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太極:太極拳「一慢、二轉、三相連」!

2020-11-19 禪宗太極

「慢」是太極拳的重要特徵,也是練太極拳功夫的重要方法,是太極拳「以慢御快」功夫的重要體現的。「以慢御快」是最難理解的。實質上,人們在觀看搏擊類比賽的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問題是規則的問題。我們任何一項比賽,都有規則,這些規則有的是為了保護運動員的需要,有的是為了技術的需要,有得卻僅僅是為了觀眾觀感的需要,是的,大家注意,為了我們觀眾「著想」的!也就是迎合大眾的需要而規定的規則!比如,任何比賽都需要精彩,精彩是收視率的重要保證。這樣拳賽的組織者希望比賽越激烈越好,所以規定選手雙方必須不停地進攻!這樣激烈迅猛打鬥場面是觀眾最喜歡看的。比賽過程中如果一方不主動進攻,就會被罰分警告,嚴重的判消極比賽,甚至判輸。所以搏擊的比賽是一種規則下的比賽。

而武術則是沒有過多規則的,武術的比賽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點到為止」。其實是靠博弈雙方的感覺來知道自己與對手水平的一種交流方式。

在搏擊比賽的規則下,「快」被人理解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功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出拳的速度,一秒鐘出拳的次數成了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殊不知,「快」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巨大的「隱患」!這種「隱患」很難讓人理解,這也讓許多耍聰明的人轉了空子,利用這種片面的「速度」哄騙那些不明就裡的人。

太極拳的「慢」是一種相對的慢,「慢」既是一種功夫,又是一種策略。我們沒有看到蝸牛因為慢而從地球上消失,樹懶也在地球活了上億年。「慢」的好處大家都看不到,只盯著「快」的優勢而大加追捧,這是非常片面的觀點。須知沒有快就沒有慢,沒有慢也就沒有快。

大家對以柔克剛聽得多,對於「以慢御快」可能更難以理解。當然,慢和快是互為匹敵的,快能克慢,慢亦能克快,剛能克柔,柔亦能克剛,這是前提,不能片面強調一方。下面講一講太極拳「以慢御快」的原理。

我們說,太極拳的「慢」既是一種技術,又是一種策略。

首先,從技術上來說,太極拳的「慢」是太極拳的特點決定了的。太極拳練的是圓,走的是曲線,弧線,而不是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的直線。我們知道,兩點之間直線的距離最短,所以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都是走直線的武術。前進後退也以直進直出為主要特徵。為的是追求最短距離,最快的打擊目標的作用效果。這種快的效果雖然有優勢的一面,但是它大多的是在一個平面裡的運動,往往做不到全方位的作用效果。這種快,伴隨的是運動半徑大、幅度大以及不可避免的大力量,大體力的付出和消耗。而且,快意味著穩定性差,還有判斷失誤,出擊過分而難以及時回撤調整的弊端。比如一顆子彈,那是最快的了,如果沒有擊中目標,那就是廢彈一枚,找不回來的。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曲線和弧線為主,曲線和弧線的特點是飄忽不定,距離長。但這正是太極拳發揮其優勢的所在。因為走的是弧線,所以太極拳的功夫用來打人是沒有優勢的,但是,因為弧線的特點,太極拳能讓對手摸不著力的方向和力度的大小,找不著力點。因為太極拳不是硬拼的功夫,太極拳的功夫表現在利用自身的穩定,來控制對手的中心,是對手立身不穩,從而無法組織力量進行打擊和反擊,所以太極拳的弧線運動能很好達到這樣的目的,在對對手進行沾連粘隨的過程中,消耗對手,並在此過程種尋找打擊對手的機會。所以太極拳與傳統武術(外家拳)以及散打搏擊的技術特點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直達目的的進攻,而太極拳是曲線救國的防禦,就像解放戰爭時期的運動站,麻雀戰,不是以硬碰硬,以剛制剛的硬拼,而是真正的以柔克剛,走曲線,放迷霧。是利用智慧來取勝的拳術。

從策略上來說,太極拳的「慢」往往能夠達到「以逸待勞"的特殊效果。慢,是因為時時處處都保持鬆柔的狀態,而鬆軟是自身氣血能量運行的有力保證,鬆柔可以避免氣血的瘀滯不暢,周身可以及時的氣血養分的補充和供給,是有氧運動的典型代表。同時,鬆柔的狀態也是時時刻刻準備出擊的狀態,發於不得不發,發就要勢在必得。所以,慢其實是為快而準備著的。這是太極拳「慢」的策略,是智慧拳的重要表現。

