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控制了貨幣,就能控制世界:從未停止過的貨幣危機(上)

2020-12-23 陳思進

《貨幣的邏輯》引言 :誰控制了貨幣,就能控制世界!

從未停止過的貨幣危機(上)

貨幣為人類經濟生活帶來了莫大便利,人們多已習以為常;但若貨幣體系一旦失控,特別是現代信用貨幣的信用基礎動搖,陷於幣值崩潰的貨幣危機,通貨膨脹排山倒海而來,負面效應為害之烈,影響之廣,任何人間其他創造發明物甚至難以與之比擬。

貨幣危機的惡果主要表現在嚴重貶值和通貨膨脹。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弗裡特曼講得直白:「自遠古以來,當權者——無論是國王、皇帝,還是議會——都試圖用增加貨幣數量的辦法作為進行戰爭所需資源的手段,或建立不朽功績或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他們經常受到這種誘惑,每當他們真的這樣做時,通貨膨脹就會接踵而至。」

貨幣問世以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貨幣危機從不消停。進入20世紀後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貨幣危機越來越頻繁,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所受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浮動匯率大環境中,由於主權國家政治腐敗、貨幣金融政策失當,加之美元霸權轉嫁矛盾、外國制裁和壓力作用、國際投機家興風作浪等多方面外因,諸如匯率、利率和商品(特別是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相繼引發了一連串嚴重貨幣金融危機: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拉丁美洲貨幣危機,90年代相繼爆發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2-1993年)、墨西哥比索危機(1994-1995年)、東南亞貨幣危機(1997-1998年) 、俄羅斯盧布危機(1998年)以及巴西貨幣動蕩(1999年),另外還有2001年的阿根廷貨幣危機、2004年開始的辛巴威貨幣危機等。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於2008年在世界範圍內傳遞,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版圖上已經找不到沒有爆發過貨幣危機的國家或地區了。

近代史上一些國家貨幣崩潰的慘烈景象歷歷在目:

第一次大戰後, 1919年6月籤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凡爾賽和約),隨後成立專門委員會,決定戰敗國德國賠償2260億金馬克(一戰前的德國貨幣單位)且以黃金支付,於42年內還清。後在德方強烈要求下,經美國斡旋,減至1320億金馬克,在66年之內還清,並規定從1921年5月1日起,德國每年必須支付20億金馬克。德國接受了這個賠償條件,但因國內經濟和財政的嚴重困境,履行賠付困難重重。

---1921年的1320億金馬克約相當於4.7萬噸黃金,按2013年10月底金價(每盎司1350美元或1000歐元左右計)計相當於1.5萬億歐元。

由於經濟羸弱的德國拖欠戰爭賠款,法國和比利時於1923年初出兵佔領德國最富饒的魯爾工業區,引發一場大罷工,經濟更形惡化。德國政府消極應對危機,瘋狂開動印刷機,超發沒有商品或貴金屬作保證的紙幣,以支付福利開支和戰爭債務。馬克急劇貶值,一瀉千裡,迅速變得幾同廢紙。

1922年底時,德國馬克的最大面值為50 000,一年後變成了100萬億。

1923年11月底,德國的年通貨膨脹率達 325 000 000%。年初每個馬克的幣值達到2.38美元,到12月,紙馬克對美元的匯率變成了4.2萬億比1。意味著這一年裡,物價每兩天就翻番;一天發兩次工資也趕不上火山爆發般的大通脹;傍晚一隻麵包的價格可能等於早上一幢房屋的價值。在這次通脹中,德國股市漲了300億倍,而房地產價格卻相對下降87%,全體德國公民的財富基本歸零。

據說,當年德國一個小偷去別人家裡偷東西,看見一個籮筐裡邊裝滿了錢,他把錢倒了出來,只把籮筐拿走了;生動地反映了貨幣秩序崩潰時的亂象。如此混亂局面中,1923年1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髮動啤酒館政變。

老一輩中國人該不會忘記當年國民黨政府金圓券崩潰時的末日場景。國民黨為挽救其財政危機,維持日益擴大的內戰軍費開支,決定廢棄法幣,改發金圓券。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規定自即日起以金圓券為本位幣,發行總限額為20億元,金圓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釐;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外匯,凡私人持有者,限於9月30日前收兌成金圓券,違者沒收甚至處刑。

金圓券政策失敗的致命要害是發行限額漫無節制。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戰時赤字暴漲,希望得到的美國貸款援助落實不了,主要依靠發行鈔票填補;自此金圓券價值江河日下,一瀉千裡。

僅僅一個月後,整個國統區出現了存款擠兌和物資搶購狂潮,各地米店面鋪十店九空,許多地方不得不靠軍警維持市面。

1948年10月1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放棄剛剛在8月19日宣布實施的限價政策,準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並提高與金圓券的兌換率。限價政策一取消,物價再度猛漲,金圓券應聲急劇貶值。原來1美元兌4金圓券,立即降至1美金兌20金圓券,貶值五倍。

