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新冠疫情蔓延、外部環境變遷、中國經濟進入雙循環發展等因子的攪動下,A股市場緊貼著基本面踏浪前行,晶片、醫藥、消費、金融、軍工、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加速輪動,使A股呈現出行業分化、行業內分化、市值分化等結構性特點。因此,對基本面的研判及對流動性的測算,成為投資人獲取超額收益的必要基礎工作,亦放大了宏觀研究及策略研究的意義。
第十八屆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入圍名單已於近日發送至各參評券商,新財富特別精選了入圍分析師研報中的精彩觀點,並按照宏觀及策略、大金融、大消費及大健康、高端製造、科技、周期/能源與新材料等六大部分陸續發布,以供投資參考。
▶ 註:按團隊所屬券商首字母排序
廣發證券團隊
《尋找確定性——2021年宏觀環境展望》
內容摘要:
(1)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事實是「疫後經濟」與傳統復甦期特徵不完全相同。
(2)疫後有七種力量帶動著中國經濟,我們估計未來逐步減速的是基建、地產,繼續加速的是出口、製造業、服務業。這大致就是2021年的需求端結構。
(3)對基建和地產的下行斜率我們沒有那麼悲觀。製造業主邏輯是補庫存疊加部分領域擴大設備開支補產能。關於新經濟,研究焦點往往僅在硬科技,但實際上科技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和改造是一個越來越值得重視的線索。
(4)我們仍比較看好後續的出口。從當前海外庫存位置和進口結構特徵看,2021年較大概率出現歐美進口的擴大和全球貿易的共振。份額的邏輯存在,但不應被簡單化理解。
(5)疫後中國經濟已經歷了兩輪上行脈衝,第三輪脈衝將來自於服務業修復、全球貿易共振和製造業補庫存。
(6)名義增長擴張的周期一般是PPI、核心CPI都會上升的再通脹周期,通脹預期也會有所升溫,但我們並未把高通脹當作一個核心假設,主要基於三個理由。
(7)2021年政策收斂主要為預防應急寬鬆的溢出效應,主線將變為「穩槓桿」,從財政空間、貨幣供給、金融政策三個維度看,最寬鬆的階段已經過去。金融政策的三個傳統敏感領域(房地產、地方融資、影子銀行)也都將較2020年更謹慎。
(8)2020是投資時鐘比較有效的一年,上下半場的結構吻合於我們通縮交易和復甦交易的框架。籠統去看,2020年仍是經濟好轉、政策寬鬆(順風順流),市場對「長期」的容忍度非常高;2021年將變為經濟好轉、政策收斂(順風逆流),資金機會成本和風險溢價都有抬升,邏輯上需要更聚焦於短期確定性。
(9)看短期用顯微鏡,看中長期用望遠鏡。和十三五期間的「供給側」一樣,十四五的「雙循環」將影響深遠。對未來五年來說,我們理解雙循環的兩個重要支點是都市圈建設和產業鏈高級化。
(10)主要風險包括通脹或房價超預期、利率上行超預期、政策收斂力度超預期、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年信用收縮超預期、海外金融市場波動超預期等。
其餘代表研報:
《通縮交易與復甦交易:兩種不同的資產定價特徵》
《財政政策力度將深度影響後續大類資產風格》
《宏觀視角下當前像歷史上哪個階段》
《產業鏈較全的韌性:出口東邊不亮西邊亮》
《分化中的修復:宏觀經濟2020年中期展望》
國盛證券團隊
《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重塑與重估》
內容摘要:
回看2020 年,疫情和美國大選是全球宏觀的主線:疫情對應的是經濟大幅退、政策大幅進、各國防控疫情效果和經濟修復進度的差異;美國大選對應的是不確定性、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
展望2021 年,後疫情和拜登新政將接棒成為主線:「後疫情」對應的是低基數下經濟大幅反彈、非常規政策的適時退出,疫情演化和疫苗進展是關鍵;拜登新政對應的是美國疫情防控、經濟、外交等各類政策的「修正」與「回歸」,但分裂的國會將制約拜登的施政效果。
