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學院陳春來課題組合作揭示糖基化酶AlkD找尋和識別靶標的機制

2020-12-18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8月24日電 8月2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春來課題組、香港科技大學黃旭輝課題組、北京大學趙新生課題組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璐研究員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雜誌發表了題為「利用掃描FRET-FCS和馬爾可夫態模型揭示糖基化酶AlkD找尋和識別靶標的機制」(Target search and recognition mechanisms of glycosylase AlkD revealed by scanning FRET-FCS and Markov State Models)的文章。

DNA結合蛋白識別DNA上特異性位點是基因複製、DNA損傷修復、表達調控和CRISPR-Cas適應性免疫等重要生理生化過程的基礎。然而DNA結合蛋白如何在包含幾百萬甚至幾十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中高效並準確地識別其特異性結合位點,仍然是個未解之謎。DNA糖基化酶是一類極其重要的DNA結合蛋白,作為DNA修復酶,它的功能是識別基因組上的DNA損傷位點並介導相應的修復過程,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捕捉DNA糖基化酶在搜尋靶標過程中的動力學信息,對於闡明糖基化酶介導的DNA修復過程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推測糖基化酶在DNA上一維擴散時存在著「高速低準確度」和「低速高準確度」兩種靶標搜尋模式,其通過在兩種搜尋模式之間切換實現找尋靶標的高效和高準確度。迄今為止,人們並不了解糖基化酶等只存在單一結構域的DNA結合蛋白是如何實現在「高速低準確度」和「低速高準確度」搜尋模式之間切換的。究其原因是由於目前測量技術的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有限,研究者僅能直接捕捉到糖基化酶等單結構域蛋白在DNA上的高速搜尋模式,而低速搜尋模式以及DNA結合蛋白在兩種搜尋模式之間的切換過程則沒有直接的實驗證據。

針對以上技術問題,本文發展了新型高時間解析度(亞微秒)和高空間解析度(亞納米)的掃描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相關光譜技術(scanning FRET-FCS)。利用這一新技術,他們不但捕捉到糖基化酶AlkD在雙鏈DNA(dsDNA)上的快速一維擴散模式,還首次捕捉到了AlkD一維擴散的慢搜尋模式(圖1)。從中定量得到快速搜尋過程的擴散係數是8×106bp2s-1,這與前人的測量值是相吻合的;而慢速搜尋過程的擴散係數是6×104bp2s-1。在此基礎上,他們利用大規模的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結合馬爾可夫態模型,進一步揭示了慢搜尋模式的工作機制,發現AlkD在沿著dsDNA螺旋結構移動一個鹼基對的過程中,平動過程和轉動過程是依次進行的。AlkD相對dsDNA的轉動較慢,是一維擴散的決速步。利用動力學模型得到的擴散時間尺度與實驗測量值很好地吻合,佐證了計算模型的準確性。他們還結合實驗測量和動力學模擬,在原子相互作用層面仔細探究了Y27位殘基對一維擴散過程的影響機制。 

圖1  融合單分子scanning FRET-FCS測量與分子動力學模擬闡釋AlkD在dsDNA上的擴散動力學過程和分子機制

文章最後提出了如圖2所示的模型:在未修飾的正常鹼基區域,AlkD與dsDNA相互作用較弱,此時主要利用快速模式實現高效快速的搜尋;而修飾鹼基會導致附近dsDNA雙螺旋結構的變化,從而誘導AlkD-dsDNA結合構象的變化和相互作用力的加強,促使AlkD從快速轉變為慢速搜尋模式,實現對修飾鹼基的準確識別。在此模型中,AlkD通過改變與dsDNA的相互作用構象和結合強弱,實現在快慢兩種搜尋模式中的切換和調控,從而獲得靶標搜尋中的高效和高準確度。本文發展了緊密融合單分子掃描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相關光譜(scanning FRET-FCS)測量與馬爾可夫態模型的新型技術平臺,突破單一技術手段的局限,為揭示糖基化酶和其它DNA結合蛋白搜尋靶標的動態過程和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 