其次,太極拳的「轉」,也是太極拳運動的重要技術特徵和優勢所在!記得有一位太極拳老師總結一句話,叫做「逢沉必轉」其實是有偏頗的,太極拳是「慢、勻、穩、沉、圓、整、松、柔」的拳術。時時處處都要體現它的這些特徵。松沉,圓轉,是無時無處不在的。「轉"是太極拳走弧線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我們說太極拳是一種陰陽哲學理論指導的拳術,轉是弧線運動的相對形式,也是弧線運動的延伸。太極拳的「轉」是一種立體的轉,又是一種嵌套的轉,既有身體的轉,又有肢體的局部的轉,又稱為自傳和公轉。正是這種複雜多變的立體嵌套的「轉」,讓對手無所適從,很難找到突破的缺口。這種「轉」的運動形式,對於摔跤手來說,其實是一種災難性的結果,摔跤是必須要有抓手的,太極拳是避免抓手的,這一點是正太極拳最大的優勢所在。抓手是一種刻意的行為,這種「刻意」是沒有達到練「意」狀態的一種表現,是慢的,容易被控制的表現。

最後我們來說說太極拳的「相連」。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筋骨」,也叫做「節節貫穿」。節節貫穿的重要性一定要有足夠的認識。沒有節節貫穿,身形必然散亂,節節貫穿與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節節貫穿是力由地起,傳導周身的有力保證,沒有節節貫穿,力就不會直達周身以及傳導到地面上去,導致腳下無根。漂浮打人上沒有力度的。