2020 年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均一枝獨秀,2021 年中國的宏觀環境將呈現以下變化:
(1)政策面:穩中漸退,調結構、穩槓桿,制度紅利可期,中美博弈仍是大看點。
中美關係重塑:美國大選不確定性消除,拜登當選後,中美衝突短期有可能緩和、但中長期難以實質性緩和。中美關係實質走向,可緊盯人民幣匯率(中美關係好,人民幣升,反之則貶),也可跟蹤RCEP、CPTPP、TPP 等區域貿易協議的進展(RCEP 實質效果仍取決於中美關係)。
制度紅利可期:2021 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建黨一百周年、2022 年二十大布局之年,有望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重點關注「雙循環」、要素市場化改革、科技創新、產業鏈提升、國防軍工、養老、城市群等;2021 年3 月「兩會」公布規劃全文之前都可謂「十四五」時間。
政策穩中有退:面臨「疫情以來的松→現階段的穩→2021 年的退」的局面,政策主線可能是調結構、穩槓桿、防風險,表現為貨幣中性、信用收緊、財政赤字下降、槓桿率穩中有降。
(2)基本面:全球經濟共振復甦、歐洲恢復可能好於美國;中國經濟增長動能發生切換,重點跟蹤製造業投資、消費、出口、庫存;疫情和疫苗是關鍵擾動。
(3)流動性:溫和通脹;利率短期震蕩尋頂、全年前高后低;人民幣匯率有望回到6.4 左右。
(4)資產配置:關注三大線索;股票和商品好於債券,利率債配置價值凸顯,人民幣強於美元。
(5)當前市場對2021 年宏觀形勢的判斷總體趨同,我們提示幾個可能的擾動因素:
應客觀看待基數效應。中性條件下2021 年下半年開始各國陸續回到疫情前的弱增長態勢;幾個可能打破一致預期的事件:1)疫苗進展顯著好於預期;2)油價超預期大漲的可能性其實不低,進而帶動PPI 上行超預期;3)國內政策收縮力度超預期的緊,尤其是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關鍵變量是就業、房價、可能的資產泡沫;4)拜登新政的擾動,一方面中美衝突可能不會有預期的緩和,另一方面拜登可能打壓美國科技巨頭,進而導致美國股市承壓、風險外溢。
(6)短期提示幾個時間節點:1)12 月中旬,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2021 年1月中旬,2020 年GDP 數據(關注是否超預期);3)2021 年1 月5 日,喬治亞州就參議院席位進行第二輪選舉,若民主黨勝出,將極大利好拜登;4)2021 年1 月20 日,美國總統就職。
其餘代表研報:
《後疫情時代,怎麼看美國經濟和美股?》
《成功向內求——宏觀經濟2020中期展望》
《不尋常的信號——逐句解讀4.17政治局會議》
《疫情下積極財政的空間和發力點》
《制度紅利的春天—2019Q4和2020宏觀展望》
海通證券團隊
《復甦與挑戰——2021年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展望》
內容摘要: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迎來人才紅利、城市化以及深化改革開放等三大新動力的支撐。在十四五期間,國內大循環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內需和消費大市場將進一步繁榮。匯率短期升值,吸引資金流入。伴隨著中國利率的上行,中美國債利差大幅擴大,從而推動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但從1年左右中期來看,中國利率的上升最終會導致信用的再次緊縮,人民幣不會長期升值。短期藍籌向好,中期股債切換,長期股市長牛。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有望邁入高質量增長時代,科技消費將驅動股市長牛。從短期來看,受益於加槓桿帶來的經濟復甦,順周期的藍籌股有望短期領漲,而債市利率將繼續上升。但隨著市場利率的持續上行,在未來某個時間或會發生信用緊縮,從而再次出現債市和股市的牛熊切換。
其餘代表研報:
《貨幣超發與資產泡沫》
《理解黑天鵝:否極泰來》
《投資收益從哪裡來》
