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性《周易這本書,應該這樣來讀解,有些謎團,要這樣來解開》發布了之後,有讀者網友提到了易更三聖這個問題,希望能了解易更三聖的相關細節,所以這篇文章將儘可能詳細的為大家講述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研究經典也好,提出看法也好,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據,凡事都要講證據,說話都要有依據,切忌毫無依據的自說自話,就像有些網友在評論區這樣留言:真實的八卦,上卦是所求事項,下卦是時間。得卦後就看籤是上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下五檔,並沒有所謂的爻變問題。《周易》是孔子畫蛇添足,添了很多,添亂了,加上後來朝庭令用《周易》,使得讓人們覺得《易經》就是《周易》。
像這樣毫無依據的自說自話出現在評論區,我們既不知道他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也不知道他的理由是什麼,我們也就不知道該如何來回答他了。
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某些網友的留言,總喜歡用一種半文言半白話的字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像有一位網友這樣留言:十二蓋取,確係易象幽徑。明通陰爻丶陽爻之意象,便知八卦意象,更通六十四卦意象。
像這樣的留言,用一些自己編造的字句,又沒有把話說清楚,是不是故意要讓別人看得似懂非懂?反正我們是沒有水平來看懂這個留言到底在說什麼,碰到這樣的情況也很讓人無語。
如果讀者網友們對我們的文章有任何的看法或意見,就請用最明白的話指出我們的錯誤;如果讀者網友要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見解,也請說明理由和依據是什麼。
下面,我們就按照相關史料講一下易更三聖是怎麼回事。
所謂的易更三聖,就是指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易經》,孔子為《易經》作十翼之傳,最終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周易》。
第一,孔子在《周易》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眾多的資料都證明了這個事實是無可推翻的,這也是學術界所公認的,包括馬王堆帛書的《易傳》,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周易》作為儒家五經之一,又被後世稱之為群經之首,《周易》正是靠著儒家的傳承才流傳至今,這些事實都是無可辯駁的,任何否定孔子學術地位的觀點,肯定都是錯誤的,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
第二,伏羲為什麼要畫八卦,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是什麼?
前面已經說過了,說話都要有依據,若是沒有依據的隨口說說,那就跟胡扯沒什麼兩樣了。
根據《周易繫辭下》第二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兩點:一,是伏羲創作了八卦。二,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是為了通神明、類萬物。
那什麼是通神明、類萬物呢?
我們知道,《周易》可以作為卜筮之用,孔子在《周易繫辭上》第十章中,也明確說了《周易》有四個聖人之道,其中之一就是「以卜筮者尚其佔」。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周易》之所以能逃過一劫,就因為把《周易》當成了卜筮之書,而沒有被燒掉,這兩點常識就不用再展開了吧。
《周易》可以作為卜筮之書,而比《周易》更古老的《連山易》、《歸藏易》,都是卜筮之書。
根據《周禮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這三本書都是卜筮之書。
從1993年3月湖北王家臺15號秦墓出土了秦簡疑似《歸藏》來看,且不說這是不是原本的《歸藏》,但這肯定是一本卜筮之書,這是確定無疑的。
由此也可以確定,作為三易源頭的伏羲八卦,也是為了卜筮之用而創作了八卦,並不是為了科學地分析研究自然界。對於我們老祖宗的所作所為,我們既不能故意的拔高,也不能故意的貶低,而應該實事求是來認定。
那麼,伏羲所創作的八卦,是如何來用於卜筮的呢?
