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有文人草之譽,為古代江南文房必備之雅物,青蔥翠綠,飄逸俊秀,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文人秉性氣質。案頭多一盆菖蒲,就多了一份清雅,小小菖蒲,蘊涵了中國人的日常趣味和文化品格。菖蒲還常常入畫,是很多畫家筆下的常見題材。畫中觀菖蒲,也可以在造景、選材以及盆、石搭配方面提供可參考的經驗。日前,「澄湖·海上菖蒲文房展」正在上海賢禾美術館展出,來自上海與崑山兩地的10餘位書畫家,以菖蒲為題,用筆墨語言描繪他們理解中的菖蒲文化。
文房之中,與菖蒲搭配最多的,就是雅石了。雅石質堅韌、性靜默,與耐苦寒、安淡泊的菖蒲相得益彰,契合性情高潔的淡泊韻味。種好菖蒲之後,在盆中合適的位置點綴賞石,有點國畫中蘭石圖的韻味。還可以將菖蒲直接種植在枯木、山石之上,極富大自然的野趣。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無論是樊明龍的《清韻》《雙清》還是黃曉巖的《覓》《靜》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菖蒲與雅石的結合。作家楊守松的《拾畫》《觀畫》描繪一座山石上萌發的一些菖蒲的嫩芽,濃淡乾濕對比明顯,山石層巒疊嶂,菖蒲從石縫裡長出了一抹綠色,筆墨自然,充滿著生命的張力。
同樣是菖蒲與雅石,不同的藝術家展現出的風格也是大相逕庭。上海賢禾美術館執行館長李言的《清賞》《供養》則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山峰的形狀,以此來襯託菖蒲的鬱鬱蔥蔥。中國書協會員霍正斌則將書法的線條運用於繪畫的創作中,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還有的仿古,如國家一級美術師俞建良的《吳昌碩菖蒲詩意圖》《山清白石菖蒲情》,就有吳昌碩畫菖蒲的草情篆意,意在野氣,看似亂實則筆筆有出處。盧陽則在畫中「請」來了一隻青蛙,它或在踮腳觀賞菖蒲,或蹲坐在雅石之上,動靜結合,一派生機盎然。
養菖蒲的意義在於清賞把玩。植蒲定性,養蒲養心,時時照拂、澆水,可令人淨心修身。何崇權的作品《抱瑞》《觀姬》就將古人入畫,他們或緊抱菖蒲,若將心愛之物入懷;或遠遠觀望,把玩清賞,令人心生歡喜。所謂「人養蒲,蒲養人」,在種植菖蒲的過程中,一邊賞玩,一邊領悟其品格風骨,不斷從菖蒲中吸取精華,養自身之氣質,久而久之,便達到蒲人合一的境界了。徐晟巍已有20多年菖蒲種養經驗了,他告訴記者菖蒲美在「短、細、密」,要勤於修剪,越剪越短、越細越密。此次展出的畫作中,盆中菖蒲大多短小密實,契合這一特徵。
畫中菖蒲,也是文房的一角。隨著菖蒲逐漸成為文房清供之一,從參展藝術家的菖蒲主題作品中,也可以觀察到文房的布景與搭配。張長韶的作品《清供》中一盆菖蒲置於古畫前,畫中峻石林立、古木參天,畫前菖蒲靜謐、飄逸俊秀,二者相得益彰,甚是有趣。
【來源:松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