝中瓦末,則葉細」(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3.3 盆養石菖蒲的養護管理
            蘇軾在《石菖蒲贊並敘》中記載:「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可見,石菖蒲雖為草本,栽植於盆中後,如果管理得當,也可數十年蒼翠茂盛。要使盆養石菖蒲常年不枯,養護管理十分重要。中國在盆養石菖蒲的養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方法。 
3.3.1 光照條件
        石菖蒲生長於林下溪水旁,為陰性植物,因而盆養石菖蒲應避免光照。但為了保持低矮的棵形(觀賞的需要),又應給予一定的非直射光照。所以,盆養石菖蒲在白天應置於書齋窗戶旁,或者庭園中的簷下、樹蔭,夜間應置於庭園中,接受自然的雨露。古人的經驗是:「夜移見露,日出即收」,「見天不見日,見天挹雨露,見日恐粗黃」。
3.3.2 越冬管理與早春保護 
        石菖蒲分布於中國黃河流域以南各地。黃河流域以南可以自然越冬,但在北方各地栽植,特別是盆栽,更需要保護越冬。
        十一月宜去水藏於無風寒密室中,常瑾其戶,遇天日暖,少用水澆;或以小缸合之,則氣水洋溢,足以滋生(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凡冬月收石上菖蒲,須是先用大物貯砂,砂布滿,然後置菖蒲根於砂中,不大沒其苗,頓於向陽處收之,三五日間,亦須以浄水漢灌溉,但勿令凍,凍則損根,其苗則槁矣(宋.吳懌撰,元.張福補遺:《種藝必用》111條)。
        上述文獻記載了盆養石菖蒲的室內保護、小缸倒扣以及根部砂埋的三種方法。值得注意的還有石菖蒲不耐早春寒風,移出室外時應慎重:「菖蒲極畏春風。春未始開,置無風處。穀雨後則無患矣」(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3.3.3 澆 水 
            澆水是盆栽、盆景日常管理中最主要的內容。盆養石菖蒲以澆灌雨水與泉水為佳:「石菖蒲,須用石泉及天雨水,不可用河、井水」(宋.吳懌撰,元.張福補遺:《種藝必用》111條)。澆水時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添水不換水,添水使其潤澤,換水傷其元氣。」這可能由於菖蒲類的根部對冷熱敏感,全部換水後與以前盆水產生溫差,傷害根部,因而每次只少量添水;二是「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潤生,浸葉則潰爛「(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澆水過程中,用水衝冼根部可以促進石菖蒲的生長,提高觀賞價值:」石菖蒲喜冼根,頻冼則葉細而極秀髮「(宋. 吳懌撰,元.張福補遺:《種藝必用》111條)。
3.3.4 施 肥 
        盆養石菖蒲因栽培基質中或者水培時缺少養分,有時會產生黃葉現象而需要施肥。明代多施用鼠糞與蝙蝠糞:」如患葉黃,壅以鼠糞或蝙蝠糞,用水灑之「(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3.3.5 修 剪 
        盆養石菖蒲的修剪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剪除枯黃葉與病蟲傷害過的葉片;二是為了促使從根基萌發新的葉叢。前者多於四月進行:」四月初旬.粗葉修去。「後者多於生長旺盛的夏季進行:」宜剪不宜分,頻剪則細短,頻分則粗稀「(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菖蒲)。


4 結 論

        通過以上分析、研究,對菖蒲類在中國的觀賞應用史、種與品種的進化史及傳統盆養技木諸方面可得出以下結論。
⑴ 菖蒲類在中國的觀賞應用史可分為3個階段:晉代以前是人們對菖蒲類的崇拜與迷信時期;從西漢開始在庭園中進行觀賞栽培;從北宋開始在盆器中進行觀賞栽培。作為庭園觀賞植物,菖蒲類在中國已有21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作為盆景、盆栽植物,已有900年以上的歷史。
⑵ 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替,中囯對菖蒲類的種類、品種的記載與分類方法有下列4種:唐代以前以根莖節數記載菖蒲類;宋代依據根莖節數與生長環境對菖蒲類進行記載與分類;明、清代依據生長環境與株形對菖蒲進行分類;現代用科學的植物分類法進行分類。根據考證可知:中國從明代起菖蒲類開始出現多種種與品種。
⑶ 根據栽培(附著)基質與栽植方法的不同,傳統的盆養石菖蒲有附石栽植法、文石栽植法、瓦屑栽植法、砂栽植法、木炭種植法、水培法以及綜合法等多種。
⑷ 本文最後還對傳統盆養石菖蒲的養護管理技術與方法,包括光照條件、越冬管理與早春保護、澆水、施肥以及修剪等方面作了分析與總結。



