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易•行》總導演邱曉晨:以舞劇與《周易》對話

2021-01-09 騰訊網

11月15日、16日兩晚,由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創排的「舞易華風」三部曲第二部舞劇《易•行》,在完成赴匈牙利、斯洛伐克國際演出後,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成功完成國內首輪演出。

將抽象的觀念化為可見可感的藝術具象,對創作者無疑是巨大的挑戰。「舞易華風」三部曲正是以舞劇形式與儒門聖典《周易》進行的一次面對面的藝術對話。那麼此次舞劇《易•行》意在向當代觀眾傳達什麼心聲?在藝術上有哪些特色和追求?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獨家專訪了本劇編劇、總導演邱曉晨。

化抽象觀念為有靈性的舞蹈具象

記者:一本書,如果真能立得住,時間便不能損害它分毫。《周易》正是這樣一本書。作為六經之首,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大道之源」,它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任何一本書,而成為中國幾千年來社會進程和個體生命的指南。請問,將《易•行》搬上舞臺,最大挑戰在哪裡?

邱曉晨:首先是理念上的突破。大多數人解讀《周易》更多的是在玄學方面,也更多的是強調陰與陽,黑與白;而當用舞蹈的視角去對五行進行解讀時,我們關注的是它們代表的五種色彩,五種情感,五種溫度,以及陰陽五行融合在一起的帶給我們的如夢境般美好的世界。

另外還有舞蹈手段的表現。用何種身體語言,用何種舞蹈動勢,又用何種舞蹈情緒,是整部舞劇創作的難點。

記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為道,即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對於道,知很重要,而行同樣重要。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說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這一點在《易·行》中是如何體現的?

邱曉晨:《易·行》以《周易》中的陰陽五行的觀念為創作緣起,在「一明一暗,一黑一白」的世界中,五行八卦猶如黑白鍵盤中奏出的五彩旋律,水、木、火、土、金各自有著各自的溫度和顏色。劇中的主角「兌兒」既是現實中的人,又是思想的鳥兒,在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的世界裡,帶領我們去觀天地,品人文,尋找講述本就美好的現實世界。可以說這個創作思路也受到了「莊周夢蝶」的啟發。 「行」既是指五行,同時也有行動,追逐之意。

記者:舞劇是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舞臺藝術。請問《易•行》作為一部舞劇在這三方面想追求哪些藝術特色?能否重點談一下它的戲劇性及其藝術處理?

邱曉晨:舞劇是用舞蹈語彙來講故事,而舞蹈又恰恰拙於敘事,那舞劇的戲劇性就要用舞劇中的節奏與情緒的變化,以及舞劇音樂的戲劇性來把握,完成劇情的起承轉合。舞劇《易·行》講的就是兌兒尋道、悟道的故事。當一抬頭仰望星空的兌兒在夢中變成一隻鳥,感受五行的美好世界,夢中醒來的兌兒看到現實的世界並不是這般美好,而帶領大家一起追尋如夢境般美好的世界。

本劇的戲劇高潮出現在第三幕。思想脫韁,夢中醒來的兌兒回到現實世界,感受不到色彩,被喧囂與浮躁充斥著,辨不清夢境與現實,是舞劇矛盾衝突最激烈的部分。在造型設計上,讓演員都帶上面具進行表演,音樂以及富有現代感的,以重拍子,強節奏,一步步撞醒夢中的「兌兒」。舞蹈動作的編排設計極為扭曲變形,讓不同的身體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同時群舞的設計較多,時而統一,時而變化,把內心的糾結焦躁表現出來。同時整個舞檯燈光設計由明轉暗,由暖色調到冷色調過度。

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之路

記者:以現代舞蹈藝術向《周易》這本古老博大精深的典籍發起正面突擊,足以說明「舞易華風」三部曲的藝術野心。請問,這個三曲的整體藝術構想是什麼?

