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白話】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 生平歷史紀實

2021-02-18 正信佛學佛法之網絡講堂
釋智顗,字德安,俗姓陳,祖籍潁川(今河南許昌),晉代移居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是梁散騎將軍益陽公起祖之第二子。其母徐氏,曾夢見香菸五彩繚繞在懷,欲拂去之,只聽見有人說:「此乃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怎麼要把它拂走呢?」又連續三次夢見自己吞食白鼠,她頗感奇怪,遂去佔卜。佔卜師告訴她:「此乃白龍之兆也。」等到她臨產智顗那一天夜晚,滿室通明,一直到第二天夜裡,其光乃息。全家大喜,殺豬宰雞,以表慶賀。不料火燒不著,湯燒不熱,宰牲慶賀之事很不順利。忽然有二個僧人前來扣門,一見他家人就說:「善哉!善哉!此乃小兒德重所致,日後必定出家為僧。」說完之後就隱身而去,家人及眾賓客都十分詫異。由於智顗出生時有各種異瑞,故鄰裡都稱之為「王道」以及兼用後來的瑞相又稱為「光道」。智顗眼有重瞳(據載,中國古代的許多聖人都眼有重瞳),父母親怕此異相招來是非,故刻意掩飾,但終為外人知道了。他從小時起就臥則合掌,坐必面朝西。稍大之後,從不亂吃食物,每見佛像必定禮拜,每一遇到僧人,都十分恭敬,七歲時喜愛到寺院裡去,一些僧人見他情趣、愛好非同一般,都很驚訝其情志,遂教他念誦《普門品》,沒料到他只讀了一遍就會背誦了,父母親怕他離俗出家,就不讓他再念誦了。自此之後,他甚感惆悵。後來,他又自通佛教文句,若不是宿植德本,何能至此?十五歲時,正值梁末動亂,他北至硤州,寄居於舅舅家。他悟性日增,儀容舉止溫良恭謹,遂尋訪名師,很想脫離塵俗。十八歲時,果然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法緒授予十戒道品律儀。後來,他又往北參訪慧曠律師,得到慧曠律師的許多指點。之後,又隱居於大賢山讀誦《法華經》、《無量義》及《普賢觀》等,不至二旬時間,三部經典已經讀得精熟。又往光州大蘇山參訪慧思禪師,從他學心觀。慧思曾受道於就法師,就法師則曾受業於最法師,這三位禪師,都不知智顗未來竟成為佛門一代大師。慧思經常慨嘆道:「過去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致,現又重聚矣。」即示普賢道場,為他說四安樂行。智顗乃於此山修行「法華三昧」,才修了三個晚上,當他讀誦至〈藥王品〉之「心緣苦行,是真精進」句時,便豁然開悟,見其師意思在靈鷥山之七寶淨土上,聽佛說法。後來,慧思對他說:「不是你就不會感應,不是我也不會印證,你所進入的禪定正是法華三昧前之方便。」智顗後來又到熙州白沙山,像以前那樣進入禪觀,於經有疑難處,立即見其師慧思前來為他披釋。後來,慧思常令智顗代他講說,聽他講解的人都十分嘆服他的睿智和辯才。智顗在講解經論過程中,除了於三定三觀不甚精通,需要向慧思請教外,其餘的慧思都任其闡釋、發揮。有一次,慧思手執如意,在座中聽智顗講解,就對眾學徒說:「這智顗於義理方面確實造詣頗深,所遺憾的是其定力不足。」後來,智顗又下決心向其師學習禪觀,並大有長進,名聞遐邇。待到學成之後,欲辭別師父另往他處時,慧思對他說:「你與陳國大有機緣,到那裡之後必獲大利益。」慧思到南嶽後,智顗便前往金陵。他與法喜等三十多人在瓦官寺弘揚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都是一些學統儒釋達官顯貴,對智顗都十分崇敬,經常去聽智顗講經,向他學習禪法。受到慧思宏道所感,當時江南的一些名僧大德,如長千寺的智辯,延入宗熙;天宮寺的僧晃請居佛窟。智顗隨機即動,立即開悟。白馬寺的警韶,乃至梁代宿德大忍法師等,也都很欽敬智顗,或改換門庭,或率領徒眾,前去向智顗問道參禪。當時有一位法號叫慧榮的法師,住在莊嚴寺,在吳越一帶很有影響,口若懸河,世稱義虎。他聽說智顗在那一帶說法,就前去聽講,並於會中提問詰難。兩人經過幾番論難,所論問題確實都比較深奧,一時間慧榮便得意非常,揚眉舞扇,不意之中,扇子落地。智顗就趁機對慧榮說:「禪定之力,是不可問難的。」其時沙門法歲就拍著慧榮之肩說:「從來之義龍,今卻成伏鹿。扇子既已落地,又用什麼以遮羞呢?」慧榮答道:「雖然這一次我因輕敵失態,但仍不可小視。」智顗在那一段時間連續講了八周《大智度論》,四方學士,紛紛前來聆聽。後來他又闡揚禪法,以清心田。智顗在日常言談之中,常透露出嚮往山林之意。遂夢見一座山,山巒迭嶂,雲霧繚繞,其側滄海無垠。又見一個僧人搖手伸臂,來到山下,挽著智顗之手臂,引他上山。智顗就把自己所夢告訴門人,門人都說:「此乃是會稽之天台山也,曾經住過許多聖賢,過去之僧光、道猷、法蘭、曇密乃至晉、宋許多名僧大德。都曾在此地居住過。」因此就率領慧辯等二十餘人,往南來到天台山。在此之前,青州之僧人定光曾住於此山,先後住了四十多年,定慧兼習,乃一代神人也。智顗未到天台前二年,定光法師曾經預告山民說:「將來有大善知識會來此地,大家應該種豆造醬,編蒲為席,建造房舍,迎接該聖賢的到來。」其時陳朝始興王出鎮洞庭,滿朝公卿都前去為他餞行。始興王走出沒多遠,又駕車回來與智顗交談。智顗的一番鞭辟入裡的議論,使他嘆為觀止,對智顗不禁肅然起敬,感嘆地說:「我昨日夜裡夢見遇到強盜,不意今日卻碰到精神上的大師,其話銘心刻骨,我等難望其項背也。」