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校長去年剛從一家大型連鎖教育機構辭職,回家創辦了自己的培訓機構。在之前的工作中,他從事的是教務的工作,對於校區的管理接觸了解的都不少。是否能夠憑藉自己的經驗經營好自己的校區,陳校長對此自信滿滿。
但是這種感覺沒有持續多久,在招生階段,陳校長就遇到了問題。客戶邀約到店做得很好,客戶分析也很到位,但是在聽完體驗課後,實際轉化的人數卻寥寥無幾。陳校長很不解,對於重點客戶分析後,到店聽完體驗課再轉化應該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呀,為什麼到了自己這裡,就「不靈」了呢?
在分析後,陳校長發現,是體驗課轉化的環節出了問題。陳校長意識到,開業後,自己在課程設計上重點放在了正式課程的設計,忽視了體驗課的設計安排,從而導致家長到店後聽完體驗課後,失去了報名正式課程的動力。
一個小小的體驗課,真的對新生的轉化有這麼大影響嗎?
我們可以從銷售邀約漏鬥上有所發現
在前面的《招生高轉化三板斧》課程中,我們講過學員到店轉化的全流程,全流程其實就是一個漏鬥。新學員的轉化漏鬥是很長的,從了解機構到正式報課,每個環節都伴隨著新學員的流失,不論是市場還是課程顧問,他們的工作核心都是通過提高各個環節的轉化率,從而提高最終報名學員的數量。
銷售漏鬥越到後面,機構為一個新學員付出的成本就越高,這個學員報名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同時這也意味著,新學員流失給機構帶來的損失就越高,所以到轉化環節越到後面,對機構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
體驗課作為學員轉化的最後幾個環節,其影響的直接是成單率這個指標,成單率越低,就意味著機構在之前的環節中為這些學員投入的成本和時間都付之東流,所以,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對體驗課這個環節重視起來。
一堂好的體驗課,能夠在短時間內,激發學員繼續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家長感受到機構家校服務,凸顯機構的「專業性」和「唯一性」,從而給到家長和學員報名正式課程的動力。
招生優秀的機構,必然是有著優秀的體驗課的機構,這些機構有一套成熟的體驗課體系和員工協作打法,讓家長心甘情願報名。
體驗課的目的,就是能夠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讓家長產生報名的念頭並付諸行動。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體驗課需要團隊的配合,做到對家長的需求精準把控,並且將機構的優點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家長。
那麼,體驗課的主題和內容應該怎麼設計?
如何精準把握家長的需求?
團隊應如何配合以提高成單率?
本次小麥學院特邀金牌講師林老師
解決你的以上疑惑!
從目標到方案
手把手教你做好一堂標準體驗課!
課程大綱
1. 體驗課的現狀分析
2. 標準體驗課的「術」
3. 體驗課的幾層目標
限時優惠19.9元!
老師們對於教培機構日常運營中有任何問題,也歡迎評論與我們交流,我們會持續為老師們提供高質量的課程,與大家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