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精錄 | 《炙甘草湯方》

2021-02-22 她的靜謐園

《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人參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三十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生地黃一斤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傷寒脈結代」,脈的跳動,偶爾有時會停止,如果其停止沒有定數者為結,說的是脈結而不行,叫做中止。停頓有定數者曰代,說的是脈跳到點要停跳一下,必需要他脈代之也。結脈和代脈都算特別的病脈,但實際上有輕重之分。結脈呢,停跳沒有定數,不過脈偶然被阻礙在氣血凝滯之處,而有時一止,這種情況病算輕。而代脈的停止是有定數的,即是臟腑中有一髒之氣內虧,不能外達於脈之部位,這種情況病為重也。

「心動悸」,是指血不足以養心則心動悸,供血出現了問題。

再來看方劑。

首先有人參、生薑、炙甘草和大棗,建中四味,這裡都用上了,可見先要補能量,以健其胃氣為本。人參能直接給心能量。這裡人參用了二兩。炙甘草用了四兩。

炙甘草湯這個方劑主要是健其胃氣為本。由於陰分太虛了,當然也擱滋陰藥。這裡必須要提到中醫裡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體規律——「陰陽互根」。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言「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血氣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歧伯說:「陰是藏精於內部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於外使體表固密的。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症。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所以聖人使陰陽平衡,無所片勝,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則會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目聰明,氣機正常運行。」

岐伯這是一個人,他是《黃帝內經》中黃帝的一個老師,專門教授黃帝一些非常高深的醫理,還有養生、天地、陰陽、自然規律道理的一個智者。岐伯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對應的是「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我們先講講起亟的「亟」,這個字就是太極拳的「極」古代的繁體字的寫法,去掉左邊的「木字邊」,剩下的一邊,就是這個字。這個字古人有兩種讀法,一個是ji一個是qi,更多的註解認為這個地方是讀qi,就是屢次、頻繁的意思。

汪機註解為「亟者,起而應也。外有所召,則內數起以應之也。」指的是陰精在內,不斷地扶植陽氣,陽氣主護衛於外,「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陽氣護衛在外而為陰之固,它倆是互相扶持,互相保護的。陰是在裡邊,陰往上升變成陽。所以不斷地扶植陽氣。我們之前講過陰陽互根的原理,陽要想上升,陰就給它源源不斷地做支撐。

臨證上發現,善於補陽氣的人,一定會用一些滋陰之品。尤其是像醫聖張仲景、張景嶽這樣的大家,他們在補陽氣的同時,尤其是在補五臟陽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一些滋陰的藥,先把真陰給滋養好。滋養好之後,再用少火生氣的方法慢慢溫煦,把陽氣扶助起來,這就是補養五臟的方法。補養五臟不像治療表證那樣簡單,比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就沒有這些複雜的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思路。但是對於內傷雜病來講,病久氣虛、病久陰虛這些情況,就需要考慮陰陽互根互用這種方式來應用於臨證上。再往後看,陰氣不斷的扶植陽氣,陽氣主護衛於外,保護陰氣,使它固密,不受損傷,陰陽二氣,一個是在內,一個是在外,在內的是不斷向外輸送陽氣的源泉。在外的是不斷地往裡收斂,保護陰氣不受損傷,它倆就形成一個互相交通這樣一種狀態,這就是這段所講的內容。

所以,陰藏著精微物質,不斷化生陽氣;陽是保衛外面,讓肌腠固密。陰氣不受損傷,不至於耗散,是這樣一個作用。「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如果說陰不能勝陽,就會使經脈流的速度非常急迫而快速。「脈流薄疾」,就是急迫而快速的樣子,「脈」指的是經脈,是經脈的氣血流通非常快速而急迫,這樣一來就會「並乃狂」,「並」就是合併加重的意思,指的是如果陽氣亢盛,比如三陽合併,陽邪並於陽脈或者是陽分,就會發狂。中國古人在《黃帝內經》裡面經常形容這種疾病,比如說「登高而歌」,就是跑到高處歌唱,大聲喊叫。還有一種表現叫做「棄衣而走」,就是感覺衣服太拘束了,衣服全都脫掉之後狂奔,這叫「棄衣而走」。這種人的發病狀態就是狂,那麼狂與心和肝相關。所以,古人在論述這種病機的時候都通常把它描述為心陽上亢、肝陽上亢、心火上炎。心藏神,肝藏魂,心神不安,陽氣亢奮,就會發狂,講的就是這種病機。