《A股貴不貴,值不值得買?》
《印鈔哪有通縮,漲價不分貴賤》
華創證券團隊
《歸途——年度宏觀策略展望 》
內容摘要:
我們認為,上半年,股比債好;下半年,債比股好。人民幣匯率取決於美元,美元走勢取決於疫苗進展和美國國會的歸屬,所以2021年的匯率走勢是情景多元化的。
(1)股票:盈利向上+估值向下,把握行業景氣度機會,上半年好於下半年
2021年權益市場盈利將伴隨海內外經濟的修復和通脹的升溫而上行,但考慮到邊際收緊的流動性,市場同時面臨殺估值的壓力。
節奏——經濟前高后低,上半年經濟仍在高位;1-5月全球通脹共振上行;金融數據由於搶信貸節奏開年不差;M1脈衝向上;如拜登上臺同時國會分立,組閣需要時間,中國或會獲得數月的「中美真空期」。上半年或好於下半年。
行業——本身估值分位數在50~60%以下同時是宏觀景氣度較高,專用設備、輕工、化工、電氣設備、非銀金融、採掘、有色中出現戴維斯雙擊的個股可能性更高,需認真把握;本身估值分位數較高同時是宏觀經濟景氣度較高,家電、紡織服裝、交運、汽車、休閒服務等,面臨盈利向上和估值向下的對抗,個股博弈性較強,需精篩。
(2)債:利率高位盤整、難下3.0%,下半年好於上半年
節奏——利率的拐點看社融同比與M2同比的差值,該指標代表廣義資金供需領先利率2個季度,由此判斷,明確利率拐點至少要到2021年年中才會明朗。
中樞——利率的同步定價中樞看名義工業增速,該指標代表經濟可以提供的回報,由此判斷2021年10y國債利率在3~3.5%之間震蕩概率較大,低位也很難向下突破3.0%。
(3)黃金:兩大矛盾年中見分曉,走勢先糾結後明朗
2021年黃金走勢取決於兩大矛盾:一是通脹上行和政策容忍度的矛盾,二是疫苗進度和投資者預期的矛盾,年中均將初見分曉,對應金價上半年震蕩糾結,下半年選擇方向。
(4)匯率、美股及美債:抹黑前進,取決於疫苗進度和美國國會歸屬的情景矩陣。
其餘代表研報:
《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戰疫系列五》
《當下海外問題的交流看法——疫世界資產觀系列四》
《10年國債跌回疫情之初,2.8%錯了嗎?》
《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
《黃金只待通脹發令槍——疫世界資產觀系列七》
天風證券團隊
《A股半年報裡的中國經濟》
內容摘要:
後疫情時期與疫情前相比,經濟復甦具有哪些結構性特徵、行業結構發生哪些趨勢性變化是一個重要問題。基於對A股2020年半年報財務數據和上市公司公告的分析,我們發現復甦中的中國經濟具有以下特徵:
(1)行業收入基本好轉,但需求復甦尚不均衡;
(2)海外訂單出現回流,疫情下挑戰與機遇並存;
(3)減稅降費取得明顯成效,銷售費用受到被動壓縮;
(4)消費服務和工業中上遊毛利率受損比較嚴重,產業鏈中相對弱勢的行業可能會面臨利潤空間的進一步收窄;
(5)盈利修復尚不充分,短期加槓桿託底A股景氣度;
(6)疫情受損行業頭部聚集趨勢加速,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加劇。
其餘代表研報:
《不確定環境下的復甦斜率再定價》
《美聯儲看到了什麼》
《本輪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在哪裡》
《肺炎疫情對2020年1季度經濟的潛在影響》
《致投資者的信:展望2020》
興業證券團隊
《驟雨不終日,潤物細無聲 ——2021年年度宏觀報告》
內容摘要:
海外經濟: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1)短期仍在疫後修復期,中長期看,疫情帶來供給衝擊,或將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長中樞下移;
(2)美國大選落地後,疫苗進展和疫後刺激或是短期政策重心;
(3)美國國會維持割裂或致內政推出難度上升,新總統政策重心或向外交轉移,關注建制派在全球化中「加毒丸」的風險。
「驟雨不終日」:經濟「過山車」後,將向更低水平的新平臺回歸。
(1)短期,國內經濟仍有跌深反彈的慣性,產出缺口閉合可能在2020年4季度,同比高點則在2021年1季度;
(2)內生動力看,2021年經濟增長「前高后低」且斜率較陡;