後來,智顗遣散門人,並對他們說:「我曾聽說暗射則應於弦。為什麼這麼說呢?如無明是暗,唇舌是弓,心慮如弦,聲音如箭,在黑夜中亂放箭,箭射向哪裡一無所知。又如法門是鏡,方圓隨像,當初剛開始時,瓦官寺只有四十餘人,有一半的人入門得道:現在瓦官寺有二百多人坐禪,只有十人得法。為什麼越是往後,前來瓦官寺學佛的人雖然增多了,但得法者反而少了呢?此中之道理請大家深思。現在我準備按照原來之計劃,自化行道,請諸位各隨所安。」說後即往天台。到了天台之後,便與定光法師相會。定光法師就對智顗說:「大善知識,你可曾記得以前我曾在山上向你招手?」智顗一聽,十分驚異,方知以前所夢原是定光所託。其時正是陳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九月。隨後又聽到鐘鼓滿山谷,眾人都感到奇異,定光說:「此鐘聲乃是召集有緣者的,你可居住於此地也。」智顗選擇了一個地方,在定光所住之北面,佛壟山之南面,乃螺溪之源頭處,地平泉清,智顗就在此處止住。不久遇到三位身穿紅衣頭戴黑帽的人,手拿著文疏對智顗說:「你可在此地行道弘法。」於是智顗就在那個地方建庵植樹,數年之間,已初具規模。定光又對智顗說:「現在你可隨宜安住,等到國家清平、天下統一時,當有貴人為你建立寺院,屆時將會殿宇滿山。」當時人們還不太理解定光所說這番話。後來,智顗獨自在寺北華頂峰上修頭陀行,突然狂風大作,雷霆震吼,魑魅千群,形態各異,各各吐火怪叫,極是恐怖嚇人,難以陳述。智顗不為之所動,照舊修禪不止,過了一陣,這些現象就一一消失了。突然之間,又出現身心煩痛,如被火燒,並看見已經亡故之雙親把頭枕在自己的膝上,苦苦哀號,智顗知道這些都是幻相,便依舊修持,不動如山。沒有多長時間,這些現象也消失了。再後來,突然出現一個西域僧人,對智顗說:「能在各種情況下制敵勝怨,方才是勇。」原文甚多,不具載。至陳宣帝時,曾下詔道:「智顗禪師乃佛法雄傑,受當時眾人推崇,僧俗都受大教益,是國家的名望。宜割始豐縣之稅賦,用作其寺之日常費用,並選二戶居民,到該寺當雜役。」天台山之縣名為安樂,縣令乃陳郡之袁子雄,崇信佛法,每年夏天智顗常講《維摩詰經》,他都前去聆聽。有一次忽然見三道寶階從天而降,有數十印度僧人乘階而下,入堂禮拜,手擎香爐,繞顗三匝,許久時間才消逝。袁子雄及聽法之徒眾都親眼所見,大家都讚嘆不已,嘆為稀有。永陽之王伯智,出撫吳興時,曾帶著眷屬入山請戒,又建四十九夜「方等懺法」。王伯智晝則料理正事,夜間便修習禪觀。……有一次,陳朝的皇帝意欲禮佛,就問朝中群臣:「今天下釋門,哪位最為殊勝?」陳喧奏道:「瓦官寺禪師道行最深,德操最純,乃當今禪門最有影響之大德。他過去在京城時,為群賢所崇敬,今高步天台,法雲東藹,望陛下把他召回京城,使道俗受益。」陳主遂降旨徵召智顗。智顗以眼下法務纏身,難以離開為由,婉言謝絕。後來,由於永陽王伯智一再奏請,又下敕徵召他,前後派去七個使者,並帶去了皇帝的手諭,因為智顗認為世聞帝王,乃佛法之所寄託,遂應召到京城,住錫於靈曜寺,常被迎入太極殿之東堂宣講佛法。皇帝又下詔,令羊車童子在前頭引路,主書舍人在兩旁恭迎他登階,禮敬一如昔日之國師璀闍黎。陳主為他大開講席,朝中文武百官都前去聽他說法,渴望聽聞未曾聽過的佛法,奉行佛道。陳主因此立即下敕,立禪眾於靈耀寺。沒過多久時間,聚集了許多學徒。陳主又頻頻降敕請他至太極殿講《仁王經》,陳主親自蒞臨法席。僧正慧𣈶、僧都慧曠及京城許多名僧大德,都在法席陳設巨難,智顗承對接問,大闡法門。……後來,智顗錫住光耀寺,止觀並重,禪慧雙弘。在智顗的影響、推動下,那一段時間,佛教得到很大的發展,學佛的人日多,陳朝皇帝擔心有人趁機混跡其間,遂下敕檢核僧尼。朝臣上奏道:「凡策經落第者,都不適宜修道。」智顗遂上書奏道:「調達(即提婆達多)能背誦六萬頭大象所馱負之經典,仍不免墮於地獄;周利盤陀伽只會背誦一行偈語,卻證得阿羅漢果。佛法在於篤誠修行,豈在於背誦經文!」陳主看到智顗奏疏之後,很讚賞他的說法,遂下令停止搜檢僧尼。真是萬人出家,只因智顗一諫。後來智顗覺靈耀寺過於偏窄,想另找一更為清淨之處所,忽然夢見一個人,自報姓氏曰:「我叫冠達,請大德到三橋去止住。」智顗道:「冠達梁武之法號,三橋豈不就是光宅嗎?」遂移至光宅。那一年四月,陳主往該寺禮佛並看望智顗,布施了大量的財物,智顗又開席講《仁王經》,陳主即於眾中殷勤禮拜,皇后、王儲等也頻頻致敬。……陳代末年,時局動蕩,兵荒馬亂,過了不久,陳朝就傾覆了。智顗就到荊(湖北)、湘(湖南)一帶遊化弘法。路過益城時,夢見一個老僧對他說:「過去陶侃守護之瑞像現在廬山,請你能到那裡去繼續護持。」於是他就依那老僧之言到了廬山,看到了圖像,宛如夢中所說,證明老僧之語不虛。過了不久,九江一帶又發生兵亂,許多的寺院都被燒毀了,獨獨廬山之寺院完好無損,此乃護像之功德所致也。隋文帝開皇年間,楊廣在揚州為晉王。他十分崇仰智顗之道行、德操,欲從他受戒,拜他為師,遂頻頻致書遣使禮請。智顗一開始時謙稱自己德寡,不堪勝任,其後又讓楊廣更請其他名僧大德,最後又推自己的同學。三次婉辭,都推辭不掉,遂請許其四願,才同意前往。其四願曰:「第一,貧僧平生雖愛好禪,但於禪法並沒什麼高深的造詣:加之,現已年事在高,只能遠守繩床以自修,外界對貧僧的各種讚譽,多是言過其實。因此,請望不要以禪法相期;第二,貧僧生在邊隅,屢經離亂,沒有受過好教育,自從出家以來,已很久不參預世間事務,樸直的個性與世相忤,希望勿以世俗之應酬相求;第三,傳燈授戒,以報佛恩,貧僧義不容辭。但授戒傳燈,事關重大。要求過嚴,佛法難以廣被,要求太松,則容易遭外界譏議。授戒之事,不如通法而命,願許其為法,勿嫌輕動;第四,十餘年來,貧僧一直修習、遊化於林野、山澤之中,因以成性。