1948年10月11日,國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圓券發行辦法》,取消發行總額的限制。

於是,1948年11月時,原定發行限額20億元的金圓券就上升到了30億元,12月底達到81億元。1949年4月底飆升至5萬億元。6月份金圓券發行量突增至130萬億元,比10個月前初發行時增加6萬5千倍。鈔票面額相應地從發行之初的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種,加大到500元、1000元、5000元、1萬元、5萬元、10萬元乃至50萬元和100萬元。時人笑談:「國統區唯一仍然在全力開動的工業是印刷鈔票。」(待續)

(思進註: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

相關焦點

  • 控制貨幣發行權意味控制什麼?
    ,重新構建世界貨幣體系。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所有國家;誰控制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黃金不再拖美元後腿後,到1973年美元開始與石油掛鈎,從此,美國人雄據世界金融制高點,人類歷史見證了一個史無前例金融帝國的誕生!
  • 央行: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為主 兼顧轉型發展和金融改革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實踐,這一貨幣政策調控框架日臻成熟,不僅經歷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的考驗,而且在應對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國內的各個經濟周期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的調控效果。  在成功走出「滯脹」泥潭後,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主要發達國家進入長達二十多年之久的較高增長和穩定通脹的「大緩和」時代,貨幣經濟理論的進展對此功不可沒。
  • |議息會議|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益率曲線控制
    首先是貨幣政策框架評估結果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預期貨幣政策框架調整將納入「彌補性政策(Makeup Policy)」的概念,可能採用「平均通脹目標水平」。美聯儲從去年年初開始第一次對貨幣政策策略、工具和溝通方式進行公開評估,以全面研究如何在低利率環境下實現充分就業和價格穩定的目標。
  • 全球貨幣政策大事件:收益率曲線控制!買入一切?債券、信貸和股票等...
    來源:匯通網匯通網訊——6月22日,隨著各國央行向世界經濟注入數萬億美元,投資者正將目光投向全球貨幣政策的下一個大事件:收益率曲線控制,該策略涉及通過購買債券將某些期限的收益率降低到特定目標。周一(6月22日)隨著各國央行向世界經濟注入數萬億美元,投資者正將目光投向全球貨幣政策的下一個大事件:收益率曲線控制。該策略涉及通過購買債券將某些期限的收益率降低到特定目標,它曾經被認為是一種極端且不尋常的措施,之前只有日本央行四年前部署,當時情況已經明朗,20年來的通縮螺旋不會消失。
  • 董筱丹、溫鐵軍:民國危機與解放區折實貨幣
    這場通脹可溯至1929年那場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大蕭條」期間,美國為擺脫危機而調整了國內的貴金屬政策,其巨大成本外部化轉嫁導致了國民政府的貴金屬本位無法維持,但民國紙幣化改革後長期陷於高通脹,再度依靠「頂層設計」而把外匯作為本幣依據的「金圓券」深改,卻最終導致了民國金融、財政和經濟體系的全面潰敗。
  • 趙建:大危機塑造的經濟學世界與貨幣政策的未來
    今天上午朱民老師提到,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而這個未知的世界,就包括我們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在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裡,在整個金融市場大動蕩以及通脹消失的環境裡面,全球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了一片迷茫。
  • 中行原副行長:從虛擬貨幣到數字貨幣,為何比特幣從未真正流通?
    當前,「數字貨幣」出現多種探索。信用貨幣的產生和發展,大大增強了貨幣供應與總量控制的靈活性,但受到種種因素影響,卻又朝著貨幣超發、總量失控、貨幣金融風險持續積累——引發越來越嚴重的貨幣金融危機的方向不斷推進,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並探索創新貨幣運行體系與機制。
  • 【數字貨幣專題】歐央行行長拉加德:貨幣的未來(五十)
    作者:Christine Lagarde 歐洲中央銀行行長 本資料由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研究團隊編譯並整理 編者按: 貨幣是什麼?貨幣的未來又是什麼?
  • 交行行長劉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是數字貨幣與主權貨幣共生的格局
    回顧2020年上半年,我國經歷了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的最大衝擊。國際金融市場巨幅震蕩,原油市場一度暴跌出現負油價!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多國央行大幅降息,重啟金融危機時的流動性支持工具。全球經濟繼續失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月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較4月預測(-3%)更為悲觀。全球數字貨幣落地浪潮尚處於初期階段。逆全球化升溫,美國全面遏制中國已成為中長期戰略,中美脫鉤風險有所加大。