圖2  AlkD找尋和識別靶標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春來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黃旭輝教授、北京大學趙新生教授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璐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2015級博士生彭思佳、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生王曉維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璐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博士生何姍珊參與了FRET-FCS實驗。本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及中國香港研究資助局的經費支持。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73/pnas.2002971117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學院孫育傑/李程課題組合作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例如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在核膜內層,核孔複合體和跨膜蛋白結合在由核纖層蛋白組成的網狀結構上,共同組成核纖層。
  • 生命學院閆創業課題組合作揭示單羧酸轉運複合物的轉運機制和候選...
    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閆創業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員蔣鑫合作發布了關於抗癌藥物靶點MCT1蛋白複合物的轉運與小分子抑制機理的重要成果。該工作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手段闡明MCT1的轉運機理和小分子抗癌候選藥物抑制機制,為進一步靶向MCTs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高璞/章新政合作揭示Type I R-M系統的組裝、催化和調控機制
    2020年6月1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課題組與章新政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ssembly, operation, andinhibition of a Type I restriction-modification system」。
  • ...組合作揭示錳離子激活天然免疫關鍵模式識別受體cGAS的新催化機制
    8月1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蔣爭凡教授課題組與蘇曉東教授課題組合作,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他們在天然免疫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Mn2+Directly Activates cGAS
  • 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
    2020年7月27日及10月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分別發表題為「Coupling of 5S RNP rotation with maturation of functional centers during large ribosomal subunit assembly」和「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ssembly of the ribosomal
  • ...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識別機制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機制
    2020年7月27日及10月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 John L. Woolford Jr.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分別發表題為 「Coupling of 5S RNP rotation with maturation of functional centers during large ribosomal subunit assembly」 和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ssembly of the ribosomal nascent
  • 生命科學學院張哲/楊競課題組共同揭示NAD+介導的神經細胞「殺手...
    如果能夠有效地抑制其活性,將有望抑制各種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但是,目前為止,人們對於Sarm1蛋白如何在健康的神經細胞中活性被抑制,而只有在神經損傷和病理條件下才會被激活的分子機制還沒有充分的了解,這極大地限制了藥物研發的進程。
  • 生命學院/生命科學中心黃志偉教授團隊揭示 Anti-CRISPR 對I-F型...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中心黃志偉課題組與美國史丹福大學趙華(Wah Chiu)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題為《冷凍電鏡技術揭示AcrF9,AcrF8和AcrF6對I-F CRISPR–Cas複合物的抑制機制》(Inhibition mechanisms ofAcrF9, AcrF8, and AcrF6 against type I-F CRISPR–Cascomplex
  • ...數學學院李鐵軍等揭示噪聲驅動的細胞不同狀態間跳轉的動力學機理
    通過信號轉導通路,細胞傳遞外部信號和刺激到細胞內部的調控網絡,產生反應和應激。對於噪聲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的作用和對細胞狀態的影響,人們還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和定量的研究。為了研究噪聲在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中的作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李方廷、歐陽頎團隊和數學科學學院李鐵軍課題組以及中國農業大學樓慧強課題組合作,選擇芽殖酵母DNA複製期(S期)檢查點通路的激活過程作為研究對象,提供了噪聲驅動細胞不同狀態轉換的直接證據,揭示了噪聲在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中的動力學機理。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春來/李丕龍等開發定量表徵納米尺度下液-液相分離過程的新技術
    2020年10月21日,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陳春來課題組和李丕龍課題組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發表了題為:Phase separation相變作為物質的一種特性(如水、冰和水蒸氣三相之間的轉換)在物理學界及日常生活中早已廣為人知。雖然相變是一個物理現象,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相變在生命活動中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技前沿】專家點評:邵振華/於曉/張磊/杜洋/孫金鵬課題組合作揭示多巴胺受體DRD1的配體識別和別構調節機制
    本研究對多巴胺受體的配體識別、激活機理以及信號轉導選擇等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具體發現如下:(1)揭示了DRD1的正位結合口袋(orthosteric binding pocket,OBP)識別內源性荷爾蒙多巴胺及兒茶酚類激動劑配體的機制。本結構是第一個揭示了多巴胺受體是如何結合併識別快樂荷爾蒙多巴胺的。
  • 研究揭示D-2-羥戊二酸脫氫酶對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反應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人源FAD依賴的D-2-羥戊二酸脫氫酶(D-2-HGDH)對底物特異性識別和催化反應的分子機制,闡述了D-2-HGDH突變體在遺傳學疾病D-2-羥戊二酸尿酸症發生中的作用。2-羥戊二酸(2-HG)是正常細胞代謝過程中一些酶促反應的副產物,根據連有羥基的第二位碳原子的手性不同,分為D型和L型。
  • 上海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的重要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精子細胞中翻譯和蛋白質合成的新調控機制,為精子形成障礙及相關男性不育症的診斷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技術。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2月13日凌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劉默芳研究組與多家實驗室合作研究發現,一類動物生殖細胞特異性小分子非編碼RNA——piRNA,通過與同樣是生殖細胞特有的PIWI家族蛋白形成的PIWI/piRNA複合體「機器」,「正向」調控了精子細胞中mRNA的「復工」,並進一步鑑定到真核生物翻譯起始因子eIF3f 和RNA結合蛋白HuR「協助」完成此過程;藉助mRNA上的HuR識別「標籤」,PIWI/piRNA可在「mRNA倉庫」中準確地挑選靶標
  • 高福/施一等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效應。寨卡病毒等黃病毒共編碼10種蛋白,其中非結構蛋白NS1是病毒唯一分泌並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複製、致病及免疫逃逸中起著關鍵作用。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3,Nat Metab | 童青春和束剛/江青豔合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來源:BioArt 下丘腦弓狀核作為食慾調控中樞,主要由GABA能神經元構成。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組蛋白H3K27me3閱讀器,並揭示了該閱讀器抑制轉錄的一種新的分子機制:通過抑制Pol II末端磷酸化抑制轉錄的起始。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飾(H3K27me3)是一類重要的轉錄抑制性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在生物進程的各個方面發揮作用。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in Pollen
  •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2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院士課題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鹽澤紅藻藻膽體能量傳遞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