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醫學角度來說,鑑定一個活人是男是女,還算是一件簡單的事(擁有兩套生殖系統的人除外,這個我們有機會單獨再來分析好了)。那麼,如果讓你鑑定畫中人物的性別呢?
今天的《奇葩問》專欄,打算來做做虛擬人物性別鑑定的工作。我們下手的第一個對象,是大家從小就從課本裡熟悉的人物——敦煌莫高窟壁畫裡的飛天。
反彈琵琶的飛天,究竟是男是女?圖片來源:搜狗圖庫
如果你去過敦煌,你會發現壁畫裡的飛天有著神奇的性別特徵。少部分飛天會有明顯的女性特徵或男性特徵,但大部分飛天都擁有安詳的女性面容,身體卻無明顯的女性特徵。這些「女相男身」的飛天究竟是什麼來頭?
要分析飛天的性別,先要看看飛天的誕生背景。
大家都知道,飛天的形象被描繪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那麼敦煌莫高窟又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呢?
事實上,早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偉大的古人們就開始了莫高窟的開鑿工作。在距現今敦煌市東南方向25千米處的鳴沙山山崖上,人們修建了最早的莫高窟雛形。自那之後的1600多年裡,莫高窟經歷了十多個朝代,經歷了擴張、修建,被詩人歌頌過,也遭遇過匪徒的洗劫,歷經戰火,保存到今天,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奇蹟。
莫高窟裡的藝術品種類繁多,壁畫就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種。敦煌的壁畫內容豐富,畫風也各有不同,飛天就是其中的一種。大家所熟知的飛天形象,往往是腰間繫著長裙,肩上繞著絲帶,長袖飄飄,反彈琵琶……一看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小仙女啊!
但是,飛天真的就是天上飛的妹紙嗎?
要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確認一個事實:敦煌莫高窟裡的飛天,不是同一個人畫的。飛天的形象經過不同時代不同畫師的演繹,所以飛天的性別疑問,也必須結合不同時代來一一進行分析。這麼說來,這還真的是個大工程呢。
敦煌最早的飛天,據說誕生在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是什麼時候呢?在三國時代結束之後,司馬炎稱帝,建立了西晉。西晉之後,是司馬睿建立的東晉王朝。東晉王朝主要統治著當時的中原地區,而我國的北方和巴蜀地區,則先後被十六個不同的政權統治,這就是歷史上的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時期裡,統治敦煌的主要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五個政權,這也形成了敦煌地區獨特的「五涼文化」。前涼的統治者是漢族人,後涼的統治者是氐族人,西涼的統治者是漢族人,北涼的統治者是匈奴人。這些不同民族的統治者,給敦煌地區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衝突和交流。同時,佛教的興盛,也讓當時的敦煌成為了整個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
敦煌的本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少數民族遊牧文化和中原地區儒家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整合與相互吸收,飛天就在這種文化融合的氛圍中誕生了。
這時候的飛天,看起來西域風格濃厚,繪畫的手法也十分豪放粗獷。
飛天們頭有佛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身材短粗、上身半裸,腰纏長裙,肩披有大巾,由於當初暈染技法變色,鼻梁和眼珠都已變為白色。
十六國時期的簡筆飛天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到了北魏時期,飛天的形象也悄然發生了改變。除了保留西域飛天的特點,飛天的畫風開始更為漢族化了。臉型變得修長,眉目清秀,鼻豐嘴小,五官勻稱協調,身材比例開始修長。
但整體來說,這一時期的「飛天」還算是異域風情濃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域佛教石窟藝術的影響,而被稱為西域飛天。
北魏時期的簡筆飛天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這一時期除了西域飛天還有南朝風格的飛天(248窟),其中第435窟中出現了飛天與羽人(即飛仙)相結合的情況。
敦煌248窟南朝風格的飛天,圖片來源:搜狗圖庫
後來,鮮卑族在大西北建立了北周這個少數民族政權,那個時候的統治者崇信佛教,又與西域交好。這個時候的飛天再一次出現西域飛天的形象——臉圓、體壯、腿短,頭有佛光、戴印度寶冠,上身赤裸,豐乳圓臍,腰有長裙,肩繞巾帶,雖然和北涼時期相似,但是形象更為豐富,開始出現伎樂飛天。
北周時期的簡筆飛天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隋代,是繪畫飛天最多,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時代。此時有西域式飛天,也有中原式飛天;臉型有豐圓的,也有清秀的;身材有健壯的,也有修長的。但大多數飛天身材修長,比例適中,腰肢柔軟纖細。這個時候的衣冠服飾也更加多樣了,有上半身半裸的,有無袖短裙的,也有寬袖長裙的;有頭戴寶冠的,也有頭束髮髻的,還有禿髮僧人式的。就連飛行姿態,也開始千差萬別了——上下不同,順風、逆風不同,有單一飛的,也有成群飛的。
隋代的簡筆飛天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到了唐代,壁畫種類繁多,美不勝收。這時候的壁畫保留了北魏粗獷有力的筆調和顧愷之等「跡簡意淡而雅正」的風格,吸取了伊朗薩珊王朝細密精緻、色彩瑰麗的紋飾,和印度三世紀阿瑪帝時代的人物造像等因素,造型開闢了楊貴妃式豐腴圓潤、體態婀娜多姿的風格,還出現了「雙飛天」。到了唐代後期,飛天在動態和姿態上沒有了前期自由快樂的情緒,在藝術造型上,衣飾變為淡雅輕薄,人體變為清瘦樸實,神態變為平靜憂思。
唐代的簡筆飛天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從五代至元代,在壁畫中用雲氣來表示飛行,因此飛天形象較笨拙,裝飾性增強,但臨風起舞的感覺減弱了許多。
西夏和元代的簡筆飛天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從上面的描述裡,我們看到了各個朝代的飛天形象。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飛天美是美,但到底是不是妹子呢?
