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飛天到胡旋舞: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出道」才藝

2021-02-13 蘭臺揮麈

中西文明交往的歷史像是一條流動的長河,文化藝術是河水激蕩中跳躍的浪花。敦煌壁畫中美麗靈動的飛天形象,就是絲綢之路上印度佛教文明與中國道教文化,乃至希臘文化元素,交互碰撞所激起的一朵絢麗的浪花。

一、何為飛天

  金庸有一部著名的小說《天龍八部》,這是一個佛教化的書名。八部「天龍」之中,就有「飛天」。只是她原本的名字叫「天人」。佛陀誕生,前來祝賀的「來賓」中就有「天人」。其真名叫作「乾闥婆」和「緊那羅」,是音樂之神,在空中歌贊、燒香、散花、散水。傣族的潑水節就源自佛誕節。「天人」在空中飛行,被國人稱為「飛天」。

  「飛天」原本指神在空中散花、奏樂、歌舞時的一種狀態。後來動詞變成了名詞,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


散花飛天(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

飛天在雲端雙手捧花飛翔,肌膚豐滿而白皙,是典型的中唐少女形象。巾帶舒捲自如,線條圓潤,紅褲綠帶和綠葉紅花相襯,色彩鮮明而簡約。

  敦煌飛天的形象從印度傳入,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羽化升天等意象相結合,慢慢通過提煉、融合,最終發展為中國式飛天。像所有的文化交流一樣,它經歷了引入、吸收、創新的階段。西域風格的引入。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西域風格的飛天都是上身半裸,雙手合十或散花。下身著長裙,露出赤腳,飄帶寬短,缺少飄逸感。在印度、伊朗早期佛教藝術中,作為天人的乾闥婆,體肥身短,造型是典型的印度舞者「三道彎」式,衣服也很樸素,幾乎沒有飛動的體態。印度馬圖拉早期佛教雕刻中,佛光兩側各有一位表現出飛行狀的天人,身體直立,一手託花,一手散花。


童子飛天(西魏 莫高窟285窟 窟頂北披)

童子飛天即化生童子飛天,自淨土世界蓮花中化生而出,作童男裝,裸體,披巾,於天花流雲中歌舞散花,對人體美作充滿讚揚之意。該童子飛天頭梳雙鬟髻,裸上身,雙手持幡,腰帶系犢鼻褲,披長巾,巾腳呈銳角飛舞。雙髻勾線後未著色。繪畫技法採用中原方法。


曲腿飛天(北涼 莫高窟272窟窟頂 南坡)

左側飛天頭戴印度式寶冠,左腿前屈,右腿後揚,左手持巾,右手捧花盤,簡單數筆可看出動作的張揚和關節的屈伸,頗有印度畫風。右側飛天頭有背光,側身雙手託盤供養。

  中原風格的摻入。北魏晚期,飛天身體和飄帶都加長,身體比例誇張,飄帶迎風飛揚,已經顯露出中原風格的明顯影響。有的洞窟的飛天,臉形已非豐圓而是修長清秀,鼻挺嘴小,面目標緻。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講究羽化升天的道教有「飛仙」的形象,如王子晉乘著仙鶴,羽化升天。受到道教「飛仙」文化的影響,促進了佛教「飛天」向體態輕盈的方向轉化。敦煌石窟中還繪製了飛天與道教飛仙共存的現象。在中原「秀骨清像」的畫風影響下,創造出了千姿百態的飛天新形象:有的悠閒遨遊,有的躍起向上,有的雙手合十,有的俯衝下方。飛天造型也是身材漸漸變長,動態飄逸輕盈。飛天所飛過的地方,香花散落,大有仙境之意。北魏後期的飛天受到漢晉畫風影響,開始向女性化發展,五官勻稱,眼睛秀麗,鼻唇嬌小,眉毛平直,腿型修長,腿部長度甚或兩倍於上身。天身上的飄帶數量多達四五條,有的飄帶末端形成一個尖角,向下自然飄動,營造出飛動升空的視覺效果。