(3)中長期看,經濟最早可能在2022年中進入新平臺,新平臺的增長中樞可能低於疫情前。
「潤物細無聲」:「大開大合」政策淡出,紅利型政策將成主導。
(1)「大開大合」政策逐步轉向紅利型政策,這可能也意味著宏觀、總量政策波動對市場影響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紅利型政策逐步釋放對市場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增加;
(2)短期,託底政策處於「慢撒氣」逐漸淡出階段,但本輪政策振幅小,不會出現2010-2011年「猛踩剎車」的情況;
(3)長期,「十四五」規劃中要素市場化改革以及制度紅利可能正在營造「不一樣」的有利政策環境。
其餘代表研報:
《先為不可勝》
《疾風知勁草》
《本輪美國金融危機的起因、現狀與展望》
《逆全球化2.0,來自貨幣政策的抵抗》
《逆向選擇,平衡配置》
招商證券團隊
《崛起的中國資產——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之一》
內容摘要:
受新冠疫情衝擊,2020年3月全球金融市場爆發的金融動蕩堪比2001年「911」恐襲。為應對衝擊,美聯儲不得不採取大規模寬鬆貨幣政策。2020年與2001年比,貨幣政策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美聯儲超級量化寬鬆政策帶動全球金融周期(GFC)迅速進入一個復甦和擴張期。國際資本流動重新開始活躍,全球風險偏好改善,美元有效匯率告別此前9年的強勢進入弱勢周期。
金融並非「面紗」,全球金融周期對實體經濟產生滯後但顯著的影響:未來數年全球GDP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明顯回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貿易走出低谷,國際間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積極性提高。在此條件下,判斷未來大類資產走勢如下:看多非美貨幣匯率,包括人民幣和商品貨幣;看多大宗商品,尤其是與新經濟相關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看多黃金;看空債券,特別是非美國家的債券價格;看多新興經濟體權益資產,尤其是中國權益資產。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資產」,從全球視角看「中國資產」,「中國資產」崛起的時代已經來臨!
其餘代表研報:
《為什麼我們看多債券,基於資產負債表分析——7月全社會債務數據綜述》
《實體部門負債增速趨穩——7月金融數據綜述》
《新冠只是短期衝擊?——簡評美聯儲6月議息會議》
《宏觀槓桿率目標不會放棄——簡評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四季度的兩種情景——9月全社會債務數據綜述》
安信證券團隊
《後疫情時代的機構配置:景氣擴散、內生修復與製造業回歸》
內容摘要:
面對新出爐的基金三季報,我們認為最為核心的特徵是機構配置已經開始進入後疫情時代,如何發掘後疫情時代的配置線索成為關鍵。同時,在步入後疫情時代,我們也發現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出口鏈的超預期修復以及復甦斜率放緩。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於後續的機構配置又有了新的思考。
Q3機構倉位:順周期+內需高景氣。在估值收斂的背後,是Q3機構配置轉向與經濟板塊相關性較高的低估值順周期板塊,例如金融(非銀、銀行)和周期(汽車、交運、機械、有色等)領域。同時,增配了具備較高邊際業績彈性的內需高景氣板塊,例如軍工、電氣設備等。絕對淨增倉較多的行業有食品飲料(+3.30pct)、電力設備及新能源(+2.15pct)、非銀行金融(+1.04pct)、國防軍工(+1.03pct)和交通運輸(+0.85pct)。絕對淨減倉較多的行業有醫藥(-5.83pct)、計算機(-3.23pct)、傳媒(-0.88pct)、商貿零售(-0.74pct)和通信(-0.61pct)。我們發現Q3機構倉位大幅降低了對醫藥和計算機的配置比例,說明機構配置逐漸脫離在疫情時期青睞直接受益疫情的邏輯,例如醫藥、計算機均出現了大幅減倉。其背後的本質是目前國內經濟已經逐漸恢復並接近正常水平,一系列宏觀經濟增長數據開始由負轉正,各領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復甦,微觀企業活力已經回到正常水平。因此,我們認為從Q3開始,機構配置已經進入後疫情時代,區別於此前集中在單一的「喝酒吃藥」行情,現如今已經開始轉向更多高景氣領域。
