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的樂舞
「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
——《洛陽伽藍記》
漢語「飛天」一詞,最早見於東魏成書的《洛陽伽藍記》。飛天是佛教造型藝術,他的形象源自古老的印度神話,為婆羅門教中的二位小神「乾達婆」和「緊那羅」。天,在佛教概念中,不僅指天國、天宮,還是對神的尊稱,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漢譯佛經,用「飛天」這兩個字是很貼切的,它專指天宮中的供養天人和禮佛、舞樂的天人。乾達婆和緊那羅是能歌善舞的天人,後來成為侍奉供養佛的小神靈,司音樂、散花和禮拜之職。每當佛講經說法之時,以及最後佛涅槃之時,他們都凌空飛舞,奏樂散花。
按佛經所示,飛天的職能有三:一是禮拜供奉,表現形式為雙手合十,或雙手捧花果奉獻;二為散花施香,表現形式為手託花盤、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為歌舞伎樂,表現形式為手持各種樂器,演奏、舞蹈。根據這三項職能,古代匠師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把一個毫無情節可言的題材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逐漸形成完善的程序。
飛天的造型傳入中國,有個很重要的發展,那就是強調了音樂性和舞蹈性。它從印度經過西域傳到中國內地,經過了一千多年的衍變和發展,日漸完美,形成了中國化的造型。原來印度的飛天持樂器的形象非常少,而伎樂飛天在敦煌石窟已成為主題;原來印度飛天的動態都出自印度的舞蹈,而中國的飛天,從舞姿、服飾等特點看,則受到當時中國社會舞蹈的影響。
敦煌石窟以莫高窟為主,包括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堪稱中國飛天圖像薈萃之地。據統計,僅莫高窟就有二百七十多個洞窟繪有飛天四千五百身之多,加上其餘石窟,飛天近六千身。從敦煌飛天的造型衍變、時代特徵以及技法特點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時期:
一、早期(北涼、北魏、西魏)為模仿萌發期;
二、中期(北周、隋)為轉型創意期;
三、盛期(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為定型鼎盛期;
四、晚期(宋、西夏、元)為程序化衰落期;
飛天是佛教天宮的精靈,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間最善良、最美麗的形象,使人覺得親切並產生佑護感。飛天的美學基調是健康的,表達的是升騰、開朗、樂觀的情趣,這也正是飛天藝術的生命力所在。我們將陸續擷取出敦煌石窟藝術中各個時期經典的飛天圖像,以饗讀者。
萌發期:從西域和中原飛向敦煌
北涼、北魏、西魏(公元421-556)
北涼、北魏和西魏三個朝代,是佛教東傳並在河西走廊傳播佛教藝術的時期,也是敦煌壁畫創始和驟變的時期。飛天藝術一開始就融合了西域及中原的佛教文化形態,並受到中國神話故事的影響,這三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制約了飛天的創作和演變。
北涼有三個洞窟,飛天造型基本是照搬西域模式繪製。所謂西域模式一是印度原來佛畫內容,二是西域傳來的人物造型及暈染畫法,其特徵為面相平圓,軀體短壯,深目大鼻,戴花蔓,披大巾,腰系長裙,半裸赤足,姿態笨重,變色後,呈現粗獷、稚拙的狀態。
北魏有九個洞窟,飛天畫法較北涼有明顯的進步,人體比例適度,比較靈巧,用線準確,粗獷有力,敷色明快,中原飛天與西域飛天比肩飛翔。
西魏存十個洞窟,飛天數量驟增,技法進步,出現三種飛天形式並存現象。一是西域式飛天,形態為光頭深目,大鼻大耳,披巾或袈裟,粗獷生動,線條有力。二是中原式,特點是秀骨清像,面貌清瘦,眉目疏朗,頭飾雙髻,褒衣博帶。三是中國神話中的所謂「飛仙」、「羽人」,其形態為獸面、長耳、羽臂、半裸、披巾,多在繪有中國神話題材的壁畫中出現。
萌發期的飛天藝術處於模仿階段。
屍毗王割肉貿鴿中的飛天
十六國 莫高窟第275窟 北壁
在本生故事「屍毗王割肉貿鴿」中,飛天在屍毗王上方飛舞,上身袒裸,雙手合十,頌揚屍毗王的犧牲精神。粗線暈染,簡練粗獷。
