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禮儀是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的。它從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開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結束。中間經過了成長、成年、婚姻等環節,生命禮儀是生命歷程中柔軟的結點,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歷程,又開啟了新的生命前景。
華夏民族是一個禮儀文化極其發達的民族,擁有從出生禮、成年禮、婚禮、成長禮到葬禮的完整的生命禮儀體系。華夏生命禮儀飽含了華夏人文特色,有「冠」與「笄」的成年禮,有寧靜優美的「昏禮」,有莊重安詳的葬禮,出生禮也是別具特色。
一、出生禮
經過了十月之久的長長的醞釀,嬰兒的哭聲終於終結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驕傲地宣布著一個全新生命的到來。沉浸在喜悅之中的大人們為了表達對新生命的愛意、對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種儀式來為孩子祈福。這就是出生禮。
漢民族傳統的出生禮,因地域之別而具有不同的風貌和表現樣式,但總的來看,漢民族傳統的出生禮中,大都包含了誕生、三朝、滿月、百日、周歲五種主要禮儀,其具體表現形式也基本大同小異。傳統出生禮的主要風俗有:
1 誕生禮
①男弄璋、女弄瓦:
《詩經·小雅·斯幹》曰:「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意思是說,如果生了男孩,就讓他睡在床上,給他穿華美的衣服,給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讓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裡,給她陶製的紡錘玩。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意識非常明顯。
②男懸弓、女懸帨
「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禮記·內則》)若生的是男孩,則在側室門左懸弓一副;若是女孩,則在側室門右懸帨。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禮昏禮中,女子出嫁,母親也要親自為女兒繫結佩巾。顯然,弓與帨,具有鮮明的性別特徵。
③名子
孩子出生後,大人為其取名,稱為「名子」。命名也有許多講究,一般根據出生時辰,按照五行規制起名。在有家譜得大戶人家,還要按照輩份取名。
④報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親赴親友家,主要是嶽父母家報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紅雞蛋等。
2 三朝禮
是孩子出生三日後舉行的禮儀,主要風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於其所有事,然後敢用谷也,飯食之謂也。」(《禮記·射義》)男孩出生三天以後,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很明顯,這是期待男孩長大後志向高遠。對女孩子,則不行此禮。
②接子
嬰兒出生三天後可以抱出來,俗稱「接子」,俗規,接子要選擇三天內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備)行禮,大夫的長子用少牢,士長的長子用一豬,庶人的長子用一豬。
③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兒」等。據記載,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現,宋代已很流行。這是嬰兒出生三日後舉行的洗浴儀式。各地做法不盡相同,但基本過程大同小異:用艾熬水,給小孩洗澡。前來祝賀的親友拿銀錢、喜果之類的東西,往洗澡盆裡擱,叫作「添盆」。洗婆根據親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話。如,若擱棗兒、慄子,就說「早立子兒」;若擱蓮子,就說「連生貴子」,等等。洗完後,有的還用蔥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聰(蔥)明伶俐之意。洗三時,親朋好友紛紛以紅包賀禮,主人則以糕點等款待,並留親友吃「洗三面」。
洗後,還有一項重要儀式,稱為:落臍炙囟。即去掉新生兒的臍帶殘餘,並敷以明礬,燻炙嬰兒的囟頂,表示新生兒就此脫離了孕期,正式進入嬰兒階段。
④開奶
這天產婦開始給新生兒餵奶。為了使嬰兒將來能吃苦,餵奶前在奶頭上先灑幾點黃連水,使嬰兒吃奶前先嘗到苦味。而後將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嬰兒嘴上,讓嬰兒吃奶。
⑤拜床母
傳說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間在婚禮、生育、三朝、滿月等時候有拜床母的習俗,多以澆了酒的肉等為祭。
3 滿月禮
又叫彌月禮,滿月禮是人生的開端禮。古人說:「名以正體」,名是用來作標誌、正名份的。在我國傳統典籍《禮記·內則》中詳盡地記載了西周、東周時期的命名制度,奠定了漢民族約2000年間給下一代命名禮儀的基本模式。傳統的命名禮莊重、嚴肅,以此使新生兒得到家庭、鄰裡、社會的承認,同時也充分蘊含著人們對新生命的美好祝願,體現了家庭、家族、親族乃至社會對新生命的關懷和重視。要為滿月嬰兒拍攝民族傳統服飾寫真照片。建議家庭親自為孩子手工製作一套嬰兒漢服,在影樓拍攝嬰兒寫真。
滿月禮是在小孩出生滿一月舉行,主要風俗有:
①滿月酒