西域式飛天(西魏 莫高窟249窟 西壁龕頂)

飛天為白鼻白眼的西域式「小」字臉,袒裸上身,著長裙披長巾,一身用手拍擊齊鼓,另一身吹奏豎笛。變色後的膚色仍可看出傳自西域的凹凸法暈染效果。


中原式飛天(西魏 莫高窟285窟 南壁)

伎樂飛天頭梳雙髻,上身挺立,揮手擊鼓,鼓面有臍。羊腸裙成銳角拖長裹足,長巾飄飛,空中點綴有無數天花流雲,構成整體的動感和裝飾效果。此窟所繪伎樂飛天為中原特有的秀骨清像造型,動態極有韻律感,堪稱敦煌飛天的精品。

  西域風格與中原風格的融合。隋文帝崇佛,佛教大發展,飛天也大為流行。隋代飛天,身體彎曲幅度較大,臉型豐富,身材比例適中,靈活多姿,融合了「西域式」和「中原式」的藝術特徵,形成了較成熟的藝術風格。唐代飛天藝術發展到了頂峰,外型塑造和內在精神表達都本土化了。飛天的動作輕盈舒展,神情悠閒自得。盛唐飛天進入淨土變,出現了雙飛天,環繞寶蓋,追逐嬉戲,飄帶彩雲形成了旋繞的圓圈,表現出「極樂世界」的美妙氣象。飛天造型趨於寫實,身材婀娜,髮髻高聳,面容姣好,姿態妙曼。從藝術風格上說,唐代飛天應當受到了吳道子「吳帶當風」畫風的影響,也顯示出顧愷之鐵線描畫的餘韻。敦煌飛天展現出秀麗飄逸與雄渾豪放的和諧統一,將中國優秀傳統畫法與印度題材高度融合。


六臂飛天(盛唐 莫高窟148窟 南壁龕內)

飛天肩生六臂,頭戴月牙珠冠,臉型豐滿,上體裸露,胸飾瓔珞。其頭上兩臂,上舉擊鐃;中間兩臂,一手吹橫笛,一手搖銅鈴,胸前兩臂,手彈琵琶。以蹲踞式,順風飛行,背後長帶飛舞,胸前彩雲飄旋。飛行動勢自由輕鬆,雖然身有六臂,但姿態十分優美。六臂飛天屬於佛教密教多臂飛天,多頭、多目、多臂,在敦煌石窟中很少見,此身六臂飛天為其中代表,堪稱經典。

  這裡還要提到中原地區流傳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飛向浩淼的月空,不靠雙翼,單憑動勢飛翔的衣襟裙裾。這位美麗的仙人與西來佛教中會飛的天人,在「飛」的造型上產生了共鳴。這種交互感應而形成的文化創造是最美麗的一種交融。總之,敦煌飛天的發展變化體現了古代藝術家的博大胸懷,以中國儒、道思想為主導,呈兼容的姿態,吸收異域的藝術精華,融合本民族傳統藝術風格,經過不斷提煉、加工,創造了充滿生命力的、內涵豐富的飛天形象。

二、飛天與琵琶

  敦煌飛天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敦煌莫高窟112 窟《伎樂圖》中反彈琵琶的飛天。這幅《伎樂圖》是無量壽經淨土經變的一部分。飛天本來就來自音樂女神,伎樂圖中自然少不了她。琵琶這一樂器在敦煌壁畫中、在各種舞蹈和奏樂場合出現多達600 餘次,有手持琵琶的,有邊彈邊舞的,而舞姿方面有懷抱豎彈的,有揮臂橫彈的,還有昂首斜彈的,或者傾身倒彈的,最絕妙的則是背後反彈的,反彈琵琶有很高的技巧難度。敦煌莫高窟第112 窟是中唐時期的作品,其中反彈琵琶的飛天,乃是來自天國的舞伎。

