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16日兩晚,由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創排的「舞易華風」三部曲第二部舞劇《易•行》,在完成赴匈牙利、斯洛伐克國際演出後,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成功完成國內首輪演出。
將抽象的觀念化為可見可感的藝術具象,對創作者無疑是巨大的挑戰。「舞易華風」三部曲正是以舞劇形式與儒門聖典《周易》進行的一次面對面的藝術對話。那麼此次舞劇《易•行》意在向當代觀眾傳達什麼心聲?在藝術上有哪些特色和追求?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獨家專訪了本劇編劇、總導演邱曉晨。
化抽象觀念為有靈性的舞蹈具象
記者:一本書,如果真能立得住,時間便不能損害它分毫。《周易》正是這樣一本書。作為六經之首,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大道之源」,它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任何一本書,而成為中國幾千年來社會進程和個體生命的指南。請問,將《易•行》搬上舞臺,最大挑戰在哪裡?
邱曉晨:首先是理念上的突破。大多數人解讀《周易》更多的是在玄學方面,也更多的是強調陰與陽,黑與白;而當用舞蹈的視角去對五行進行解讀時,我們關注的是它們代表的五種色彩,五種情感,五種溫度,以及陰陽五行融合在一起的帶給我們的如夢境般美好的世界。
另外還有舞蹈手段的表現。用何種身體語言,用何種舞蹈動勢,又用何種舞蹈情緒,是整部舞劇創作的難點。
記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為道,即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對於道,知很重要,而行同樣重要。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說的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這一點在《易·行》中是如何體現的?
邱曉晨:《易·行》以《周易》中的陰陽五行的觀念為創作緣起,在「一明一暗,一黑一白」的世界中,五行八卦猶如黑白鍵盤中奏出的五彩旋律,水、木、火、土、金各自有著各自的溫度和顏色。劇中的主角「兌兒」既是現實中的人,又是思想的鳥兒,在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的世界裡,帶領我們去觀天地,品人文,尋找講述本就美好的現實世界。可以說這個創作思路也受到了「莊周夢蝶」的啟發。 「行」既是指五行,同時也有行動,追逐之意。
記者:舞劇是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舞臺藝術。請問《易•行》作為一部舞劇在這三方面想追求哪些藝術特色?能否重點談一下它的戲劇性及其藝術處理?
邱曉晨:舞劇是用舞蹈語彙來講故事,而舞蹈又恰恰拙於敘事,那舞劇的戲劇性就要用舞劇中的節奏與情緒的變化,以及舞劇音樂的戲劇性來把握,完成劇情的起承轉合。舞劇《易·行》講的就是兌兒尋道、悟道的故事。當一抬頭仰望星空的兌兒在夢中變成一隻鳥,感受五行的美好世界,夢中醒來的兌兒看到現實的世界並不是這般美好,而帶領大家一起追尋如夢境般美好的世界。
本劇的戲劇高潮出現在第三幕。思想脫韁,夢中醒來的兌兒回到現實世界,感受不到色彩,被喧囂與浮躁充斥著,辨不清夢境與現實,是舞劇矛盾衝突最激烈的部分。在造型設計上,讓演員都帶上面具進行表演,音樂以及富有現代感的,以重拍子,強節奏,一步步撞醒夢中的「兌兒」。舞蹈動作的編排設計極為扭曲變形,讓不同的身體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同時群舞的設計較多,時而統一,時而變化,把內心的糾結焦躁表現出來。同時整個舞檯燈光設計由明轉暗,由暖色調到冷色調過度。
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之路
記者:以現代舞蹈藝術向《周易》這本古老博大精深的典籍發起正面突擊,足以說明「舞易華風」三部曲的藝術野心。請問,這個三曲的整體藝術構想是什麼?
邱曉晨:「舞易華風」三部曲是繼舞劇《蘭》、《欞·花姑子》之後推出的舞劇新作,也是我們省藝術研究院科研成果轉化又一項目,前兩部作品分別從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及富有地域性的「齊文化——聊齋文化」中進行獨特解讀,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更加堅定地奠定了我們的項目研究和創作方向,那就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整理、挖掘、研究的基礎上,讓他與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理念有觸動,有呼應,有引領。我個人也是在不斷地研究創作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了更「靈活」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學習,更關鍵的是我們用我們的專業,用我們的視角對其進行轉化,用舞蹈獨特的身體語彙去闡釋傳統文化不一樣的魅力,因而理論成果轉化的目標轉向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易學」。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周易》是一本無所不包的法典,舞蹈創作當然也可以從中汲取營養和精華。2017年就有了做「周易」理論成果轉化的動議。2018年初確定「舞易華風」三部曲的整體創作框架。
《周易》文化博大精深,富有哲理性,重在「悟」;舞蹈語言長於抒情,獨特而又有意境,重在「品」,兩者相融合時,如何用長於抒情的舞蹈語言去講述極富美學與哲理性的周易文化,個人感覺闡發和表現的角度最為關鍵。因而把角度鎖定在「周易文化」孕育和表現的天地萬物給予我們的創作靈感。
記者:目既往還,心亦吐納,劉勰《文心雕龍》中的這句話,是否可以作為全劇主題來理解,這是不是也是本劇想給當代觀眾傳達的心聲?
邱曉晨:是的,在最初舞劇的文本創作和創排過程中,就已經把它融入並作為本劇的主題來解讀。只有反覆觀察自然萬物,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用自己的雙手觸摸到,才會真正由內而外的觸動,生發出心靈感悟,獲得「意境」之美。這也是近幾年研究《周易》帶給自己的不同視角和不同感受的體現。
以《周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帶給我們觀歷史,品人文的眼睛,帶給我們觸碰自然萬物,感受傳統與生命的雙手,我們只管用我們的視角解讀,用我們的思想豐富它,用我們舞者的舞步去丈量它。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應只停留在傳統中,更重要的是當下關照。
希望觀眾在觀劇時,能跟著劇中的兌兒作一次心靈的淨化之旅:去聞聞花香,聽聽鳥鳴,站在有溫度的土地上,看看江河大海帶給我們的生命的節奏和力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能看到我們美好的願景。愛惜自然萬物,愛惜生命,更溫暖我們的現實。
記者:如果說這部劇還有需要提升的地方,請問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打磨精進?
邱曉晨:這部劇在完成首輪赴匈牙利、斯洛伐克國際演出之後,做過一次修整,重點是在銜接與節奏的處理上。完成此次國內首輪演出後,還將在舞蹈語言的風格化以及舞臺各部門,尤其是舞美設計概念融入舞蹈表演方面進一步加工提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黃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