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迪馬股份旗下的社區運營品牌原·聚場不斷外拓成長,再一次打破固有的社會企業角色定位,與所在街道、社區深度合作,以更多變的組織形態和落地形式,參與到社會治理和社工服務工作中來。
深入傾聽社區需求,深度合作街道辦及社工隊伍
共享書房、共享廚房、共享教室……在社區裡的一角,人們在這個具備豐富生活功能的盒子空間相遇,共享生活中的每一個趣味時刻,人與人的互動和溝通在這裡得到連結。這就是位於重慶江北大石壩的東原社區原·聚場。
在洞察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後,社區街道和社工隊伍聯動原·聚場,以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讓基層社區治理和社會工作服務變得靈活有趣,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
作為「三社聯動」社區治理模式的試點實踐區,原·聚場參與到社區居委會、社工隊伍聯合的社區治理和社工服務的工作中,發揮企業力量,為「三社聯動」在全市範圍內的推廣積攢了豐厚經驗。
從試點到推廣,原·聚場與三社聯動一路相伴
誕生三年以來,原·聚場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以大社區協理理念助力社區基層治理。
在重慶市民政部門「三社聯動」社區治理模式的試點和推廣工作中,原·聚場積極參與,並與空間所在地街道辦等相關單位和機構建立深度合作,營造社區互助參與氛圍,鼓勵居民自發共創美好生活,孕育了豐富的社區文化。
01黨群文化融入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作為原·聚場的首個外拓項目,昆明金馬中心原·聚場不僅是金馬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基地,更是雲南省目前單層面積最大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
在昆明市官渡區金馬街道辦的引導下,原·聚場創新提出了「2+4中心」的全新運營理念(即黨群活動服務中心、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指導中心、為民服務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才服務中心),把黨群文化融入社區文化,把空間打造成為街道社區裡的紅色陣地、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02自然生態與城市生活交融共生
根據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發布的《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原·聚場以莊行公園為基礎載體,讓自然生態與城市生活交融共生,打造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樣板。
同時,調動社區居民加入莊行公園原·聚場的設計營造和維護管理,參與社會創新與共建共享,實現都市空間管理和社區居民自治共創,開創社區、企業、居民多主體協作複合開發的新模式。
03協力基層扶貧治理與留守關愛
在雲陽泥溪,重慶市民政部門攜手原·聚場為山區留守兒童打造了原·聚場首個兒童空間——迪馬泥溪兒童關愛中心。
原·聚場發揮企業力量,參與到脫貧攻堅的基層工作中,為山區留守兒童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娛樂空間,為留守老人提供更舒適的文化休閒場所,與社工隊伍聯手,為山區帶去社會的關心和關愛。
與參與者共創場景各異的社區運營模式
正如迪馬股份董事長羅韶穎女士所說的那樣,原·聚場將基於與社會的共創,告別簡單的「我做你用」,與更多的社區合伙人一起,搭建更多不同的、個性的、以用戶為中心共同創新的社區運營場景。
原·聚場的功能與角色已無法被簡單定義。
作為一個社區運營平臺,原·聚場將助力實現社區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結合社區服務功能的實際需求,持續輸出企業力量,共建不同場景下的社區公共空間,為社會不斷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