這就關係到一個最最基本的問題:飛天到底是誰?
這個問題,可不容易回答。雖然大家都公認飛天是佛教中的形象,但究竟出自哪裡,各位學家們就站成了好多個流派,最後敦煌學中總結出了兩種。
飛天就是印度佛教中的「天人」。
天人,在印度佛教中是指地位低於菩薩的護法神。它們可以在佛國世界裡自由飛翔。在印度佛教裡,天人的形象主要指的是乾闥(ta)婆與緊那羅,這兩位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還是一對夫妻。乾闥婆與緊那羅專以樂舞供奉娛樂於諸佛菩薩。據說他們不食酒肉,唯以香氣滋養陰身,並經常參與佛陀的法會。
對印度天人的形象,《慧琳音義》中還有這樣的描述:
「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音樂天也,有微妙音響。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在這些天女,多與乾闥婆為妻室也。」
乾闥婆梵文音譯,意思是「天歌神」,又稱「香音神」。原來是一群半神半人的天上樂師,有經文記載其形象為:頂上有八角冠,身相為赤肉色,身如大牛王,或者其他動物的,如馬或者鳥;左手執蕭笛,右手執寶劍,具大威力相,髮髻有焰鬘冠。
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藝術形象,圖片來源:搜狗圖庫
前面我們說到敦煌的飛天也有一對兒一起飛的,很可能就是這對印度護法神夫婦的形象。
這一派學者的觀點認為,飛天的形象,早在佛教傳入前就已經有了。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羽人,以鳥羽為衣,能在空中飛翔。《神仙傳》中這樣寫道:「仙人者,或束身如雲,無翅而飛;或架乘雲,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浮遊青雲。」到了西晉時代,神仙家葛洪說過:「仙童仙女來侍,飛行輕舉,不用羽翼」。很多中國古代的原始藝術、圖騰文化、巖畫中都依稀可以見到羽人的身影,它出自道家。
孔雀明王的藝術形象,圖片來源:人民郵電出版社LIKI_LEE《洛煌笈》
前文說過,羽人即飛仙,那麼飛天和飛仙的區別在哪裡?飛天頭後有圓光,無雲彩,成群結隊聚集在一起,沒有太大的活動空間;而飛仙頭後沒有圓光,空間遼闊。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亞、中亞文化隨著印度佛教的東傳來到了敦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在敦煌這裡匯聚、碰撞、交融。在敦煌壁畫早期,十六國到北周的215年間,乾闥婆與緊那羅是同時出現的,但是各自有各自的活動範圍和職責。這期間敦煌幸運地躲過了戰爭的破壞,中原漢晉文化在敦煌與河西走廊得以保存下來並得到延續。到了北周,緊那羅衝破禁錮他們的天宮樓閣,騰空與乾闥婆匯合。在北魏晚期到西魏,壁畫中可以看到羽人變成飛仙的過程,羽人披上了飛天的大巾,飛天拋棄了頭後的圓光。最後佛教的飛天和道家的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仙融合,形成了敦煌壁畫中具有中國特色的飛天。
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阿彌陀經變》中的雙飛天,圖片來源:搜狗圖庫
它們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雲彩卻又不依靠雲彩,只憑藉一條長長的舞帶就能凌空翱翔的飛天。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飛天與羽人發生了深度的融合,最終有了今天雌雄難辨的敦煌飛天。
本期性別鑑定大會到此結束!小編還要給大家留一道思考題:觀音姐姐、紅孩兒……這些你熟悉的《西遊記》裡的人物,他們又是什麼性別?歡迎留言說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