邱曉晨:「舞易華風」三部曲是繼舞劇《蘭》、《欞·花姑子》之後推出的舞劇新作,也是我們省藝術研究院科研成果轉化又一項目,前兩部作品分別從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及富有地域性的「齊文化——聊齋文化」中進行獨特解讀,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更加堅定地奠定了我們的項目研究和創作方向,那就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整理、挖掘、研究的基礎上,讓他與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理念有觸動,有呼應,有引領。我個人也是在不斷地研究創作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了更「靈活」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學習,更關鍵的是我們用我們的專業,用我們的視角對其進行轉化,用舞蹈獨特的身體語彙去闡釋傳統文化不一樣的魅力,因而理論成果轉化的目標轉向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易學」。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周易》是一本無所不包的法典,舞蹈創作當然也可以從中汲取營養和精華。2017年就有了做「周易」理論成果轉化的動議。2018年初確定「舞易華風」三部曲的整體創作框架。

《周易》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哲理性,重在「悟」;舞蹈語言長於抒情,獨特而又有意境,重在「品」,兩者相融合時,如何用長於抒情的舞蹈語言去講述極富美學與哲理性的周易文化,個人感覺闡發和表現的角度最為關鍵。因而把角度鎖定在「周易文化」孕育和表現的天地萬物給予我們的創作靈感。

記者: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劉勰《文心雕龍》中的這句話,是否可以作為全劇主題來理解,這是不是也是本劇想給當代觀眾傳達的心聲?

邱曉晨:是的,在最初舞劇的文本創作和創排過程中,就已經把它融入並作為本劇的主題來解讀。只有反覆觀察自然萬物,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用自己的雙手觸摸到,才會真正由內而外的觸動,生發出心靈感悟,獲得「意境」之美。這也是近幾年研究《周易》帶給自己的不同視角和不同感受的體現。

以《周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帶給我們觀歷史,品人文的眼睛,帶給我們觸碰自然萬物,感受傳統與生命的雙手,我們只管用我們的視角解讀,用我們的思想豐富它,用我們舞者的舞步去丈量它。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應只停留在傳統中,更重要的是當下關照。

希望觀眾在觀劇時,能跟著劇中的兌兒作一次心靈的淨化之旅:去聞聞花香,聽聽鳥鳴,站在有溫度的土地上,看看江河大海帶給我們的生命的節奏和力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能看到我們美好的願景。愛惜自然萬物,愛惜生命,更溫暖我們的現實。

記者:如果說這部劇還有需要提升的地方,請問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打磨精進?

邱曉晨:這部劇在完成首輪赴匈牙利、斯洛伐克國際演出之後,做過一次修整,重點是在銜接與節奏的處理上。完成此次國內首輪演出後,還將在舞蹈語言的風格化以及舞臺各部門,尤其是舞美設計概念融入舞蹈表演方面進一步加工提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黃體軍)

