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青竹中醫
來源|貳點玖億先生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官老人。
葉桂少承家學。祖父葉紫帆(一作子蕃),名時,醫德高尚,父親葉陽生,名朝採,醫術更精,葉桂十二歲時隨父親學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十四歲時父親去世,家貧難為生計,便開始行醫應診,同時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他二十四歲之前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後人稱其「師門深廣」。
整個中國醫學史上,葉桂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貢獻的偉大醫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後人稱其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溫病學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對兒科、婦科、內科、外科、五官科無所不精、貢獻很大的醫學大師。史書稱其「貫徹古今醫術」。無論其醫學理論,還是治學態度都是值得後人珍惜和學習的寶貴遺產。
史書稱其「切脈望色,如見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他自己也說:「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當時的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桂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可見當時其知名度之高。後人對其醫術總結說:診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藥每有奇效;治療常多變通。史書亦稱「當時名滿天下」,為眾醫之冠。民間則普遍傳說其為「天醫星下凡」。傳記載其處理「疑難證」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藥,而使居處飲食消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雖然史書盛讚其獨一無二的高超醫術,但對於民間廣傳的葉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卻又不敢相信,稱其為「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因而「不具錄」。若以當時老百姓的反映而論,葉桂可謂中醫史上醫名最著者。民間傳聞,特別是全國性的,絕非空穴來風,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醫星下凡」的說法也只有這一回。史官因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錄」其超常醫案,實為一憾。
甘草湯之「神」
前面洋洋灑灑介紹了葉天士的輝煌成就,下面就具體說一個葉天士的常用方劑,甘草湯,以見其用藥之神。
炙甘草湯又稱復脈湯,出自《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用以治療傷寒後心陽受損,心陽虛衰,失於溫養,鼓動無力,心動失常,致心中悸動不寧。以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生地黃、麥門冬、阿膠、麻仁滋陰養血潤燥;姜、桂、酒辛溫,具有溫通心陽,通行血脈之功。諸藥合用,溫而不燥,通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損陽,陰陽調和,共奏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復脈定悸之功。「復脈」的重點,在於復脈中之陽。後世多用於治療以「脈結代,心動悸」為主症的各種疾病,本方為陰陽氣血並補之劑,凡屬陰血不足,陽氣衰憊,心氣虛弱者,均可加減應用。如孫思邈用其「治虛勞」病,症見「汗出而悶,脈結悸」;《外臺秘要》用治熱病傷陰的肺痿;《張氏醫通》用治「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熱乘肺,咯唾膿血」的病證。
現廣泛應用於心血管系統疾病,主要治療心律失常(早搏、心動過緩、房顫),病毒性心肌炎,病竇綜合症,擴張性心肌病等。也常用於汗證、白細胞減少症、季節性低血壓、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炙甘草湯治療以虛為主的心臟病療效顯著。
在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中有大量「甘草湯化裁應用的記載,一如錢乙的六味地黃丸與腎氣丸一樣,葉天士看中了炙甘草湯中大量滋陰藥的組合,臨證時常去辛熱的姜、桂、酒,加白芍養陰柔肝,加雞子黃清心養血,加牡蠣斂汗固脫,加甘蔗汁滋陰清熱潤燥,加烏梅、五味子酸甘化陰生津止渴等等。在《臨證指南醫案・咳嗽・費十一》中指出:「則知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將仲景的通陽復脈法變成滋陰生液及鹹寒甘潤法,擴展了炙甘草湯的應用範圍,應用重點主要是肝腎陰血虧的虛證。於仲景原意雖有陰陽緩急之異,但善師仲景之法,變通、擴大而用之,且極具創新之舉。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指出:「舌淡紅無色者,或幹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變剛柔相濟之方為「柔緩之法」,同時也使後世有人錯誤地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是養陰潤燥。《臨證指南醫案》中,葉天士主要將炙甘草湯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是溫病傷陰,溫熱、風溫、冬溫等,常常去參、桂、姜、酒,加青甘蔗汁,來養陰清熱。
如某,風溫熱伏,更劫其陰,日輕夜重,煩擾不寧。(風溫傷陰)生地、阿膠、麥冬、白芍、炙草、蔗漿(《臨證指南醫案・風溫》)。
(2)肝風內動,中風、頭風、痙厥等,常去薑桂或參,加雞子黃、白芍,以養陰增液息風。
如某,脈細促,神迷,舌縮言謇,耳聾,四肢牽引,牙關不緊,病已月餘,乃溫邪劫液,陽浮獨行,內風大震,變幻痙厥危,議以育陰熄風法,必得痙止神清,方有轉機。