現在國家統一,佛法興隆,沐此皇恩,自當前往。但日後一旦萌發回歸山林之念頭,請能隨時放老僧回歸林野。若能答應這四願,貧僧才敢前往。」楊廣熱切希求淨戒,故很快答應了智顗的四個條件。並躬制「請戒文」。……智顗遂前往揚都為楊廣授菩薩戒,並告曰:「大王以度遠濟為宗旨,可謂名符其實,今為大王取法名為『總持』,以攝持名相及修持。」晉王頂禮接受旨教說:「大師道行高深,禪慧內融,尊稱為『智者』。」彼此之後,智顗遂有「智者大師」之稱號。後來,智顗想返回山林,晉王楊廣再三挽留,智顗就說:「我們有明約在先,豈能失約!」隨即拂衣而起,晉王不敢強留,合掌送他至城門外。智顗回過頭來對楊廣說:「治國責任重大,必然影響道務,希望你日後能以弘揚佛法為念。」晉王滿口應承,含淚目送智顗遠去之後才返回王府。智顗離開揚都之後,從長江乘船到了廬山,又結徒弘法。南方一帶的僧侶,紛紛到廬山來向他問道參學,一時間又聚集了許多學徒。隋開皇十三年(公元五九三年),智顗回到故鄉,僧俗二界、各方人士紛紛前來參謁、禮敬,一時間,從他受戒及聽他講法者,成千上萬。他遂於當陽縣玉泉山建立精舍,當朝皇帝親賜寺匾,命名「一音寺」。這一帶過去都是荒山草叢,蛇蠍肆虐,自從創立寺院之後,一改昔日荒涼景象,百姓稱快。那一年春天,遇上百年不遇之大早,當地百姓又都說建立寺院,觸了山神,故遭此災。智顗就率領門人到泉水之源頭處誦經祈雨,不久便感得雲起風湧,大雨如注,那些謠言便不攻自破。當地之總管宜陽公王積,親自到山寺向智顗禮拜致謝。一路上,他顫慄不安,虛汗溼衫。出山之後,他說:「我王積屢經沙場,臨危不懼,從來未像今日如此惶恐過。」……智顗在玉泉住了兩年,開皇十五年(公元五九五年)晉王楊廣又遣書催智顗回去揚都。智顗接受了楊廣的邀請,到金陵講經弘法,並撰著《維摩詰經疏》。當時河東柳顧言、東海徐儀等,都是才華出眾之輩,曾協助智顗印證文義,晉王則親自受持。晉王有一愛妃蕭氏,身患重疾,百般療治,均無效果,晉王遂令柳顧言等人,致書智顗,請他前來為蕭妃加持。智顗遂率領眾人為蕭妃建七日齋壇,舉行金光明懺。到第六日晚上,忽然有一隻異鳥飛入齋壇,宛轉飛翔,死而復活;又聽到一陣豬叫的聲音,大家看到這些現象都感到很奇怪。智顗說:「從這些徵兆看,蕭妃之病當無大礙,不久即會痊癒。」鳥死而復活,表示蓋棺又起;不見豬形但聞豬聲,表示齋福相濟。到了第二天,蕭妃果然病情好轉,不久就痊癒了。晉王入早朝時,得知蕭妃病癒大喜,並隆重慶賀了一番。後來,智顗又回到天台山,曾幾次行懺,在佛前立誓曰:「若貧僧對於三寶的弘傳還有所用處,我願在此有生之年,努力為之:如果無益於三寶,我願速速入滅。」過了不久,又對徒眾說:「我當卒於此地,所以常常想念著回來。最近我已預感到大限將至,我入滅之後,請把我葬於西南之山峰上,在周圍累石種松,並建立白塔,使見者發心。」又說:「商賈雖然四處經商,但忘不了給家裡寄錢;醫生醫治了許多病人,但自己最後也得撒手西歸,人雖走了,但忘不了給後人留下藥方。我雖不敏,難道可以一無所益於後人嗎?」遂振作精神,為大眾口授《觀心論》隨口略加註疏即成,不需刻意潤飾。並令學士智越前往石城寺掃灑,並說:「我將於彼佛前命終,請把床靠東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及般若觀音聖號。又令人多燃香火,之後索來衣缽、道具,把它分為二份,一份供奉彌勒,一份充作羯磨,然後他面向西方,稱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名號。有侍者欲勸他吃藥,他說:「藥能治病延年嗎?病本不與身合,藥何能治病!年本不與心合,藥何能延年!」……又有侍者勸他進齋飲,他說:「非但步影而為齋,能無觀無緣是真齋矣。我視人生之形體如皮囊,視死如歸家,世上的事本來都是遷滅不住的,又何足嘆呢:」隨後又出示以前所制之《維摩詰經疏》,以及犀角如意,蓮花香爐等,並遺書七紙,與晉王辭別,其文該綜,極富文採,囑以大法。末尾乃手註疏曰:「如意香爐本是大王的,現奉還原主,望永布德香,長保如意。」又令唱《法華經》題,他贊引道:「法門父母,由慧解生,本跡宏大,微妙難測,輟斤絕弦於今日矣。」在聽完《無量壽經》之後,又贊語曰:「四十八願,願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處處易往無人!」等等。更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心、六度等。有弟子問其所證果位,他回答道:「你們這些懶於種善根的人,卻要問他人的功德果位,這有如盲人問牛乳的顏色,瘸子問路一樣。我若不領眾修行,必定能六根清淨,因為領眾修行,為了利他而有損自己,故只證得五品內位而已。現在,我以前的諸師友,皆跟從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前來迎接我了。諸位,波羅提木叉(即戒)是你們的依歸,四種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是你們的明導。」又對維那說:「人臨終時,聞著鐘聲、磬聲可以增長其正令,此鐘聲、磬聲應當既長且久,直至其氣絕為止,不要等到軀體冷卻後再響磬聲。我死之後,勿須哭泣和穿著喪服等,你們各自默然,我將去矣。」說完之後結跏趺坐,如入三昧,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世壽六十七,即隋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入滅之後,門人依他之遺囑料理了他的後事。