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40°36′29.28″N115°03′04.32″E
宣化主教座堂是天主教宣化教區的主教座堂,座落在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牌樓西街51號。
【聖堂歷史】
1862年,法國遣使會的儒梅和梁儒望兩位神父,購得建堂基地。
1869年由樊國梁神父主持修建,直到1872年艾儒略接任宣化總堂神父後,完成教堂的工程。
1879年,都士良神父又擴建了該堂的偏翼。
1900年7月5日,教堂被義和團焚毀。
1904年,用庚子賠款1萬兩白銀重建宣化教堂。使用面積909平方米,可容納2000多人禮拜。
1927年,從北京教區分出宣化教區,轄口北十縣及張家口市橋東區。於是該堂成為主教座堂。宣化教區是第一個由中國主教管理的教區。首任主教是趙懷義。
1930年,在主教座堂東側,宣化、易縣、汾陽、洪洞、臨清五個教區聯合修建了一處中西合璧的三進四合院,興辦若瑟總修院。建築面積2881平方米。
1943年1月,若瑟總修院被解散,院址改為蒙疆自治政府的宣化省公署。
1944年夏,日本強佔大修院為宣化省公署所在地,大修院遷入主教府東院,命名為「聖家大修院」。
1945年9月2日,晉察冀八路軍佔領宣化,在此設立共產黨的第一個省政府(察哈爾省),1年後撤出。同年11月原「察哈爾民主政府」在大修院和主教府設立。
1954年聖家大修院全部拆散。
十年浩劫時聖堂內外破壞嚴重,並被用作水泥製品車間十多年。
十一屆三中會勝利召開後,1979年全國開始落實宗教政策。
1980年12月,宣化將大堂歸還了教會,部分教產得到了落實,按期付給租金,並給以部分賠償。
宣化天主堂自1904年建成後,曾於1935年進行過一次大修。1980年歸還後的天主堂屋頂漏雨嚴重,石柱部分表面受損,祭臺蕩然無存。
1986年宣化區政府撥款8萬元,教會自籌資金16萬元,進行了全面恢復性工程。當時在已故本堂陳化育神父和張德正神父的的領導下,工程師趙惠、李武等精心設計,廣大教友義務勞動,這次修復工程恢復三個祭臺。聖母和若瑟祭臺以畫像代替雕像,兩塊主教墓碑修復後重新豎起。音樂樓用工字鋼架代替木架,最大的工程要算兩個鐘塔樓和人字山牆的復原工程,大堂內重新進行了粉刷彩繪,配齊了大堂內的全部跪凳。
1986年10月重新開放。
1993年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慶祝宣化天主堂「光榮十字架大堂」建堂100周年慶典,迎接社會各界和海內外主內兄弟姊妹的蒞臨,王治海神父經多方籌款,綜合大家的意見,於2003年3月至7月對大堂進行了又一次大修。宣化天主堂經兩次修復之後,目前基本保持初建時的風貌。
【建築構造】
大堂坐北朝南,哥德式風格,脊高21米,建築面積810平米,鐘樓高33米。總體布局為十字架形,磚木青石結構。設計獨特,建築工藝精細考究,內部結構別致。全堂共有11座門同時可以進出。大堂正面有三個門。從大堂正門進入,有16根灰白石柱矗立在兩旁。內部是石拱構成的高大的穹頂。屋頂鐵猶如蒼穹,石柱到屋頂,全由四個石拱砌成,跨度6.3米,堂內頂棚呈弧形系由木板合成。從大門至祭臺欄杆進深37米,石柱中間的通道寬6米有餘,供教友頌經祈禱。欄杆裡面還有14米,供神父做彌撒行聖事。堂內北部設有祭臺三座,正面是正祭臺,東西兩旁設有聖母、若瑟祭臺兩座。祭臺下有欄杆。祭臺的東西兩側是更衣所,各設一門。
《宣化古城近代天主教建築研究》楊豪中,孫躍傑
