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萌發期:從西域和中原飛向敦煌(北涼、北魏、西魏)

2021-02-13 敦煌研究院

飛翔的樂舞

「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

——《洛陽伽藍記》

漢語「飛天」一詞,最早見於東魏成書的《洛陽伽藍記》。飛天是佛教造型藝術,他的形象源自古老的印度神話,為婆羅門教中的二位小神「乾達婆」和「緊那羅」。天,在佛教概念中,不僅指天國、天宮,還是對神的尊稱,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漢譯佛經,用「飛天」這兩個字是很貼切的,它專指天宮中的供養天人和禮佛、舞樂的天人。乾達婆和緊那羅是能歌善舞的天人,後來成為侍奉供養佛的小神靈,司音樂、散花和禮拜之職。每當佛講經說法之時,以及最後佛涅槃之時,他們都凌空飛舞,奏樂散花。

按佛經所示,飛天的職能有三:一是禮拜供奉,表現形式為雙手合十,或雙手捧花果奉獻;二為散花施香,表現形式為手託花盤、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為歌舞伎樂,表現形式為手持各種樂器,演奏、舞蹈。根據這三項職能,古代匠師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把一個毫無情節可言的題材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逐漸形成完善的程序。

飛天的造型傳入中國,有個很重要的發展,那就是強調了音樂性和舞蹈性。它從印度經過西域傳到中國內地,經過了一千多年的衍變和發展,日漸完美,形成了中國化的造型。原來印度的飛天持樂器的形象非常少,而伎樂飛天在敦煌石窟已成為主題;原來印度飛天的動態都出自印度的舞蹈,而中國的飛天,從舞姿、服飾等特點看,則受到當時中國社會舞蹈的影響。

敦煌石窟以莫高窟為主,包括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堪稱中國飛天圖像薈萃之地。據統計,僅莫高窟就有二百七十多個洞窟繪有飛天四千五百身之多,加上其餘石窟,飛天近六千身。從敦煌飛天的造型衍變、時代特徵以及技法特點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時期:

一、早期(北涼、北魏、西魏)為模仿萌發期;

二、中期(北周、隋)為轉型創意期;

三、盛期(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為定型鼎盛期;

四、晚期(宋、西夏、元)為程序化衰落期;

飛天是佛教天宮的精靈,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間最善良、最美麗的形象,使人覺得親切並產生佑護感。飛天的美學基調是健康的,表達的是升騰、開朗、樂觀的情趣,這也正是飛天藝術的生命力所在。我們將陸續擷取出敦煌石窟藝術中各個時期經典的飛天圖像,以饗讀者。

萌發期:從西域和中原飛向敦煌

北涼、北魏、西魏(公元421-556)

北涼、北魏和西魏三個朝代,是佛教東傳並在河西走廊傳播佛教藝術的時期,也是敦煌壁畫創始和驟變的時期。飛天藝術一開始就融合了西域及中原的佛教文化形態,並受到中國神話故事的影響,這三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制約了飛天的創作和演變。

北涼有三個洞窟,飛天造型基本是照搬西域模式繪製。所謂西域模式一是印度原來佛畫內容,二是西域傳來的人物造型及暈染畫法,其特徵為面相平圓,軀體短壯,深目大鼻,戴花蔓,披大巾,腰系長裙,半裸赤足,姿態笨重,變色後,呈現粗獷、稚拙的狀態。

北魏有九個洞窟,飛天畫法較北涼有明顯的進步,人體比例適度,比較靈巧,用線準確,粗獷有力,敷色明快,中原飛天與西域飛天比肩飛翔。

西魏存十個洞窟,飛天數量驟增,技法進步,出現三種飛天形式並存現象。一是西域式飛天,形態為光頭深目,大鼻大耳,披巾或袈裟,粗獷生動,線條有力。二是中原式,特點是秀骨清像,面貌清瘦,眉目疏朗,頭飾雙髻,褒衣博帶。三是中國神話中的所謂「飛仙」、「羽人」,其形態為獸面、長耳、羽臂、半裸、披巾,多在繪有中國神話題材的壁畫中出現。

