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人參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三十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生地黃一斤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傷寒脈結代」,脈的跳動,偶爾有時會停止,如果其停止沒有定數者為結,說的是脈結而不行,叫做中止。停頓有定數者曰代,說的是脈跳到點要停跳一下,必需要他脈代之也。結脈和代脈都算特別的病脈,但實際上有輕重之分。結脈呢,停跳沒有定數,不過脈偶然被阻礙在氣血凝滯之處,而有時一止,這種情況病算輕。而代脈的停止是有定數的,即是臟腑中有一髒之氣內虧,不能外達於脈之部位,這種情況病為重也。
「心動悸」,是指血不足以養心則心動悸,供血出現了問題。
再來看方劑。
首先有人參、生薑、炙甘草和大棗,建中四味,這裡都用上了,可見先要補能量,以健其胃氣為本。人參能直接給心能量。這裡人參用了二兩。炙甘草用了四兩。
炙甘草湯這個方劑主要是健其胃氣為本。由於陰分太虛了,當然也擱滋陰藥。這裡必須要提到中醫裡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體規律——「陰陽互根」。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言「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血氣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歧伯說:「陰是藏精於內部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於外使體表固密的。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症。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所以聖人使陰陽平衡,無所片勝,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則會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目聰明,氣機正常運行。」
岐伯這是一個人,他是《黃帝內經》中黃帝的一個老師,專門教授黃帝一些非常高深的醫理,還有養生、天地、陰陽、自然規律道理的一個智者。岐伯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對應的是「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我們先講講起亟的「亟」,這個字就是太極拳的「極」古代的繁體字的寫法,去掉左邊的「木字邊」,剩下的一邊,就是這個字。這個字古人有兩種讀法,一個是ji一個是qi,更多的註解認為這個地方是讀qi,就是屢次、頻繁的意思。
汪機註解為「亟者,起而應也。外有所召,則內數起以應之也。」指的是陰精在內,不斷地扶植陽氣,陽氣主護衛於外,「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陽氣護衛在外而為陰之固,它倆是互相扶持,互相保護的。陰是在裡邊,陰往上升變成陽。所以不斷地扶植陽氣。我們之前講過陰陽互根的原理,陽要想上升,陰就給它源源不斷地做支撐。
臨證上發現,善於補陽氣的人,一定會用一些滋陰之品。尤其是像醫聖張仲景、張景嶽這樣的大家,他們在補陽氣的同時,尤其是在補五臟陽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一些滋陰的藥,先把真陰給滋養好。滋養好之後,再用少火生氣的方法慢慢溫煦,把陽氣扶助起來,這就是補養五臟的方法。補養五臟不像治療表證那樣簡單,比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就沒有這些複雜的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思路。但是對於內傷雜病來講,病久氣虛、病久陰虛這些情況,就需要考慮陰陽互根互用這種方式來應用於臨證上。再往後看,陰氣不斷的扶植陽氣,陽氣主護衛於外,保護陰氣,使它固密,不受損傷,陰陽二氣,一個是在內,一個是在外,在內的是不斷向外輸送陽氣的源泉。在外的是不斷地往裡收斂,保護陰氣不受損傷,它倆就形成一個互相交通這樣一種狀態,這就是這段所講的內容。