  然而,天國歌舞卻是地上歌舞的寫照。琵琶這種樂器在漢代就從西方傳入,最早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而「琵琶」一詞大概來自波斯語中的Barbāt,漢代一度譯稱「批把」或「枇杷」,晉以後改稱「琵琶」。傳入中國的四弦琵琶直接來自龜茲,所以又稱龜茲琵琶。龜茲改進西亞兩弦琵琶,成五弦曲頸,不過傳入中原後又被改為四弦,據宋代《樂書》稱,是以法四時天地。四弦曲頸琵琶在漢代已流行於北方黃河流域,東漢靈帝時進入宮廷樂隊。秦漢時期陝西地區還有一種稱為「秦琵琶」或「秦漢子」的三弦琵琶,也是原產西亞、後經漢人改造的樂器。公元前2 世紀末,漢公主嫁於烏孫昆彌時,所帶嫁妝即有此種琵琶,儼然已作為中國特產。唐代的宮廷和社會上的音樂演奏中,琵琶已經十分流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寫來自長安樂手嫻熟高超的琵琶琴藝,給人印象深刻: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漢唐時代傳入中原內地的胡人樂器,除了琵琶之外,還有箜篌、觱篥、胡角、胡笳、胡笛等。

  箜篌原為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000 年創製,之後傳入中亞和印度,並從三弦豎箜篌逐漸發展為11~ 15 根弦的弓形臥箜篌。漢武帝徵服南越後,箜篌自南亞傳入中國。東漢《釋名》解釋「箜篌」之名時,稱這種樂器是印度西南部的一個小國空國的貴族常用,所以又叫「空侯」,這正說明了此樂器來到中國的直接途徑。中國樂師將箜篌稍加改進,成為一種類似瑟的小型弦樂器,風行一時。它在西漢時已經和鍾、磬等中國傳統樂器相併列,東漢的中國樂師還專門創作《箜篌引》樂曲。箜篌至隋唐已成為傳統燕樂調中常用的弦樂器。


獻花伎樂飛天(西夏 莫高窟327窟 窟頂南坡)

在裝飾華麗的垂幔下,兩身飛天一捧花供養,一彈箜篌,箜篌的每個部件都交待得很清楚。畫面裝飾華麗,只是彩雲畫得過於程序化。

  傳入中原的簧管樂器有多種。觱篥,又有「必慄」「篳篥」等。別稱,唐中期以後固定為「觱篥」。這是一種簧管樂器,也稱豎笛。由西亞或印度傳入中亞,漢代傳入中國,東漢已在民間普遍使用,隋唐時期更頻繁用於隋九部樂、唐十部樂。胡笳,似觱篥而無孔,有大小之分,傳說是張騫自西域帶回。東漢時還有《胡笳調》《胡笳錄》各一卷,專門編集胡笳曲。最著名的是據傳由蔡文姬創作的《胡笳十八拍》,流傳至今。蔡文姬是東漢末年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是個飽讀詩書的才女。因戰爭不幸流落,嫁給了匈奴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胡笳十八拍》(郭沫若說,十八拍即胡語十八首之意)描寫了蔡文姬在胡地的生活,以及曹操派人把蔡文姬贖回漢地時,她與兒子生離死別的場景。唐代著名詩人李頎有詩云:「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這裡的董大,就是唐代著名音樂家董庭蘭。又有吹鞭,也屬於笳之類,狀如鞭。原是匈奴、樓煩牧馬之號,長期作為軍樂的主要樂器。另說吹鞭即胡笳,胡角又名「橫吹」,亦是來自西域的樂器,與鼓一起組成另一類軍樂,是橫吹樂的主樂器,其強大的聲響被認為有驚退敵軍的作用。西漢音樂家李延年等人,曾據胡角原曲改編出配樂「鼓角橫吹」。隋唐時期的高昌樂中,胡角成了牛角形的銅角,宋代改用皮革、竹木製成,在民間則逐漸演變成鼓吹樂中的大喇叭,又稱號筒。有種說法稱「橫吹」即為橫笛。