相關焦點

  • 舞劇《諾瑪阿美》5月更俗上演
    大型原創民族舞劇《諾瑪阿美》劇照。  晚報訊 記者昨日獲悉,5月8日晚上,大型原創民族舞劇《諾瑪阿美》將在更俗劇院上演。民族舞劇《諾瑪阿美》以哈尼族從喜馬拉雅一路遷徙到紅河南岸的遷徙史為故事背景,表現哈尼族尋找心中的「諾瑪阿美」的堅韌、執著,再現了哈尼族強大的生命力和躬耕梯,田堅守稻作嚮往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酷愛和平的光榮傳統。
  • 易者象也 周易的卦象是這樣解讀的
    翻開《周易》,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各種符號,按照易的思維,易是一個整體,是太極,而描述它的應該是陰陽,陰是符號,陽是文字。符號與文字均是獨立的體系,兩者存在必然聯繫,文字是對符號的詮釋。兩者比較卦象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
  • 外媒專訪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用美食架起溝通的橋梁
    美媒《時代周刊》近期專訪對話中國知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能用美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架起彼此溝通的橋梁。報導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創始人陳曉卿是中國熱門紀錄片《風味原產地》和《風味人間》的創作者,在他的鏡頭裡,哪怕是最普通的食物也變得十分上鏡。
  • 古之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賈疏:「經卦皆八者,謂以卦為經,即《周易》上經、下經是也;皆八者,《連山》、《歸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為本,其別六十四。」又曰:「佔異者,謂《連山》、《歸藏》佔七、八,《周易》佔九、六,是佔異也。」王家臺秦簡《歸藏》編號者一百六十四支,未編號的殘簡二百三十支,共計三百九十四支,總字數約四千餘字。由於殘缺過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簡,順序也難以排定。
  • 《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
    拙性《周易這本書,應該這樣來讀解,有些謎團,要這樣來解開》發布了之後,有讀者網友提到了易更三聖這個問題,希望能了解易更三聖的相關細節,所以這篇文章將儘可能詳細的為大家講述一下這個問題。《周易》是孔子畫蛇添足,添了很多,添亂了,加上後來朝庭令用《周易》,使得讓人們覺得《易經》就是《周易》。像這樣毫無依據的自說自話出現在評論區,我們既不知道他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也不知道他的理由是什麼,我們也就不知道該如何來回答他了。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某些網友的留言,總喜歡用一種半文言半白話的字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像有一位網友這樣留言:十二蓋取,確係易象幽徑。
  • 海澱原創舞劇《曹雪芹》,明晚登陸國家大劇院!
    海澱原創舞劇《曹雪芹》,明晚登陸國家大劇院!作為新時代中國古典舞劇《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總導演劉震這次又帶來了全新原創作品《曹雪芹》經過三個多月的密集排練即將首次迎來觀眾在舞蹈界中,他囊括了國家級舞蹈比賽的所有最高獎項,曾表演的獨舞《我是誰》榮獲了連續六屆空缺的第十屆俄羅斯國際現代舞大賽「表演大獎」,曾主演的舞劇《路》、舞劇《阿炳》、舞劇《大夢敦煌》、大型舞蹈音畫詩《楚水巴山》榮獲多屆「文華大獎特別獎」「文華劇目大獎」「文華編導獎」「文華表演獎」等獎項。
  • 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古代的百科全書?
    樂兒 神州日知《周禮》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中,連山易和歸藏易,兩千年來歷代典籍鮮有記載,學術界無不認為其已失傳,幾成定論。此二易也成為中華文化領域裡的一件千古之謎。
  • 舞劇《花木蘭》每一次出拳,力道都是真實的丨揭秘
    舞劇《花木蘭》主創班底均由國內一流藝術家組成。由詩人、詞作家朱海編劇,國家一級作曲杜鳴擔任譜曲。總編導更是由曾聯手打造了舞劇《沙灣往事》、《杜甫》、《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多部優秀舞劇作品,兩度摘得「文華大獎」,被業界稱為「舞壇雙子星」的80後編導周莉亞、韓真擔綱。
  • 易學常識——「漢易」與「周易」有什麼不同?
    《漢易》是對《周易》的「反編譯」《周易》只是《易經》的一種,《易》有多種,現在已知的《易》至少有四種——連山(夏易)、歸藏(商易)、周易、漢易。什麼是「易」?其實用現代語言講,非常簡單——實際上就是中華哲學!
  • 《易》是誰寫的?周文王說不是他!他只是推演《周易》
    《易》與天齊,能彌人倫!通古今!《周易》原本不叫《周易》叫《易》他成書何時,至今無人知曉,根據一句傳言,大約可以推到新石器石器!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意思是說《易》經歷了上古時代聖人伏羲,中古時代聖人周文王,近古時代孔子,用時幾千年!