……智顗一生弘法不止,化通海內,所造大寺三十五所,剃度僧眾四千餘人,著述宏富,寫一切經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餘,從他受菩薩戒者不計其數,傳業弟子三十二人,從他習禪者,成千上萬,遍滿大江南北。沙門灌頂侍奉他多年,整理其言談、行狀達二十多紙,其不少著述也是灌頂幫他整理出來的。(現存之標為智顗所撰的著作主要有「天台三大部」(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及《觀音玄義》、《觀音義疏》等。)釋智顗,字德安,姓陳氏,潁川(1)人也。有晉遷都,寓居荊州之華容(2)焉。即梁散騎益陽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菸五彩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及誕育之夜,室內洞明,信宿(3)之間其光乃止,內外胥悅,盛陳鼎俎相慶,火滅湯冷,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門曰:「善哉!兒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訖而隱,賓客異焉。鄰室憶先靈瑞,呼為王道;兼用後相,復名光道,故小立二字,參互稱之。眼有重瞳,二親藏掩而人已知,兼以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已來,口不妄噉,見像便禮,逢僧必敬,七歲喜往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契一遍即得,二親遏絕不許更誦,而情懷惆悵,奄忽自然通餘文句,豈非夙植德本業延於今?志學之年(4)士梁承聖,屬元帝淪沒,北度硤州,依乎舅氏,而俊朗通悟,儀止溫恭,尋討名師,冀依出有。年十有八,投湘州(5)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緒授以十戒道品律儀。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北面橫經具蒙指誨,因潛大賢山誦《法華經》及《無量義》、《普賢觀》等,二旬未淹三部究竟。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受業心觀。思又從道於就師,就又受法於最師。此三人者,皆不測其位也。思每嘆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乃於此山行「法華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其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思云:「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唯於三三昧(6)三觀智,用以諮審,自餘並任裁解,曾不留意。思躬執如意,在座觀聽,語學徒曰:「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於是,師資改觀,名聞遐邇。及學成往辭,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思既遊南嶽,顗便詣金陵,與法喜等三十餘人在瓦官寺,創宏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明時貴望學統釋儒,並稟禪慧俱傳香法,欣重頂戴時所榮仰。長千寺大德智辯,延入宗熙;天宮寺僧晃,請居佛窟;斯由道宏行感,故為時彥齊迎。顗任機便動,即而開悟。白馬警韶、奉誠智文、禪眾慧令,及梁代宿德大忍法師等,一代高流江表聲望,皆舍其先講欲啟禪門,率其學徒問津取濟。禹穴慧榮住莊嚴寺,道跨吳會,世稱義虎,辯號懸流,聞顗講法,故來設問,數關徵竅,莫非深隱,輕誕自矜,揚眉舞扇,扇便墮地。顗應對事理,渙然清顯,譴榮曰:「禪定之力不可難也。」時沙門法歲撫榮背曰:「從來義龍,今成伏鹿,扇既墮地,何以遮羞?」榮曰:「輕敵失勢,猶未可欺也。」綿歷八周講《智度論》,肅諸來學,次說禪門用清心海。語默之際,每思林澤,乃夢巖崖萬重,雲日半垂,其側滄海無畔,泓澄在於其下,又見一僧搖手伸臂,至於岐麓挽顗上山山云云。顗以夢中所見,通告門人,鹹曰:「此乃會稽之天台山也,聖賢之所託矣。昔僧光、道猷、法蘭、曇密,晉宋英達無不棲焉。」因與慧辯等二十餘人,挾道南徵,隱淪斯嶽。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積四十載,定慧兼習,蓋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預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會陳始興王出鎮洞庭,公卿餞送,回車瓦官,與顗談論,幽極既唱,貴位傾心,舍散山積,虔拜殷重,因嘆曰:「吾昨夢逢強盜,今乃表諸軟賊,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中。」仍遣謝門人曰:「吾聞闇射則應於弦,何以知之?無明是闇也,唇舌是弓也。心慮如弦,音聲如箭,長夜虛發無所覺知。又法門如鏡,方圓任像。