三、飛天與胡姬

  飛天本是音樂女神,而漢唐時期生活中的音樂女神,就是當壚賣酒的胡姬。這個時期西域音樂能夠大規模傳入中原,與包括胡姬在內的西方樂人大批入華密不可分。

  北魏以後的文獻中,就有關於西域樂人來到中原的大量記載,並以「好歌舞於道」的昭武九姓粟特人最多。唐代粟特樂人僅見於段安節(著名詩人溫庭筠之女婿)《樂府雜錄》者就有十幾人,其中許多人都得到唐代詩人的贊詠。粟特藝人大多技藝精湛,並好在市中較量技藝;胡姬當壚賣酒,伴隨適當的歌舞表演,也是長安等大都市的一道風景。盛唐大詩人李白《少年行二首》有句云:「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不獨唐代,漢代就有這樣的胡姬,漢代詩人辛延年《羽林郎》詩:「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銀鞍何煜耀,翠蓋空踟躕。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這位胡姬滿身的穿戴都是西域來的珍寶。此後,胡姬成為一種文化意象,比如宋代周邦彥《迎春樂》詞云:「解春衣,貰酒城南陌。頻醉臥,胡姬側。」明代李攀龍《送盧生還吳》詩云:「輾然一笑別我去,春花落盡胡姬樓。」漢唐以後的這些詩詞多是文化意象的傳承,未必是事實的記錄。

  胡人樂器的傳入,自然導致「胡樂」的流行。從東漢覆滅到隋朝建立之前,北方政權更替頻仍,少數民族內遷,漢族流徙南方,宮廷雅樂也隨著樂工散亡、器法湮滅、典章失落而亡失垂盡。雅樂散失,加上北方統治者多具少數民族血統,遂使胡樂的影響日趨普遍,並逐漸滲入宮廷音樂。唐初「十部樂」統稱為燕(宴)樂或俗樂,包括了相對雅樂而言的全部樂舞百戲,是兼具禮儀性、藝術性與娛樂性的音樂,而歌舞音樂在其中最為重要。諸如龜茲樂、疏勒樂、安國樂等都是胡樂。此後,胡樂已同中原固有音樂相互融合,彼此的區別逐漸泯滅,玄宗時期便取消了十部樂的名稱,代之以「坐部伎」與「立部伎」兩類,這標誌著胡族音樂已經融入華樂。唐玄宗時期設立的「梨園」和教坊,所教俗樂歌舞大都有西域的背景。即使是作為政治象徵的雅樂,在唐代也滲入了胡樂成分。所謂「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朝廷的音樂官員只好「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樂」。《舊唐書·輿服志》則載,開元以來,甚至「太常樂尚胡曲」。可見在唐代,無論雅樂還是俗樂,都受到了胡樂的普遍影響。

四、楊貴妃與胡旋舞

古代宮廷美女都能歌善舞,漢代趙飛燕是如此,唐代的楊貴妃更是舞神級別。稗官野史多喜記載名人緋聞軼事。在大唐天寶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楊貴妃莫屬;最有名的男人之一,當屬節制三鎮、擁兵15萬的安祿山了。於是,關於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緋聞也就不脛而走。連《資治通鑑》這樣嚴肅的著作也說,安祿山經常往楊貴妃宮中跑,外面的人都嘰嘰喳喳地議論。

