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的較量:八大山人V S徐渭

2020-12-10 騰訊網

對徐文長(徐渭)與八大山人(朱耷)的才華,

齊白石曾言:

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

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這個「青藤」就是徐渭,「雪個」即八大山人朱耷。

齊白石老人甘願當他們的「走狗」,

當然白石老人是自謙了,

但無論是磨墨理紙還是願當「走狗」,

都表明了徐文長與八大山人對後輩影響之深遠。

這也許正跟他們的「狂」有關

朱耷(八大山人) 徐渭(徐文長)

徐渭《黃甲圖》局部

徐渭可能是明朝最不幸的知名文人

徐渭《四聲猿》裡「擊鼓罵曹」的才子禰衡,

史稱他「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

這和徐渭「恃才傲物,不拘禮法,

憤世嫉俗,孤僻偏執」的性格多麼相像。

徐渭《四時花卉圖卷》局部

狂,是才氣膨脹的結果,是成就感難以抑制的發洩。

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藝術大家,

用現在的話說簡直就是「全能型」文藝跨界人士

他的《四聲猿》劇本,

令當時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擊賞不已

徐渭 《墨葡萄圖》

另一種狂,是他在胡宗憲案之後,害怕受牽連,精神極度緊張導致崩潰,

採取斧擊、穿釘、碎腎等手段自殺,「九死而九生」。

這是一種狂疾,日後受刺激又多次復發,

並因此誤殺繼妻,釀成更大的人生悲劇。

這種狂與思想、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但主要是一種生理上的病態。

朱耷的「狂」也分兩種,一種文人的狂,一種佯狂。

朱耷(八大山人)畫像

狂,是文人特色性標誌之一,也是文人自信的表現。

朱耷畫作

作為真性情的流露,

朱耷的狂一方面類同於魏晉文人的「返歸自然」,

另一方面卻是不得已而為之。

歷史上的哲人有時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理性地直面慘澹的人生。

朱耷《魚》

比如有一次,朱耷在臨川為清廷服務的文人胡亦堂的堂上,忽大笑,忽大哭。一日傍晚,突然撕裂自己的僧衣投入火中焚燒,獨自走回南昌,於鬧市手舞足蹈,癲態百出——朱耷出家,本是覆巢之下的無奈之舉,為「覓一個自在場頭」,靜心修行,他曾有詩云「棲隱新奉山,一切塵事冥」。可漸漸發現那裡依然有各種紛爭,隨著師父的圓寂,內心的掙扎又激蕩開來,對自我,對存在價值的追問,讓他下決心還俗。由人間——世外——人間,如此戲劇般的輪轉,現實畢竟不是舞臺,談何容易啊。只有讓一個正常人變成瘋子,用這種方式朱耷遂「脫殼」「逃禪」。

朱耷 《花果冊》局部

朱耷還俗後,對人不交一言,遇有人要說話,便以「啞」字示人——據說朱耷的父親喑啞,而他本人卻是「善詼諧,喜談論,娓娓不倦,嘗傾倒四座」的人。

父不能言已是悲哀,為避禍(他的好友北蘭寺主持澹雪,就因出言不慎,被官府殺害),自己善談會論卻要裝聾作啞,這是何等悲哀,荒謬。

朱耷書法

其三,有武人強逼他去府上畫畫,幾日不讓回,他便在大堂之上拉屎撒尿,弄得武人無可奈何,不得不放他走——這是秀才和兵的對峙,也是精玉和粗石的對壘。一個「金枝玉葉」要用這種方式方擺脫莽夫的糾纏,何等無奈悲哀。

朱耷畫

其四,自號「驢」——56歲以後,朱耷如此稱呼自己,有時在畫上就籤一「驢」。是自虐,自嘲,還是反諷?亦或是赤子之心的袒露?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儒家講「內斂」,道家講「超越」。

可實際操作起來又是多麼的艱難,

這其實是人格、意志、信念和智慧的較量。

八大山人 丁香花圖並行草題跋(兩冊頁)