所以,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源泉不竭,講的就這道理。

這個方子就用了大量的滋陰藥,最有代表性的三樣滋陰祛瘀藥麥冬、阿膠、地黃放在一起了。這三樣藥煎出來都是黏滑的,有黏質則能滋陰,其實黏質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祛瘀。何為瘀?就是人體裡面一些淤積的黏稠物質。據同氣相求原則,只有黏稠的物質才能去掉黏稠的物質,就像肥皂或汽油才能洗掉油漬血漬一樣。

麥冬微寒,色白,且兼有一股輕升的香氣,是入上焦的,所以說麥冬能潤肺化痰,痰就是上焦呼吸系統裡的淤積。

地黃微寒,色偏黑,味沉稠,是入下焦的。以祛下焦的瘀血為主。鮮地黃主要是祛瘀;幹地黃,也就是今天說的生地黃,祛瘀和滋陰皆可;熟地黃,也就是蒸曬過的地黃,以滋陰養血的作用為主。

阿膠是驢皮熬的膏,性平,不寒不熱,色紅,腥厚又有清香。腥氣是能祛瘀血的,所以祛瘀血它很擅長。現在的阿膠腥厚之味少了,祛瘀作用也隨減。阿膠滋陰性質平和,後世又稱為之為補血養陰的聖藥,是因為它養陰的作用很合中道:平和均衡,既具黏稠之性,能入下焦養腎陰,又清香,能入上焦養肺陰,所以用途很廣泛,是可以常服的滋陰調理之品。

生地用一斤,麥門冬用半升,都是大分量。不說生地麥冬門湯,而說炙甘草湯。炙甘草不過才四兩,但為什麼取名叫「炙甘草湯」呢?

甘能養脾,古人認為是甘藥都是健胃的,這個方劑用的滋陰藥都是甘藥,尤其是麥門冬,看麥門冬的解釋上,健胃,續絕傷,也是個強壯(性藥)也有健胃的作用。麥門冬甘寒,像人不能吃,用竹葉石膏湯,也擱麥門冬、人參。

麻仁就是火麻仁,我們都知道它能潤腸通便,有油脂,有潤下的作用,養陰的作用也有, 主要用於虛熱腸燥的便秘,兼能去瘀血。

那為什麼要用桂枝呢?

桂枝合生薑,生發心陽。桂枝也外調營衛,內滋陰液,然後健其胃氣。

健其胃氣,建立能量,同時滋陰,兼而祛瘀。生地、麥冬、阿膠都有滋陰作用,嚴格意義上麻子仁也有一定的滋陰作用,人參大棗甘草補津液。阿膠、麻仁、生地袪察,麥冬也能起到一個袪癖的作用,麥冬在滋陰的同時能夠散上部的,它是散肺裡的瘀的,散咽喉裡的瘀。生薑能刺激胃功能補津血,桂枝能夠調動津血解決心悸的問題。

這是一種治血虛、脈結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所以遇著血虛、津液虛,不能一上來就是大滋陰,把胃給弄壞了,那是沒好的,那個治法是恢復不了血虛、津液虛的。

這個方子在心臟病上運用得多。作為一個心臟病的基礎方是可以參考的。尤其是很多的虛亢型的心血管疾病,或者虛亢型再加上癖堵的心血管疾病,用這個方子很好。心臟病的根源是血的問題,因為供血出現了問題,所以心臟才發生一些變化來應對,心臟本身很難出問題,也不會無緣無故的不適。血的問題主要有下面兩個方面:第一是血不足,這個建中扶陽就可以了;第二是瘀,血瘀、溼淤、寒瘀、血液營養物質富集而黏稠,都有可能導致供血不順暢,進而影響心臟。

炙甘草湯後世給起個「復脈湯」的名字。但其實真正脈要是絕,那謂之沒有脈了,那只能用通脈四逆湯這種法子。這個炙甘草湯,它復不了脈。炙甘草湯是治結代。

結代當然那是脈出了一種間歇,炙甘草湯復「間歇」可以,而不是脈沒有了,炙甘草湯能復脈的。因此大家對於這個方劑要注意,真正要到心臟衰竭、機能沉衰的程度,寒性藥一點兒也用不得了。通脈四逆湯就是治療機能沉衰,那只能夠救胃。所謂救胃扶陽了,胃氣保住一分,這個人生命可以挽回一分。