禪宗太極:專注王宗嶽、楊露禪太極理論與實踐研究30年!歡迎關注探討。

相關焦點

  • 禪宗太極:真正的推手何其難也,「懂勁」的必經之路,別無二法!
    這一巨大的誘惑,讓古今中外多少人為之痴迷!但是,練習推手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太極功夫難,主要就是太極推手的功夫難!難到什麼程度,難到大部分人沒有見過真正的太極拳推手是什麼樣子的。周身才能有柔順的基礎,就像一棵柳樹,沒有深深扎入地下的根基,它的柔是無從得以發揮的。倒在地上,就是一堆亂草!
  • "慢″不等於太極拳
    &34;慢″指的是打太極拳的節奏問題,打太極拳速度固然要慢,但不是千篇一律的慢,更不是越慢越好。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不同體質的人群節奏是不一樣的。兒童、青年人打拳速度相對快一點,中年人慢一點,老年人更慢點;身體強壯的人快一點,體弱多病的人慢一點;各門派的一路拳相對慢一點,二路拳都相對快一點(例如陳式太極拳一路以棚捋擠按為主,採挒肘靠為輔故慢;二路拳以採挒肘靠為主,以棚捋擠按為輔故快)當然這種&34;柔″,柔中須帶著剛,剛柔相濟,舒緩流暢才能使太極拳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效果充分彰顯出來,否則收效甚微。
  • 太極拳與太極
    太極拳與太極 一、認識太極 許多練了多年太極拳的朋友,搞不清太極拳與太極有什麼關係,不知道太極拳為什麼叫太極拳,它的太極含意究竟是什麼。
  • 西藏「太極第一人」扎西老師:太極拳為什麼要「慢」?
    慢是練氣、運竅、益壽的需要。「慢」是楊式太極拳的特點,但不是目的。
  • 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
    太極拳功夫程序也是這樣。必須先用長拳快練劃出行拳的軌跡,也就是所謂的「招熟」,然後再慢慢地按照行拳的軌跡走架、扶架子練內功,拓寬和增長內勁勁路;最終勁路暢通無阻,仍歸於快速如意馳騁。太極拳的起始規劃與最後結果都是要做到快的,這一點從一開始拳架的勢勢相承、圓轉無滯的編排形式就可以證明,用勁越大,拳勢圓轉運行越快。但要做到長拳的快如流水,卻也離不開中間過程的「慢功夫」。
  • 鄧一琳:太極拳的慢練慢在哪裡?
    大家都知道慢練是太極拳練習的第一大規律。因為拳論上有這樣的說法:如陳鑫的《圖說》: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就靈到十分功夫。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以靜寓動,雖動猶靜。故練拳愈慢愈好。而且康偉老師打的二十六式也並不慢啊!幾分鐘也就完成了。這就產生了問題:到底什麼是太極拳的慢?我們已經知道了太極拳的慢練是在練中樞神經,練對微變化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是在練中樞神經的靈敏度。為何要練靈敏度?
  • 太極拳練的是「拳法」嗎?不,不是!
    太極拳取名拳,是沿襲了中國傳統武術中各種拳術的稱謂,傳統武術以練「手」上功夫為中心,結合腳的用法,基本不講究「身法」。傳統武術講究的是拳的擊打速度,頻率,力量,硬度,外加準確度。所以傳統武術有專門練力量的方法,如各種負重練習,有練速度的訓練,有硬度的訓練如沙袋功,二指禪等等功法。有「一力降十會」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之說。
  • 「太極」之義的流衍與太極拳的關係/劉高升
    本文嘗試從太極觀念的形成與流衍與太極拳產生的相關性角度研討太極與太極拳的內在聯繫。一、「太極」之義的形成與流衍就目前的文獻看,「太極」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莊子•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指的是空間的最高處。
  • 太極拳是不是越慢越好?
    ,慢慢的、緩緩的、松松的、輕輕的、柔柔的,如一幅恬靜的美麗畫面一般,不禁讓人好奇:練太極拳是否越慢越好?快了動作容易變形走樣,某些細節與細微處一不小心就容易忽略過去了,而「細微之處見精神」,這即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也是太極拳精義的一種體現。細微之處儘管只是一舉手、一投足,一點一滴、一絲一毫,但滴水藏海、一葉知秋,從其一舉一動之中,可以看出拳藝的水平高低。
  • 《太極圖說》與太極拳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雖曰拳為小道,而太極大道存焉」(《陳氏太極拳圖說》),以至有「周氏圖,則所具之理甚深奧,其圖說一篇,幾盡可為習太極者所取法焉」之說(《太極拳勢圖解》。《太極圖說》對太極拳之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太極圖》與《太極圖說》是周敦頤的兩種可合而一、可分而二的緊密聯繫而又互相區別的著作。
  • 太極拳打得慢的原因和方法是什麼?
    太極拳要打得慢的原因很多人都想知道,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下太極拳要打得慢的原因和方法。慢練能求神氣不斷,慢練而能周身一家。慢能練松沉。慢練就是為了練能控制身體上常人可控制的,和通常無法控制的神經(自主神經系統),所產生的整勁,內勁、透勁。慢練出真功,活樁有奇效。慢練就是活樁。功夫來自活樁。慢練能體會氣血在體內運行,慢練是練功。
  • 太極研究|太極拳與有氧運動
    一、太極拳屬於有氧運動太極拳運動強度不大,主要通過有氧供能系統提供能量。太極拳常有三種練習形式(不包括比賽):自己練習、規定推手、自由推手。二、太極拳不僅僅是有氧運動凡是運動必然消耗能量,只要強度不大就是有氧運動,這只能說明太極拳的運動強度而已,並不是太極拳的本質。
  • 太極拳講究慢練,但「慢」中有講究你千萬別走入了誤區
    但「慢」字是有講究的,「過與不及」都不對,所以很多人練太極拳會不知不覺中走入「慢」的誤區中。今天就給大家聊聊太極拳的「慢」。∣為什麼要慢練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慢練,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內家拳一個重要的訓練手段大家都知道就是呼吸,所以,慢練的根本是讓身體的呼吸符合太極之道。太極拳的呼吸是什麼呢?
  • 「轉沉」是練好太極拳的法寶
    太極拳的拳勢轉換是十分重要的。我的師父馮志強大師,一再告誡我 「太極陰陽認真求」,「一陰一陽一太極」,「始於無形,成於無跡,循環無端」。後來他明確指出:「轉換見真功」,「輸贏在轉換」。《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変轉虛實也。」
  • 孫氏太極拳的簡介與要點
    一、孫氏太極拳簡介
  • 楊式太極拳拳譜與動作姿勢秘訣(二)
    楊式太極拳翻身撇身捶撇身更帶一翻身,專防身後敵來攻。捋 手劈面尋常事,吐信傷喉格外兇。     楊式太極拳二起腳上驚下取計堪誇,二腳連環起踢他。不是飛身騰空上,如何踢掉敵門牙。虛實相生動靜間,進退難逃太極圈。
  • 「一起學太極」楊氏太極拳圖解—單鞭
    圖文素材以傳統楊氏太極拳103式為藍本,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的「明理、知體、達用」的教學體系作為講解輸出,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之用。一起開啟我們的太極之旅吧!>動作一:兩小臂略向下沉,使兩手放平,向前引長,掌心向下,重心向後移坐左腿,使右腳掌微離地面。
  • 太極拳「合」和「轉」的原理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太極拳來了解一下吧!「合」和「轉」的原理合練習太極拳主要就是力的運用,而人體力的來源主要就是骨骼、肌腱、肌肉三種器官組織,運用好「合」才能更好的掌握好力。只此一個重心點,出現二個重心點人是無法站立的。對於合的觀念,諸多認識是向內收,力的方向是朝向丹田方向。
  • 炮錘才是真太極!陳發科含笑受辱,守住陳氏太極拳秘密
    就算陳氏太極拳二路炮錘不是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一路不是太極拳嗎?難道一個人練太極拳,就不可以練別的?馬可同學經過五年太極尋根之旅,終於破譯太極拳招式裡的核心秘密。其中陳式太極拳二路炮捶的秘密驚人:原來炮錘才是真太極,才是技擊太極,才是彼未動,我先動,後發制人,一招致勝的真太極!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張三丰王宗嶽由此而悟出太極拳技擊之道:太極拳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傳張三丰創立了太極拳。陳鑫則從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兩面的太極之理悟出了陳式太極拳技擊之道:太極拳有剛有柔,剛柔並濟。傳陳王廷創立了陳式太極拳。因此陳式太極拳不是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