初瓦官寺四十人坐,半入法門,今者二百坐禪,十人得法,爾後歸宗轉倍,而據法無幾,斯何故耶?亦可知矣。吾自化行道,可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也。」即往天台。既達彼山與光相見,即陳賞要。光曰:「大善知識,憶吾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顗驚異焉,知通夢之有在也。時以陳太建七年秋九月矣。又聞鐘聲滿谷,眾鹹怪異,光曰:「鍾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顗乃卜居勝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處既閒敞,易得尋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見三人皀幘絳衣,執疏請云:「可於此行道。」於是聿創草庵,樹以松果,數年之間造展相從,復成衢會。光曰:「且隨宜安堵,至國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為禪師立寺,堂宇滿山矣。」時莫測其言也。顗後於寺北華頂峰獨靜頭陀,大風拔木,雷霆震吼,魑魅千群,一形百狀,吐火聲叫,駭畏難陳,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沒二親枕頭膝上,陳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軟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文多不載。陳宣帝下詔曰:「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天台山縣名為樂安,令陳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講《淨名》。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有數十梵僧乘階而下,入堂禮拜,手擎香爐繞顗三帀,久之乃滅。雄及大眾同見,驚嘆山喧,其行達靈感皆如此也。永陽王伯智,出撫吳興,與其眷屬就山請戒,又建七七夜「方等懺法」。王晝則理治,夜便習觀。……陣帝意欲面禮,將伸謁敬,顧問群臣:「釋門誰為名勝?」陳喧奏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鏡淵海。昔在京邑群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藹,願陛下詔之還都,使道俗鹹荷。」因降璽書重沓徵入。顗以重法之務,不賤其身,乃辭之。後為永陽苦諫,因又降敕,前後七使,並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請講《智論》。有詔羊車童子引導於前,主書舍人翊從登階,禮法一如國師璀闍棃故事。陳主既降法筵,百僚盡敬,希聞未聞,奉法承道。因即下敕,立禪眾於靈耀寺。學徒又結,望眾森然,頻降敕於太極殿講《仁王經》。天子親臨,借正慧𣈶、僧都慧曠,京師大德,皆設巨難,顗接問承對,盛啟法門。……晚出住光耀,禪慧雙宏,動郭奔隨傾音清耳。陳主於廣德殿下敕謝云:「今以佛法仰委,亦願示諸不逮。」於時檢括僧尼,無貫者萬計。朝議云:「策經落第者,併合休道。」顗表諫曰:「調達誦六萬象經,不免地獄;盤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道也,豈關多誦!」陳主大悅,即停搜揀,是則萬人出家,由顗一諫矣。末為靈耀褊隘,更求閒靜,忽夢一人,翼從嚴正,自稱名云:「餘冠達也,請住三橋。」顗曰:「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講《仁王》,帝於眾中起拜殷勤,儲後已下並崇戒範。……及金陵敗覆,策杖荊湘,路次益城,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護持。」於即往憩匡山,見遠圖繢,驗其靈也,宛如其夢。不久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在茲山全無侵擾,信護像之力矣。末劃跡雲峰,終焉其致。會大業在藩,任總淮海,承風佩德,欽注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為師,乃致書累請。顗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乃求四願,其詞曰:「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床,撫臆循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期。二、生在邊表,頻經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無一可取,雖欲自慎,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願許其為法,勿嫌輕動。四、十餘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興,謬課庸虛,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隨心飲啄以卒殘年,許此四心乃赴優旨。」