徐渭書法

徐渭書法

徐渭畫作

相關焦點

  • 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無比 書法畫法前人前
    八大山人書法品評:眼高百代古無比 書法畫法前人前文:李路平南京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
  • 何新:八大山人名號再考
    「經者,徑也,何處現此八大人覺經?山人陶八兒遇之已(矣)。八大山人題」  據此,似可確證八大山人名號蓋出自《八大人覺經》。何新:八大山人名號的來歷【關於八大山人名號的出典】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江西南昌人,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亡後,國破家亡,朱耷心情悲憤,落髮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取義即「忍安」。
  • 筆墨純熟不屑於炫技,這就是返璞歸真,八大山人繪《水木湛清華》
    一直到明末徐渭、陳淳二人開創了用潑墨寫意技法創作花鳥畫的先河。此後,線條不再是唯一的要素,花鳥畫有了新的面貌。清代早期的八大山人喜歡畫花鳥,他最愛畫荷花,曾經畫過一卷長達13米的畫作《河上花圖》,畫中描繪了水岸坡石以及沿河生長的荷花蘭竹,這卷作品標誌著八大山人對潑墨寫意技法的掌握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 多才多藝的才子,徐渭文藝創作涉獵廣泛,畫風獨具一格
    多才多藝的才子,徐渭文藝創作涉獵廣泛,畫風獨具一格文/文涓徐渭其人,在藝術領域中受到多位大家的敬重,齊白石、鄭板橋、黃賓虹都曾給出盛讚。01不拘形式,生動狂放和很多精細描繪事物的畫家不同,徐渭對於畫中景致的描繪往往是不拘形式的,這也是他畫風獨到的一個原因
  • 現場|齊白石與八大山人跨越三百多年的追慕與「對話」
    齊白石終其一生對八大山人的學習與體悟可謂「至老不衰」。從9月28日,由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在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正式對外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深度以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
  • 八大山人:頓首頓首
    釋文:上壽一聯,遵命《遵益堂》跋,僭易數字,以全師道。臨褚(楮)悚仄。八大山人頓首釋文:一月之晦,問安澹長老,不豫知先生抵家。且祝。山人候教,以連雨阻之也。興致若何?晤在來日。二月三日八大山人頓首釋文:拙作二呈上,轉致破水先生,不敢書臺號者,未識主人之去取何如也。尊函於知己中少述近況為望。鹿頓先生八大山人頓首
  • 八大山人有深厚書法功底,黃賓虹曾說八大山人書法第一,繪畫第二
    說到八大山人很多人會想到他的繪畫,風格冷逸,獨樹一幟,其實八大山人在書法上的成就在明代無出其右者。黃賓虹曾經評價八大山人的書畫:書法第一,繪畫第二。看懂了,八大山人的書法也就看懂了他的藝術,因為他的繪畫很多用法布局來源於書法。八大山人書法在早年的時候學習歐陽詢,行書學習黃庭堅和米芾,到了晚年又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後來喜歡用禿筆寫字。他的書法呈現的筆畫粗細均等,但是字形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呈現出一種圓潤剛健之氣,也體現了一種桀驁不馴的氣韻。
  •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
    改朝換代,對每一個傳統文人來說,都是一次難以言說的精神重創,而對八大山人來說,又多了一層更為內在的心理傷痛——他是朱明王朝的直系後裔,雖然早就沒有了藩王的身份,但血緣關係是抹不去的,血濃於水,甚至八大山人和崇禎皇帝同是「由」字輩的人。  明亡第二年,八大山人的父親去世。國家劇變加上家庭變故,原先無可置疑的科舉道路,對八大山人來說已經無法走下去了,他決定皈依佛門。
  • 八大山人與盱源廣昌
    八大山人題詞羅漢洞不遠的高山,有一清潭,旁一巖穴,忽瀑一清泉,這就是贛江源頭支流章江源頭了。江西二大母親河——贛江和撫河,八大山人曾長期生活在撫河流域,且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尋訪章江源。葉落歸根,晩年的八大山人有同樣的心緒?河有頭,江有源。生命是流淌的小河,在人類歷史的河流中,雖然生命短暫,是一生都在旅行的魚,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 八大山人隱居介岡的那段時光
    只要一提起他,許多人都會想起在南昌市青雲譜區有一個八大山人紀念館。而鮮有人知道在撫河之畔、白虎嶺腳下,有一個全國唯一的八大山人故居遺址,它就在南昌縣黃馬鄉介岡村裡。明朝滅亡之後,八大山人隱姓埋名於此,揮毫潑墨達16年之久,並剃度成僧。八大山人在此的隱居時間段,是25歲到40歲,正值青壯年階段。
  • 「八大山人」朱耷:從苦、少、悟這3個字,淺析他的「禪畫」人生