萌發期的飛天藝術處於模仿階段。

屍毗王割肉貿鴿中的飛天

十六國 莫高窟第275窟 北壁

在本生故事「屍毗王割肉貿鴿」中,飛天在屍毗王上方飛舞,上身袒裸,雙手合十,頌揚屍毗王的犧牲精神。粗線暈染,簡練粗獷。

飛天

十六國 莫高窟第272窟 窟頂北披

飛天的長裙白、赭、黑、綠色相間,巾帶飛舞,形成濃厚的裝飾趣味。飛天面相橢圓,大眼、高鼻、小嘴、額上點吉祥痣,有明顯的印度風格。

伎樂飛天畫稿

北魏 西千佛洞第7窟 西壁

畫稿用土紅勾線,畫兩身飛天,一彈箜篌,一彈琵琶,迎風飛動。線描準確,粗狂有力,技巧純熟。由此可見當年畫工創作過程,因而十分珍貴。

說法圖中飛天

北魏 莫高窟第260窟 北壁

佛在鹿野苑說法,寶蓋上有兩身飛天,一身捧花盤,一身散花,表示歡慶。流利的白色長線勾畫出長長的裙裾和飄帶,同時也可看出暈染的痕跡。色彩深淺搭配,顯得豐富多彩。

說法圖飛天

北魏 莫高窟第248窟 北壁

在佛說法圖上方繪有飛天,頭戴寶冠,面相豐圓,揮臂散花,上身袒裸,身形修長,細腰,下著長裙,巾帶長而寬,表現出動態的節奏。

起舞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 南壁

上部飛天身穿玄色長袍,中原形象,舞蹈中伸手握住龍尾。下部飛天面相豐圓,身形健壯,袒裸上身,著長裙,雙腳倒垂,作扭腰肢姿態,為西域形象。構圖巧妙有趣。

屈腿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上部

飛天上身挺立,著羊腸裙成銳角拖長裹足,長巾飄飛,空中點綴有無數天花流雲,構成整體的動感和裝飾效果。姿態優美生動,動態極有韻律感。


持花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窟頂西披

兩身的飛天頭梳髮髻,裸上身,雙手合十,花葉從手中生出,下穿窄裙緊帶,秀骨飄逸,相對飛翔。面部和服飾均為線描加暈染,增強了立體感。


佛背光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西壁龕頂

在佛火焰紋背光一側,飛天頭戴寶冠,圓鼻細眼,袒裸上身,著長裙,轉身飛動。採用西域暈染畫法,以土紅為地,熱烈濃豔。構圖巧妙,勾線技法純熟,令人讚嘆。


聽法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在說法圖中,佛背光及華蓋兩側畫飛天聽法護持。飛天頭梳雙髻,彎眉媚眼,裸上身,飾項鍊、臂釧和手鐲,長裙一波三折,裙尾如羽翼,長巾向上飄動,給人以動感。人物用赭石色定形線,敷色淡淡,形象為中原式,畫面雖小,人物卻栩栩如生。


童子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童子飛天為男身,白色肌膚,兩頰加色暈染,雙腿上翹,披藍色長巾。


擊鼓伎樂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伎樂飛天頭梳髮髻,上身挺立,揮手擊鼓,鼓面有臍。長裙成銳角拖長裹足,長巾飄飛,空中點綴有無數天花流雲,構成整體的動感和裝飾效果。此窟所繪伎樂飛天為秀骨清像造型,動態極有韻律感,堪稱敦煌飛天的精品。

佛背光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西壁龕頂

飛天作散花舞蹈姿態,上一身轉身回首,著石綠色裙,下一身前腿盤曲外露,著赭色裙。眉眼勾畫生動,手勢富有變化,勾線及暈染均佳。


持節羽人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窟頂南披

羽人長耳獸面,臂生藍色羽翼,雙手持節,裸上身,下著犢鼻短褲。體形極其瘦長,表現出急速飛行的效果。


天宮伎樂飛天

西魏 莫高窟第461窟 窟頂

在天宮欄牆之上,繪伎樂飛天一周。飛天頭梳雙髻(又稱飛天髻),有赭紅色頭光,雙手彈奏樂器,身著中原漢式大袍,披飄帶,袍下擺在風中呈牙旗形翻卷,表現出飛動感。白髮,未著色,肌膚用中原式暈染法,層次清晰可見,服飾色彩鮮豔如初。