晉王方希淨戒,妙願唯諮,故躬制請戒文。……告曰:「大王為度遠濟為宗,名實相符義非輕約,今可法名為總持也,用攝相兼之道也。」王頂受其旨教曰:「大師禪慧內融,道之法澤,輒奉名為智者。」自是專師率誘日進幽玄,所獲施物六十餘事,一時回施悲敬兩田,願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國,便欲返故林。王乃固請,顗曰:「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尋送至於城門,顧曰:「國鎮不輕,道務致隔,幸觀佛化宏護在懷。」王禮望目極銜泣而返。便泝流上江,重尋匡嶺,結徒行道頻感休徵,百越邊僧聞風至者,累跡相造。又上渚宮鄉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頸,老幼相攜,戒場講坐,眾將及萬,遂於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敕給寺額,名為「一音」。其地昔唯荒嶮,神獸蛇暴,創寺之後快無憂患。是春亢旱,百姓鹹謂神怒。顗到泉源帥眾轉經,便感雲興雨注,虛謠自滅。總管宜陽公王積,到山禮拜戰汗不安,出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怖懼,頓如今日。」……乃從之重現,令著《淨名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儀,並才華冑績,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後蕭妃疾苦,醫治無術,王遣開府柳顧言等,致書請命願救所疾。顗又率侶建齋七日,行金光明懺,至第六夕,忽降異鳥,飛入齋壇,宛轉而死,須臾飛去,又聞豕吟之聲,眾並同矚。顗曰:「此相現者,妃當愈矣。」鳥死復甦,表蓋棺還起;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至於翌日,患果遂瘳,王大嘉慶,時遇入朝。旋歸臺嶽,躬率禪門,更行前懺,仍立誓云:「若於三寶有益者,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告眾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後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屍,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見者發心。」又云:商客寄金,醫去留藥,吾雖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隨略疏成,不加點潤。命學士智越,往石城寺掃灑,吾於彼佛前命終,施床東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又遣多然香火,索三衣(7)缽杖,以近身自餘道具,分為二分:一奉彌勒,一擬羯磨。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遣病,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又請進齋飲,答曰:「非但步影而為齋也,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吾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嘆。」又出所制《淨名疏》,並犀角如意,蓮華香爐。與晉王別,遣書七紙,文極該綜,詞彩風標,囑以大法。末乃手註疏曰:「如意香爐是大王者,還用仰別,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便令唱《法華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跡宏大,微妙難測,輟斤絕弦於今日矣。」又聽《無量壽》竟,仍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云云。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8)、四不生(9)、十法界(10)、三觀(11)、四教(12)、四無量(13)、六度(14)等。有問其位者,答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云云。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內位耳。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波羅提木叉(15)是汝宗仰,四種三昧是汝明導。」又敕維那:「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復響盤?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滅後依於遺教而殮焉。