附彔:

        [清]陳淏之《花鏡》卷六花草類考菖蒲 昌陽:
        菖蒲一名菖斀zhú,一名堯韭。生於池澤者泥菖也,生於溪澗者水菖也,生水石之間者石菖也。葉青長如蒲蘭,有高至二三尺者。葉中有脊,其狀如劍,又名水劍。其根盤曲多結,亦有一寸十二節至二十四節者。仙家所珍。惟石菖蒲入藥。品之佳者有六:金錢、牛頂、虎鬚、劍脊、香苗、臺蒲,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鬚、香苗三種。性喜陰溼,總之用沙石植者葉細,泥土植者葉粗。

        其法:在夏初以竹剪修淨,取細沙或瓦屑密種,深水蓄之,勿令見日。秋初再剪,不染塵垢,及犯油膩,並貓吃水,則葉青翠,細軟如絲。尤畏熱手撫摩,宜作一線卷小杖,時挹其葉。霜降後須藏於密室,或以缸蓋之,至春後始出,不見風雪。歲久不分,便細密可愛。若石上種者,尤宜洗淨,當澆雨水,勿見風煙。夜移就露,日出即收。如患葉黃,壅以鼠糞,或蝙蝠屎,用水灑之。如欲苗直,以棉裹箸頭,每朝捋之。

        又一種生下溼,而葉無脊,根粗大如指者,名昌陽,肥則開花結子,候子老收之。至梅雨時用米飯同子嚼碎,噴於火炭上,則子自然生。苗必細極不用煩剪。

        昔人種訣云:「春遲出(春分方出),夏不惜(四月十四菖蒲生日,用竹剪去淨,自生,不愛惜),秋水深(深水養之),冬藏密(須藏密室)。」又忌訣云:「添水不換水(添者慮其幹,不換存元氣),見天不見日(見天沾雨露,見日恐焦枯),宜剪不宜分(頻剪須細,或逐葉摘剝更妙,多分則葉粗),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潤,浸葉則爛)。其法盡之矣。此皆為盆玩而言,若人藥用,不必如此調護也。燈前置一盆,可收燈煙,使不薰眼,蒲花人食之,可以長年,然不易得。昔蘇子由盆中菖蒲,忽開九花,人以為瑞。蒲之根,白節疏者可作葅,俗於端陽午時,和雄黃舂碎,下酒飲,謂之蒲節酒。


蘇軾《石菖蒲贊(並敘)》

《本草》:菖蒲,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久服輕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注云:生石磧上穊節者,良。
生下溼地大根者,乃是昌陽,不可服。
韓退之《進學解》云:「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稀苓。」
不知退之即以昌陽為菖蒲耶?抑謂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須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韋、石斛之類。
雖不待土,然去其本處,輒槁死。
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
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
其輕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陽之所能及。
至於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仿佛哉?餘遊慈湖山中,得數本,以石盆養之,置舟中。
間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鬱,意甚愛焉。
顧恐陸行不能致也,乃以遺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視之。
餘復過此,將問其安否。
贊曰:清且泚,惟石與水。
託於一器,養非其地。
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
不如此,何以輔五藏而堅發齒。