宣化天主教堂,它一度成為宣化城市近代史上的標誌性建築.宣化天主堂整體風格為法國哥特復興式樣,平面為拉丁十字式,入口設在南面,可容納2 000 多人禮拜.教堂的南立面有對稱的兩座鐘樓,鐘樓尖高27 m.塔身平面分四個部分,靠近基礎的部分呈方形,向上略有收分,之後又變為八角形,中部為圓形,在塔頂又變為八角形,並在每個邊都開細長窗以便採光、通風和傳聲.由於當地氣候多風沙,這些窗子裝有鐵質的百葉. 塔身沿立面方向,自下而上由外到內呈螺旋式開有小窗.鐘塔內原裝有一大一小兩口銅鐘.南立面原有三個入口,文革中毀壞,修復後僅存一門,四層線腳依次向內退形成縱深方向的透視感.門的上方是哥德式建築典型的尖券形玻璃花窗.大堂南面原設三門,現僅存一門. 從正門進入, 16根灰白石柱沿縱深方向將教堂分隔出中廳和側廊,石雕柱頭簡單大方,柱與柱之間由拱券連接,形成連續向前的動勢,直接導向堂內北部的祭壇.與聖壇正對著的南端是音樂樓,在禮拜或大型集會時供樂師團演奏.整個內部空間寬敞,從聖壇背後細長的玻璃窗投進的光線使得聖壇成為整個教堂最為明亮和璀璨的位置.宣化天主教堂總體結構為磚石木混合結構.石砌基礎,牆體用青磚砌築而成,砌法為一順一丁,是西式建築影響下國內廣泛流傳的結構方式. 外牆每開間均運用了扶壁柱,層層內收,受力穩定.內部中廳16根石柱,柱與柱之間發券,但屋頂結構並不完全按照西方哥德式教堂的骨架券結構,僅在拉丁十字平面十字相交的位置和聖壇位置採用發券,十字交叉位置形成帆拱.中廳則直接採用木屋架.這裡提到的發券也不同於西方中世紀石構教堂的發券形式,而是在該發券的位置用木構代替石構,骨架券之間再用木板搭接,形成穹頂,但這種拱券實際上並不起結構作用,是用木裝修模擬磚石結構的一種作法.中廳部位的木屋架做成拱架,從而與整體教堂內部空間相協調,形成拱頂,其上再架一層西式三角屋架,外掛瓦楞鐵皮.在裝修工藝方面,早期的磚牆大都是清水磚牆,之後刷一層顏色,有時也在清水磚牆的線腳中夾雜一些石質的線腳,某些轉角部位則用手砍磚做出抹角.宣化近代天主教晚期遺存則是基督教本土化的有力表現.當時外國人在中國的傳教事業舉步維艱,傳教士的外籍身份無法融入中國傳統社會.這些傳教士開始意識到建築對於傳教,不僅僅是純粹的建築或美術問題,更是可以利用的傳教方式,採用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可以表現出外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愛好,更易於為中國民眾所接受. 因此,傳教士們開始著華服,說華語,教堂修會也大量運用中國傳統建築元素. 建於1927年的主徒會,建築形式有意識的揉合進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 據記載1927 年10 月14日,趙懷義猝然去世,剛恆毅立即派程有猷至宣化任代理主教,1928 年4 月,程有猷被命為宣化代牧,7 月1日由剛恆毅祝聖,同時開始著手創立主徒會. 他們在宣化城外購得「背山面河、清正遠俗之地百畝,於是年秋季正式建成」.這是第一個中國人辦的中國式修會,房屋建築要求中國式、畫像要求中國式,堂內的祭壇和裝飾也採用中國廟宇式.主徒會專收中國籍人員入會,以發揚基督使徒傳教事業為宗旨,為缺乏傳教士的教區提供協助人員,編寫、翻譯和出版天主教書籍.具體特點為殿堂廡殿頂,鑲琉璃瓦,前有牌樓門,北立面從主殿向外伸出一個長方形體塊,它的屋頂與主殿相互獨立.整個建築體形複雜,高低錯落,類似中國傳統的廟宇,莊重穩定. 該建築於2005 年2 月被立為宣化區文物保護單位 .
【平面】
【西側面】
【南正面】
【背面】
【俯視圖】
【外觀】
【夜景】
【內部】
【舊照】
暫且沒有找到年代較為久遠的老照片,這張的拍攝年代不是太遠,應該是上個世紀後半葉
下面兩張不確定是否為原來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建築,只是外觀與現在的很像,屬於同一種設計風格,有人說照片裡的教堂是位於山東兗州一帶,雖然正面山牆部位與原兗州主教座堂相似,但是鐘樓不像是山東常見的那種,而是宣化一帶較多的風格,正面的玻璃窗也和宣化主教座堂很像。
=======《全球基督宗教聖堂彙編——國內部分》=======
文章轉自 Ecclesiaes的新浪微博,略有更改,可點擊以下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