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市場普遍認為:2021年經濟 "前高后低",政策"邊際收緊",利率"前高后低",區間在3.0-3.7。但關鍵問題是:這是一致預期!一致預期容易導致行為提前,這會否引發邏輯提前兌現或者趨勢改變?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即將過去。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而言,新冠疫情都是2020年繞不開的話題:它不僅僅影響了投資決策,更是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臨近2020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定調宏觀調控政策:穩中有進。2021年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又會如何演化?信用會擴張嗎?
當前,市場普遍認為:2021年經濟 "前高后低",政策"邊際收緊",利率"前高后低",區間在3.0-3.7。但關鍵問題是:這是一致預期!一致預期容易導致行為提前,這會否引發邏輯提前兌現或者趨勢改變?
另外,目前市場對2021年的普遍預期,建立在"疫苗有效,全球經濟逐漸恢復"、"歐美政治格局穩定"等假設下,但這個假設不一定成立。
風險總是會在普遍沒有預期的地方出現。在2021上半年的線上投策分享宏觀趨勢投研專題中,諾亞財富邀請到了專家、學者、券商首席等大咖,為大家分享如何把脈2021年的全球宏觀趨勢,解碼未來看不見的風險——黑天鵝,和被忽視的風險——灰犀牛。
以下是諾亞財富為您精選的部分嘉賓精彩觀點: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才剛剛開始,影響是不確定的。它取決於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我們每一個個人怎麼去應對。"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新冠疫情影響了全球化進程,西方發達國家對新興經濟體的輸血功能在減弱,這意味著新興經濟體必須加快培育自我造血功能,減少對發達國家特別是對美國的市場、資金、技術以及貨幣等方面的依賴,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經濟體面臨更大自我提升壓力。
中國經濟總量佔美國經濟的比重2020年預計會超過70%,日本最高的時候不到65%,2021年年底中國經濟總量會超過美國的75%,2030年趕上美國希望很大。對世界經濟格局會產生重要影響。國際格局的轉型和中國大國地位的提升是一個並行和互動的過程,格局轉型的陣痛會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也正是中國全方位提升大國能力的機遇。
2020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國家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中國在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和技術進步,加強區域和跨區域經貿合作,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在內外壓力下,中國保持了開放的姿態,這對國內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中美關係方面,拜登執政後在經濟上中美會是合作+競爭關係,中美之間會繼續充滿摩擦甚至衝突,但可預見性增強,穩定性改善。
對投資者而言,2021年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1. 人民幣大概率升值,2021年對美元匯率會突破6.5是基本確定的;
2. 國際投資者看好人民幣資產;
3. 美元貶值長周期開啟;
4. 美國股市風險在上升;
5. 中歐投資保護協定籤署後,中國對歐洲投資會較快增長;
6. 東亞經貿聯繫會加強;
7. 貿易戰會局部降溫,技術戰是持久戰,中美金融戰風險上升。
"宏大敘事,對長期投資回報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武林——諾亞控股產品篩選與研究中心副總經理
回顧2020,我們經歷了一個驚濤駭浪的庚子年,大家的心情是五味雜陳,經歷了長期的封閉、隔離,人世間很多的悲歡離合。但是從投資上來講, 2020年又是歷史上非常少見的一個豐收年,不論股票多頭基金、混合型基金、商品期貨基金(CTA),還是市場中性策略的基金,2020年幾乎所有的產品策略類型都是賺錢的,而且收益是非常豐厚的。
你會發現全球疫情、中美關係等宏大敘事,對投資收益並沒有產生什麼太大的影響。長期看真正決定投資收益的核心因素只有三個: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貨幣政策。
從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來看,2021年上半年經濟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給資本市場帶來一個比較強的支撐。
通脹總體上來說,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就是的一季度末大概是CPI的一個低點,而二季度末大概是一個PPI的高點。
貨幣方面,2021年上半年,社融的情況應該會是一個高位緩慢下行的狀態,預計2021年會有一個溫和去槓桿的過程,同時伴隨著信用違約的增加。
股票市場2021年的整體收益預計不及2020年,建議降低股票基金的倉位,降低成長股基金的倉位、增加周期和價值股基金的配置,建議增加CTA基金的配置。
整體上我們對於2021年的債券市場抱有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股票的性價比是低於債券的,從股債大類資產輪動的角度上來講,傾向於建議選擇股債平衡型的產品或者偏債混合型的產品。
"周期回歸 K型反轉"
夏春——諾亞控股首席經濟學家
過去經濟學家習慣用"V 型"來描述經濟和市場復甦,但這忽略了這一次行業層面在復甦中的巨大差異。與以往復甦中各個行業均能受益不同的是,2020年疫情造成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衝擊,使得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都出現過去少見的"K 型復甦"。
這表現在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行業,例如消費、旅遊、航空、能源、工業製造等出現較大的衰退和失業,相關的資產價格也出現較大的跌幅並在隨後跑輸大盤,成為 K 型向斜下方伸出的一筆;而受益於疫情的科技、醫藥、在線服務、物流運輸等行業不僅沒有受到大的衝擊,反而在資本市場上取得極佳的收益,成為 K 型向斜上方伸出的一筆。即使在受益的行業,"贏家通吃"的現象也表現得格外明顯。
展望2021年,K型反轉的機會大於持續。
第一,無論是疫情控制、疫苗開發進展如何,經濟復甦也許晚到,但大趨勢不會改變。數據顯示,2020 年政府的救助基金並沒有同等轉化為消費與投資,但在 2021 年會逐步釋放,這會帶動通脹預期。兩者均有利於 K 型的反轉。
第二,拜登的經濟政策偏向於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等產業,針對企業和個人的加稅改革,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推動消費增長和經濟發展,這同樣有利於 K 型反轉。
第三、科技企業的強勢在過去 8 年體現得淋漓盡致,表面上有助於實體經濟發展,但最新研究顯示科技企業對傳統企業的幫助並不理想,反而是擴大經濟貧富差距和造成"三低"(低增長、低通脹與低利率)現象的核心原因。歐元區、美國、中國針對科技企業的反壟斷措施,有利於改變科技企業與傳統企業的關係。
未來科技企業仍然可能受益於疫情控制不理想,但是 K 型反轉只會晚到,周期回歸的大勢難以阻擋。我們預計,在科技企業的估值調整與商業模式變化之後,各個行業同步受益的傳統V 型反彈很可能再現。
下圖顯示過去 20 年資本市場的"均值回歸"現象,不僅可能大類資產層面在 2021 年再度重現,也會在各種資產內部體現出 K 型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