文字根據《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改編,圖片來源於敦煌研究院。版權歸屬敦煌研究院,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敦煌研究院網站 http://www.dha.ac.cn/ 和官方微信、微博。聯繫電話:0937-8869852

相關焦點

  • 敦煌飛天——萌發期(北涼、北魏、西魏)
    從敦煌飛天的造型衍變、時代特徵以及技法特點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時期:一、早期(北涼、北魏、西魏)為模仿萌發期;二、中期(北周、隋)為轉型創意期;三、盛期(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為定型鼎盛期;四、晚期
  • 敦煌飛天
    早期為北涼、北魏、西魏時期。此時為敦煌飛天的模仿萌發期。北涼飛天造型具粗、重、厚、簡單的特徵,從西域傳來的凹凸法(採用暈染手法在面部突出部位如鼻、額、左右顴、顎製造立體而有明暗的造型效果),形成一種特別的 「小字臉 」 。
  • 【解讀】敦煌的飛天
    敦煌飛天的早、中、盛、晚四個時期,可以清楚地展現這個中國化的過程。早期為北涼、北魏、西魏時期。此時為敦煌飛天的模仿萌發期。北涼飛天造型具粗、重、厚、簡單的特徵,從西域傳來的凹凸法(採用暈染手法在面部突出部位如鼻、額、左右顴、顎製造立體而有明暗的造型效果),形成一種特別的 「小字臉 」 。
  • 你想知道的敦煌飛天全在這裡
    敦煌飛天的早、中、盛、晚四個時期,可以清楚地展現這個中國化的過程。早期為北涼、北魏、西魏時期。此時為敦煌飛天的模仿萌發期。北涼飛天造型具粗、重、厚、簡單的特徵,從西域傳來的凹凸法(採用暈染手法在面部突出部位如鼻、額、左右顴、顎製造立體而有明暗的造型效果),形成一種特別的 「小字臉 」 。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飛天色調之濃鬱不讓梵谷的繪畫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
  • 大敦煌的飛天傳說
    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 冷知識來了:如何鑑定敦煌飛天的性別?
    東晉王朝主要統治著當時的中原地區,而我國的北方和巴蜀地區,則先後被十六個不同的政權統治,這就是歷史上的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時期裡,統治敦煌的主要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五個政權,這也形成了敦煌地區獨特的「五涼文化」。前涼的統治者是漢族人,後涼的統治者是氐族人,西涼的統治者是漢族人,北涼的統治者是匈奴人。這些不同民族的統治者,給敦煌地區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衝突和交流。
  • 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
    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這四身飛天的突出特點是:頭有圓光,戴印度式五珠寶冠,臉型修長,因變色原因,成為白鼻梁,白眼圈,為小字臉。上體半裸,腿部修長,成大開口「U」字形。衣裙飄曳,巾帶飛舞,橫空而飛,四周天花飛落。雖然飛天的肉體與飄帶已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的飛勢動態有力,姿勢自如優美。
  • 雜誌精選 | 飛天與伎樂天的人神浪漫——淺談敦煌飛天形象
    通過對飛天體態造型和服飾研究,敦煌飛天不僅展現出了先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趨向,更是把宗教精神和美學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宗教傳播、融合創新等一系列影響下,敦煌藝術從北涼興起至五代十國的落寞經過了無數次的變化與沉澱,才得以跨越千百餘年與人們相見。
  • 敦煌飛天:凌空翱翔,體態優美的天人飛仙
    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的結果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它不長翅膀 ▼敦煌莫高窟壁畫-屍毗王本生上部的飛天(275窟-北涼) (196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2、北魏的飛天形象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飛天形象,逐步向中國化轉變。
  • 敦煌飛天—創意期:漫天飛舞漫天花(北周、隋)
    按佛經所示,飛天的職能有三:一是禮拜供奉,表現形式為雙手合十,或雙手捧花果奉獻;二為散花施香,表現形式為手託花盤、花瓶、花朵,或拈花散布;三為歌舞伎樂,表現形式為手持各種樂器,演奏、舞蹈。根據這三項職能,古代匠師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把一個毫無情節可言的題材表現得豐富多彩,並逐漸形成一種富有特色的藝術形象。飛天的造型傳入中國,有個很重要的發展,那就是強調了音樂性和舞蹈性。它
  • 從敦煌飛天到胡旋舞
    巾帶舒捲自如,線條圓潤,紅褲綠帶和綠葉紅花相襯,色彩鮮明而簡約。  敦煌飛天的形象從印度傳入,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羽化升天等意象相結合,慢慢通過提煉、融合,最終發展為中國式飛天。像所有的文化交流一樣,它經歷了引入、吸收、創新的階段。西域風格的引入。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西域風格的飛天都是上身半裸,雙手合十或散花。下身著長裙,露出赤腳,飄帶寬短,缺少飄逸感。