  • 大視界 | 「貨幣脫歐」後,捷克又贏了
    中歐內陸小國捷克上個月搞了件大事情,4月6日,捷克央行在特別會議上取消兌歐元的貨幣上限,歷時三年半掛鈎歐元的「捷克版QE」結束。
  • 信息量滿滿:貨幣「放水」是各國應對危機的「良藥」嗎?
    樓繼偉:各國貨幣「放水」反映在金融資產價格上漲退出不當會觸發風險(圖片來源:VPHOTO)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今年疫情衝擊下,各國通過貨幣政策「放水」以應對,但似乎未造成通貨膨脹問題。應對危機時的貨幣「放水」,是否成為了「靈丹妙藥」?對此,樓繼偉表示,各國央行貨幣政策不斷地「放水」,反映為金融資產價格,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不反映為一般貨物和服務的價格上漲。而「沒有多少錢能夠進入金融市場的這些人,他們是受害者」,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最強,他們沒有多少錢去買東西,所以跟收入分配差距擴大連在了一起。
  •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歷史
    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按照「1英鎊=4.03美元」的比例開始自由兌換美元及其它貨幣,隨後在一個多月不到的時間裡,其儲備大量流失,不得不在8月20日停止可兌換性。英鎊危機後,美國不再強烈要求各國如英國恢復可兌換性,緊接著在1948年的下半年撥付了巨額的「馬歇爾計劃援助資金」。
  • 世界上「最不值錢」的十大貨幣,去這個國家,就是「億萬富豪」!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富豪夢」,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成為千萬億萬富豪,最終實現財務自由,過上奢華的富貴生活。當然,這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和憧憬,現實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富豪中,諸如馬化騰、馬雲等商界大佬坐擁千億資產,才算得上真正的億萬富豪,馬化騰更是憑藉3300億資產成為中國新首富,位列2020年福布斯富豪榜單第18位。當然,這些大佬的財富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
  • 為什麼全球貨幣沒能統一?
    所以才出現了以各個國家信譽為背書,發行的國家法定貨幣。其次,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紙幣是出現在我國的宋朝,也曾經一度成為世界流通的貨幣,但是沒有成為全人類的貨幣。其三,1999年,歐元剛剛出現的時候,有人曾探討過發現亞元(亞洲元)和世界元的可能性。但是,十幾年後歐債危機發生之後,人們認識到了歐元這種模式的缺陷,用這種方式形成全人類的統一的貨幣,夢想基本上已經失敗了。美元成不了人類統一的貨幣,歐元也成不了人類統一的貨幣。
  • 數字貨幣能否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
    英格蘭銀行行長Mark Carney在8月的美聯儲年度研討會上表示,「技術發展為數字貨幣的發展提供了潛力。」他強調了當前美元的風險,並設想一種由多個國家支持的新數字貨幣與美元競爭。Carney還表示,當然美元不會在一夜之間就被取代,但銀行行長們現在應該考慮後美元時代的世界,而不是等出現危機後再開始被動變革。
  • 通過讓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 掌握了發行該貨幣的銀行
    達裡奧指出,大多數貨幣可能會在長期循環的經濟周期中重複,能夠印刷外匯儲備的國家將從中獲得好處。他還特地指出美元在國際交易中約佔55%。 他寫道,儲備貨幣可能是最重要的力量,甚至比軍事力量更重要。他將美國最近為應對全球冠狀病毒危機而採取的「直升機撒錢」行動,與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1933年3月5日宣布放棄金本位制相提並論。
  • 10個世界上「最不值錢」的貨幣,最後一個絕對是王者級別
    柬埔寨的貨幣非常的小,以國際匯率來看的話呢,1美金可以換到4071塊當地的貨幣。柬埔寨稱他們的貨幣為「瑞爾」。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一個非常驚人的點:光是第10名,1美金就能夠換到4071元!人民幣大概是1元美金可以換到7塊左右。你們就知道這些貨幣到底有多恐怖。那當地柬埔寨他們最大面額的鈔票是10萬瑞爾。
  • ...貨幣「放水」是各國應對危機的「良藥」嗎?後疫情時代如何布局...
    12月12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中投公司副總經理郭向軍談了對後疫情時代宏觀經濟形勢的看法。樓繼偉:各國貨幣「放水」反映在金融資產價格上漲退出不當會觸發風險
  • 既不是英鎊,更加不是美元,世界上最值錢的貨幣會是誰?
    文/李閏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與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當中,可能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因為每種貨幣含金量不同,在國際市場上面,各個貨幣之間並不是可以等價交換的。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比較值錢的貨幣可能是美元或者英鎊,對於最不值錢的貨幣大家可能了解的不是很多。那麼根據目前的匯率來看,最不值錢與最值錢的貨幣都是誰呢?
  • 2012,「貨幣」與「戰爭」?
    然而,2012年的世界並不太平,用「貨幣戰爭」來概括2012的全球局勢或許是恰當的,當然,並非陰謀論意義上的「貨幣戰爭」,而是「貨幣」、「戰爭狀態」及二者的互動。    筆者曾用「民粹主義的反向運動」來概括2011年的世界,那一年,無論阿拉伯世界還是西方世界都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