如果胃氣全完了,那就是好不了。所以胃氣大損必配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就是血液達不到四末,基礎是在胃。胃是水谷之海。

相關焦點

  • 名醫葉天士『最妙』變形金「方」——炙甘草湯
    祖父葉紫帆(一作子蕃),名時,醫德高尚,父親葉陽生,名朝採,醫術更精,葉桂十二歲時隨父親學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十四歲時父親去世,家貧難為生計,便開始行醫應診,同時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他二十四歲之前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後人稱其「師門深廣」。
  • 日精錄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夫失精家,少腹弦息,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牧 龍骨 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這是一種以情志妄動為主要特徵的虛勞病。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炙甘草湯
    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 中醫經典徵文大賽作品展播(32)|炙甘草湯之「麻仁」芻議
    其中苘麻種子雖有藥用價值,但《中國藥典》中記載其功效為「清熱利溼,解毒,退翳」,不符合本方的作用,故應排除在外。此外,柯琴、吳謙等認為本方中「麻仁」應為「酸棗仁」。《本經》中記載酸棗仁「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溼痺。久服安五藏,輕身延年」。《別錄》載「主煩心不得眠……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
  • 張聿青運用炙甘草湯之經驗
    ,分析其靈活化裁仲景方的理論依據與具體用藥經驗,以期對現代臨床運用炙甘草湯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張聿青;炙甘草湯;經驗 張乃修(1844-1905年),字聿青,號且休館主,江蘇無錫人,清末著名醫家。張氏幼承庭訓,覃思博稽,宗仲景之書,斟酌劉、李、張、朱等諸家之說,論病處方,變化萬端,臨床造詣頗深。
  • 金匱誦讀67丨炙甘草湯
    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炙甘草湯】此虛勞中潤燥復脈之神方也。謂虛勞不足者,使陰陽不至睽隔,榮衛稍能順序,則元氣或可漸復。若危急,則心先絕,故十一日死。謂心懸絕,該九日死。再加火之生數,而水無可繼,無不死也。故以桂、甘行其身之陽,姜、棗宣其內之陽,而類聚參、膠、麻、麥、生地潤養之物,以滋五臟之燥,使陽得復行於榮中,則脈自復。名曰炙甘草湯者,土為萬物之母,故既以生地主心,麥冬主肺,阿膠主肝腎,麻仁主肝,人參主元氣,而復以炙甘草為和中之總司,後人只喜用膠、麥等,而畏姜、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耶。
  • 日精錄 | 《大柴胡湯方》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用了下藥造成誤治,柴胡證仍在的話,先給小柴胡湯。服了小柴胡湯後發生了「嘔不止」的情況。
  • 日精錄 |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這是個運用很廣泛的方子,從方中有大量的滋陰藥斂陽藥來看,這個方子還是治津液虛的少陽證的,可以作為少陽證向厥陰證的過渡方來用。柴胡桂枝湯是治普通的少陽和太陽合病。柴胡桂枝幹薑湯方中有桂枝,也可以理解為治津液更虛的少陽和太陽的合病。來看條文。首先看「已發汗而復下之」這已經是指向津液虛了。這時候身體就會出現自保的反應,小便不利,胸脅滿微結。
  • 奇方妙法治病錄 | 藥貴精而不在多:用方簡者,其術日精
    範聞後毫不畏懼,直言譏笑之:「用藥如用兵,將在謀而不在勇,兵貴精而不在多,烏合之眾,雖多何用?治病亦然,貴在辨證明,用藥精耳!」四座皆驚,先生則旁若無人,談笑自若。範文甫手書楹聯:雲噴筆花騰虎豹,風翻金浪走龍蛇。(《範文甫專輯》)按藥貴精而不在多,是諸多如範文甫這樣的名醫所崇尚的處方原則。衡量一個醫家的水平,有個簡單而可靠的辦法,不用看他藥開得如何,只看他的方子藥味多少。
  • 第18節 桂枝類方 麻黃湯