  • 最美不過敦煌飛天
    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飛天是如何產生的?從北涼、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歷經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繪畫、雕塑都經歷了哪些演變?今天,小編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大漠深處的「飛天」傳說。
  • 乾貨 | 敦煌「飛天」知識攻略
    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飛天是如何產生的?從北涼、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歷經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繪畫、雕塑都經歷了哪些演變?飛天不僅繪製精美,色彩斑斕,而且無拘無束,任意飛翔,表現出一種動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擺脫了西域畫風的影響,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飛天創作生動,布局多為群體,首尾銜接,各有姿態。飛天基本上為中原式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長;或豐肌麗質,婀娜多姿,眉宇含情。飛天的動態多變,俯抑斜正,騰飛俯衝,不拘一格。
  • 敦煌西魏壁畫的色彩分析
    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對敦煌色彩做了幾個方面的分析總結,以便更好地領會,中國敦煌色彩文化,特別是北魏西魏這一時期的傳承與發展演變規律。期待通過持續的研究,能夠教學相長,把敦煌的瑰麗色彩知識更好的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和教學當中。
  • 想看懂敦煌「飛天「?請看此文
    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飛天是如何產生的?從北涼、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歷經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繪畫、雕塑都經歷了哪些演變?飛天不僅繪製精美,色彩斑斕,而且無拘無束,任意飛翔,表現出一種動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擺脫了西域畫風的影響,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飛天創作生動,布局多為群體,首尾銜接,各有姿態。飛天基本上為中原式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長;或豐肌麗質,婀娜多姿,眉宇含情。飛天的動態多變,俯抑斜正,騰飛俯衝,不拘一格。
  • 《敦煌定若遠·總綱》考據3
    魏晉南北朝是敦煌歷史上最複雜多變的時期之一,政權更替頻繁,先後經歷了曹魏、西晉、前涼張氏、前秦苻氏、後涼呂氏、西涼李氏、北涼沮渠氏、北魏、西魏、北周10個政權的統轄。    北魏因其重要戰略地位而重視敦煌,將敦煌視為經營西域、向西進取的據點,以後成周公萬度歸兩度經由這裡西破鄯善、焉耆、龜茲,打通了斷絕多年的絲綢之路,敦煌的政治地位更加突出,自405年西涼李暠遷都酒泉後,敦煌無力制御西域的形勢至此有了極大改觀。    在發展儒學、道教的基礎上,西晉時的敦煌還接納了外來文化——佛教文化。
  • 甘肅敦煌:氣象萬千的敦煌藝術,是人類的瑰寶
    前秦建元年(366),沙門樂傅和其後的禪師法良創建了莫高窟第一批洞窟,其後經過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十一個時代,修建洞窟七百餘個。窟區長約一公裡,南區為主體,建佛窟四百九十二個,保存著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三千多身。北區建禪窟,工匠、僧侶起居窟等約二百五十餘個。
  • 從敦煌飛天到胡旋舞: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出道」才藝
    敦煌飛天的形象從印度傳入,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羽化升天等意象相結合,慢慢通過提煉、融合,最終發展為中國式飛天。像所有的文化交流一樣,它經歷了引入、吸收、創新的階段。西域風格的引入。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西域風格的飛天都是上身半裸,雙手合十或散花。下身著長裙,露出赤腳,飄帶寬短,缺少飄逸感。
  • 【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 敦煌壁畫中"飛天"到底是何方神聖?
    ▲敦煌263窟北魏壁畫飛天飛天是如何產生的?從北涼、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歷經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繪畫、雕塑都經歷了哪些演變?▲飛天群(隋 莫高窟301窟 )隋代敦煌飛天的繪製達到鼎盛。飛天不僅繪製精美,色彩斑斕,而且無拘無束,任意飛翔,表現出一種動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擺脫了西域畫風的影響,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