阿膠(二錢)、雞子黃(一枚)、人參(秋石拌烘一錢)、天冬(一錢)、細生地(二錢)、白芍(一錢半)。又,神氣稍蘇,脈來斂靜,五液交涸,風陽尚動,滋液救其焚燎,清補和陽去熱,用藥全以甘寒,津液來復,可望向安。阿膠、人參、淡菜、鮮生地、天冬、川斛。毛,少陰不藏,溫邪深入,喘促汗出,渴不多飲,舌辛似縮,症非輕小,擬用復脈湯,為邪少虛多之治,去姜。又,舌絳汗洩,齒燥痰膩,熱劫津液,最防痙厥,復脈湯去薑桂。(《臨證指南醫案・痙厥》)
(3)陰虛陽亢,虛勞、咳嗽、吐血等,常去薑桂或參,加甘蔗汁、白芍,以養陰生津。某,脈虛細,夜熱晨寒,煩倦口渴,汗出,髒液已虧,當春氣外洩,宗《內經》凡元氣有傷,當與甘藥之例,陰虛者用復脈湯。炙甘草(七分)、人參(一錢)、阿膠(二錢)、火麻仁(一錢)、生地(二錢)、麥冬(一錢)、桂枝(三分)、生白芍(一錢半)。(《臨證指南醫案・虛勞》)
(4)血虛或氣血兩虛,胎前產後,常去參桂姜棗,加牡蠣,以滋陰養血,扶正固脫。如某,產後去血過多,陰虛陽實,頭中眩暈,汗出肉�,驚畏身熱等症,最易昏厥,苦辛氣味宜忌。生地、小麥、炙黑甘草、麥冬、阿膠、茯神、生左牡蠣。(《臨證指南醫案・產後》)
上文中的中風病機在葉天士以前,多以外邪立論,風邪入侵為主,如《金匱要略》:「夫風為病,當半身不遂。」金元之後,或有從痰有或從火立論,雜治不一。葉天士通過應用炙甘草湯治療肝腎真陰虧虛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內風論,認為肝腎真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內風旋動,批駁了過去那種雜治肝風的做法。
如:沈(四九)脈細而數。細為髒陰之虧。數為營液之耗。上年夏秋病傷。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氣升。肝木風動。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絡強。言謇。都因根蒂有虧之症。庸俗洩氣降痰。發散攻風。再劫真陰。漸漸神憒如寐。倘加昏厥。將何療治。
議用仲景復脈法。(液虛風動)復脈湯去薑桂。(《臨證指南醫案・中風》)華雲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風》後附的醫論中總結道:「今葉氏發明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髒,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治以滋液熄風,濡養營絡,補陰潛陽,如虎潛固本復脈之類是也。」在治療中風、痙厥、肝風等病症時,常在加減炙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龜板、龍骨、牡蠣龜膠、淡菜等血肉有情之品,指出:「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無情之物為補益,聲氣必不相應.。餘以柔劑陽藥,通奇脈不滯,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內之精血,但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臨證指南醫案・虛勞・萬二七》)在推崇血肉有情之品填陰補虛的同時,葉天士在鹹寒滋陰息風的基礎上,主張使用介類藥物平肝潛鎮,「厥從肝起,其病在下,木必得水而生,陰水虧,斯陽風爍筋,而絡中熱沸即厥,拙擬血屬介類,味鹹入陰,青色入肝,潛陽為法。又,陰絡空隙,厥陽內風掀然鼓動而為厥,餘用鹹味入陰和陽,介類有情之潛伏。」(《臨證指南醫案・痙厥・顧》)創立了「血肉填陰」和「介類潛陽」法。
吳鞠通之創新——復脈湯
吳鞠通在學習葉天士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創出加減復脈湯、一甲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一系列方劑,用於溫病後期肝腎陰虧之證,使葉天士的鹹寒滋陰及介類潛陽學說得到了發展。
加減復脈湯由炙甘草湯去人參、桂枝、生薑、大棗、清酒加白芍而成,以甘潤存津立法,為滋陰養液之方,用於治療溫熱病深入下焦,肝腎陰傷,主治下焦溫熱傷及肝腎之陰者。
溫病熱在下焦,出現陰虛熱熾,陰液下洩,症見便溏者,則宜滋陰固攝,當選一甲復脈湯,方由加減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而成。
若真陰欲竭,虛風將起,證見手指蠕動者,治宜滋陰潛陽,以加減復脈湯加生牡蠣五錢,生鱉甲八錢,以滋陰潛陽熄風,名二甲復脈湯。方中以加減復脈湯諸藥復其陰,用生牡蠣、生鱉甲二味質地沉重的甲殼藥滋陰清熱,重鎮潛陽,以熄虛風。
若兼心中內風大動,甚則心中痛,脈象細促,此乃溫熱傷陰,陰虧已甚,虛風內動,治宜滋陰熄風,用三甲復脈湯主之,即在二甲復脈湯中加生龜板一兩以助滋陰熄風之力。
若見神疲倦怠,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有時時欲脫之勢者,為真陰大虧,虛風內動,急宜味厚滋補之品以滋陰養液,柔肝熄風,用大定風珠主之。大定風珠是由三甲復脈湯加五味子、雞子黃組成。五味子味酸性溫,有益氣斂陰,益精,養五臟之功,乃生津之要藥,收斂之妙品,雞子黃能補脾精而益胃液,具有滋陰潤燥,養血熄風之功,兩藥合用補陰液而熄內風。麥門冬、生地黃、白芍滋陰柔肝。龜板、鱉甲滋陰潛陽。麻仁養陰潤燥。牡蠣平肝潛陽。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陰。諸藥相合,有滋陰養液,柔肝熄風之效。兼俱滋陰養血,潛陽熄風與補氣生津,斂陰固脫之功,是挽回陰陽俱亡的急救之方。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在仲景當日,治傷於寒者之脈結代,自有取於參、桂、姜、棗以復脈之陽,今傷於溫者之陽亢陰竭,不得再補其陽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醫者之化裁也。」
程門雪在《學習<金匱>的點滴體會》中給葉天士以高度評價指出:「天士為善用經方之法者,歷來諸家之用經方,當以此翁為最善於化裁。」由其使用炙甘草湯的種種創新,即可以窺之一斑。同時,也給我們提供學習和使用經方的方法,如歐陽修所說,得其意而忘其形。
©青竹薦讀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御用客服
▼
© THE END
排版/ 冠劍君 校對/青竹學術部
本文主要內容來源於《淺析甘草湯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的應用》,本文圖片來自百度及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戳 閱讀原文 參與投稿
10萬稿酬等你來!!!
覺得好看,請點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