明代王象晉編撰的《群芳譜》中之「菖蒲」條

菖 蒲①
一名昌陽,一名菖歜,一名堯韭,一名蓀。有數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蒲也,名白菖。生於溪詢,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蒲也,名溪蓀②。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餘者,石菖蒲③也。養以沙石,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茸如韭者,亦石菖蒲也。又有根長二、三分,葉長寸
許,置之几案,用供清賞者,錢蒲也。服食入藥,石蒲為上,餘皆不堪。此草新舊相代,冬夏長青。《羅浮山記》言:「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本草》載:「石菖蒲一寸九節者良」。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臟,通
九竅,明耳目,久服可以烏鬚髮,輕身延年。經曰:「菖蒲九節,仙家所珍。」《春秋鬥運樞》曰:「玉衡星
散為菖蒲。」《孝經授神契》曰:「菖蒲益聰。」生石磧者祁寒盛暑,凝之以層冰,暴之以烈日,眾卉枯瘁方
且欝叢茂,是宜服之卻老。若生下溼之地,暑則根虛,秋則葉萎,與蒲柳何異,烏得益人哉?種類有虎鬚蒲,燈前置一盆可收燈煙,不薰眼。泉州者不可多備,蘇州者種類極粗。蓋菖蒲者木性,見土則粗,見石則細。蘇州多植土中,但取其易活耳。法當於四月初旬收緝幾許,不論粗細,用竹剪淨剪,堅瓦敲屑,篩去粗頭,淘去細垢,密密種實,深水蓄之,不令見日,半月後長成,粗葉剪去,秋初再剪一番,斯漸纖細。至年深月久,盤根錯節,無塵埃、油膩相染,無日色相干,則自然稠密,自然細短。或曰,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無踰此時,宜積梅水漸滋養之。又有龍錢蒲,此種盤旋可愛,且變化無窮,缺少亦活。夏初取橫雲山砂土,揀去大塊,以淘盡粗者,先盛半盆,取其洩水細者蓋面,與盆口相平。大窠一可分十,小窠一可分二、三。取圓滿而差大者作主,餘則視盆大小旋繞明植。大率第一回不過五窠六窠,二回倍一,三回倍二,斯齊整可觀。經雨後其根大露,以沙再壅之。只須置陰處,朝夕微微灑水,,自然榮茂,不必盛水養之。一月後便成美觀,一年後盆無餘地,二年盡可分植矣。藏法與虎鬚蒲略同。此外,又有香苗、劍脊、金錢牛、頂臺蒲,皆品之佳者,嘗謂化工造物,種種殊途,靡不藉陽春而發育,賴地脈以化生,乘景序之推移,而榮枯遞變均未足擬,卓然自立之君子也。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烏可以常品同之哉?他如水蒲雖可供葅,香蒲雖可採黃,均無當於服食,視石蒲不啻經庭矣。
栽種養盆蒲法:種以清泉潔石,壅以積年溝中瓦末,則葉細。畏熱手撫摩及酒氣、腥味、油膩、塵垢汙染,若見日及霜雪煙火皆蕤。喜雨露,遂挾而驕。夜息至天明,葉端有綴珠,宜作綿卷小杖挹去,則葉杪不黃。愛滌根,若留以泥土,則肥而粗。須常易去水滓,取清者續以新水養之。久則細短,油然蔥蒨。水用天雨。嚴冬經凍則根浮萎腐。九月移置房中,不可缺水。十一月宜去水,藏於無風寒密室中,常瑾其戶。遇天日暖,少用水澆,或以缸合之,則氣水洋溢,足以滋生,不然便枯死。菖蒲極畏春風,春末始開,置無風處,穀雨後則無患矣。語云:「春遲出,春分出室,且莫見雨。夏不惜,可剪三次。秋水深,以天落水養之。冬藏密,十月後以缸合密。」又云:「添水不換水。添水使其潤澤,換水傷其元氣。見天不見日。見天挹雨露,見日恐粗黃。宜剪不宜分,頻剪則短細,頻分則粗稀。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滋生,浸葉則潰爛。」又云:「春初宜早除黃葉,夏日長宜滿灌漿,秋季更宜沾重露,冬宜暖日避風霜。」又云:「春分最忌摧花雨,夏畏涼漿熱似湯,秋畏水痕生垢膩,嚴冬止畏見風霜。」
養石蒲法:芒種時種以拳石,奇峰清漪,翠葉蒙茸,亦几案間雅玩也。石須上水者為良。根宜蓄水,而葉不宜近水。以木板刻穴架置寬水甕中,停陰所,葉則向上。若室內即向見明處長,當更移轉置之。武康石浮鬆,極易取眼,最好紮根,一栽便活。然此等石甚賤,不足為奇品。惟崑山巧石為上,第新得深赭黃者,火性未絕,不堪栽種。必用酸米泔水浸月餘,置庭中日曬雨淋,經年後,其色純白,然後種之,篾片抵實,深水盛養一月後便紮根。比之武康諸石者,細而且短。羊肚石為次,其性最鹹,往往不能過冬。新得者枯渴,亦須浸養期年,使其鹹渴盡解,然後種之,庶可久耳。凡石上菖蒲,不可時刻缺水。尤宜洗根,澆以雨水,勿見風煙,夜移見露,日出即收。如患葉黃,壅以鼠糞或蝙蝠糞,用水灑之。若欲其直,以綿裹筋頭,每朝捋之亦可。若種炭上,炭必有皮者佳。菖蒲梅雨種石上則盛而細,用土則粗。 (《藝苑譜》)

