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海澱區首家物業管理委員會在清河街道毛紡北小區成立,打通了居民向社區反映問題的渠道,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探索出黨建引領物業管理的「清河模式」,建立了在社區黨委領導下的社區規劃師+社會工作者+居民的「1+1+N」的工作模式。
探索黨建引領物業管理的
「清河模式」
清河街道毛紡北小區作為清河地區重要的居民居住區,建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居民902戶,前身曾是清河毛紡廠、北京毛紡廠等工廠的職工宿舍,一直存在流動人口多、物業管理難的特點。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街道和社區一直在積極探索居民自治模式。今年,街道以毛紡北小區為試點,通過發布通知、社區「兩委」及產權單位推薦、居民自薦的方式擬定人選,經過資格審核、委員公示等環節,於6月18日成立了海澱區首家物業管理委員會,不斷探索黨建引領物業管理的「清河模式」。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社區黨委和居委會(簡稱社區「兩委」)積極組織小區產權單位、物業、黨員、居民志願者等力量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中,共同維護美好家園,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熱情。5月1日,物業管理條例實施後,社區「兩委」在疫情防控社區自治良好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意識,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物業管理新模式。通過構建「三個支部」、構建協商議事「三個平臺」、構建「一核五聯」管理體系實現對居民自治的全新探索。
樓棟黨支部織密物業管理「聯繫網
據悉,新構建的三個黨支部包括樓棟功能型黨支部、物業管理委員會臨時黨支部、物業服務企業非公黨支部,為物業管理委員會的成立和工作開展打下牢固的組織基礎。
樓棟黨支部織密物業管理「聯繫網」,社區黨委大膽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以「地緣」為紐帶,把每棟樓裡的在職黨員、退休黨員和流動黨員融合組織起來,成立樓棟功能型黨支部,社區黨支部由過去的4個增加到9個,黨小組由16個增加為19個,密切了黨群關係,形成一個樓棟一個支部,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良好局面,充分調動黨員參與物業管理的積極性。
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樓棟內部
此外,社區黨委在9個居民樓棟分別建立樓棟微信群,群管理員均為社區「兩委」工作人員,一戶一代表實名入群。通過樓棟微信群,居民可以及時對小區公共事務提出意見建議,社區「兩委」和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能及時了解居民真實想法和需求,做到社區治理有協商、有監督、有落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樓棟內部。
隨後,社區改選議事委員,廣泛收集民意;成立專家委員會,提供專業建議。其中,議事委員及時向物業管理委員會反映居民意見,做到合法意見有回應、合理建議能落地,逐步形成基層治理合力;專家委員全部由社區居民組成,目前共有7人,專業涉及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工程施工、物業管理和公益環保等,向社區「兩委」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工作提供專業化的意見建議。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毛紡北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將組織議事委員針對疫情防控、物業管理、垃圾分類、公共空間優化及居民需求等方面充分討論研究,推動居民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當中,進一步提升居民自治的能力,切實改善小區環境秩序。同時,毛紡北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的試點經驗將在清河街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