……顗東西重範化通萬裡,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餘人,寫一切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區,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三十二人,習禪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沙門灌頂侍奉多年,歷其景行可二十餘紙。(4)志學之年:即十五歲。因《論語》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而得稱。(7)三衣:印度僧團準許個人擁有的三種衣服:僧伽梨,即大衣,又稱九條衣;鬱多羅僧,即上衣,又稱七條衣;安陀會,即中衣,又稱五條衣。(8)十如:即十如是。指探究諸法實相應把握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來究竟等十種如是。(9)四不生:乃龍樹於《中觀論》中所立四種不生之句,以彰顯「諸法無生」之義。一般見解多謂一切諸法之生,不外於自生、他生、共生與無因生四種,龍樹乃立四句以破斥之。即㈠不自生,謂一切萬法不以自己為因而生成。㈡不他生,謂一切萬法不以他因而生成。㈢不共生,謂一切萬法不以自他為共因而生成。㈣不無因生,謂一切萬法不以無因而生成。(10)十法界:即十界。指迷與悟之世界可分為十種類,即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等。前六界為凡夫迷界,即六道輪迴之世界。後四界乃聖者之悟界,此即六凡四聖。(11)三觀:指三種觀法。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為天台重要法門,為教義與實踐之骨架。系對於一切存在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空假中三觀。(12)四教:系就諸經之內容形式等等,而將佛陀一代之教說判釋為四類。據隋代天台宗智顯大師所立分為化法四教(佛陀教法大別為藏、通、別、圓等四教)、化儀四教(佛陀教導方式有頓、漸、秘密、不定等四教)。(13)四無量:佛菩薩為普度眾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的四種精神。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14)六度:又作六波羅蜜,為諸部般若經之說。指大乘菩薩所必須實踐之六種修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15)波羅提木叉:又作波羅底提尼舍、缽喇底提舍那等,指七眾防止身口七支等過,遠離諸煩惱惑業而得解脫所受持之戒律。

關於我們
心燈佛教網 

http://www.xindeng.org/ 
註:用電腦瀏覽體驗十二種皮膚莊嚴清淨的網站
佛陀正法網 

http://www.fotuozhengfa.com/ 
佛陀視頻網 (複製網址到瀏覽器打開)

http://www.fotuo.tv/ 
藏經閣-大藏經

http://www.sutra.org.cn/ 

佛教音樂網-蓮心佛音網

http://www.foyin.cc

佛教圖片網

http://www.fjtp.org

註:在微信裡選擇網址收藏或用瀏覽器打開即可瀏覽。
佛學資料非常全的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
帳戶:fojiaozhengfa
名稱:(正法住世)
佛子必用之微信公眾平臺官方認證訂閱號
帳戶:xindengfojiao
名稱:(心燈文化傳播)
打開微信搜索輸入帳戶即可關注到我們,收看每日更新系統的佛法修學內容,佛教故事,中醫養生,祖師開示,佛經淺釋,佛教音樂,佛教視頻等內容。
——心燈佛教文化傳播工作室

相關焦點

  • 天台山和合文化概述
    此文一出,立即遭到佛徒及信仰者的強烈反對,紛紛著文反駁,形成南朝齊初一場規模頗大的道釋論爭。這場論爭,促進佛教為了進一步在中國站穩腳跟,吸收儒道之長,融入中國社會;同時,也推進了道教吸取佛教之長,為道所用。換言之,這場論爭促進儒道釋三家相互取長補短,漸趨融合。之後,曾在天台山修道的陶弘景首創「三教合一」,為中國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發展趨勢填定了基調。
  • 【觀點】元芳,隋唐國清寺怎麼樣
    不急,到大唐盛世時,許多日本僧人紛紛入唐,有位名僧曾到天台山求法,同時也帶去國清寺的建設「圖紙」,回去後還把所主持寺院附近的山命名為天台山,寺院名改為天台寺。讓我們去那裡一探究竟吧。陸淳希望最澄入天台山,請道邃協助。道邃系天台宗七祖,天台山修禪寺座主。最澄於是入道邃門庭,並抄寫天台經疏。十月初,最澄登天台朝拜祖師(智顗)聖跡,佛隴寺座主行滿「傾以法財,舍以法寶」,並傳以印信。
  • 智者大師-第01集
    【字幕】智者大師傳世之作《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被後世尊為「天台三大部」在這三大部中可以看到智顗禪師一生對佛理研究的完整輪廓他弘揚佛法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傳弟子三十二人大師傳世之作計有三十六部一百四十餘卷他生於亂世卻有一顆堅定求法的心
  • 浙江台州天台山,當年徐霞客為什麼會喜歡這個地方?
