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當中說: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
韓非子是李斯害死的,原因就是嫉賢妒能,生怕韓非子奪了自己的高位。然而對這個問題,《戰國策》另有一種說法,倒與韓非子的身份與當時所處的環境相互吻合,那麼,《戰國策》是怎麼說的呢?
一:優秀的韓非
韓非子是韓國公子,韓王歇的兒子,因為出身尊貴的緣故,導致打小就有機會讀書,拜在大儒荀卿門下,和李斯做了師兄弟。
兩個人都很好學,很優秀,畢業之後,李斯四處求官,並最終經千辛萬苦到了秦國,韓非子呢,則沒這方面的困惑,優哉遊哉的回到家鄉。
一方面父親駕前參與政事,發表一些富國強兵的想法,一方面,靜下心來著書立說,寫出了許多爆款文章。
久而久之,偌大的名氣就傳到秦王嬴政的耳中,嬴政看了韓非子的文章,登時成了韓非子的鐵粉,成了鐵粉之後怎麼辦?
喟然長嘆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跟他見一面,探討探討學問,死都不會後悔。
其實呢,嬴政倒不必這麼沮喪,因為他不必死,不久之後,韓非子就到秦國來了,而且還是乖乖來的。
二:韓非子入秦
前233年,秦國攻打趙國,因為歷來三晉一體的緣故,韓國就開始非常恐慌,恐慌什麼?就怕秦國收拾趙國以後,順手把他也給收拾了,順手收拾他怎麼辦?
當然要防患於未然,出於上述高見,韓非子的哥哥,其時繼位僅八年的韓王安,就把韓非子派到秦國了。
派到秦國幹嘛?
一則探探風向,二來呢,也借韓非子與李斯的那點友誼,搞好秦韓之間的關係。國與國之間,無可奈何的時候,就經常會公事私辦,這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
於是呢,韓非子就到秦國來了。
仰慕已久的賢人終於到了秦國,秦王嬴政當然就像是瞌睡遇到了枕頭,遇到枕頭怎麼辦?
當年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襄王就將之扣押下來做了人質。
這種事兒秦國也不是幹了一兩回,有的是經驗,所以呢,就把韓非子扣押下來,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就是不放你回國。
韓非子怎麼辦?
好辦,因為不久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三:風向又變了
秦國攻打趙國,派出去的主將是後來反叛,逃亡到燕國,並最終獻出自己腦袋的樊於期,趙國呢,可了不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打的匈奴都望風而遁的李牧。
單從名字上看,小雜魚碰到了王炸,那還不給打的稀裡譁啦,打的稀裡譁啦怎麼辦?
趙國如何牛氣暫且不說,反正韓王安是傻眼了。
原本派韓非子出使秦國,前提是怕趙國打敗仗,可現而今,秦國打了敗仗,趙國氣焰正盛,正盛之下呢,趙王遷派出使者,遊說列國,打算大伙兒湊一塊找秦國的晦氣,並且很快得到楚國、魏國以及燕國的響應。
風向變了,原先是西風壓倒東風,可現而今,東風壓倒西風,韓王安不傻,趕緊順坡下驢,改變立場,假裝想起秦國的種種壞處,立馬跟趙、楚、魏、燕結盟。
如此一來,就有五國攻秦,當時局勢那個緊張。
秦王嬴政本來就不想放過韓非子,這下更不想了,放回去幹嘛,增加敵人的勢力嗎,現而今,韓非子的事兒放一放,考慮一下怎麼消弭五國攻秦之禍先。
四:秦王的大度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秦王嬴政還是很大度的,開始把韓非子當自己人,公然允許他參加秦國的國務會議,商討一下怎麼對付五國攻秦之禍。
而且,會上問的很直接,直接就說了:「四國為一,將以圖秦,寡人屈於內,而百姓靡於外,為之奈何?」
趙、楚、魏、燕四國準備聯合起來對付咱,可咱剛打了敗仗,國內士氣不振,財用不足,該怎麼辦呢?