安祿山與楊貴妃能有什麼關係?我的猜測是,安祿山與楊玉環最有可能因為胡旋舞而結緣!楊玉環得寵於玄宗眷顧的重要因素之一,乃是雙方有著共同的音樂歌舞方面的愛好。他們合作的一部歌舞劇叫作「霓裳羽衣舞」。該曲是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婆羅門曲》,然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可見,該曲原本是唐玄宗依據自己觀察仙山(道家「羽衣」大約與此有關)的靈感創作出來的。大約起初只有一個樂曲的大概,後來吸收絲綢之路東傳的《婆羅門曲》改編而成。所謂《婆羅門曲》,可能是中亞地區的舞曲,也就是說,《霓裳羽衣曲》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楊貴妃是霓裳羽衣歌舞的主演。舞蹈的最後,楊貴妃出場,以快速旋轉的優美舞姿,把劇情推向高潮。唐代盛行的中亞舞曲是什麼呢?最有名的是胡旋舞。白居易有《胡旋女》詩為證:「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白居易說,胡旋舞來自西域,可是中原也有人早就會啦。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裡餘。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白居易詩中的政治諷喻先不談,且看其中的「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一句,明確指出貴妃與祿山都是胡旋舞的高手。安祿山本出自西域,史書上說他是突厥人,後來其母親嫁給了粟特胡人安延偃,因而姓安。最初他在幽州邊境任「互市牙郎」,就是邊境絲路貿易的掮客。《舊唐書》卷二00《安祿山傳》記載,安祿山晚年身體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行步不太方便,但是卻很善於跳胡旋舞,他曾經在玄宗面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為什麼安祿山會胡旋舞呢?因為胡旋舞本來就出自他的故鄉西域。粟特人的城邦國家如康國、安國、石國的商人們,沿著絲綢之路東行,甚至大量遷居中國內地。安祿山家族就是其中一員。盛唐邊塞詩人岑參有詩詠嘆道:「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此曲胡人傳入漢,諸客見之驚且嘆。」「忽作出塞入塞聲,白草胡沙寒颯颯。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見後見回回新。始知諸曲不可比,採蓮落梅徒聒耳。世人學舞只是舞,恣態豈能得如此。」中原地區的歌舞,似乎不能與胡旋舞姿比美啊(「始知諸曲不可比」),如果楊貴妃要學舞的話,肯定是要學這種高級的歌舞了。史籍中並沒有楊貴妃擅胡旋舞的記載,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認為,「此舞為唐代宮中及貴戚所愛好」,因而推斷說:「太真既善歌舞,而胡旋舞復為當時所尚,則太真長於此舞,自亦可能。樂天之言,或不盡出於詩才之想像也。」陳寅恪也認為楊貴妃是擅長胡旋舞的。我覺得寅恪先生的這個推斷很有道理。白居易是唐朝人,他的記載比《舊唐書》的成書時間還要早百年。他說貴妃擅長胡旋舞,其可信度絲毫不比《舊唐書》說安祿山善跳此舞低。我要進一步推測的是,楊貴妃對於大腹便便的安祿山未必會有興趣,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胡旋舞高手安祿山的舞技,楊貴妃一定是感興趣的。美女對於善於歌舞的男子感興趣,有一個旁證。《舊唐書·外戚傳》記載,中宗安樂公主的駙馬武崇訓,有一個堂弟叫武延秀,「久在蕃中,解突厥語,常於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有姿媚,主甚喜之」。後來武崇訓被殺,安樂公主就主動要求嫁給武延秀。安祿山是親自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並且得到了玄宗高度讚賞的。因此,與唐玄宗一起編導霓裳羽衣舞的楊貴妃,向安祿山學胡旋舞是很自然的事。唐代絲綢之路上傳來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其中胡旋舞的表演者多是女演員。與之不同的是,胡騰舞則多是男演員。至於柘枝舞,原是女子獨舞,後來變成是女性雙人舞。正如前引文所述,美男武延秀在突厥中生活很久,也善於表演胡旋舞,並引起安樂公主愛慕。那安祿山生父為突厥人、養父為粟特人,他擅長多為女性演出的胡旋舞,是不奇怪的。男子指導女子舞蹈,特別是做快速旋轉的動作之時,難免有肢體接觸。大約因為這個緣故,就有了「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資治通鑑》卷二一六),這許多真真假假皆是流言蜚語。「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楊、安因為絲綢之路上的「胡旋舞」而結緣,但不能像白居易詩那樣把亂離的責任推給「胡旋舞」。關鍵是,唐明皇沉湎於歌舞昇平,荒廢朝政,而胡旋舞高手安祿山卻從未停止攫取權力的腳步。猝不及防的安史之亂,令陶醉於歌舞享樂的唐王朝元氣大傷。玄宗倉皇逃蜀,貴妃喪命馬嵬坡。帝後之間的愛情故事終以悲劇結束,霓裳羽衣曲跳珠撼玉的輝煌、胡旋舞翩若遊龍的舞姿也隨之失傳。今天,我們只能從文人墨客的吟哦中,去追想盛唐氣象的恢宏,發掘宮廷逸事的隱微。來源:節選自《文明的邊疆:從遠古到近世》,張國剛著,以上內容來自於絲路遺產