詮釋:
① 菖蒲系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有香氣,學名Acoruscalamus。又名白菖蒲,水菖蒲(《名醫別錄》〉。葉狹長,排列成兩行,主脈顯著。初夏間抽花莖,著生小花,淡黃色,穗狀花序圓柱形。菖蒲味辛性溫,有祛痰溼、開心竅的作用,並有散風溼之效,可治關節疼痛。全草可提取芳香油。
②溪蓀,亦稱水菖蒲,系鳶尾科多年生草本。葉細長。初夏自葉間抽花莖,頂端著花2-3朵,花大,色紫或白,花蓋6片,外層三片下垂,其基部內面有網狀斑紋。名見《本草》。
③石菖蒲,亦稱細葉菖蒲,系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生水邊,有芳香,學名Acorus gramineus。形似菖蒲,但植株矮小。葉線形,主脈不明顯。初夏抽花莖,穗狀花序圓柱形,著生多數黃色小花。變種頗多,小形者供盆栽觀賞。



相關焦點

  • 菖蒲之魅
    ,清代時與蘭、菊、水仙一起被喻為「花草四雅」(清.蘇靈:《盆景偶彔》)。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宋.蘇軾:《石菖蒲贊並敘》)作為文人清賞雅玩之趣的盆養石菖蒲,盛行於北宋後,歷經近千年,與庭園中栽植菖蒲的習慣相同,一直流傳至今。
  • 『 菖蒲 · 雅趣何須貴 』
    至於忍寒苦,安澹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仿佛哉?——蘇軾 《石菖蒲贊》水陸草木之花,各有其美、其趣,而草木之中,愛菖蒲者亦眾。此處來看,便可解為何古今文人雅士皆愛菖蒲之疑。《本草·菖蒲》中載:「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 李樹華博士關於菖蒲的論著
    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宋.蘇軾:《石菖蒲贊並敘》)作為文人清賞雅玩之趣的盆養石菖蒲,盛行於北宋後,歷經近千年,與庭園中栽植菖蒲的習慣相同,一直流傳至今。附彔:[清]陳淏之《花鏡》卷六花草類考菖蒲 昌陽:菖蒲一名菖斀zhú,一名堯韭。生於池澤者泥菖也,生於溪澗者水菖也,生水石之間者石菖也。葉青長如蒲蘭,有高至二三尺者。
  • 菖蒲的種植之法
    取數百以養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詩,句有「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云云。張耒在《石菖蒲並序》定道:「歲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無不悴者。爰有瓦缶,置水鬥許,間以水石,有草鬱然,俯窺其根,與石相連絡。其生意暢遂,顏色茂好,若夏雨解籜之竹,春田時澤之苗,問其名曰,是為石菖蒲」。彈子渦與水石種菖蒲,類似於現在用雨花石種水仙,即以小石子固其根部,以水養之。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
    戰國時期,五月五也是屈原投江之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逐漸發展出在端午這一天食粽子、賽龍舟的端午習俗。菖蒲被用於驅邪散毒的傳統,可以追溯到秦代文獻《呂氏春秋》的敘述:「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菖蒲,水草也。冬至後五十七日而挺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古人認為菖蒲的生長集中體現了一年中由陰蔽到陽發的起承轉合,菖蒲葉片形態有脊似劍,被視為斬舊迎新、祛邪闢晦的象徵。
  • 菖蒲
