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2021-01-1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in Pollen Tube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開花植物的花粉管生長是一種頂端生長方式,通過其頂端生長把兩個不能運動的精細胞輸送到胚珠進行雙受精。花粉管生長非常快速,幾十年來,國際上有很多研究組在探討花粉管快速頂端生長機制。黃善金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粉管為細胞學系統研究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機制,其中重點解析微絲骨架在控制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一直以來,微絲骨架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但微絲在花粉管頂端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另外,如果花粉管頂端存在微絲,那些微絲從哪裡產生以及在空間上形成怎樣的排布也期待揭示。相關問題的回答將豐富人們對花粉管生長調控機制的理解。運用活體微絲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利用一些花粉管微絲動態出現缺陷的突變體,黃善金課題組早期的觀察發現花粉管頂端存在著一個高度動態的微絲群體,並證明了這些微絲主要是從花粉管頂端質膜上聚合而來。 

CAP1調控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作用模型

黃善金課題組後續的研究證明,微絲從花粉管頂端質膜的聚合主要是由formin/profilin元件所控制。由於推測花粉管中G-actin主要以G-actin-profilin複合體的形式存在,產生和維持一個可聚合的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庫是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調控模型中的關鍵步驟。相比動物profilins能夠促進G-actin的核苷酸交換,植物profilins缺乏或抑制G-actin的核苷酸交換,解聚的ADP-G-actin必須先轉換成ATP-G-actin然後再轉交給profilin形成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才能重新進入微絲聚合循環。另外,由於微絲解聚因子(actin-depolymerizing factor; ADF)是花粉管微絲骨架動態轉換的關鍵因子,解聚的G-actin應該主要以ADP-G-actin-ADF複合體的形式存在。由於ADF偏好結合ADP-G-actin並抑制其核苷酸交換,如何使ADP-G-actin和ADF解離並使其轉化為ATP-G-actin至關重要。