相關焦點

  • 安祿山為什麼會跳胡旋舞?——從敦煌飛天到楊貴妃
    四、楊貴妃與胡旋舞  古代宮廷美女都能歌善舞,漢代趙飛燕是如此,唐代的楊貴妃更是舞神級別。稗官野史多喜報導名人緋聞軼事。在大唐天寶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楊貴妃莫屬;最有名的男人,當屬節制三鎮、擁兵15 萬的安祿山了。於是,關於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緋聞也就不脛而走。
  • 從敦煌飛天到楊貴妃的胡旋舞
    二、飛天與琵琶敦煌飛天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敦煌莫高窟112 窟《伎樂圖》中反彈琵琶的飛天。這幅《伎樂圖》是無量壽經淨土經變的一部分。飛天本來就來自音樂女神,伎樂圖中自然少不了她。古代宮廷美女都能歌善舞,漢代趙飛燕是如此,唐代的楊貴妃更是舞神級別。稗官野史多喜報導名人緋聞軼事。在大唐天寶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楊貴妃莫屬;最有名的男人,當屬節制三鎮、擁兵15 萬的安祿山了。於是,關於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緋聞也就不脛而走。連《資治通鑑》這樣嚴肅的著作也說,安祿山經常往楊貴妃宮中跑,外面的人都議論紛紛。安祿山與楊貴妃能有什麼關係?我的猜測是,安祿山與楊玉環最有可能因胡旋舞結緣!
  • 楊貴妃與安祿山到底有沒有男女關係
    《資治通鑑》卷二一六,天寶十載(751)中記載,這年的正月二十日,是安祿山的生日。唐玄宗與楊貴妃給安祿山送了很多生日禮物。為了籠絡安祿山,唐玄宗將其收為養子,於是,楊貴妃就成了養母。當時,民間有生子第三日,給孩子洗澡的風俗,謂之「洗三朝禮」。洗過之後,要給嬰兒穿上新衣服。
  • 風靡唐代的胡旋舞是啥樣?
    胡旋舞在唐開元年間最為風靡。晚唐時《樂府雜錄》將胡旋舞與胡騰舞、柘枝舞等一起,列入「健舞」類。胡旋舞究竟有多流行?在唐代,這種舞蹈流行於各個階層,影響力絕對超過時下風靡各大廣場的「小蘋果」。因為唐玄宗李隆基是它的頭號粉絲,楊貴妃和安祿山則是當時學跳胡旋舞最好的兩個人。
  • 一支胡旋舞 千年絲路音 (組圖)
    甚至可以上推到更遠的南北朝的北周時代胡璇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胡璇舞》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西域旋轉性的舞種。敦煌壁畫中的胡旋舞胡旋舞怎麼跳?
  • 解密唐代「健舞」胡旋舞,讓絲路文化「旋」起來
    胡旋舞在唐開元年間最為風靡,晚唐時《樂府雜錄》將胡旋舞與胡騰舞、柘枝舞等一起,列入「健舞」類。《新唐書。禮樂志》記載:「胡旋舞,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 白居易《胡旋女》詩云:「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歌一聲雙袖舉……」均與莫高窟第220窟所繪舞姿正好吻合。新唐書·西域傳》云:「開元初,(康國)供鎖子鎧、水精杯、瑪瑙瓶、鴕鳥卵及越諾、侏儒、胡旋女子。」
  • 《胡旋舞》真的美
    △敦煌莫高窟初唐220窟壁畫《東方藥師經變》中的胡旋舞場景殷碩、孟慶暘 《心應胡旋》公元前202年隨著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闢,東西方之間交流溝通的渠道打通,交流的不僅有絲綢、紡織品、香料、良馬等物質性的東西,還有精神層面的文化藝術、審美情趣、生活習俗之間的碰撞和融合。