    主要的景區有天下奇觀的石樑飛瀑、避暑勝地華頂國家森林公園、人間仙境的瓊臺仙谷、樓臺亭閣的濟公故居、隋代古剎國清寺、赤城山景區等景區,天台天也憑藉著這些個優勢,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天台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景區——赤城景區,是到天台山應該列為首選之地。
  • 國清寺中修禪心,濟公故居悟道義
    自古以來有著「海上名山」的著稱,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長嶼硐天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台州得名於天台山,天台山可謂是浙江山水的典範,逢山必有水,有水必有瀑,山中古觀廟庵精舍洞。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它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親手所畫的樣式而建的,並與齊州靈巖寺、潤州棲霞寺以及荊州玉泉寺合稱為「天下四絕」。起初名為天台寺,後因智者師曾說的「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國清寺雖然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曾多次被毀,現在的寺廟是後期重新修建的。
  • 【文化天台】天台山國清寺上《唐詩來了》
    劉昭禹:天台山下寺冬暮景如屏(建議WIFI情況下觀看)冬日暮國清寺留題  劉昭禹五律《冬日暮國清寺留題》,首聯「天台山下寺,冬暮景如屏」,天台山下寺,即國清寺。國清寺有五峰圍繞、雙澗回瀾,景色如同畫屏。
  • 祖師紀念日 | 農曆十一月廿四 天台四祖智者大師圓寂日
    天鄉寺釋慧延。聞顗遷化。感咽無已。欲知顗生處。因寫法華經以求冥示。夜夢顗從觀音西來。顧謂曰。疑心遣否。其外靈異數著類如此。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亦稱法華宗。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大師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
  • 天台山大村戴氏皇戚古村落群
    天台山戴氏始祖志宛字溥之號天台遺老,祖上夢見國清寺攜一童子得佛子溥之公,十八歲到國清寺還願路過洪疇遇見資福寺當家人名臣賀允中因緣留下娶妻生子開創基業,從此大村也跟資福寺千年古剎緊密融為一體。祖輩流傳著戴氏廿四坑風水與戴氏長子傳至陝西一百廿裡戴
  • 天台山國清寺,原方丈可明長老圓寂
    天台山國清寺法主上可下明長老化緣已盡,於2019年2月19日(已亥年正月十五)八點三十六分在天台山國清丈室,安詳捨報。
  • 中國佛教歷史故事連載:第11集:你肯定想不到祖師幹過這事
    智顗禪師既然帶了這麼多人上山下鄉,應該也是要考慮到佛教如何在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生活中定位的問題。當然,還有眼下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沒地方住,咋辦?你可以吃苦,但是,人家弟子們就不見得人人都能吃得下這份苦了。果然,屋漏偏逢連夜雨,赴天台山的第二年,就是公元576年,是個災荒年,吃的不夠,這下沒轍了,大家都住不下去了。
  • 天台山慈恩寺,康熙親賜天子龍袍
    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脈龍口處、距離天台縣城六公裡的白雲山上,依洞而築,漢時即有梵僧隱修,始建年代不詳,歷來為清修、隱悟之所,俗稱巖庵。隋開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智顗大師的護法伽藍在此顯瑞,距今也已有1410多年歷史。
  • 羅學成:尋宗覓跡天台山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中東部,地處寧波、紹興、金華、溫州四市的交界地帶,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譽海內外,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境內不僅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更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道教南宗的發源地,五百羅漢的修道場,詩僧寒山子的隱居地,活佛濟公的出生地,遊聖徐霞客的首遊地以及唐詩之路的目的地。 國清寺
  • 國清寺不可不知的秘密
    國清寺位於浙江天台城北3公裡的地方,是我國創立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距今有1400多年,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剎。
  • 佛教:智顗在玉泉寺度化關羽父子,佛教從此多了一位護寺伽藍神
    在古代時,智顗大師在天台山佛隴峰建修禪寺,定為修禪之地。隋煬帝又為智顗建天台山寺,大業元年賜額「國清寺」,天台山自此成為了天台宗的根本道場,歷代天台大師灌頂、智越、普明、智威、玄朗、湛然等人皆駐錫於此。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宗派。
  • 胡可先 | 天台山:浙東唐詩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
    天台山的國清寺、新昌的大佛寺、鄞縣的天童寺,都是唐代甚為鼎盛的寺廟,沃洲山更是唐人景仰的佛教聖地,東晉高僧支道林曾於此「買山而隱」,養馬坡谷,放鶴山峰,而沃洲禪院由白道猷開山,白寂然興寺,白居易撰寫《沃州山禪院記》,後世號稱「三白堂」。道教勝地則有天台山的桐柏觀,雖後來成為道教南宗祖庭,實則在唐代已經非常繁盛,迄今存世的唐代詩人崔尚撰寫的《桐柏觀碑》就是明證。
  • 高僧傳白話: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紀實
    釋僧旻,俗姓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縣)人,是東吳開國皇帝孫氏之後裔。幼年時父母即亡故,能言樂道。
  • 【高僧傳白話】唐南嶽石頭山希遷 生平歷史紀實
    釋希遷,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其母懷孕時,不喜葷食。希遷生下來後,自小就很懂事,不曾給家人帶來什麼麻煩。
  • 高僧行誼┃智者大師:天台祖師 東土釋迦
    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山水交映、古木參天的國清講寺,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與山東濟南大靈巖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並稱為「天下四絕」。當年倡議興築國清寺的人,即是促成佛學中國化的先驅——陳、隋兩朝,被尊為國師的天台開宗祖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五三八年),圓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世壽六十,僧臘四十。
  • 詩路天台┃《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唐陸龜蒙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峰帶樓臺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溼。松間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聲急。國清寺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隋代古剎,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韓國、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是全世界佛教信徒們朝覲聖地。寺院周圍五峰環繞、雙澗洄流,古木參天,千年隋梅生機盎然、九級隋塔巍然聳立,隋代古剎勝跡長新,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三隋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