秦王嬴政問話的時候,特地避開韓國,估計就是想給韓非子一點面子,不讓他的處境更尷尬,這也是不秦王嬴政的大度。
但,對嬴政的大度呢,韓非子來了個視而不見,國務會議上,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老和尚入定,如如不動。
他不動,秦國也不是沒人,名不見經傳的客卿姚賈就很開心的站出來,拍著胸脯保證:「賈願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
多大點事,交給我,我保證把他們的聯盟給攪黃了。
嬴政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資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劍」,不但給了很多的錢,還將自己的衣服、帽子、寶劍都賜給了他,提高待遇,任命姚賈為全權大使,出使列國的時候,他就是秦國的王,可以便宜從事。
一介客卿,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得到這樣的待遇,那麼,姚賈成功了嗎?
使者
五:韓非子的報復
姚賈成功了。
四國使者紛紛派使者入秦,著重重申與秦國的傳統友誼,並一再表示,所謂「四國為一,將以圖秦」說絕對是網絡上毫不負責的謠言。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秦國的危機就這麼輕飄飄過去,姚賈呢,秦王嬴政立刻爵為上卿,賞賜千戶,使之達到人生巔峰。
姚賈是發達了,韓非子呢?
估摸著是非常氣憤的,氣憤什麼?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居然挽救了大秦,再一次將山東諸國置於危險的境地,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叔不可忍怎麼辦?
國務會議上一言不發的他,居然主動跑到秦王嬴政身邊,開啟了最瘋狂的報復。
他是怎麼報復的?
賈以珍珠重寶,南使荊、吳,北使燕、代之間三年,四國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寶盡於內。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願王察之。且梁監門子,嘗盜於梁,臣於趙而逐。取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與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厲群臣也。
總結下來,總共兩點:
一:姚賈出使期間,利用秦國的錢財和列國君王交好,顯然,是假公濟私,對大王不忠;
二:姚賈是魏國門官的兒子,曾經輔佐趙王,又被趙王趕走,他出身下賤不說,人品還如此卑劣,這樣的人登上高位,怎麼給諸多臣工做表率?
寫過《五蠹》、《說難》,深諳遊說之道的智者韓非就是這麼的沒水平,挑人家工作當中的刺兒以及,拿人家的出身說話。
其目的就是挑撥嬴政與姚賈的關係,讓姚賈背上不忠的惡名,殺了他。
那麼,韓非子的目的達到了嗎。
六:姚賈出手了
韓非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大約忘了,六國之中,秦最不擇手段,最不在乎出身。
他們自秦穆公時設客卿制,連百裡奚這樣的奴隸都可以加以高官,更何況,門監的兒子,門監怎麼了,大小也是個幹部啊。
韓非子不愧王族公子,縣級以下,就沒他看上眼的,秦王嬴政怎麼辦?
韓非子啊,大小也是個人物,他總不能讓捕風捉影吧,不能捕風捉影怎麼辦?
叫姚賈過來問個究竟。
姚賈一聽,那是微微一樂,曰:
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裡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人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願望於上。
什麼意思?
出身低怎麼了?百裡奚、範雎還不如我呢,更何況,列國君王是看在秦國的面子上才與我交好,假如我對秦國不忠,失去君王的寵愛,便什麼玩意不是,他們還有必要巴結我嗎。
秦王嬴政一聽,就是這麼回事,原來是韓非陷害忠良,陷害忠良怎麼辦?
他的心始終向著外人,跟咱尿不到一個壺裡,既然如此,留他幹嘛,於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
對姚賈寵信如故,至於韓非,抓起來殺了。
所以,韓非子之死與李斯無關,而是咎由自取,另有其人
從中可以看出,這事兒跟李斯沒有半點關係,完全是韓非自己辦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也正因為韓非子自己砸自己的腳,人格才高大起來,為什麼這麼說?
李斯因嫉賢妒能而殺了韓非,就意味著,韓非原本一介王子,居然要背叛母國,投靠母國的敵人,可現在呢,為了母國,離間敵國君臣關係,削弱敵國朝廷的力量,雖然沒有成功,但他也總算盡了自己的努力不是,也許這樣的韓非子,才是歷史上真正的韓非子。
他就是一個永遠心念祖國,並願意為之付出生命的人。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