  • 畫家王峰敦煌壁畫飛天系列臨摹精品
    敦煌壁畫(飛天系列)莫高窟第390窟3飛天--隋代160x43cm 敦煌飛天迎賓圖(創作)217x120cm敦煌舞樂圖330x138cm-莫高窟第220窟胡旋舞--初唐-64x50cm_莫高窟第220窟胡旋舞--初唐--310x94cm_
  • 楊貴妃與安祿山對食,又給安祿山洗三,這兩人如何進行對食洗三?
    咱們今天要聊的,就是楊貴妃與安祿山對食,又給安祿山洗三,這對食和洗三是咋回事?唐玄宗李隆基為何不管?我們看《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就會發現楊貴妃與安祿山對食確有其事,楊貴妃給安祿山洗三也有明證,至於李隆基為什麼不管,我們從上述史料中,至少能找出三點原因。
  • 寶藏舞蹈,殷碩孟慶暘的胡旋舞太有魅力了!
    昨天分享了國寶音樂會經典舞蹈《相和歌》,今天小編分享的是胡旋舞。 300斤的安祿山跳起胡旋舞來"其疾如風",楊貴妃跳起胡旋舞令唐玄宗拍紅了手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更是寫下"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的詩句,這一切只因胡旋舞的魅力。
  • 安祿山的發跡之路
    自40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所獲得的榮耀與君寵達到頂峰。從50歲開始,有跡象表明他開始一步步策劃變亂。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起兵叛亂,第二年稱大燕雄武皇帝,55歲的那年的春節被殺。安祿山贏得皇帝的歡心,最著名的有三件事可說。  第一件是他當庭跳「胡旋舞」。胡旋舞是唐朝時西域傳入的一種樂舞。據說舞者要在一小圓上「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於毯子上」,舞姿十分奇妙、引人入勝。
  • 正史記載楊貴妃給安祿山洗澡,產生一個成語,專指男人吃美女豆腐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敬請聯繫鄙人刪除楊貴妃深得唐玄宗寵幸,楊家權勢燻天,安祿山為了巴結楊貴妃,就認楊貴妃為乾娘。此事典出《舊唐書》語「祿山請為貴妃養兒」。安祿山成了楊貴妃的乾兒子,他特別會來事,很討乾爹唐玄宗和乾娘楊貴妃喜愛,唐玄宗讓楊家子女與安祿山「約為兄弟姐妹」。楊貴妃劇照。
  • 歷史故事——安祿山的發跡史
    到了唐朝,處理與邊疆、鄰國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一向是朝廷大事。安祿山是少數民族,就一直遊走在這個領域,積累著自己的創業資源。年輕時的安祿山,是個小到不能再小的人物,用今天時髦一點的詞講,就是一個屌絲。但是,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奮鬥,他終於成為皇帝身邊最能說得上話的人,比很多太監還強;到後來更有了起兵造反的實力。
  • 楊貴妃幫安祿山洗澡,被抓傷隱私部位,唐玄宗親自觀看不怒還賞賜
    楊貴妃和唐玄宗的風流不僅從側面說明了唐朝風氣的開放,還說明倫理對他們的約束力不大。據野史傳說,安祿山是唐玄宗的養子(楊貴妃是養母),楊貴妃還為他洗過澡。過分的是,安祿山洗澡時撓傷楊貴妃的隱私部位,還獲得了唐玄宗的獎勵。那是怎麼回事。第一,楊貴妃帶著安祿山洗澡。從唐太宗開始,歷代皇帝都開始幹涉史官的記錄。