站在當前來看,Q3-Q4仍將處於第三階段,也就是經濟活動接近正常,邊際上看增長彈性的階段,後續配置依然關注順周期和高景氣內需板塊,主要集中在上中遊製造業和出口鏈領域。其中,當前汽車、電氣設備、家電、機械等中遊製造業呈現高景氣趨勢已經呈現。同時,受益於在國外疫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我國出口仍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其中自行車、摩託車、紡織、貨櫃船、家電、家具、燈具等出口提升迅猛。同時,我們也關注到當前製造業投資和社零數據的修復是一個顯著的信號,代表著內生經濟修復正在進一步增強。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推動,總需求有望得到進一步擴張,景氣修復進一步擴散至下遊行業,例如相關製造業投資和下遊消費領域。當前建議配置:保險、家電、白酒、建材(玻璃)、紡織、家具、銀行、電氣設備、汽車。
結合各行業近年來各行業倉位中樞水平趨勢與歷史分位水平來看,Q3消費者服務、電子、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食品飲料、交通運輸倉位所處歷史分位水平高於80%。具體而言,處於低位:房地產、電力及公用設備、紡織服裝、商貿零售、建築、煤炭、鋼鐵、通信、銀行、非銀行金融、家電;處於高位:消費者服務、電子、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食品飲料、交通運輸、醫藥;處於均位附近:輕工製造、國防軍工、農林牧漁、建材、有色金屬、計算機、綜合金融、機械、傳媒、汽車、基礎化工。
其餘代表研報:
《2020年A股投資策略展望:A股而立:把握「成熟牛」》
《2020中期策略展望:復甦牛,未完待續》
《把握「黃金坑」,抓住戰略性機會!》
《海外動蕩下堅定對A股的信心:滄海橫流,正顯英雄本色》
《布局,迎接新一輪上升行情》
長江證券團隊
《收官之月,拾級而上》
內容摘要:
大勢研判:12月維持看多,風格繼續偏向順周期。剩餘流動性仍處緊平衡狀態,估值系統性抬升仍有難度,結構行情為主。國內外經濟產出和生產資料價格仍在修復。風格上,歲末年初換倉高峰期,價值風格相對佔優。
行業配置:
(1)參考上一輪PPI上行期經驗(傳統行業供給側已有改善),A股順周期板塊較好,持續時間與PPI上行區間基本同步。
投資視角:關注庫存仍在築底,後續補庫預期較強的細分品種。
(2)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甦、主要經濟體製造業景氣回升背景下,年底前行情依然有持續性。
(3)受益於需求效應和替代效應,今年我國出口表現較強,後續隨疫情緩和,出口品種表現或分化。
投資視角:關注三條線索。一是修復彈性:包括短期疫情受訓較大、明年修復空間較大的消費服務業與交運,以及中期受貿易摩擦影響明顯,拜登當選後或受益貿易限制減少的半導體產業鏈;二是業績確定性,包括大金融與軍工等;三是出口鏈,包括受益於海外經濟修復以及我國出口具有絕對優勢、近年來比較優勢持續提升的品種,如部分機械、家電、汽車零部件等。
主題配置:重視國改中的投資機會
國改三年行動方案公開在即,預計國企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資產整合再提速。
其餘代表研報:
《低估值的本質邏輯》
《高股息組合的本質邏輯》
《產業生命周期看行業比較》
《三表修復進行時》
《如何準確認識風險溢價?》
廣發證券團隊
《金融供給側慢牛系列報告(二十四):ROIC如何臻選「順周期」?》
內容摘要:
ROIC如何臻選「順周期」?
