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晚飯後,夕陽西下、華燈初上,無論哪個城市的街道路旁還是廣場河邊,散步的人們都成了一道日常的風景線。
早在20世紀初,著名的心臟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的保健醫生——懷特博士就曾提出:從進化論角度來看,步行是人類最好的運動。
或許有人認為步行是如此簡單的運動,身體根本不會有太多變化。
然而,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當人開始進行散步的一個小時之內,體內會隨之發生一系列積極的生理變化。
散步時,身體發生的神奇變化
第1~5分鐘:關節釋放潤滑液
首先幾分鐘內邁出的步子,會引發細胞釋放出生成能量的化學物質,為接下來的散步提供足夠能量。
此時,心率開始有所增加,血流量提升,肌肉得到預熱,關節的僵硬度也開始逐漸減弱,並釋放出潤滑液讓身體更容易移動。
研究表明,散步前5分鐘內,人體每分鐘燃燒5千卡的熱量,約是坐著時的5倍。與此同時,為支持運動,身體開始從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存儲中獲得更多燃料。
第6~10分鐘:血管得到擴張
在這幾分鐘裡,心率增加到每分鐘約100次以上。若步速有所加快,則人體此刻每分鐘燃燒的熱量將達到6千卡以上。
此時,血壓會微微上升,但身體會釋放能擴張血管的化學物質來抵消這一潛在危險,從而讓更多的血液和氧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正處於工作狀態的肌肉。
第11~20分鐘:激素分泌量上升
隨著此時體溫的不斷上升,靠近皮膚的血管開始擴張、釋放熱量——人體開始出汗,呼吸可能會變得有些艱難,腎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量開始上升,以便為肌肉輸送能量。
第21~45分鐘:更多脂肪得以燃燒
這一時間段內,隨著身體張力的釋放,大腦會釋放出讓人感覺良好的內啡肽。
由於有更多的脂肪得到了燃燒,胰島素分泌量開始下降——這對體重過胖的人或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個極好的消息。
第46~60分鐘:肌肉出現疲勞
散步將近一個小時,肌肉可能有所疲勞,畢竟體內碳水化合物的存儲量減少了。當步伐放緩後,心率和呼吸都會隨之放緩。儘管之後燃燒的熱量有所減少,但仍然多於鍛鍊前。
看來,步行是很好的養生良方,也是最簡單的健身方式。不過,不行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飯後走一走,降糖好幫手
每一餐飯後快步走一小時,對Ⅱ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可有效降低血糖。
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聯合調查發現:早、午、晚三餐後都散步的人,降血糖的效果要更好。據其數據分析顯示,三餐後都散步的受測者,血糖指數下降了22%,比一天只散步一次的效果好12%。
當然,這樣的好處不僅限於糖尿病患者。
該調查還指出,如果健康人每周有5天能散步超過30分鐘,那麼未來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將降低26%,而且散步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如每天散步一小時,則風險降低多達40%。
不同的人群須注意合理的散步方式
失眠者可在晚上緩行半小時,休息15分鐘後再睡覺,有較好的鎮靜、安眠效果。
高血壓患者散步時應腳掌先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會使大腦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頭暈。
冠心病患者建議在餐後1小時慢步走,以免誘發心絞痛;長期堅持散步將有助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老年人散步時須甩開胳膊大步跨,走得太慢則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才能更好地促進新陳代謝。
肥胖者要走遠點、步行速度要快些,從而讓血液內的游離脂肪酸得到充分燃燒,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