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蔣牧雲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仍未結束,在這一時刻我國步入了「十四五」的發展階段。兩相疊加後,全球各國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可能會呈現出怎樣的趨勢?
1月15日,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金融大講堂」上,諾亞控股首席經濟學家夏春博士指出,在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下,房地產、科技等行業上揚,而未來,估值被低估的行業則會出現反轉。
估值待修復
對宏觀經濟進行理解之前,首先需要理解目前的經濟背景。夏春表示,全球GDP正處於低增長的態勢下,又疊加2020年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全球經濟發展偏離了原來的戰略,即通過貨幣寬鬆的財政政策進行刺激,也就形成了整個資本市場不斷上漲的趨勢。
同時,財政刺激債務不斷累積,房價不斷上漲,通貨膨脹率則一直很低。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提出「十四五」規劃,核心內容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那麼,究竟全球GDP低增長的原因是什麼?受疫情衝擊後,增長速度若不能提升,未來的債務問題又如何解決?
夏春認為,核心的原因在於全球發達經濟體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公平。而另一方面,拿到錢的人進行日常消費後,更多的資金被儲存起來。因此,整個市場上的消費不足、投資也不足。這造成了兩個結果:其一是通脹程度與貨幣的超發無法匹配;其二是接近於0的低利率。
具體而言,貨幣超發更多體現在了資產價格的上漲,在中國體現在房地產上,美國體現在股票方面,日本則是債券。利率方面,利率接近於零,理論上利率應該變成負1%或者負2%,但沒有哪個經濟主體願意這麼嘗試,所以造就了今天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下體現出「K型」經濟:K往下的筆畫,包括零售、酒店、餐飲、消費、娛樂等;K往上的筆畫,包括房地產、股市、科技、在線消費、物流等。
比如,美國5家規模最大的公司谷歌、蘋果、微軟、Facebook、亞馬遜,在2020年上漲的幅度大約在50%,但是二級市場上剩下的495家公司全年來看並沒有上漲。復甦過程中,這495家落後的公司估值比較低,漲幅較小,最終會吸引資金的流入。
也就是說,未來將出現「K型」的反轉,此前漲幅較大的科技公司接下來會漲得慢一些,而受損的行業,包括金融、能源、原材料、工業等會有大幅的反彈。
風險資產持續受到熱捧
在上述一系列背景下,夏春也闡述了諾亞財富對於2021年上半年提出的10個核心觀點:
第一,即前述全球低增長、持續的寬鬆貨幣的情況下,風險資產比如優質的股票或房地產會更受投資者歡迎,這是無法避免的現象。
第二,疫情的影響不斷在減弱,全球經濟近年整體都會慢慢復甦,復甦的成果甚至會超過大家的預期。在這個過程中,生產端目前恢復得較為理想,但是從生產端擴大到消費端還需要一段時間。
第三,資本市場估值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但應該從大的市場走勢和變化上來看核心問題,對大的資產板塊進行把握,創造的收益遠遠超過個股或者某類別裡單個資產。
第四,美元進入了長期貶值的渠道。諾亞財富預計,2021年上半年美元會繼續弱勢,但下半年會有所反彈。
第五,中國大的市場和亞太新興市場是值得被看好的大板塊。
第六,「K型」表現的反轉將持續,也就是說,2020年落後的板塊中,反轉向上的板塊依然會維持較好表現。相反地,2020年表現很好的板塊基本上會與大盤齊平。具體而言低估值板塊旅遊、酒店、航空的反轉還會持續。
第七,全球對科技大平臺反壟斷的問題上,監管的力度需要細心地去觀察,市場也在消化。但也需要注意,有硬科技,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科技企業是值得重投資的,包括很多企業也受益於其他企業被反壟斷調查,一些平臺型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是受益的。
第八,諾亞仍然看好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在疫情下對於經濟復甦起到了支持的作用。如果房地產在這個過程中下跌,會使得其他努力都起不到作用。
第九,疫情結束以後會有很多新的政策,可能會對資本市場形成一種利空。到目前為止的政策上,主要還是一個利好階段,但是2021年下半年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利空。也就是說,在投資上要開始考慮一些新的方向,對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公司治理,以及對社會有貢獻的公司會得到社會的追捧,而一些科技公司主張「996」,不顧員工的福利,只追求股東利益的公司可能會受到一些抑制。
第十,往往投資者覺得市場該跌的時候,市場漲得很好;投資者覺得市場該漲的時候,市場又下跌了。經濟和市場是分離的。
(編輯: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