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邏輯》引言 :誰控制了貨幣,就能控制世界!
從未停止過的貨幣危機(上)
貨幣為人類經濟生活帶來了莫大便利,人們多已習以為常;但若貨幣體系一旦失控,特別是現代信用貨幣的信用基礎動搖,陷於幣值崩潰的貨幣危機,通貨膨脹排山倒海而來,負面效應為害之烈,影響之廣,任何人間其他創造發明物甚至難以與之比擬。
貨幣危機的惡果主要表現在嚴重貶值和通貨膨脹。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弗裡特曼講得直白:「自遠古以來,當權者——無論是國王、皇帝,還是議會——都試圖用增加貨幣數量的辦法作為進行戰爭所需資源的手段,或建立不朽功績或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他們經常受到這種誘惑,每當他們真的這樣做時,通貨膨脹就會接踵而至。」
貨幣問世以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貨幣危機從不消停。進入20世紀後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貨幣危機越來越頻繁,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所受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浮動匯率大環境中,由於主權國家政治腐敗、貨幣金融政策失當,加之美元霸權轉嫁矛盾、外國制裁和壓力作用、國際投機家興風作浪等多方面外因,諸如匯率、利率和商品(特別是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相繼引發了一連串嚴重貨幣金融危機: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拉丁美洲貨幣危機,90年代相繼爆發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2-1993年)、墨西哥比索危機(1994-1995年)、東南亞貨幣危機(1997-1998年) 、俄羅斯盧布危機(1998年)以及巴西貨幣動蕩(1999年),另外還有2001年的阿根廷貨幣危機、2004年開始的辛巴威貨幣危機等。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於2008年在世界範圍內傳遞,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版圖上已經找不到沒有爆發過貨幣危機的國家或地區了。
近代史上一些國家貨幣崩潰的慘烈景象歷歷在目:
第一次大戰後, 1919年6月籤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凡爾賽和約),隨後成立專門委員會,決定戰敗國德國賠償2260億金馬克(一戰前的德國貨幣單位)且以黃金支付,於42年內還清。後在德方強烈要求下,經美國斡旋,減至1320億金馬克,在66年之內還清,並規定從1921年5月1日起,德國每年必須支付20億金馬克。德國接受了這個賠償條件,但因國內經濟和財政的嚴重困境,履行賠付困難重重。
---1921年的1320億金馬克約相當於4.7萬噸黃金,按2013年10月底金價(每盎司1350美元或1000歐元左右計)計相當於1.5萬億歐元。
由於經濟羸弱的德國拖欠戰爭賠款,法國和比利時於1923年初出兵佔領德國最富饒的魯爾工業區,引發一場大罷工,經濟更形惡化。德國政府消極應對危機,瘋狂開動印刷機,超發沒有商品或貴金屬作保證的紙幣,以支付福利開支和戰爭債務。馬克急劇貶值,一瀉千裡,迅速變得幾同廢紙。
1922年底時,德國馬克的最大面值為50 000,一年後變成了100萬億。
1923年11月底,德國的年通貨膨脹率達 325 000 000%。年初每個馬克的幣值達到2.38美元,到12月,紙馬克對美元的匯率變成了4.2萬億比1。意味著這一年裡,物價每兩天就翻番;一天發兩次工資也趕不上火山爆發般的大通脹;傍晚一隻麵包的價格可能等於早上一幢房屋的價值。在這次通脹中,德國股市漲了300億倍,而房地產價格卻相對下降87%,全體德國公民的財富基本歸零。
據說,當年德國一個小偷去別人家裡偷東西,看見一個籮筐裡邊裝滿了錢,他把錢倒了出來,只把籮筐拿走了;生動地反映了貨幣秩序崩潰時的亂象。如此混亂局面中,1923年1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髮動啤酒館政變。
老一輩中國人該不會忘記當年國民黨政府金圓券崩潰時的末日場景。國民黨為挽救其財政危機,維持日益擴大的內戰軍費開支,決定廢棄法幣,改發金圓券。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規定自即日起以金圓券為本位幣,發行總限額為20億元,金圓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釐;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外匯,凡私人持有者,限於9月30日前收兌成金圓券,違者沒收甚至處刑。
金圓券政策失敗的致命要害是發行限額漫無節制。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戰時赤字暴漲,希望得到的美國貸款援助落實不了,主要依靠發行鈔票填補;自此金圓券價值江河日下,一瀉千裡。
僅僅一個月後,整個國統區出現了存款擠兌和物資搶購狂潮,各地米店面鋪十店九空,許多地方不得不靠軍警維持市面。
1948年10月1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放棄剛剛在8月19日宣布實施的限價政策,準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並提高與金圓券的兌換率。限價政策一取消,物價再度猛漲,金圓券應聲急劇貶值。原來1美元兌4金圓券,立即降至1美金兌20金圓券,貶值五倍。
1948年10月11日,國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圓券發行辦法》,取消發行總額的限制。
於是,1948年11月時,原定發行限額20億元的金圓券就上升到了30億元,12月底達到81億元。1949年4月底飆升至5萬億元。6月份金圓券發行量突增至130萬億元,比10個月前初發行時增加6萬5千倍。鈔票面額相應地從發行之初的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種,加大到500元、1000元、5000元、1萬元、5萬元、10萬元乃至50萬元和100萬元。時人笑談:「國統區唯一仍然在全力開動的工業是印刷鈔票。」(待續)
(思進註: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