    那在這裡往下講麻黃湯和大青龍湯之前,那桂枝湯的系我們還可以做三個重要的小岔題: 首先是炙甘草湯,我們來看太陽下篇的最後面(這其實是一個補充方,也不是直接治感冒啦)—八之五十三條。它說感冒了之後,脈結促,心動悸者(所謂的結促,所謂的結脈就是心跳少掉一下叫結脈。但是它有促這個是這樣子,如果這個人。。。宋本傷寒論是寫脈結代,不是寫脈結促。
  • 我讀《神農本草經》243鐵精
    【附方】下痢脫肛∶鐵精粉敷之。(《至寶方》)女人陰脫∶鐵精、羊脂,布裹炙熱,熨推之。(《聖惠方》)男子陰腫∶鐵精粉敷之。(《子母秘錄》)食中有蠱,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病變無常。用爐中鐵精研末,雞肝和丸梧子大。食前酒下五丸,不過十日愈。
  • 《經方亦步亦趨錄》小結
    黃芪桂枝五物湯是桂枝湯衍變方,桂枝湯重用生薑去甘草加黃芪。旋覆代赭湯乃小柴胡湯的變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黃芩,加旋覆花、代赭石。旋覆花,味苦,頗難入口,服後常作悶欲吐。必加重生薑安胃,姜、棗調和方可。加苓術而為腎著,加參術而為理中,加附子而為四逆類方;複方如續命湯中有之,小青龍湯中有之,苓甘五味姜辛湯中有之,柴胡桂枝幹薑湯中有之;寒熱互結如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麻黃升麻湯中皆有之,可謂廣矣。
  • JT叔叔慢慢教-103-地黃 肺癰肺痿&甘草乾薑湯&炙甘草湯
    5.2.2 肺癰肺痿&甘草乾薑湯&炙甘草湯&<藥勢>地黃肺癰主證VS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7-11】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金匱7-15】肺癰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 薯蕷丸與炙甘草湯之條文,方證、脈證、疾病譜:
    小建中湯證:黃芪建中湯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腎氣丸證:大黃䗪蟲丸證:補中益氣湯證:升陽益胃湯證:十全大補丸證:參苓白朮散證:理中丸證:炙甘草湯證:薯蕷丸2018-09-03  【方劑名】薯蕷丸,漢·《金匱要略》,本方又名
  • 《千金方》中治發方
    《別錄》:「消胸上痰結,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溼痺,皮間死肉,利大腸,通血脈。」《本草匯言》說它「虛實寒熱,無不應手獲效」。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旋覆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爾。」繆希雍謂其「通血脈,益色澤,蓋指飲消則脾健,健則能運行,脾裹血又統血故也」。足見其通行血絡之能。白芷辛、溫,倪朱謨認為它:「上行頭目,下抵腸胃,中達四肢,遍通肌膚,以至毛竅而利洩邪氣。」
  • 道教經典|《玄天上帝啟聖錄》
    殷紂主世,淫心失道,矯侮上天生民,方足衣食,心無正道,日造罪愆,惡毒自橫,至六天魔王,引諸鬼眾,傷害眾生,毒炁盤結,上衝太空。是時元始天尊,與諸天上帝,說法於玉清聖境八景天宮,天門震闢,下見惡炁,彌塞天光。於是妙行真人,叩誠求請,願救群黎。天尊告曰:汝之懇請,不亦善乎。非勇果材,安能制斷,惟北方位,天奧之區,其方有神,名號真武,玄天之性,以正摧邪,降伏妖魔,歸於正道。
  • 金匱205方
    痙溼暍病脈證11治方1、栝蔞桂枝湯  2、葛根湯  3、大承氣湯 4、麻黃加術湯  5、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6、防己黃芪湯  7、桂枝附子湯 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又名:白朮附子湯)   9、甘草附子湯 10、 白虎加人參湯 11、 一物瓜蒂湯(又名:瓜蒂湯)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11治方 1、百合知母湯 2、滑石代赭湯 3、 百合雞子黃湯  4、百合地黃湯 5、百合洗方
  • 【交通警示錄】十字路口未讓右方車輛先行 釀成事故負全責
    【交通警示錄】十字路口未讓右方車輛先行 釀成事故負全責 2020-07-18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傷寒論》方證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錄如下:1.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