  • 能演到1000場的舞劇,絕對是個奇蹟!
    >而創造出這個奇蹟的正是著名導演——張繼鋼作為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2008年北京帕運會開閉幕式執行總導演張繼鋼 在藝術舞臺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一把酸棗》就是張繼鋼舞劇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部「神作」由張繼鋼擔任總編導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一把酸棗》,是中國舞劇史上第一部反映晉商輝煌、演繹晉商愛情生活的舞劇,一直以來被譽為中國舞劇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曾先後榮獲國家精品劇目獎
  • 舞劇《騎兵》登上央視「大幕開啟」
    近日,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騎兵》登上了央視《大幕開啟》的舞臺,將動人的騎兵故事帶到了全國觀眾的面前。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多年來,為人民而戰的騎兵風採如同蒲公英的種子隨風播撒,繁衍生花。
  • 古典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將登臺國家大劇院
    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劇照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應妮)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創作排演的舞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將於11月5日登陸國家大劇院。
  • 唱響絲路頌歌 150萬網友悅賞舞劇《彩虹之路》
    【查看視頻】舞劇《彩虹之路》第二幕《行》  省直有關部門領導、文旅企業負責人及省市文學、戲劇、舞蹈界的專家學者、藝術院校師生、媒體記者一同觀看了演出。  大型原創舞劇《彩虹之路》由國家藝術基金扶持,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旅廳共同策劃立項,中國歌劇舞劇院、甘肅演藝集團歌舞劇院聯袂創作。
  • 楊吉德《周易說解》:用「四維解易法」詮釋《周易》的完整體系
    書中「話說周易」部分以周文王和侍衛對話的形式,深度解析了六十四卦的創作主旨,以「四維解易法」作為解析框架,是歷史上唯一完整的解《易》體系,開闢了以易解《易》的新時代。下面抄錄此書的「緒言」,便於讀者了解:研讀《周易》需明確兩個概念:一、《周易》卦爻辭是文王所寫;二、《周易》通行本即為文王所寫之原本,也是本著解析《周易》的立足點。
  • 周易:桌球運動對我而言意味著網絡與積分,開球網創始人
    周易開球網創始人 開球網積分 桌球 對話乒壇人 桌球 桌球愛好者 乒壇名將 桌球運動員 桌球體育特長 專訪 體育 國球
  • 專訪Allstar總導演陳芳:盛大上演天天想上
    本次邀請到盛大遊戲市場營銷中心總經理 兼 Allstar總導演 陳芳,獨家專訪揭秘盛大遊戲Allstar的全攻略。盛大遊戲市場營銷中心總經理 兼 Allstar總導演 陳芳問:盛大在每年都會召開一些不同形式的新品發布會,去年年底讓大家印象很深的就有星辰變-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會,為什麼這次會獨立的命名為叫Allstar
  • 【一場關於青春的故事】楊麗萍、朱鳳偉攜舞劇《一場》登陸山城!
    「這是一場關於這裡的故事,這裡的故事總在極其迅速的轉變:信仰,情感,都在不停的演化之中……」12月25日下午,由楊麗萍藝術指導、鞏中輝監製、朱鳳偉(大朱)導演並主演、重慶演出公司全國獨家運營的舞劇《一場》2021年全國巡演新聞發布會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雲衛劇場隆重召開,全國巡演正式拉開序幕。
  • 《周易》的「周」字,可不是指周文王寫的易,還有這樣幾個意思!
    易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說到《周易》,大多數的朋友們都還是了解的,畢竟易不僅是周易,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那麼在大多數朋友的了解中,多將《周易》認為是,周文王困於羑裡時,所著的易,叫做周易,相當於易的一個版本,畢竟易並非是周文王所原創,其只是重新排列的卦序,並寫了卦辭。
  • 舞劇《歌唱祖國》:唱響祖國頌歌 舞出家國情懷
    不少觀眾還是從外地趕來,「我是男主演劉迦的粉絲,從蘇州開車過來的,對於他這部舞劇已期待很久了。」90後小雨說。還有很多舞劇愛好者組團而來,「導演王舸一直是排現實舞劇題材的高手,我們希望能第一時間看到這部舞劇。」王舸從主人公王莘的生活小事切入,通過小人物的故事,來反射當時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對新中國的熱愛、感激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