相信每一位讀者網友都玩過擲硬幣吧?其實,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卜筮,在卜筮之前,首先要設定一下,如果出現正面代表什麼,如果出現反面又代表什麼,然後再看擲出的硬幣是正面還是反面。
非但擲硬幣可以用來卜筮,在古代的時候,擲銅錢、擲貝殼等等,只要能明顯分出正反面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卜筮。當然,古人還認為,越是有靈性的東西,卜筮也就越靈,現在還有人利用擲杯筊進行卜筮的。
如果在擲硬幣之前沒有事先的設定,這個卜筮也就沒有了意義,所以事先的設定對於卜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把看上去有明顯特徵的、看了順眼舒服的、好看的一面設定為正面,代表肯定、吉利,而把另一面設定為否定、兇。這樣一來,最原始的取象類比就產生了,人們會將順眼的、好看的、正面的、吉利的歸為一類,把彆扭的、難看的、反面的、兇的又歸為一類。
有了取象類比,就可以通過卜筮來尋求答案了,比如你要問能不能戀愛成功,如貝殼出現了好看的一面,你就會覺得此事能成,反之就是此事難成。包括《周易》在內的任何卜筮,取象類比就是一切的理論基礎,沒有了取象類比,卜筮也就沒有了對應的答案,也就無法進行卜筮了。所以,孔子《繫辭下》的第三章中,就明確講: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
對於卜筮之前的事先設定來說,一些簡單的問題,可以事先設定是與否或者吉與兇來進行卜筮,但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有古人問今天上山打獵會如何?對於這個問題,就難以用簡單的是與否或者吉與兇來回答了。為此,古人就採用了二個貝殼來投擲,於是就產生四種情況,就可以設定為大吉、小吉、小兇、大兇,比如大吉表示收穫很大,小吉表示收穫不多,小兇表示自己會傷害,大兇表示非但沒有收穫,自身還會有大傷害。
隨著社會事務的更加複雜,所要卜筮的問題也更加複雜,單純的是否吉兇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僅僅在程度上把吉兇分成四個答案也不能滿足需求。於是,古人就採用了三個貝殼,這樣就可以產生八個答案。
對於事先的設定來說,僅僅是吉兇程度上的分別已經不能滿足卜筮的需求了,又因為卜筮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指導人們的行為,對于吉兇的設定,最終也是為了指導人們去做還是不去做。於是,古人就設定了八種行為來作為八個答案,從而指導人們該如何去做。
古人利用取象類比這個原理,先把天地萬物分成八類,就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再把天、乾,健歸為一類;把地、坤,順歸為一類;把雷、震,動歸為一類;把風、巽,入歸為一類;把水、坎,陷歸為一類;把火、離,麗歸為一類;把山、艮,止歸為一類;把澤、兌,說歸為一類。如果利用三個貝殼擲到了艮卦,就表示止,表示該停止做這件事情;如果擲到坎卦,則表示前面有險阻,需要小心從事。
八卦,就是這樣來指導人們的行為的;卜筮,就是這樣來通神明、類萬物的。這就是伏羲畫八卦的目的,也是伏羲畫八卦的真相。
在上古時期,人們的知識水平十分低下,對於很多的事情,到底是該做還是不該做,僅憑古人當時的知識水平是無法事先預知的,只能通過卜筮的辦法,來指導人們的行為。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依靠卜筮來決定做事情,是十分滑稽可笑的,但對於上古時期的古人來說,已經是很有文化的一件事情了。其實,我們也不要笑古人,現代的人們,不是也還有各種各樣的算卦求籤嗎?
所以說,伏羲畫八卦的目的,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為了卜筮。
非但上古的伏羲神農時期,人們崇尚卜筮,到了殷商時期,從帝王到百姓,人們普遍崇尚卜筮。因為殷商時期的人們發現,夏朝所崇尚的忠信,也不能完全指導人們的行為,單憑著忠信不一定都能把事情做對,單憑著忠信做事情也會好心辦了壞事。所以人們就從「夏尚忠」到了「殷尚鬼」,人們相信鬼神總能指導人們的行為了吧,於是就通過卜筮來指導人們是該做還是不該做。史書上所記載的「殷尚鬼」,以及殷墟中出土的大量卜骨,都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依靠卜筮來指導人們的行為,肯定也是不靠譜的,這一點不需要認證,每一個人用膝蓋想想都能明白。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指導人們的行為呢?
三,周文王就設計了一套文化思想,或者稱之為人類社會行為準則手冊,就是同樣利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通過歸類分為六十四類,比如把打官司的事情歸為訟,把出兵打仗歸為師,周文王就是這樣把人類社會的全部活動內容,劃分為六十四卦。
周文王又根據具體情況,把每一卦按次序再分為六種情況,又把每一種的情況,根據文化思想,具體的寫明了怎麼樣的做法為吉,怎麼樣的做法為兇,比如對於打官司這件事情來說,就寫明:「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表示不要動不動就是打官司,對於一些小事情,能不打官司就不要打官司,這樣才是吉利的。
很顯然,周文王所依據的這套文化思想是很先進的,即使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依然是很先進的文化思想。對於這一點,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盡的講解每一卦每一爻的含義,只要理解了每一個卦爻的含義以及孔子的《象傳》,就不難看出周文王的文化思想有多先進了。
周文王就是這樣,把每一件事情的每一種情況,都給出了一個最佳方案,這就是依靠文化思想來指導人們的行為了。所以,孔子讚嘆: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周文王之所以偉大,就是把卜筮改成了文化思想,只有通過文化思想來指導人們的行為,才是最科學的,這就是易更三聖中最為關鍵的一更。
至於孔子對於《周易》的貢獻,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再詳細介紹。