所以,陰藏著精微物質,不斷化生陽氣;陽是保衛外面,讓肌腠固密。陰氣不受損傷,不至於耗散,是這樣一個作用。「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如果說陰不能勝陽,就會使經脈流的速度非常急迫而快速。「脈流薄疾」,就是急迫而快速的樣子,「脈」指的是經脈,是經脈的氣血流通非常快速而急迫,這樣一來就會「並乃狂」,「並」就是合併加重的意思,指的是如果陽氣亢盛,比如三陽合併,陽邪並於陽脈或者是陽分,就會發狂。中國古人在《黃帝內經》裡面經常形容這種疾病,比如說「登高而歌」,就是跑到高處歌唱,大聲喊叫。還有一種表現叫做「棄衣而走」,就是感覺衣服太拘束了,衣服全都脫掉之後狂奔,這叫「棄衣而走」。這種人的發病狀態就是狂,那麼狂與心和肝相關。所以,古人在論述這種病機的時候都通常把它描述為心陽上亢、肝陽上亢、心火上炎。心藏神,肝藏魂,心神不安,陽氣亢奮,就會發狂,講的就是這種病機。
所以,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源泉不竭,講的就這道理。
這個方子就用了大量的滋陰藥,最有代表性的三樣滋陰祛瘀藥麥冬、阿膠、地黃放在一起了。這三樣藥煎出來都是黏滑的,有黏質則能滋陰,其實黏質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祛瘀。何為瘀?就是人體裡面一些淤積的黏稠物質。據同氣相求原則,只有黏稠的物質才能去掉黏稠的物質,就像肥皂或汽油才能洗掉油漬血漬一樣。
麥冬微寒,色白,且兼有一股輕升的香氣,是入上焦的,所以說麥冬能潤肺化痰,痰就是上焦呼吸系統裡的淤積。
地黃微寒,色偏黑,味沉稠,是入下焦的。以祛下焦的瘀血為主。鮮地黃主要是祛瘀;幹地黃,也就是今天說的生地黃,祛瘀和滋陰皆可;熟地黃,也就是蒸曬過的地黃,以滋陰養血的作用為主。
阿膠是驢皮熬的膏,性平,不寒不熱,色紅,腥厚又有清香。腥氣是能祛瘀血的,所以祛瘀血它很擅長。現在的阿膠腥厚之味少了,祛瘀作用也隨減。阿膠滋陰性質平和,後世又稱為之為補血養陰的聖藥,是因為它養陰的作用很合中道:平和均衡,既具黏稠之性,能入下焦養腎陰,又清香,能入上焦養肺陰,所以用途很廣泛,是可以常服的滋陰調理之品。
生地用一斤,麥門冬用半升,都是大分量。不說生地麥冬門湯,而說炙甘草湯。炙甘草不過才四兩,但為什麼取名叫「炙甘草湯」呢?
甘能養脾,古人認為是甘藥都是健胃的,這個方劑用的滋陰藥都是甘藥,尤其是麥門冬,看麥門冬的解釋上,健胃,續絕傷,也是個強壯(性藥)也有健胃的作用。麥門冬甘寒,像人不能吃,用竹葉石膏湯,也擱麥門冬、人參。
麻仁就是火麻仁,我們都知道它能潤腸通便,有油脂,有潤下的作用,養陰的作用也有, 主要用於虛熱腸燥的便秘,兼能去瘀血。
那為什麼要用桂枝呢?
桂枝合生薑,生發心陽。桂枝也外調營衛,內滋陰液,然後健其胃氣。
健其胃氣,建立能量,同時滋陰,兼而祛瘀。生地、麥冬、阿膠都有滋陰作用,嚴格意義上麻子仁也有一定的滋陰作用,人參大棗甘草補津液。阿膠、麻仁、生地袪察,麥冬也能起到一個袪癖的作用,麥冬在滋陰的同時能夠散上部的,它是散肺裡的瘀的,散咽喉裡的瘀。生薑能刺激胃功能補津血,桂枝能夠調動津血解決心悸的問題。
這是一種治血虛、脈結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所以遇著血虛、津液虛,不能一上來就是大滋陰,把胃給弄壞了,那是沒好的,那個治法是恢復不了血虛、津液虛的。
這個方子在心臟病上運用得多。作為一個心臟病的基礎方是可以參考的。尤其是很多的虛亢型的心血管疾病,或者虛亢型再加上癖堵的心血管疾病,用這個方子很好。心臟病的根源是血的問題,因為供血出現了問題,所以心臟才發生一些變化來應對,心臟本身很難出問題,也不會無緣無故的不適。血的問題主要有下面兩個方面:第一是血不足,這個建中扶陽就可以了;第二是瘀,血瘀、溼淤、寒瘀、血液營養物質富集而黏稠,都有可能導致供血不順暢,進而影響心臟。
炙甘草湯後世給起個「復脈湯」的名字。但其實真正脈要是絕,那謂之沒有脈了,那只能用通脈四逆湯這種法子。這個炙甘草湯,它復不了脈。炙甘草湯是治結代。
結代當然那是脈出了一種間歇,炙甘草湯復「間歇」可以,而不是脈沒有了,炙甘草湯能復脈的。因此大家對於這個方劑要注意,真正要到心臟衰竭、機能沉衰的程度,寒性藥一點兒也用不得了。通脈四逆湯就是治療機能沉衰,那只能夠救胃。所謂救胃扶陽了,胃氣保住一分,這個人生命可以挽回一分。
如果胃氣全完了,那就是好不了。所以胃氣大損必配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就是血液達不到四末,基礎是在胃。胃是水谷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