在本研究中,黃善金課題組發現CAP1能夠和花粉ADF和profilin協作在體內和體外促進G-actin核苷酸交換和微絲動態轉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CAP1主要通過其氨基末端和ADF協作促進微絲動態轉換並幫助ADP-G-actin從ADF上解離;CAP1接著通過其羧基末端促進ADP-G-actin核苷酸交換產生ATP-G-actin,最後傳遞給profilin形成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用於支持錨定在質膜上的formin蛋白介導的微絲聚合(見上圖)。總之,本研究系統地闡釋了CAP1作為中間分子在ADF和profilin之間發揮功能,進而在花粉管微絲聚合和解聚過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該研究加深了人們對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和解聚機制的理解。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黃善金課題組的博士後蔣玉祥、已畢業博士生常明和博士研究生蘭亞仙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中國博士後基金會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5/22/1821639116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黃善金實驗室發文闡明微絲骨架調控胞間物質運輸的作用機制
    清華黃善金實驗室發文闡明微絲骨架調控胞間物質運輸的作用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6日電 8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善金實驗室在《e生命》(eLife)期刊發表了題為「擬南芥形成素2通過加帽和穩定胞間連絲處的微絲調控細胞間運輸」(Arabidopsis Formin 2 Regulates Cell-to-Cell Trafficking by
  • 清華大學黃善金組揭示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微絲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
    目前其分子控制機制已經清楚,即柱頭通過分泌一種叫PrsS蛋白和花粉表面的PrpS蛋白互作引發花粉自交不親和反應。由於罌粟花粉自交不親和反應能在體外進行重組,所以目前對於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發生的細胞學事件在該系統中了解得相對較為清楚。在罌粟自交不親和的花粉管中,出現鈣離子梯度的消失和鈣離子濃度上升、微絲骨架劇烈重排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等。
  •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
    生命學院隋森芳課題組在《自然》發文報導鹽澤紅藻藻膽體2.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新聞網2月20日電 2月1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隋森芳院士課題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鹽澤紅藻藻膽體能量傳遞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 Science Advances: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F-actin disassembly factor MICAL1 binding to Myosin Va mediates cargo unloading during cytokinesis」為題發表研究論文,揭示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
  • 生命學院蔣爭凡、蘇曉東課題組合作揭示錳離子激活天然免疫關鍵...
    8月1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蔣爭凡教授課題組與蘇曉東教授課題組合作,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他們在天然免疫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Mn2+ Directly Activates cGA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Suggests Mn2+InducesA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2020年7月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 「Light modulates the gravitropic responses through organ-specific PIFs and HY5 regulation of LAZY4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 PlosPathogens:稻瘟病菌生長及其致病的細胞分子機制方面新進展
    撰文:福建農林大學唐定中教授課題組供稿 轉載留言即可近日,微生物學權威期刊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植物免疫研究中心唐定中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Magnaporthe oryzaefimbrin organizes actin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和合作者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
    2020年12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和合作者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and Cholangiocytes from Human Endoderm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
  •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學術經緯/報導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主要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以及藥物研發原創策略的研究。因課題需要,特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優秀博士後1名。
  • 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報導高糖抑制AMPK信號...
    但是人們對於抑制AMPK活性的負調節機制卻知之甚少,缺乏對於AMPK信號通路調控方式的全面認識。研究能量過剩如何抑制AMPK信號通路,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全面了解AMPK信號通路的調控,而且對於探尋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 生科羅述金課題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
    2018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羅述金研究員課題組與來自美國、俄羅斯的合作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題為「Genome-Wid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Adaptation in the World’s Tigers
  • 浙大《科學》發文:解析細胞分裂的「生命機器」
    原標題:葉升課題組《科學》發文:解析細胞分裂的「生命機器」 人民網北京7月31日電(記者馬麗 通訊員周煒)浙江大學網站近日發布消息,該校葉升課題組在7月26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解析細胞分裂的「生命機器」。 細胞分裂,一個變兩個,看似簡單而奧妙無窮的生命過程。
  • 生命學院陳春來課題組合作揭示糖基化酶AlkD找尋和識別靶標的機制
    清華新聞網8月24日電 8月2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春來課題組、香港科技大學黃旭輝課題組、北京大學趙新生課題組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璐研究員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雜誌發表了題為「利用掃描FRET-FCS和馬爾可夫態模型揭示糖基化酶AlkD找尋和識別靶標的機制」(Target search and recognition
  • 生命學院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報導CLC-7/Ostm1轉運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和...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 8月12日,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揚研究員課題組以及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劉志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該研究首次解析了CLC家族蛋白與輔助亞基的複合物結構,並且通過結構分析和電生理試驗,詳盡闡明了CLC-7/Ostm1複合物的門控機制,研究結論將為骨硬化病臨床治療策略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
  • PNAS:揭示類肌動蛋白MreB控制細菌形狀的機制
    根據來自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細菌細胞壁中的一個組分MreB也有類似於Ice-9的作用機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細菌細胞壁中的這個組分對細胞的最終形狀有著巨大的影響。想像一下「MreB細胞骨架(MreB cytoskeleton)」是世界上最微小的指揮家,指揮著上千名音樂家(即細菌)演奏交響曲。
  • 清華電機系孫凱副教授課題組在應用電力電子會議上獲傑出報告獎
    清華電機系孫凱副教授課題組在應用電力電子會議上獲傑出報告獎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應用電力電子會議(IEEE APEC 2018)在美國聖安東尼奧召開。清華大學電機系孫凱副教授課題組的論文報告在本次大會上獲得了傑出報告獎(Outstanding Presentation Award)。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黃璐琦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發表以「FAD-dependent enzyme-catalysed intermolecular [4+2] cycloaddition in natural product biosynthesis」為標題的文章,解析了傳統中藥桑白皮中的活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關鍵步驟,報導了自然界中存在的首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
  • 生命科學學院張哲/楊競課題組共同揭示NAD+介導的神經細胞「殺手...
    但是,目前為止,人們對於Sarm1蛋白如何在健康的神經細胞中活性被抑制,而只有在神經損傷和病理條件下才會被激活的分子機制還沒有充分的了解,這極大地限制了藥物研發的進程。2020年10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哲和楊競課題組合作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NAD+-mediated self-inhibition mechanism of pro-neurodegenerative Sarm1」的文章,揭示了NAD+介導的Sarm1蛋白的活性調節機制。
  • 生命學院閆創業課題組合作揭示單羧酸轉運複合物的轉運機制和候選...
    清華新聞網12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閆創業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員蔣鑫合作發布了關於抗癌藥物靶點MCT1蛋白複合物的轉運與小分子抑制機理的重要成果。該工作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手段闡明MCT1的轉運機理和小分子抗癌候選藥物抑制機制,為進一步靶向MCTs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