    早在西漢時,菖蒲已開始在皇家園林中種植,六朝佚名《三輔黃圖》中 「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樹,即有菖蒲 」。菖蒲移於盆盎之中,製成盆景者,據說在唐代便有了,宋代開始盛行。他曾於蓬萊縣(今屬山東)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用以養菖蒲,作文記曰:「登蓬萊閣下石壁幹丈,為海水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上人謂此彈子渦也。取數百以養菖蒲。」詩有「歲十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云云。
  • 菖蒲三品 讓有佛性的菖蒲來薰染安齋裡的俗身
    >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
    究其根本,來自山野溪澗的菖蒲本就不染纖塵、不喜近人的習性,使它無法真正融入實用主義的大眾文化。同時,菖蒲高潔的形態被歷代文人賦予了太多審美和表意的寄託,代表了古代知識分子趣之所向和節之堅守,反而導致它淪為消逝於大眾視野的宿命。 如今,菖蒲在中國民俗文化中被不斷賦予新時代的氣息,希望其能在倡導文化復興與尋根的今天,真正融入現代生活,並引領我們回歸傳統文化的精神故鄉。
  • 菖蒲:畫家筆下的最愛
    菖蒲,有文人草之譽,為古代江南文房必備之雅物,青蔥翠綠,飄逸俊秀,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文人秉性氣質。案頭多一盆菖蒲,就多了一份清雅,小小菖蒲,蘊涵了中國人的日常趣味和文化品格。菖蒲還常常入畫,是很多畫家筆下的常見題材。
  • 五爺的那些菖蒲
    菖蒲為百草之先生也,在《神仙傳》裡也有記載漢武帝劉徹遊嵩山時,遇到九嶷山仙人指點,服食菖蒲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故事。從五爺那幾筆勾描中似乎能嗅到蒲草的清香,仿佛那提筆的一瞬間,筆尖上的那滴清墨就是在菖蒲中提煉出來的精油,散發著芳香,揮墨的瞬間一氣呵成,神形正佳。
  • 菖蒲,雖小卻真的很「精緻」
    菖蒲,是天南星科菖蒲屬,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菖蒲,因簡而潔,因俗而雅,有出塵之致,其俊秀卓然氣韻,也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秉性,慢慢成為流行的案頭清供。對於文人士大夫來說,菖蒲不沾汙泥,僅僅憑藉淨石與清水生存,顯得有種象徵意義,仿佛是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汙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鏡影,自然愛不釋手。一班士子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厭居豪華,渴慕山林田園之勝,對於盆景這種縮微的自然,興趣便愈發濃厚。把盆景擺放在書房,就成了文房清供。在中國古代,文房清供,既是書房用具,亦是文人雅客賞玩之物,悠悠歷史長達千年。
  • 畫家筆下的菖蒲,清涼又瑞氣
    從唐宋開始,文人士大夫開始流行植菖,甚至,有無菖蒲不文人的說法,可見菖蒲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置於案頭,香氣清雅。在花鳥畫興盛的清代、民國,菖蒲自是畫家們筆下樂於描繪的植物。鄭板橋、金冬心、苦瓜和尚、八大山人、羅兩峰、吳昌碩、齊白石等常以菖蒲為題作畫。      通過欣賞菖蒲畫,能夠使我們在造景、選材、配石、配盆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提升自己的菖蒲藝術水平。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戰國時期,五月五也是屈原投江之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逐漸發展出在端午這一天食粽子、賽龍舟的端午習俗。    菖蒲被用於驅邪散毒的傳統,可以追溯到秦代文獻《呂氏春秋》的敘述:「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菖蒲,水草也。冬至後五十七日而挺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古人認為菖蒲的生長集中體現了一年中由蔭蔽到陽發的起承轉合,菖蒲葉片形態有脊似劍,被視為斬舊迎新、祛邪闢晦的象徵。