  • 敦煌飛天
    但十六國前期,敦煌大多數民眾的信仰中原傳統和道教色彩濃厚,到北涼時才有明顯的轉變。到北朝時,佛教經過北魏的大力提倡,在中國北方蓬勃發展,敦煌也成為佛教傳播的沃土。佛教落戶敦煌後,興起了開窟造像的風潮。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開始創建。此後歷代都開鑿了許多洞窟,隋唐時更是大盛。
  • 大唐災星安祿山:如何順利成為皇帝「寵兒」?
    還是唐玄宗「惜其勇銳,但令免官,白衣展效」,沒有殺他(《安祿山事跡》卷上)。這第二次死裡逃生,使安祿山有驚無險,得以重整旗鼓。到開元二十八年(740),也就是他38歲的時候,重新擔任了平盧軍兵馬使,再次成為藩鎮之中的高級將領。從此以後,他不僅知道了如何創造功績,而且深深體會到了皇帝生殺予奪的無上權威。經歷了這次死裡逃生以後,安祿山才真正開始走上了發跡的快車道。
  • 「雜種」與「雜種胡人」——安祿山
    到了唐朝,處理與邊疆、鄰國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一向是朝廷大事。安祿山是少數民族,就一直遊走在這個領域,積累著自己的創業資源。年輕時的安祿山,是個小到不能再小的人物,用今天時髦一點的詞講,就是一個屌絲。但是,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奮鬥,他終於成為皇帝身邊最能說得上話的人,比很多太監還強;到後來更有了起兵造反的實力。
  • 冷知識來了:如何鑑定敦煌飛天的性別?
    敦煌248窟南朝風格的飛天,圖片來源:搜狗圖庫敦煌壁畫發展到西魏時期,這個時代正處於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與中原文化交匯、融合、創新的時期這時候的壁畫保留了北魏粗獷有力的筆調和顧愷之等「跡簡意淡而雅正」的風格,吸取了伊朗薩珊王朝細密精緻、色彩瑰麗的紋飾,和印度三世紀阿瑪帝時代的人物造像等因素,造型開闢了楊貴妃式豐腴圓潤、體態婀娜多姿的風格,還出現了「雙飛天」。到了唐代後期,飛天在動態和姿態上沒有了前期自由快樂的情緒,在藝術造型上,衣飾變為淡雅輕薄,人體變為清瘦樸實,神態變為平靜憂思。
  • 安祿山和楊貴妃來往密切,面對四大美女之一,他是否有非分之舉?
    上圖——唐玄宗像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名字無法抹去,分別是楊貴妃和安祿山。楊貴妃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而安祿山則是他親自任命的河北三鎮節度使。面對這般傾國佳人,相信包括安祿山在內的絕大多數男人都難免不產生非分之想,但凡和其走得近的人都怕都會傳出緋聞。然而使安祿山和楊貴妃有染之謠言脫穎而出的原因,當屬那起著名的貴妃洗兒事件了。話說安祿山曾經不顧臉面,忽略年齡差距,居然認楊貴妃為母,並且模仿無知幼兒做一些怪異舉動,去逗楊貴妃發笑,此舉甚得楊貴妃的喜愛。
  • 【解讀】敦煌的飛天
    但十六國前期,敦煌大多數民眾的信仰中原傳統和道教色彩濃厚,到北涼時才有明顯的轉變。到北朝時,佛教經過北魏的大力提倡,在中國北方蓬勃發展,敦煌也成為佛教傳播的沃土。佛教落戶敦煌後,興起了開窟造像的風潮。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開始創建。此後歷代都開鑿了許多洞窟,隋唐時更是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