飛天
十六國 莫高窟第272窟 窟頂北披
飛天的長裙白、赭、黑、綠色相間,巾帶飛舞,形成濃厚的裝飾趣味。飛天面相橢圓,大眼、高鼻、小嘴、額上點吉祥痣,有明顯的印度風格。
伎樂飛天畫稿
北魏 西千佛洞第7窟 西壁
畫稿用土紅勾線,畫兩身飛天,一彈箜篌,一彈琵琶,迎風飛動。線描準確,粗狂有力,技巧純熟。由此可見當年畫工創作過程,因而十分珍貴。
說法圖中飛天
北魏 莫高窟第260窟 北壁
佛在鹿野苑說法,寶蓋上有兩身飛天,一身捧花盤,一身散花,表示歡慶。流利的白色長線勾畫出長長的裙裾和飄帶,同時也可看出暈染的痕跡。色彩深淺搭配,顯得豐富多彩。
說法圖飛天
北魏 莫高窟第248窟 北壁
在佛說法圖上方繪有飛天,頭戴寶冠,面相豐圓,揮臂散花,上身袒裸,身形修長,細腰,下著長裙,巾帶長而寬,表現出動態的節奏。
起舞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 南壁
上部飛天身穿玄色長袍,中原形象,舞蹈中伸手握住龍尾。下部飛天面相豐圓,身形健壯,袒裸上身,著長裙,雙腳倒垂,作扭腰肢姿態,為西域形象。構圖巧妙有趣。
屈腿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上部
飛天上身挺立,著羊腸裙成銳角拖長裹足,長巾飄飛,空中點綴有無數天花流雲,構成整體的動感和裝飾效果。姿態優美生動,動態極有韻律感。
持花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窟頂西披
兩身的飛天頭梳髮髻,裸上身,雙手合十,花葉從手中生出,下穿窄裙緊帶,秀骨飄逸,相對飛翔。面部和服飾均為線描加暈染,增強了立體感。
佛背光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西壁龕頂
在佛火焰紋背光一側,飛天頭戴寶冠,圓鼻細眼,袒裸上身,著長裙,轉身飛動。採用西域暈染畫法,以土紅為地,熱烈濃豔。構圖巧妙,勾線技法純熟,令人讚嘆。
聽法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在說法圖中,佛背光及華蓋兩側畫飛天聽法護持。飛天頭梳雙髻,彎眉媚眼,裸上身,飾項鍊、臂釧和手鐲,長裙一波三折,裙尾如羽翼,長巾向上飄動,給人以動感。人物用赭石色定形線,敷色淡淡,形象為中原式,畫面雖小,人物卻栩栩如生。
童子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童子飛天為男身,白色肌膚,兩頰加色暈染,雙腿上翹,披藍色長巾。
擊鼓伎樂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伎樂飛天頭梳髮髻,上身挺立,揮手擊鼓,鼓面有臍。長裙成銳角拖長裹足,長巾飄飛,空中點綴有無數天花流雲,構成整體的動感和裝飾效果。此窟所繪伎樂飛天為秀骨清像造型,動態極有韻律感,堪稱敦煌飛天的精品。
佛背光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西壁龕頂
飛天作散花舞蹈姿態,上一身轉身回首,著石綠色裙,下一身前腿盤曲外露,著赭色裙。眉眼勾畫生動,手勢富有變化,勾線及暈染均佳。
持節羽人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窟頂南披
羽人長耳獸面,臂生藍色羽翼,雙手持節,裸上身,下著犢鼻短褲。體形極其瘦長,表現出急速飛行的效果。
天宮伎樂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461窟 窟頂
在天宮欄牆之上,繪伎樂飛天一周。飛天頭梳雙髻(又稱飛天髻),有赭紅色頭光,雙手彈奏樂器,身著中原漢式大袍,披飄帶,袍下擺在風中呈牙旗形翻卷,表現出飛動感。白髮,未著色,肌膚用中原式暈染法,層次清晰可見,服飾色彩鮮豔如初。
文字根據《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改編,圖片來源於敦煌研究院。版權歸屬敦煌研究院,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敦煌研究院網站 http://www.dha.ac.cn/ 和官方微信、微博。聯繫電話:0937-886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