  • 文人菖蒲:市場菖蒲的分類辨識及鑑賞
    由於菖蒲在先秦時期就被列為去除瘟疫、益壽延年的神藥,在《神農本草經》上就有記載:「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 首先我們先指出,古代關於菖蒲的藥性記載和大多詩詞讚嘆,尤其是文房清供的菖蒲,基本上都是指的天南星科、菖蒲屬草本植物,菖蒲屬我國有7個品種和2個變種,分別是石菖蒲
  • 文人畫室多有菖蒲,菖蒲對於文人代表怎樣一種情懷?
    案几上擺放著茶壺茶具、果盤香插,博古架上的文房清供依次錯落。歲時清供,以清雅為供,即清幽典雅、清麗高雅為情境的供奉侍弄。以節令歲時為由頭,花物之悅目娛心的實用性,轉化為比德言志的品格性,欣賞對象也變成了理念代表,呈現出一種意象獨特的人文景觀。清供,是以中國文人別具一格的人文情境和感悟方式,體驗至美而道的生活哲學。而此時院內,春分含笑,芯如翠玉,口吐朱蕊,萬綠叢中幽然芬芳。
  • 微雨花菖蒲
    「時雨西行」是一種花菖蒲的名字,取自日本著名旅人松尾芭蕉的俳句。我第一次見它時,是個雨天,綿綿細雨灑落在淺藍色花瓣上,最終匯成水滴沿著下垂的花瓣滑落,靈動,美好。時雨西行的花色為極淺的藍色,恰如泉水般清澈,日本將這種色系稱之為水色,真是最恰當不過。
  • 農村的野菖蒲能在家栽種嗎,栽種菖蒲需要注意什麼?
    野菖蒲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了解菖蒲的朋友知道,菖蒲的野生品種一般分布在河湖溝渠的水邊、沼澤溼地之處、山谷溪流的潮溼的地方,可以說生長環境比較惡劣了。同時菖蒲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冬季以地下莖越冬,耐陰、耐溼、耐寒,只要不缺水幾乎死不了的小強。
  • 香苗菖蒲究竟是何種菖蒲?
    香苗菖蒲究竟是何種菖蒲?花木君在文房清供植物裡面,菖蒲非常受人們歡迎,在文人案頭几旁,一小盆菖蒲,作為點綴之物,小巧葳蕤,一叢並發,盤根錯節,葉纖莖細,於無為處顯丘壑,不經意間露春色。菖蒲超凡脫俗、青蔥翠綠,亭亭玉立,飄逸俊秀,簡潔雅致,也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文人秉性氣質。菖蒲之於文房,彰顯古樸典雅之風,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詠嘆菖蒲的詩詞不勝枚舉,俯拾皆是,筆者曾撰文點評,此處就不贅述。菖蒲的種類很多,從植物學來說我國有7個品種和兩個變種,分別是水菖蒲、石菖蒲、錢菖蒲、長苞菖蒲、茴香菖蒲、寬葉菖蒲、香葉菖蒲(?)
  • 文人雅草之菖蒲
    聽上去很新穎,但其實千百年前的古人們早已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為了一盆菖蒲,為它定生日,為它吟詩,每日打理。菖蒲,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從古至今,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都有人為它著迷,為它寫詩,對它百般呵護。 野外的菖蒲,或在山谷幽林中,或是臨水而居。片片長葉尖細如寶劍出鞘,似一位綠林劍客。但若養在廳堂書房,它就像是小家碧玉呢。
  • 無菖蒲,不文人
    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則生機盎然,富有而滋潤,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先民崇拜該草類,把菖蒲當作神草。《本草•菖蒲》載曰:「典術雲: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菖蒲以九節為寶,以虎鬚為美,江西種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