民間普遍流行的滿月禮風俗。此日,親朋好友帶禮物來道賀,主人設豐盛宴席款待,稱為滿月酒。主人宴請賓客,應邀的客人都要送禮,禮物多以嬰兒用品為主,包括玩具、長命鎖、衣服、飾品等。滿月酒的儀式流程如下:告上:贊禮念告文;告祖:東道主淨手後對祖先位上香、行禮;迎子:母抱子出,來賓肅立迎接;佩璋:父親為女兒佩戴玉佩。侍者遞上提前已準備好的玉佩,交到父親手中,然後由父親給女兒佩戴;也可為孩子佩長命縷,建議佩清新優美的長命縷,當然,也可以掛長命鎖。長命縷屬於中國結傳統編織結藝系統,含蓄、優美、清新、活潑,宜由孩子的母親親手為其編結,佩帶。具體編結方法需要母親用心學習。命名:父親宣讀孩子的姓名並解釋其含義;指認:父母親一起向孩子指認親朋好友、天地四方;認定:贊禮念認定文;祈福:來賓雙手合十為孩子祈福;賀成:來賓致賀;答謝:東道主致答謝辭;禮成:宴席開始。
②剃胎髮
滿月時,為小孩第一次剪理頭髮,稱為剃胎髮,也稱「剪獸尾」。一般是請理髮匠上門,理完後給賞錢。小孩則著新衣。嬰兒胎毛是指初生的嬰兒身上的毛髮。 一些地方有嬰兒滿月要剃個「滿月頭」的習俗,把胎毛甚至眉毛全部剃光,認為這樣做,將來孩子的頭髮、眉毛會長得又黑、又密、又漂亮。專家指出「滿月剃胎髮」缺乏科學依據,只是中國5000年文化的傳統。寶寶剃頭是要挑選專業的理髮師,理髮工具要消毒,胎毛剃後應馬上用清水洗頭。
寶寶在6個月前,若天氣炎熱,最好每天給寶寶洗一次頭髮,天氣寒冷,也應2~3天洗一次頭髮。
③移窠
又叫移巢、滿月遊走等。民間風俗,嬰兒初生是不能隨便走動的,到了滿月時就可以了。此時,母親抱著嬰兒到別人房間中去,四處遊走。滿月的寶寶就可以見人了,如果沒滿月就見生人,有怕被踩著(迷信)的說法,有時候身上會出疹子,這可能是著風了。寶寶從出生到一個月時一般是在奶奶家或者自己家由男方家屬照顧,滿月請了親戚後就由姥姥帶走了,娘家接女兒、外孫回門過上三五天,俗稱為「移窠」、「挪窩」,它的道理是,大人孩子在一個房間裡待了一個月了,孩子滿月之後已經長成了,可以接觸外界了。襯這個機會讓親戚朋友也都來見見孩子,同時把房間好好打掃一下。不過也看情況,條件不滿足的可以自行安排,主要是為了孩子好。以為有益於身心健康。
「移窠」、「挪窩」也有講究,挪窩時折一束桃枝,上面用紅絲線系上5枚染成紅色的花生果和7枚銅錢。桃枝用於驅邪避祟,花生象徵長命百歲,銅錢則有「七星高照、人財兩旺」之意。在進娘家大門之前要嚼點饃然後吐出來,接小孩時,在小兒眉心處用胭脂畫一個紅勾。
另備安息香與桃枝一道上路,坐轎、乘車均可。母親和新生兒在娘家過三五天後即該回婆家了。這時,外婆家又要為小孩做一套「上門衣」。回來時,新生兒要穿戴上姨和妗子等人做的虎頭鞋、虎頭帽、褪毛衫(紅領小白褂)、鴛鴦褲、紅肚兜等,還要帶回「剪頭雞」或「剪頭羊」。臨行時,用白粉在小兒眉心處抹一白勾,此謂「紅勾來,白勾去」。至於「剪頭雞」、「剪頭羊」是指一隻全白色的雞或羊,用紅色將頭染紅即可。
無論剪頭雞或剪頭羊,帶回家養幾天後必須到集市上賣掉,換回的錢,必須買一包鹽。鹽是健康的標誌,又寓祈求生活更有滋有味之意。
4 百日禮
①穿「百家衣」
幼兒百日,民間風俗給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認為這需要託大家的福,託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從各家取一塊布片,將布片拼合起來做成服裝也就成了百家衣。百日時還要記得為孩子拍張照片,名曰「百天留念」。
②戴長命鎖
長命鎖是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民間認為,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闢災去邪,「鎖」住生命。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佩長命縷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據《荊楚歲時記》、《風俗通》等書的記載,在漢代,每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股絲繩被移到了婦女臂上,漸成為婦女和兒童的一種臂飾。在當時,由於戰爭頻繁,加之瘟疫、災荒不斷,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纏繞於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闢邪去災祛病延年。這種彩色絲繩,就被稱之為"長命縷"、也叫"長生縷"、"續命縷"、"延年縷"、"五色縷"、"闢兵繒"、"朱索"、"百索"等。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繼續存在。不僅流行在民間,還傳入宮廷,除婦女兒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節前,皇帝還親自將續命縷賞賜給近臣百宮,以便他們在節日佩戴。宋代稱這種五彩絲繩編結物為珠兒結、彩線結,其形制已較複雜。除絲繩、彩線外,還穿有珍珠等物,在當時汴京等地的街市上還有不少店鋪和市販,專門以銷售這種飾物為生。到了明代,風俗變遷,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於兒童,並成為一種兒童頸飾。
5 周歲禮
周歲禮最普遍的風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試兒」,「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蒣』。此小兒之盛禮也。」(《東京夢華錄》)小孩不經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聯翩,這一風俗極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於民間,還出現了專為小兒抓周時使用的套裝禮器。
資料來源:
1.滿月禮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B%A1%E6%9C%88%E7%A4%BC/1429065
2.出生習俗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7%BA%E7%94%9F%E4%B9%A0%E4%BF%97/8214082
3.圖片,來至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