    導讀:初聞「八大山人」,便認為這是與「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相近的多人文藝團體,後來一查資料,才發現有些想當然了。事實上,「八大山人」並不是8個人,而是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的別號。一、「苦」:在八大山人的禪畫裡,暗含了亡國皇孫的悲痛之苦他曾經有一首題畫詩,其中的「墨點」和「淚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言簡意賅地八大山人的詩畫特點,並把情感寄托在裡面。
  • 617、八大山人是怎麼寫對聯的?
    」;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意深」;「幽防遺紱冕,宸春矚樵漁」;「一杯金谷贈,舊日老人書」;七言聯三幅:「飯疏對客有豪氣,燒葉讀書無苦聲」(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1]「蕉蔭有茗浮新夢,心靜何人讀異書」;「小山靜繞棲雲室,野水潛通浴鶴池」(《八大山人全集》第2冊第252頁)。
  • 八大山人的20封親筆信
    今日書思為大家挑選了八大山人20通信札,因是私人信札,往往無意於佳,更能體現八大書法的真實面貌!釋文:舊遊多違,對玉老諸位,恍如隔世,人生會晤,詎不釋然,理耶!在聖人患難,益見之信道。委畫奉還,箑惟柰老一握,書拙作求正,餘俱未敢署賤名,故乞求恕為荷。八大山人頓首。
  • 遇見美麗江西丨走進青雲譜 印象八大山人梅湖景區
    八大山人梅湖景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南端,是以八大山人紀念館為核心、以梅湖生態美景為紐帶、以藝術產業和文化旅遊產業為支撐的主客共享歷史文化生態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 八大山人信札30封,無意於佳乃佳爾!
    八大山人畫像 朱耷(約1626-1705),號八大山人,又號雪個、個山、入屋、驢屋等,入清後改名道朗,字良月,號破雲樵者。漢族,南昌(今屬江西)人。明末清初畫家,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繪畫以大筆水墨寫意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在創作上取法自然,筆墨簡煉,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 八大山人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 朱良志|八大山人——孤獨者的光芒
    白石老人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原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傾倒如此。今天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賞和理解他藝術的人越來越多。月雅藝術圖書活動期間57折!《八大山人繪畫精品集》主編:朱良志 超高清八開大系精裝小程序八大山人藝術有強烈的孤獨感。
  • 咲眹耷朕,八大山人的自我素描
    「齒豁童六十三「,八大山人的齒形印象,確實抽象」缺牙老頭」,又像「嬰兒長乳牙」。所以我說,八大山人與饒宇樸一定研究過各朝更替時,士子的態度。我們憑心而論,趙孟頫與八大山人,在本姓朝時已經是沒落「王孫」,趙的主要成就都是在入元才獲,沒落皇族。但宋明亡了,就有人道德綁架。這極容易引起八大山人的共鳴。提到趙孟頫,和葉李,均為南城程鉅夫向蒙元推薦。程鉅夫自少與吳澄同門。
  • 徐渭的詩有哪些?徐渭的詩詞全集86首
    明代詩人徐渭,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 「渾無斧鑿痕」:當齊白石「來到」八大山人故裡
    對八大山人藝術造詣的敬仰之情躍於紙上。從齊白石所臨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創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筆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現時會給人以什麼樣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紀念館和北京畫院主辦的「渾無斧鑿痕·對話齊白石——北京畫院典藏作品展」將在八大山人紀念館開展,展覽以八大山人對齊白石的影響進行梳理,呈現二者的藝術傳承關係。
  • 八大山人臨摹的《蘭亭序》,有沒有超出你的想像?
    八大山人臨摹的《蘭亭序》,有沒有超出你的想像? 文/文涓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學習書法的過程當中,臨帖是一種快速入門的方法,因而也被很多書法家採用。不過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作為一位非常出名的書法大家,八大山人也曾經臨摹過《蘭亭序》,並取得了令人稱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