(1)21年順周期板塊將持續獲得「相對業績增速差」優勢,其中,可選消費的「相對業績增速差」優勢將超越中遊製造。我們判斷:21年A股估值大概率將轉為收縮,主要由盈利上行支撐。當前,具備「相對業績增速差」優勢的順周期(中遊製造/可選消費)有望繼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2)可選消費:去槓桿拖累ROE回落,但價值創造能力(ROIC-WACC)持續改善,屬於盈利能力潛在改善的「隱形王者」。建議關注潛在加槓桿驅動盈利能力進一步上臺階的汽車零部件、白色家電、輕工製造等領域。
(3)中遊製造:ROIC-WACC持續改善,ROE邊際回升,有息負債率處於歷史底部,盈利能力改善「蓄勢待飛」。建議關注潛在加槓桿驅動盈利能力進一步上臺階的建材(玻璃)、機械設備(專用設備/運輸設備)、電氣設備(風電/光伏)。
其餘代表研報:
《漸入佳境——A股2020年中期策略展望》
《漸入佳境,增配可選消費》
《「風險溢價頂」後增配科技》
《底部已現》
《不卑不亢》
海通證券團隊
《A股的主路和輔路》
內容摘要:
牛市期間資金在主路和輔路上交替前行源於基本面漸變,今年上半年科技和消費領漲,三季度早周期崛起,四季度後周期正在發力。
目前我國類似1980年代初的美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期,當年美股的牛股多數出現在科技+消費這條主路上。
牛市格局未變,中短期而言,後周期的金融更優,中長期主線仍是代表轉型升級的科技和內需。
其餘代表研報:
《策略看好券商的邏輯》
《牛市擴散——2020年中期A股投資策略》
《曙光微現》
《本輪科技周期到哪步了?》
《大浪潮:居民從購房到配股》
申萬宏源證券團隊
《2021年行業比較投資策略:精選復甦資產》
內容摘要:
基於行業比較五因子模型(基本面、估值、微觀結構、政策面、市場特徵),2021年建議投資者在後疫情時期,從兩條思路精選景氣度復甦的行業:
(1)順周期宏觀強相關、等待全球復甦:包括周期、金融、汽車、家電以及機場、航空、傳媒等服務類消費行業;
(2)宏觀弱相關但訂單遞延(醫美、醫療教育信息化、雲、安全等);
(3)長期賽道高景氣的行業關注:生活工作娛樂場景線上化+5G應用+新能源汽車+軍工。
其餘代表研報:
《開放市場,全球定價-申萬宏源研究各領域2019年4季度展望》
《長徵——2019年下半年A股投資策略》
《風雨中前行-申萬宏源2020年各領域觀點展望》
《削峰填谷——2020年春季A股投資策略》
《這一次的業績影響也不一樣-2003年非典對A股業績影響在當下的映射》
天風證券團隊
《大選過後,未來3-6個月A股的核心矛盾是什麼?》
內容摘要:
未來3-6個月的宏觀背景和核心矛盾是信用收縮、盈利擴張(信用周期 10 月份見頂,盈利擴張至少持續至明年 Q1),而微觀資金面趨緊、海外不確定因素等在短期內影響估值或情緒波動,但不構成決定性因素。市場進入「信用收縮+盈利擴張」的收縮前期,通常估值小幅回落,指數有漲有跌,但整體波動幅度不大。因此,在盈利支撐下,明年「春季躁動」出現的概率仍較大,指數沒有系統性風險,但也難以整體大幅提估值,尋找業績確定性的結構性機會更重要。
配置上,仍建議把握日曆效應與景氣維度兩條主線:
(1)日曆效應:Q4 低估值藍籌佔優, Q1 科技成長佔優。Q4 高勝率方向:保險、白電、
工程機械、白酒、公路、水泥、小家電、醫療服務、銀行、重卡、裝飾建材等;Q1 高勝率方向:軍工整機和配套、數據中心、雲計算及應用、工業網際網路、北鬥和衛星互聯、信息安全、半導體、新能源車、汽車零部件、遊戲、 CRO、消費電子等。
(2)景氣方向:關注 Q3 高增長並能夠延續的行業, 比如:軍工(新時期戰略背景下,行業基本面向上);光伏、新能源車(政策利好、產業趨勢向上);消費電子(無線耳機滲透率提升、5G換機需求);整車及零配件(庫存見底、景氣回升);工程機械、生產線設備(經濟復甦的順周期主線)等。
其餘代表研報:
《國內大循環為主,意味著什麼》
《50年復盤:美股的詩和遠方如何消化高估值?》
《大切換?——眼前的苟且,但別忘了還有詩和遠方》
《開始虧錢的理財、爆款頻出的公募和少部分公司的牛市》
《一場定價體系認知的「革命」方興未艾》
興業證券團隊
《興證策略2021年度策略:權益時代新格局》
內容摘要:
2020年度策略報告我們提出:中國資本市場已經進入權益時代,在國家重視、居民配置、機構配置、全球配置的「四重奏」下,股市已經處在「長牛」中。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和A股「三十而立」後的第一年,無論在制度環境、投資者結構、還是上市公司質量上都呈現出一片新氣象,2021年市場整體將波動向上。全球經濟基本面從疫情中恢復向上,流動性預期變化是引導行情的主要矛盾。歲末年初是重要的投資時點:基本面持續向上,內外經濟改善,景氣向上補庫存品種有望成為受益方向。待經濟增速拐頭向下,流動性將階段性成為市場焦點,其預期改善有望為投資者提供較好買點,此時流動性受益的方向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
新格局:A股美股化,「長牛」行穩致遠。
多個因素推動A股呈現新格局,中國資本市場享受「長牛」。A股「三十而立」,結束牛短熊長、進入長牛,從「有利好才漲」逐漸向「有利空才跌」轉變,四點因素成為「長牛」的助推器:1)制度因素,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全面註冊制即將實施,退市制度有望出臺,為A股美股化趨勢的確定提供了優良的政策土壤;2)監管因素,資本市場進入「嚴監管」時代,市場運行健康平穩、融資功能顯著發揮、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市場秩序明顯好轉;3)公司因素,經歷30年的「賽馬」,優質龍頭核心資產已經勝出,且越來越多好企業登陸資本市場,能讓投資者更能分享到國家發展的紅利;4)投資者機構化,機構投資者持股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達到30%,投資者結構逐漸優化、去散戶化,更加有利於A股「長牛」。
行業配置:沿著景氣復甦布局三條主線——復甦服務業、優勢製造及出口鏈、科技成長主線
從疫情中梯隊式恢復的服務業:航空、影視、餐飲旅遊、金融、醫療服務等。從盈利彈性角度,關注:1)受益於飛機供給增速收縮+航司集中度提升+時刻供給結構優化的航空,航運也有類似邏輯。2)在限流的背景下國慶檔期仍實現近40億票房收入的影院。3)恢復趨勢明顯提速疊加消費回流的景區和演藝。4)盈利衝擊最大時段可能已經過去並且估值修復空間大的銀行;疫情解除後低基數+開門紅以及受益於長端利率上行的保險。5)受帶量採購影響較小的醫療服務。
構建雙循環體系+國內經濟率先復甦下的製造業:高端製造鏈條、優勢出口鏈條、工業金屬。構建雙循環體系需要內部和外部、製造和需求共同發力。隨著國內經濟率先恢復,國內優勢製造業龍頭一方面受國內需求回暖帶動,另一方面切入海外供應鏈佔領全球份額。1)高端製造領域,關注新能源車及光伏產業鏈。新能源車政策、新車型雙周期共振,海內外需求拐點已至,關注鋰電材料、鋰電設備、汽車整車等。非化石能源佔比提升+成本絕對優勢,光伏裝機規模有望大幅增長,關注玻璃矽料、光伏設備及組件等。2)全球經濟恢復疊加疫情仍未消退,國內出口優勢企業持續收穫訂單,過去幾年低需求下供給側持續優化,關注化工、輕工、家電、機械及器械等3)經濟恢復帶動製造業持續復甦,疊加國外潛在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工業金屬價格有望持續上行,關注銅、鋁。
科技成長是長期主線。頂層設計+高質量發展需求驅動+降低融資難度,多因素推動科技成長進入長期向上通道。短期關注業績持續釋放的消費電子、5G應用、軍工等,中長期關注「十四五」推動下「卡脖子」環節的國產替代,如半導體鏈條、新材料等。
主題投資:聚焦「十四五」,布局「雙循環」。1)改革:土地流轉改革、新城鎮建設;2)升級:數字經濟、智能駕駛;3)自主:平安中國(國防軍工、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西藏自治區70周年大慶。
其餘代表研報:
《20200722-科創板周年:100頁深度研究框架——制度建設、板塊趨勢、配置機會》
《蟄伏中孕育生機-2020年下半年策略》
《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周期起點——「A股長牛」研究系列辰篇》
《擁抱權益時代-2020年A股年度策略》
《長錢帶來長機會:養老金——「A股長牛」研究系列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